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文档属性

名称 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3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09-10-22 22:2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案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第四章第一节
课题 4.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目标 探究立体图形的分类。体验数学概念的抽象和形成过程。经历情境→探究→归纳的认知过程。培养运用数学知识以及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精神。使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在操作中学数学。
重难点 分类标准的探究、概念形成以及对平面及立体图形的认识。
教学法 学法: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教法:情境式、合作式、开放式
课前准备 花泥、小刀、牙签、几何体模型。
简要流程
设计理念 本节课充分利用现实生活素材,挖掘素材的可感知内容,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归纳、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真实地经历概念的抽象与形成过程,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合作精神与创新意识,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生活”。
环节 组织者(教师) 探究者活动及说明
感知生活 1.图片欣赏(多媒体展示)一幅幅美丽的图片给了我们美的享受,在这些图片中有哪些你熟悉的几何体?2.模型展示 观察并回答问题。(以现实生活中的实物作为学生感性认识的素材。)
操作 分拆建筑模型。 感知复杂几何体由简单几何体构成。
分类的探索与概念的形成 合作探究学生对基本几何体分类,并说明分类标准。教师评价交流。探究归纳(多媒体展示) 棱柱、棱锥的进一步认识小制作分组用花泥制作:①长方体,②四棱锥,③五棱柱。 1.分类尝试2.标准讨论3.概念归纳(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充分暴露学生思维的多元性,并充分体验不同类几何体的特征,规范对几何体的认识,在观察中分析,在操作中体验,让学生充分参与知识概念的形成过程。)分类交流(对分类标准形成共识)对棱柱、棱锥的具体认识(强化巩固概念)做一做(反馈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团结协作意识。)
情境过渡 你能用刚才制作的两个等大的长方体①②做成③这种几何体吗? ① ② ③
操作探索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1.试一试请观察分别从正面和侧面拍摄同一建筑模型的两张照片后,请你用长方体、圆柱体两种基本几何体制作照片中的建筑模型。2.比一比用所给材料制作你所喜欢的模型。展示你的作品,请指出你的作品中所运用的几何体。给你的作品命名,并解释你的创意。 分组制作模型(通过模型制作体验几何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评价 同学们,历史上著名的数学家欧拉也像我们一样,在对几何体观察探究的过程中得出了著名的欧拉公式(顶点数+面数-棱数=2)。以后,我们将沿着欧拉的足迹,通过研究点、线、面……走进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
建筑模型
分类的探索与概念的形成
操作探索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评价
生活中的
立体图形

常见几何体
柱体
锥体
球体
制作
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