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海南高考历史真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海南高考历史真题(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4 23:10: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海南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分为单项选择题Ⅰ和单项选择题Ⅱ两部分。
单项选择题Ⅰ:1~13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西藏地区考古资料显示:距今5000年前后的卡若遗址出现了粟的栽培和猪的饲养:在昌果沟遗址发现了距今3370年前后的炭化聚和上百粒青稞:在故如甲木和曲踏遗址发现了2-4世纪的茶叶、丝绸以及青铜与铁等金属制品遗存。这有力佐证了西藏地区
A.生态环境受到新物种引进的严重影响 B.与其他地区存在持续的物质文化交流
C.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人类活动 D.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
2.狮子不是中国本土物种。有学者研究认为,狮子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为中国人所了解,其形象从汉代起扎根于中国艺术,代表有看门狮子、象征祥瑞的器物装饰以及狮子舞等,舞狮作为中国民间节庆常有的节目,也成为中国文化的标志之一。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A.见贤思齐的重要内涵 B.兼收并蓄的基本特点
C.崇德尚贤的思想理念 D.自强不息的精神境界
3.隋末起义的领导者成分复杂,大致可分为乡民,贵胄大族、豪族官吏三类,起自民间者不占优势。起义从当初逃兵役、反暴政的行为演变为推翻朝的政治斗争。《唐会要》记“创业君臣,俱是贵族”。这说明
A.隋唐的选官制度发生了重要的转变 B.唐初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斗争激烈
C.隋唐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了新阶段 D.唐初统治仍以士族地主为政治基础
4.南宋初年在邕州(今广西南宁一带)设有买马司,专门负责从大理等地区买马的事宜。在贸易中除使用银钱以外,还以盐和锦、彩等丝织品进行交换。陆游诗中咏道:“国家一从失西陲,年年买马西南夷。”这一举措
A.加深了民族间的交融 B.缓解了南宋财政危机
C.体现了羁縻政策失效 D.推动了南宋文化繁荣
5.国1是《东坡笠屐图》。其文本故事最早的叙事是东坡在儋耳→观闵客草舍-偶得一箬笠戴归→女小儿皆笑,邑犬皆吠,此后陆续增加了“遇雨”“从农家借箬笠穿屐而回”“东坡向海南友人黎子云借阅柳宗元文集”“东坡看过其笠屐像后自为题咏”等情节。《东坡笠屐图》的故事不断演绎的主要原因是
A.文人通过艺术创作还原真实历史场景
B.民众借助历史人物故事表达精神诉求
C.理学思想强化了社会的伦理道德秩序
D.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根深带固
6.晚清秀才刘绍宽在1894年前就阅览过《物理小识》等西学书籍,但仍学经义。1896年他读了美国学者的《治心免病法》后感慨,“此真心理学,与宋儒无异”。此后数年,他阅读西书范围颇广,但对此并不满意,叹道:“究之所得新学,尽是皮毛。……非所谓邯郸学步,失其故步欤 ”此情形在清末士绅中并不鲜见。这体现了
A.维新运动未能实现预期目标 B.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时人理解新时局的矛盾心理 D.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兴起
7.鲁迅曾说早期中国新诗大多数是“眼看的”,而不是“嘴唱的”,他认为新诗必须要“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抗战时期,不仅有了适合朗诵的新诗,还有了直接谱成歌曲的“歌诗”,如《黄河大合唱》《游击队歌》等。新诗的发展
A.由地域文化所推动 B.受个人喜好左右
C.由文人审美所决定 D.受时代因素影响
8.码头工人是中国近代城市中典型的“苦力”群体,在上海尤具代表性。建国后上海码头工人的工作开始“竟赛化"。1951年上海市运输公司举办的首次劳动竞赛分为团体和个人赛,前三甲可以获得一定奖励。码头工人还被宣传为“替国家增加了财富,爱护人民财产”的模范。这一转变反映了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B.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C.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发生根本改变 D.中国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
9.《人民日报》对海南建省设经济特区三十年来的报道,勾勒出主流媒体对海南记忆的历史图景。建省初期主要聚焦于军队(武警)边防、金融保险、招商引资、人才等方面;进入新世纪,旅游、生态环保、教育、体育、医疗健康等方面获得了更多关注和报道。报道主题的变化反映了
A.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扬帆起航 B.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C.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更加完善
10.图2空格处应是
A.古埃及文明
B.阿兹特克文明
C.地中海文明
D.古巴比伦文明
11.1600年,在欧洲如果一个人丢失了贵重物品,就会找当地的巫师用魔法帮忙寻找。到1700年,上层阶级转而反对使用巫术。1750年,绝大部分巫师都消失了,人们更喜欢在周报上刊登寻物启事,或求助于新建的失物招领处。人们行为的变化深刻反映了
A.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B.近代科学兴起推动技术进步
C.大众文化推广历经漫长过程 D.宗教神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12.19世纪中叶,英国市政厅的设计遵循公开原则。1848年哈利法克斯市在设计市政厅时决定,其位置应在市中心制高点,须有令人注目的高塔和巨大的钟楼。市政厅竣工剪彩时,威尔士王子到场,6万多名观众参加,还有1万多名学生和大型乐队表演节目。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王室权为得到强化
B.城市治理体现民主观念
C.建筑风格发生改变
D.人文主义思想开始传播
13.据1984年世界银行统计显示,撒哈拉以南非洲部分出口商品的数量与价格的年均增长情况(%)如表1所示。导致其中数据变化的关键因素是
表1
产品 数量 价格
1961-1970 1970-1982 1961-1970 1970-1982
铜 2.7 -0.3 9.5 -7.2
咖啡 4.3 1.0 0.3 1.8
花生油 5.4 -7.1 0.1 -4.0
棕榈油 -9.7 -6.7 -2.3 -3.2
A.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 B.交通条件改善推动了经济发展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确立 D.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单项选择题Ⅱ:14~15题,每题3分,共6分。四个选项中有一个选项为3分,有2个选项各为1分,错误项为0分。选出最佳项,多选不得分。
基于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具有中国古代文化基因元素的“天下观”。古藉记载“茫茫禹迹,画为九州”。从汉至元绘制的“天下图”尽管名称各异,但整体布局可概括为“东、南皆海,北缘旷野;四夷环绕,中国独大”。1600年左右开始,部分“天下图”新增了关于美洲、欧洲等内容,但大多数地图仍未放弃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天下图”的演变轨迹充分说明
A.地图绘制提升了对世界的认知
B.文化的连续性增强了华夏认同
C.“中学西渐”丰富世界文化内涵
D.传统思想影响古人的“天下观”
15.表2内容深刻反映出
表2 18-20世纪引发战争的部分焦点问题
A.生产方式变革决定国际体系更迭
B.民族民主意识觉醒影响国际秩序
C.领士问题始终是国际争端的热点
D.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必变为两极对峙
二、非选择题:共55分。第16题14分,第17题16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2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秦汉时期,文书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从出土文书看,秦汉诸多有关基层民众管理的薄籍,其正本都是藏在乡一级,副本在县。东汉继承了文书藏乡的制度。
——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乡里社会演变与国家治理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唐宋时期的敦煌文书中有部分契约格式:如《十世纪敦煌遗嘱格式(乙)》其内容提到“吾若死后,不许相诤。……他生莫见佛面,长在地狱,兼受畜生。若不听知,于此为报”;《十世纪敦煌分家文书格式(甲)》其内容提到“骨肉之原,不可有分飞之愿。……长守尊卑之礼”。
——摘编自张传蛋《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
材料三
明清徽州文书包括商编路程、民间日用类书等。如《江湖绘图路程》内容包括“士商略”“镇江盐船上楚水路歌”以及渠口村至九江、汉口等地的水陆路程;《广东路程》记录了由江西进广东的水陆路程、广州八景名录等;《路程编歌》具体描述了自钱塘江-断安江溯流而上的沿途所见;《应酬文约有备》内容包括“合同大意式”“抵押借券式”等。
——摘编自王振忠《徽州文书与明清以来的中国史研究》
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体现的文书功能。(6分)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文书中所载内容出现的主要原因。(4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文书内容对研究明清社会的价值。(4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是传媒技术、新式教育、工商业和政治纷争等因素的复合体。”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之所以能刺激全国并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和群体性抗议活动,关键在于当时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基于外贸拉动的对外开放、新式传媒与交通技术改变信息传播方式、西学渐兴、倡导政治共和但新旧纷争深刻激烈的复杂社会形态中。该说法的理由如下:一是自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起展开的技术与经济变革,推动了“千古未有之变局”;二是西方近代印刷术传入中国,印刷机可以快速印制小册子、传单等宣传品,这种宣传效应形成维护主权的滔滔民意;三是步入近代以来,多数国家都设立大学以培养人才,大学因知识密集、思想多元而成为信息交流的区域中心。近代信息与交通技术的逐渐普及,造就了五四运动在欧亚大陆、从北京到上海、从城市到乡镇的空间转换,形成了参与规模、话语策略、影响力等方面的近代特征。但如果相信只要有信息技术的推动,即可实现新知识的传递进而引发思潮纷涌和社会运动的话,那就未免过于天真了。
——摘编自江沛《传媒、政争、工商业与五四运动的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爆发的基本条件。(6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五四运动在近代社会“参与规模、话语策略、影响力”的表现。(6分)
(3)辨证分析“只要有信息技术的推动,即可实现新知识的传递进而引发思潮纷涌和社会运动”这一观点。(4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欧洲文明向欧洲以外的传播是与殖民扩张同时进行的。以英格兰人为主的欧洲人分批移民到北美,首先设置定居点;这些定居点逐渐成为一个个的殖民地。这些欧洲移民开始效仿英国的法律处理政事,在殖民地成立议会和代议制政府。在这一阶段中形成一种兼有欧洲文化背景却又实用的“美洲文化”。以美国为例,在独立战争爆发以前,各个殖民地高度自治。独立以后,美国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总统联邦制的合众国。19世纪中叶,美国工业化进程已可与欧洲相匹敌。19世纪后期,美国以跃进的速度追赶欧洲,发动对西班牙的战争,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开始参加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角逐。欧洲文明自从传入北美,并在美国出现了既同源又发展的“美国文化”后,欧洲文明的范围被放大了。
——摘编自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扩张史》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美国文化”形成的原因。(6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欧洲文明的发展在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7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史学家张荫麟先生根据东西方历史学实践,提出撰写通史的五个选材标准:
(一)新异性的标准。“新异性”说的是“内容的特殊性”,也就是在历史上是否具有新意。史事愈新异则愈重要。
(二)实效的标准。史事之直接牵涉和间接影响于人群的苦乐愈大则愈重要。
(三)文化价值的标准。即是真与美的价值,文化价值愈高的事物愈重要。
(四)训诲功用的标准。训诲功用有两种意义,一是完善的模范,二是成败得失的鉴戒。训诲功用愈大的史事愈重要。
(五)现状渊源的标准。要了解现状,就要追溯现状的由来。史事和现状之间的关系愈深则愈重要。
请任选一个标准,在古代、近代、现代任选一个历史时期,写一段历史。(要求:明确写出所选标准,自拟题目,选材符合标准并加以阐释,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