统编版语文 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12 古诗三首 示儿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 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12 古诗三首 示儿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15 16:52: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7张PPT)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12 古诗三首
孙老师
新课导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
屈原 文天祥 岳飞 林则徐 郑成功
说到热爱国家,你们会想到哪些仁人志士呢?
新课导入
在那苟延残喘的南宋,一个除夕之夜,一位85岁的老人,在烛光明灭之中,僵卧病榻,老泪纵横,手指北方,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断断续续地说出了自己的遗言……他遗嘱的内容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新课导入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让人肃然起敬的老人——陆游,学习他的绝笔诗——《示儿》。
示 儿
[宋]陆 游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爱国诗人。在他的九千多首诗中,贯穿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它的代表作有《示儿》《浣溪沙》《游山西村》等。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1126年,金军攻陷北宋都城开封城(今河南开封市)。1127年,金俘虏了徽宗、钦宗,又将皇室直系宗族及后、妃等全部押送回金,北宋灭亡。淮河以北的地区沦陷在金人的铁蹄下,重建的宋王朝偏安江南,只剩半壁江山,所以称南宋。从国土沦陷那天起,南宋百姓就在苦苦等待朝廷的军队能北上抗金,收复失地,解救那些父老乡亲。可是,南宋朝廷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秦桧做宰相,一味向金人屈膝求和。陆游写这首《示儿》的时候,九州破碎已整整84年了。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能较好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会默写。
2.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掌握诗词大意,把握诗歌内涵,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3.体会本诗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示儿》
[宋] 陆游
从古诗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根据注释,我知道“示儿”指给儿子看。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
新知探究
家祭
乃翁
nǎi

字词识记
部首:
结构:上下
组词:祭坛
祭文
笔顺:

部首:
结构:独体
组词:乃父
乃至
笔顺:
nǎi
示 儿
[宋]陆 游
死 去 元 知 万 事 空,但 悲 不 见 九 州 同。
王 师 北 定 中 原 日,家 祭 无 忘 告 乃 翁。
/
/
/
/
/
/
/
/
/
/
/
/
/
/
/
/
再读诗歌,划分节奏。
韵母不要读成onɡ
给……看。
交代了写作对象。
示 儿

理解诗题
示 儿
[宋]陆 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元:同“原”,本来。
但:只是。 同:统一。
定:收复北方失地。
九州:古代中国曾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全国。
无忘:不要忘记。
结合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诗歌大意:我本来知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都和我无关了,只是悲痛不能活着看到国家统一。等到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家祭时一定不要忘记告诉你们的父亲。
再次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示 儿
[宋]陆 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面临死亡,陆游知道一切都已成空。从诗句中,你可以看出他怎样的生死观?
豁达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陆游临死前真的了无牵挂吗?
示 儿
[宋]陆 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 儿
[宋]陆 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不是
暗示诗人还有放不下的、要嘱咐的事情。
你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再读诗歌,你们从诗句中读出了陆游的什么感情?
不见九州同

用原诗句回答:他悲的是什么?
结合背景资料谈一谈:平常人临死时,会有对生命的留恋、对家人的不舍,而陆游临死前心里最记挂的是什么?
他记挂的是南宋朝廷何时收复失地。
他又为何而悲?
为南宋朝廷未收复失地而悲;为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而悲;为金人对国人的蹂躏而悲;为朝廷当权者贪生怕死而悲……
用原诗句回答:尽管对朝廷当权者和军队贪生怕死、苟且偷生感到悲愤,可诗人依然对他们寄予了怎样的希望?
王师北定中原日
如果有“王师北定中原日”之时,那么你可能会看到怎样的画面?
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临终前,不是跟家人告别,也不是表达对生命的留恋,而是表达“不见九州同”的遗憾。诗人临死时还期盼着“王师北定中原日”,对儿子没有嘱咐别的,只是嘱咐若
有朝一日朝廷军队收复失地,家祭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告诉他。诗人哪怕到了九泉之下还在等着“九州同”的消息,这是多么深切的爱国之情啊!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王师——定中原
家祭——告乃翁
强烈的爱国情
示儿
死元知——万事空
悲不见——九州同
豁达的生死观
感慨:
嘱托:
统一中原收复失地
《示儿》是诗人临终前写的,是绝笔,也是遗嘱。全诗主要写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表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之情。
题临安邸
题写。
在今浙江杭州,曾为南宋都城。
旅店。
新课导入
背诵《示儿》,陆游临终之际仍苦苦期盼“王师北定中原日”,他盼来了吗?朝廷的权贵们都在干什么?宋代林升的一首墙头诗《题临安邸》作出了很好的回答。
作者简介
林升:字云友,又字梦屏,温州横阳亲仁乡荪湖里林坳(今属苍南县繁枝林坳)人。
大约生活在南宋孝宗朝(1106-1170年),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
学习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3.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宋高宗第二次回到杭州,这“人间天堂”被他看中了,于是帝王将相、士子商人,大修楼堂馆所,建明堂,修太庙,宫殿楼观一时兴起,达官显宦、富商大贾也相继经营宅第,并大肆歌舞享乐,沉沦于奢侈糜烂的生活中,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北宋的汴州了。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的现实而作的。
写作背景
熏陶
杭州

xūn
汴州
官邸
部首:
结构:上下
组词:熏制
熏染
笔顺:
xūn
部首:
结构:左右
组词:杭州
杭纺
笔顺:
hánɡ
题临安邸
[宋]林 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
/
/
/
/
/
/
/
/
/
/
/
/
/
/
/
再读诗歌,划分节奏。
读这句诗时,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可以借助课文插图,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想象当时杭州的优美景色。
青山连绵,楼阁相连,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楼阁?
这些楼阁是供权贵们用以寻欢作乐的,他们成天醉生梦死,歌舞升平。
朗读指导:“几时休”要读出诗人的责问与百姓的愤怒。因为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表达了诗人内心强烈的愤慨之情。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你怎样理解“暖风”“游人”“醉”的意思?
“暖风”不仅指自然界的春风,还指当时社会上的淫靡之风。“游人”在这里不是指一般游客,而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权贵。“醉”不仅仅是指游人陶醉在西湖山水的美景中,也是“醉酒”的“醉”,也是“醉生梦死”“纸醉金迷”的“醉”。
北宋灭亡,中原沦陷,南宋的王公贵族们不是卧薪尝胆,考虑如何收复中原,而是在这里醉生梦死,难怪诗人要满腔忧愤地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读这句诗时,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那些达官贵人,喝着美酒,吃着美食,睁着迷离的双眼,听着歌女们的演唱,看着舞女们的舞蹈……他们的沉迷之态、失志之心全都表露无遗。
“直”是简直的意思,杭州不是汴州,可南宋的权贵们忘记了耻辱,忘记了昔日故都,忘记了江山,忘记了老百姓,你觉得诗人此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痛惜、嘲讽、愤怒……
再读这首诗,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情感。
如果是你,你会对这些人说什么?
西湖歌舞何时休?
西湖歌舞立刻休!
西湖歌舞不能有!
朗读《示儿》和《题临安邸》,说说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题临安邸
[宋]林 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示 儿
[宋]陆 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相同:
1.作者都是南宋诗人。
2.古诗都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
不同:
《示儿》写的是诗人自己的心事,《题临安邸》则是借景抒情。
《示儿》是写给自己的儿子看的,《题临安邸》是写给当朝权贵们看的。
青山、楼阁——统治阶级
苟且偷安
歌舞几时休——愤怒责问




暖风熏、游人醉——醉生梦死
把杭州作汴州——辛辣嘲讽
谴责统治者
忧虑国事
《题临安邸》描写了当时南宋统治集团在临安苟且偷安、花天酒地、不思收复被金兵侵占的北方大片土地的荒淫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无比忧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和严厉谴责。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新课导入
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自珍的一首诗。
作者简介
龚自珍 (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清代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一生追求“更法”,虽至死未得实现,但在许多方面产生了有益的影响。他生平诗文甚丰,后人辑为《龚自珍全集》。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并默写《己亥杂诗》。
2.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初步感知本诗的表达特点。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己亥年),作者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南来北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共三百一十五首,本文选的是第一百二十五首。
拘束

己亥



抖擞
抖擞
hài
yīn
sǒu

āi
悲哀



shì
部首:
结构:独体
组词:亥时
笔顺:
hài
部首:
结构:左右
组词:依恃
仗恃
笔顺:
shì
部首:
结构:上中下
组词:悲哀
哀伤
笔顺:
āi
部首:
结构:左右
组词:拘捕
拘谨
笔顺:

《己亥杂诗》
[清] 龚自珍
从古诗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己亥”点明了诗歌的写作时间。
己亥年是1839年,这一年诗人47岁,因厌恶仕途而辞官南归,并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写成315首七言绝句,题为《己亥杂诗》。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识记生字:寺——恃,数——擞。
自读古诗,结合注释和资料理解古诗大意。
中国朝气蓬勃的局面依靠的是风雷激荡的改革,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实在让人心痛。我劝天公重新振作精神,不拘一格,让更多的人才降临世间。
结合背景资料,思考:这里的“生气”是发脾气的意思吗?“风雷”指的是自然界的风雷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语文要素
现在你知道“生气”和“风雷”是什么意思了吗?
“生气”在诗中指朝气蓬勃的局面。“风雷”不是指自然现象,而是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尖锐猛烈的变革。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壮观、声势浩大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万马齐喑究可哀”中“万马”是怎样的场景?“万马齐喑”让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
合作朗读。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诗人之所以希望
是因为
因果关系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诗人因什么而哀?你从“哀”字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因九州无生气而哀;因科举制度而哀;因清政府腐败无能而哀……我体会到了诗人的痛惜之情和爱国之心。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诗人想借风雷唤醒谁?
诗人想借“风雷”唤醒昏君,唤醒庸官,唤醒愚民。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我”劝谁?劝什么?
“我”劝统治者,劝当时的官员,劝所有的老百姓……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不拘一格”是什么意思?
“不拘一格”的意思是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
联系资料,说一说:可以如何“不拘一格”?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这首诗写完不到一年,1840年,英国的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了,让本已贫弱的中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这首诗写下二十年后,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清政府陆续签订了19个不平等条约。
1895年,甲午海战败了。而后百日维新败了,八国联军侵华,国家处于危急之刻。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期待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潮、涤荡旧势力的决心和抱负,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自由朗读,注意读出“哀”和“劝”。
期待人才辈出
希望改变现状
生气、风雷,万马齐喑—— 政治昏暗,呼唤变革
劝天公、降人材——殷切希望,广纳人才
己亥杂诗
《己亥杂诗》以祈祷天神的口吻,呼唤风雷般的变革,以打破清王朝束缚思想、扼杀人才造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表达了作者解放人才、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愿望。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1.家祭无忘告乃(lǎi nǎi)翁
2.直把杭州作汴(bàn biàn)州
3.万马齐喑(yīn yīnɡ)究可哀
4.我劝天公重抖擞(sǒu shǒu)
·
·
·
·




二.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死去元知万事空。( )
2.但悲不见九州同。( )
3.万马齐喑究可哀。( )
4.我劝天公重抖擞。( )
·
·
·
··
本来。
统一。
沉默。
振作精神。
三.判断,在说法正确的句子后面画“√”,错
误的句子后面画“×”。
1.《示儿》表达了诗人至死不忘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之情。 ( )
2.“西湖歌舞几时休”中的“休”字的意思是休息。 ( )
3.《己亥杂诗》中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表达了变革社会的愿望。 ( )

×

孙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