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百家争鸣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百家争鸣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4 23:47: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第7课 百家争鸣
这是矗立在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里的孔子塑像,孔子和老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们有哪些思想主张?春秋战国时期还有哪些重要的思想家?当时的思想文化出现了什么新的气象?
一、老子和《道德经》
1.简介: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
2.主张成就
(1)核心:道。“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人们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
(2)哲学: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等,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朴素的辨证法思想
(3)处世: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4)政治: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5)学派和著作:道家学派创始人,代表作《老子》,又称《道德经》。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1.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山东),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2.主张成就:
(1)思想: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2)政治: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他反对苛政,提出“为政以德”。
材料研读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什么积极意义?
“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即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同时以道德教化天下。体现了孔子的重民思想,有利于统治者减轻压迫,改善民生,缓和社会矛盾,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3)教育:①创办私学;②主张“有教无类”;③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总结教育规律,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4.著作:思想由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3.成就:晚年精心整理和修订古代重要典籍,对传承我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5.影响: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三、百家争鸣
1.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诸子百家”纷纷涌现。
2.代表
学派 人物 代表作 思想主张
儒家 孟子 《孟子》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拥护正义之战,强调"仁者无敌"。
荀子 《荀子》 主张礼治,提倡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墨家 墨子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统一思想,提倡节俭。
道家 庄子 《庄子》 强调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要追求精神自由,保持人格独立。
法家 韩非 《韩非子》 反对空谈主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兵家 孙武 《孙子兵法》 奠定我国古代军事理论基础。
4.影响: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3.百家争鸣: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繁荣的局面,史称“百家争鸣”。
想一想
为什么说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战国时期,各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探讨自然、社会和人性,提出各种治国方略,直接促成了思想的空前繁荣;百家争鸣中形成的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风气,也有力地促进了古代学术的发展。
课后活动
1.孔子在学习上强调,要抱着诚实求学和虚心请教的态度,向能者学习,甚至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要把经常复习旧知和探求新知相结合,要把学习和思考相结合。这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主张:尚贤;
原因: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动荡,只有选用贤能之人来治理国家,才有可能实现天下大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