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全册教案[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全册教案[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6-11-17 13:0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案
1、 我们爱你啊,中国
1、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意境。
3、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透过字里行间体会对祖国的热爱。
4、 教学时间:
2课时
5、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 课时目标:
1、 从总体入手,感受诗歌的美。
2、 抓住重点内容,将诗歌分段。
2、 教具准备:
《我爱你,中国》的录音磁带。
3、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导入新课:欣赏歌曲《我爱你,中国》,说说你听懂了哪些内容。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歌唱祖国的诗歌——《我们爱你呀,中国》。你们想知道中国究竟有哪些可爱之处吗?就一起来学习吧!初读课文,了解大意。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初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你不理解的词语。检查自读情况。出示生字,读准字音,认清自行。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指名分节朗读,要求读通顺。默读全诗,想想课文讲述了祖国的哪些可爱之处,边读边划出重点词语。(小结:幅员辽阔山河壮丽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物产丰富文化灿烂民族伟大奋发开拓)从诗的内容和形式上来看,课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讨论小结:(全诗按照总分总的顺序来写的)第一段:(1)祖国幅员辽阔,我们热爱祖国。第二段:(2-6)我们热爱的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文化灿烂、民族伟大。第三段:(7)祖国令我们骄傲,我们将为她奋发开拓。朗读全诗,初步体会祖国的可爱。学习第一段。齐读。理解:“碧波”、“群星闪烁”、“银装素裹”、“洋溢”、“盎然”的意思。思考:这一段是从哪两个角度写祖国的幅员辽阔的? (时差、温茶、季节差) “啊,我们爱你啊,中国”这句诗在全文中起什 么作用? (总领全诗,是全诗的主旋律)指导由感情地朗读。指导写字。巩固生字的读音。在写的时候,分别要注意什么?同桌讨论并汇报。描红、临写。作业设计:朗读词语。抄写词语并熟读全诗。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 重点学习第二小节,用“导学——自学”的方法学习课文。
2、 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具准备:
让学生提前搜集图片。
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复习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1、听写课后词语。2、朗读全诗,说说你已经知道了祖国有哪些可爱的地方。二、、学习第二段。学习第二小节。(1)、朗读并理解词语:清奇俊秀、浓妆淡抹、缥缈、波澜壮阔。(2)、读了这几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让学生结合诗歌的内容来说,既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又要杜绝学生漫无边际地想)(3)、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观。(4)、你还指导祖国的哪些优美风景?说一说,将带来的图片展示一下。(5)、有感情地朗读,背诵。(6)、小节学法:朗读诗句,理解词语。展开想想,再现画面。联系积累,丰富画面。感情朗读,练习背诵。用同样的方法自学3-6小节,再讨论交流,教师适当地指导补充。第3节:介绍祖国的名产。第4节:介绍民族的风物。第5节:古老灿烂的文化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第6节:伟大的民族精神。朗读2-6节,进一步体会祖国的迷人可爱。练习背诵。学习第三段。朗读第7节,说说“骄傲、自豪”是针对什么说的,“奋发、开拓”又是针对什么说的?理解“我们爱你啊,中国”在全诗中起的作用。(总结全诗,呼应开头,深化主题)齐读,表现出豪迈之气以及为中华而努力奋斗的坚定决心。朗读、背诵全诗。作业设计:背诵课文。利用班会时间,把自己游览过的某个地方,指导的某地特产,古老的历史文物等,向同学们说一说,共同感受一下祖国的地大物博,历史悠久,进一步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板书设计:幅员辽阔 山河壮丽 物产丰富 奋发开拓 文化灿烂 民族伟大教学反思:
2、暖流
一、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暖流”的含义,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体会江主席对青年人的关怀和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
4、 学习课文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暖流”的含义,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体会江主席对青年人的关怀和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4、 教学时间:
2课时
5、 分课时设计
第一课时
1、 课时目标:
1、 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 学习生字词。
2、 教具准备:
小黑板
3、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揭示课题“暖流”是什么意思?本文中的“暖流”是指天气情况吗?初读课文,了解大衣。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1)、出示生字,“开火车”读。(2)、画出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自己读一读。(3)、知名分自然段朗读,注意把句子读通,然后正音。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怎样的事?(江主席看望南开大学的师生员工,并和他们亲切交谈。)你能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段吗?(交谈前——交谈中——交谈后)第一段:(1)江主席来南开大学看望师生员工,大家都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很激动第二段:(2-6)江主席对年轻人关怀备至,对古典文学十分热爱。 第三段:(7)同学们对江主席发自内心的敬佩。三、学习课文第一段。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你知道了什么?(记叙文的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从“涌动”一词你能看出了什么?(南开大学师生员工心情十分激动)为什么会这么激动呢?知道有感情地朗读。江主席在南开大学看到了什么?说到了什么?我们下节课再学。写字指导巩固生字的读音。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指导描红。强调“左窄右宽”的左右结构字的原则。作业设计: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1、 课时目标:
1、 通过分角色朗读、齐读、指名读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江主席对青年人的关怀和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
2、 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练习写出一个人的特点。
2、 教具准备:
小黑板
3、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复习。看拼音,写词语。He ai yi yang dun cuo chen jin ( ) ( ) ( )yue lan zhi yi shi cha ( ) ( ) ( )指名读第一段,说一说这一段讲了什么?二、学习第二段。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1、轻声读第二段,思考:江主席来到南开大学,主要做了什么?(写了江主席和王辉等同学交谈。)2、同桌分角色朗读,注意体会江主席是怎么问的,王辉是怎么回答的。3、结合句子谈感受。(1)、你觉得江主席怎么样?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细细体会。平易近人:江主席来了,他满面春风,想同学们致意。 ……和蔼……兴致勃勃……抑扬顿挫……对古典文学十分热爱:背《滕王阁序》、《水调歌头》(2)分小组朗读、讨论。(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分角色读——说感受——再次有感情地读4、课文写了江主席平易近人,关心青年,热爱中国古典文学,但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刻画的。找出有关的词句读一读,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真实、自然、生动、形象)学习第三段。齐读。想一想,王辉为什么会打心眼里佩服江主席?反复朗读王辉的话,体会其中的激动和敬佩之情。四、朗读全文。想一想,课题“暖流”是什么意思?(江主席对师生的关心、对年轻人的关怀,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使大家产生了激动、兴奋、喜悦的情绪。)本文的那些词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反复读一读。五、作业设计:把《滕王阁序》、《水调歌头》找出来读一读,背一背。小练笔:写一段话,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这个人物的特点。抄写下面的句子。(1)、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有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转朱阁,低琦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时长想别是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月亮)表现了作者思念亲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板书设计:暖流 平易近人 关心青年 热爱古典文学教学反思
3、海伦·凯勒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结合课文理解“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汉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等句子的含义。
1、 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理解“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汉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等句子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精神,学习海伦,做个生活中的强者。
1、 教学时间:
三课时
2、 分课时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 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
2、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什么事,初步感知海伦的精神。
3、 在老师的提示下给文章分段。
二、教具准备:
小黑板。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指名讲一讲张海迪大姐姐的故事。指名讲一讲周婷婷的故事。这两个人有什么共同之处?今天,我们来学习以为外国大姐姐的故事,她就是海伦·凯勒。简介海伦·凯勒:美国女学者。一岁半时,因为生病,成了一个聋哑人。在家庭教师的热情关怀下,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学习数学、自然、法语、德语,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哈福大学女子学院。她一生中完成了14部著作,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人福利和教育事业,赢得了世界的赞扬。二、初读课文。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课文。检查自学情况:(1)读音:zao zao shun lin ya hou nao 躁 燥 吮 霖 哑 喉 挠(2)指名读课后词语。指名分段读课文,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默读全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不懂得词语?(课文主要写了海伦在老师的指导下摸盲文,拼写单词,艰苦地训练自己的说话能力)三、理解课文脉络:小声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每个部分讲的是什么?分小组讨论。提示:生病——奋斗——奉献讨论分段:第一段(1)海伦在一岁半时,一长大病给她带来了灾难。第二段(2-5)在沙利文老师的热情鼓励和精心指导下,海伦学习了盲文,拼写单词。第三段(6-7)海伦经过艰苦的努力,使自己的说话能力和一般人没有什么两样。第四段(8)海伦大学毕业后,决心向自己的老师一样,为更多和自己一样不幸的人服务。4、分段读课文,要求读通顺。四、作业设计:抄写生字词。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意义深刻的句子,抄写下来,并想一想意思。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 学习课文的一、二两段,体会海伦对生活、对知识的热爱。
2、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二、教具准备:
小黑板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复习。听写词语不屈不挠 如饥似渴 干燥 暴躁 吮吸课文主要写了海伦的哪些事情?二、学习第一段。自读第一段,想一想,这段告诉我们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同桌交流。集体评议。理解词语:双目失明 双耳失聪 隔绝 倾诉体会句子:天哪,谁能想到,当时,她一个一岁半的娃娃呀!她面对的是……她不能……也不能 ……从这两句话中,你看出什么?朗读,体会出海伦痛苦和悲哀。假如是你,你会怎么想,怎么做?海伦是怎样面对的?三、学习课文第二段。就在这时,沙利文老师来到海伦的身边,她是怎么做的?海伦又是怎么做的?默读第二段,划出有关的句子。分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沙利文老师开始是怎么叫海伦摸盲文的?后来呢?理解句子:“沙利文老师把海伦的一只手……拼写了‘水’这个单词”。(老师用耐心,用智慧启发海伦用触觉去学习知识)“沙利文老师心疼地用布……”(老师倾注了更多的爱)读句子,读初老师对海伦的期待、鼓励、爱护。海伦开始是怎样表现的?理解:“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海伦第一次与外界的“信息公路”沟通时独特的心理感受,这种感受令她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重新燃起了生命之火,是老师的爱给了她巨大的力量和信心)海伦接着是怎么做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理解句子:学会了……学会了…… 像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露。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从上面的句子你体会到什么?(海伦坚韧不拔的学习精神)反复朗读,体会海伦在学习过程中所经手的常人难以想象的磨练和顽强的毅力。(4)“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汉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出来?朗读第五节,体会海伦心中美丽的世界和她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四、有感情地朗读2-5节,进一步体会老师对海伦的爱和海伦对知识的渴求。作业设计:抄写词语。造句。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课时目标:
1、 进一步体会海伦学习的刻苦,学习海伦不屈不挠的精神。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具准备:
小黑板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复习。用“喜悦”、“如饥似渴”造句。回忆一下,海伦是怎样学习盲文的?那么海伦是怎样学习说话的?二、学习第三段。指名读第三段,思考:萨勒老师是怎样教海伦说话的?海伦是怎样练习的?同桌互相讨论。汇报。理解:“让海伦摸清……”,体会海伦是怎样说话的? “夜以继日……反复……练习,练习,练习”(海伦学习说话非常艰辛,但她不怕,拼命学习)你们能把海伦这种努力的精神读出来吗?指导朗读。读——说——再朗读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着重指导:“她的说话能力也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了”(读出惊喜的语调)“爸爸,妈妈,我回来了”(读出兴奋的语调)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三、学习第四段。齐读第四段,想一想海伦为什么会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为他人服务的精神)理解:“倾注”、“不屈不挠”四、回顾全文,朗读体会。自读全文,说说海伦的哪些做法最令你感动?问什么?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你想学海伦的什么?五、作业设计:引号有哪些用法?讨论课后习题。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推荐读物《假如只有三天光明》,进一步体会海伦对生活的热爱。板书设计: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生病——失聪失明奋斗——复聪复明奉献——永生留名教学反思:
习作1 漫话寒假生活
一、教学要求:
1、 阅读例文,弄清例文写的是什么,反映了什么。
2、 借鉴例文的写法,写自己的寒假生活。
3、 注意写出寒假生活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丰富多彩的寒假生活表达出来。
三、教学难点:
表现寒假生活的丰富和情趣。
四、教具准备:
学生反映寒假生活的照片。
4、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导入谈话:简要说说春节的由来。描述一下城乡人们过春节的情景。二、板书习作题目:漫画寒假生活。三、审题看了习作题目,有什么问题没有?引导学生弄清:什么是寒假生活?(含家里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什么是漫话?(不拘形式,随便谈)小结:漫话寒假生活,就是要挟我们在寒假里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只要你感兴趣的,觉得有意思的,都可以写。四、阅读例文。教师谈话,书上有一篇一位同学写的《漫话寒假生活》,仔细读一读,边读边想,这位同学说了什么?读后讨论,这篇《漫话寒假生活》说了什么?你觉得哪些内容有情趣?怎么有趣?让学生再读一遍例文。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做以下板书:春节联欢会的节目——有意思阅读书报的收获——有收获讲什么的都有——不嫌烦小结:这些内容都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就是漫话。五、组织“寒假生活漫话会”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可以指定一名同学作为主持人,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展示自己带来的照片。六、指导学生选择材料让学生简要地说一说自己准备写什么。讨论:哪些内容可以写进本次习作,哪些内容不可一?为什么?学生练习写作,教师个别指导。指名读写作,评改作业设计:完成写作内容,并能够修改自己的作文。板书设计:春节联欢会的节目——有意思阅读书报的收获——有收获讲什么的都有——不嫌烦……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就是漫话教学反思:
练习1
一、教学要求:
1、 基础知识:
(1) 钢笔字描红;
(2) 认读儿话音;
(3) 叹词填空;
(4) 修改病句;
(5) 熟记成语;
2、 口语交际:
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
二、教学重点:
认读儿话音
三、教学难点:
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五、分课时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完成基础知识的前四项。
二、教具准备:
小黑板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教学第一题。审题。指名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的要求。指导。学生自由读这段话。要求学生仔细观察钢笔字的特点,揣摩运笔的方法。让学生说说写钢笔字形楷的注意点。(要从每个字的整体去观察,不要看一笔,描一笔)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以“爱、歌”等字为例子,指导学生体会运笔的特点。教师强调行款布局和整体章法。练习。学生练习描红。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及时小姐,再让学生仿写。反馈。二、教学第二题。1、审题。指名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2、指导。学生自由读,比一比,同一组词前后有什么变化?指名学生回答,讨论。教师范读,讲解方法:在发前一个音节的韵母的同时卷舌。学生模仿发音。练习。学生自由读。四人小组轮流读,互相指正。反馈。指名读,注意纠正指导。延伸练习,你还会读哪些儿化音?三、教学第三题。审题。指名读题。教师谈话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意思。指导。学生自读例句,思考:填写一个什么词?师生讨论:怎样选用合适的叹词?(先读逗号后面的句子,根据句子意思想一想用什么叹词来表达句子的语气)学生再读例句体会。练习。学生读句子,思考句意,体会语气。选择合适的叹词填空。填好后,自己读一读,看一看是否合适。反馈。指名读,共同讨论。拓展练习:放学回家,我推开门一看, ,怎么家里一个人都没有。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早晨的校园太美了! ,我不小心把墨水给洒了。四、作业设计:完成书上的练习。预习成语。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完成基础知识的第4——5题。
二、教具准备:
小黑板。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教学第四题。审题。指名读题,明确要求。指导。指名读第一句。讨论语病。想一想怎样修改。用修改符号修改。朗读修改好的句子。教师归纳修改步骤:一读(读病句);二想(想办法);三改(用修改符号);四查(检查是否有毛病)练习。用这样的方法修改后面的句子。交流为什么要这样修改?反馈:讨论修改的情况,将评。修正答案。朗读正确的句子。二、教学第五题。审题。指名读题,明确要求。指导。学生自由朗读12个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理解12个成语的意思。指导:处之泰然:对待发生的紧急情况或困难,安然自如,毫不惊慌。气宇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神采奕奕:精神饱满的样子。温文尔雅:谈读温和,举止文雅。练习。自由练习读。说一说这组成语有什么特点。根据特点熟记。同桌练习背诵。反馈。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第三课时:
一、课时目标:
完成口语交际。
二、教具准备:
搜集民族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教学第六题。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搜集我国各个民族的资料,了解该民族的地区、风土、风俗等,列出提纲。绘制一件该民族的特色物品,学会一个动作。审题。谈话导入揭示话题: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指名读题目,明确要求。指导。(1)启发谈话:我国有许多少数民族的兄弟姐妹,他们各有各的特点,课前大家都搜集了有关资料,做了精心准备,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会儿,就要向同学们介绍了。(2)介绍指导:根据查阅的资料选取合适要求的内容;有详有略地介绍,不要面面俱到;要有条理。练习。学生现在四人小组中介绍。轮流上台来介绍。总结。二、作业设计:和你的好朋友合作,悬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民族,做一份调查报告。教学反思:
4古诗两首
1、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口述两首诗所描绘的情景。
4. 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生活的美好感情。
2、 教学重、难点:
1. 能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
2. 体会大自然的美好,感受诗中所蕴涵的感情,并在朗读中有所表现。
3、 教学时间:
两课时
4、 分课时设计:
第一课时
1、 课时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能借助工具书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村居》这首诗所描绘的情景,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二、课时重难点:
1体会诗歌描绘的情景。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三、教学用具:
小黑板、挂图、范读磁带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回忆导入,加强联系同学们,我们学过很多描写春天的诗歌,你能背出几首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描写春天 的景色的。揭示课题:《村居》,全班齐读。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1.解释诗题:村居:在乡村居住。2.介绍诗人:高鼎,清朝人,善于描写自然景色。3.自读全诗,要求读通顺、流利,不读错读破。4.检查初读效果:(1)字:莺ying 拂fu 趁 chen 篱li 教学过程
(2)书写指导:你认为哪个字难写,应该怎样写好。教师范写,学生仿写。 (3)指名读,正音。三、自学古诗,解词释疑1.小组讨论:诗歌主要写了哪个季节的什么景色?(早春二月,田野景色,儿童放风筝)2.互助学习,理解诗中词义。3.汇报,全班共同掌握: 草长莺飞:青草生长,黄莺飞翔。 拂:飘拂,掠过。堤:堤岸。醉春烟:陶醉在大好春光里。纸鸢:纸做的风筝。我们理解了这些词的意思,你能将它们代入到诗中,说说诗句的意思吗?自己小声说指名汇报,全班补充农历二月,地面青草生长,空中黄莺飞翔,堤岸上杨柳飘拂,仿佛也陶醉在大好春光里。孩子们放学回来天色还早,赶忙趁着东风放起了风筝,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5.带着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再朗读全文,读出感情。四、体会诗情1.你能想象出这首诗所描绘的画面吗,轻声读一读,在头脑里想象,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作者描写的这种情景,你经历过吗,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将这种愉悦、快乐的感情放入诗中,试着背一背。四、小练习:比一比,看谁能又快又正确地将《村居》背诵出来。评一评,谁的背诵最好。作业设计:1.改编《村居》,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个小故事。2.背诵并默写《村居》第二课时一、课时目标:1.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宿新市徐公店》。2.体会诗人在诗中所描绘的美好图景,激发对田野春光的喜爱之情。3.能有感情地朗读正确、流利地背诵古诗, 二、教学用具: 三、课时重难点:挂图、小黑板、课文伴读带 1 体会诗人在诗中所描绘的美好图景。四、教学过程: 2能有感情地朗读,正确地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复习回顾:指名背诵《村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感受到了什么?二.学习《宿新市徐公店》1.汇报预习所得。 通过预习,你对本首诗有什么了解?学生汇报:《宿新市徐公店》作者杨万里,宋朝人。诗歌体现出来的风格活泼、轻巧,清新。一生创作两万多首诗歌。《宿新市徐公店》题目的意思是:住宿在新市姓徐的人家开设的旅店时看到的景象。引入:那么诗人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三、运用上节课的方法,自学这首诗。1.自读,认准字形,读准字音,读顺诗句。2.逐句细读。在不理解的词语下标注记号。3.小组合作学习 (1)检查读书情况,轮流读,纠正错误。 (2)互相质疑解难4. 全班讨论共同问题,,教师加以引导。 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树头:树的枝头; 未成阴:树叶不茂盛还没形成树阴; 急走:奔跑; 飞入:纷乱地飞进。5.谁来说说句子的意思,其他同学帮助补充。 在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树的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没长大,还没有形成树阴。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可它们纷纷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6.出示挂图,看着图上的画面,自己完整地说一说诗歌的意思。四、体会意境:1.从诗中你能发现这是什么季节吗?从哪里知道的,请勾画出 (暮春。“枝头花落”“树未成阴”“菜花丛”“逐黄蝶”)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2.为什么说“飞入菜花无处寻”呢?你体会到什么? (因为菜花是金黄色的,很繁茂,蝴蝶也是黄色的,所以融为一)色,找不到了。这两句诗表现了孩子们的活泼可爱,与春天绚烂的景色。)3.你能将作者所表达的这种感情读出来吗?指名朗读,评议。五、背诵练习。1.小填空:《宿新市徐公店》的前两句写了稀疏的篱笆,深远的小路,落花的枝头,还写了暮春的景色, , ,展示了一派田园风光;而“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表现了儿童 前两句是 描写,后两句是 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趣盎然。2.自由背诵。六、作业设计1.有感情朗读《宿新市徐公店》,结合自己的理解,画出诗中图。2.背诵默写《宿新市徐公店》。七、板书设计: 村居 草长莺飞 儿童放学 醉春烟 拂堤杨柳 竟放纸鸢 (景) 早春 (人) 宿新市徐公店 景静 篱落 疏径 树头花落 未成阴 趣味 儿童急走 追黄蝶 人动 飞入菜花 八、我的教学反思:
5.烟台的海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理解文中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并能仿造打比方的句子。
4.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
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美好情感。
二 教学重难点:
1.能理解打比方句子的意思,并能仿造打比方的句子。
2.能体会烟台四季不同的美景和烟台人的幸福生活,激发对美好生活
的热爱。
2、 教学时间:
三课时
3、 分课时设计:
第一课时
1、 课时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词。
2. 理清课文脉络,知道本课的写作顺序。
2、 教学用具: 三、课时重难点:
小黑板、配乐磁带,中国地图。 1知道本课的写作顺序。
四、教学过程: 2能理解打比方句子的意思。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过大海吗?喜欢大海吗?能给我们描述一下你眼中的海吗?中国的沿海城市很多,我们来看这张地图,你能找到哪些沿海城市?(指名上来找)3.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5.烟台的海 (齐读课题)过度:你想了解什么 (烟台的海是什么样的)初读学习:看课文的插图,听配乐朗诵,自己感受。说说烟台的海给你的初次印象是什么?是的,烟台的海一年四季变化多端,这正是它的魅力。下面请大家再自己读一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文中的生字词。检查自读效果:(1)崇山峻岭 过滤 惬意 拖着 如痴如醉 忙碌 (齐读,指名读)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2)理解词语。“礁石”是什么?“锚”是什么?“起锚”是什么意思?(教师讲解轮船出海情景,看插图)三、再读课文。1.小组轮读,检查纠正。2.指导朗读两个长句子。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春天是播种(zhong)的季节,大海也不例外,脱去冬装的渔民们/驾船驶过平静的海面,到养殖区去/播下希望的种(zhong)苗,期待着收获的季节。标出间隔号,正确朗读.各自练习朗读全文,要求通顺、流利。默读全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总—分—总的顺序”。开头概括介绍烟台,接着按四季变化写烟台的海,最后总结。)板书:冬 春 吓 秋 海与人指导习字:1说说写这些生字,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2你觉得哪个字不好写,教师示范。学生描红、临写。作业设计:朗读课文。抄写词语。 独特 景观 凝重 壮丽 前赴后继害羞 体验 轻盈 忙碌 崇山峻岭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感受烟台的海一年四季不同的美,激发对它的喜爱。
2.能将这种喜爱之情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表现出来。
二、教学用具: 三、课时重难点:
小黑板、挂图 1 能仿造打比方的句子。
四、教学过程: 2激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复习。1.指名上黑板听写 崇山峻岭 过滤 惬意 如痴如醉 忙碌 拖着2.回忆一下,作者按什么顺序写烟台的海,主要写了什么 过渡:为什么作者要写出四季不同的景象呢 究竟烟台的海美在哪里 二、继续学习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除了海还有什么?(人)2。各自读介绍“海”的部分,看看挂图,体会一下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提示抓好重点词,如“气势汹汹”“暴怒”“狮子”;动词“扑向”“溅起”“发出”“掀到”3。人们在冬天的海边又是如何的,勾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体会到什么?(人们不畏严寒,不怕风浪的豪迈情怀。)4。通过朗读,你感受到了冬天海的特点了吗,能说说你的体会吗。5 你觉得这样的海美吗,你能用自己的方法将这独特的美表现出来吗?在小组里先读,再试着背一背。6 小结本节学习方法 整体感知,想想讲了哪几个意思—分层朗读、理解、体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背诵。三、用上面的方法自学介绍春、夏的两个自然段。1。学生自学(读、说、背)2 在四人小组中汇报。3 在全班范围内汇报,教师组织评议,补充。 第三自然段:抓住“嬉笑着追逐着奔向、触摸到、退了回去、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等词句,体会冬去春来,烟台的海“微波泛起”的景象。通过“脱去、驾船驶过、播下希望的种苗,期待着收获的季节”等词句,领悟烟台人不误春时、勤劳繁忙的情景和生气蓬勃、充满希望的幸福生活。第四自然段:抓住“凉爽和惬意、水平如镜、浮出、拖着、倒映着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喃喃细语”等词语,感受夏日烟台的海的浪漫可爱,人海相依的恬静和惬意。四、作业设计1 朗读课文。2 背诵第1-4自然段。3 造句(1)…像…(2)…宛如…
第三课时
一、课时目标:
1 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到烟台人与景的美好,表达出自己的热爱之情。
2 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流利背诵课文。
3 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景的方法。
二、教学用具: 三、课时重难点:
小黑板、挂图 1感受到烟台人与景的美好。
四、教学过程: 2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景的方法。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复习1 在冬、春、夏三季中,烟台的海各有什么特点?2 能通过你的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第2-4自然段。二、学习课文在灿烂的金秋,烟台的海又是怎样的迷人呢?1 自由读,整体感知。2 烟台的海在秋天有什么特点,课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请你找出来。 “一到立秋这天,海水立刻变得格外湛蓝,天空也显得格外明朗,较之昨日,空气中立刻有了秋的凉意。3 “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你是如何理解的?4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5 要求学生把2-5自然段连起来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将冬天的海放到开始介绍?“一般的地方,冬天是萧条、冷落的,而烟台的冬天却是一道壮丽的风景线,又显得那么凝重”。(理解“凝重”—庄重,沉稳)因为冬天烟台的海是与众不同的,所以先介绍。三、激发感情 所以,作者在最后发出了这样的赞美1 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2 轻声读全文,体会这是怎样的画,怎样的背景,怎样的舞台。3 欣赏画面,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说是画,是因为像画一样美丽,说是背景,因为它是烟台人物质文化生活的依托;说是舞台,因为它为烟台人的生存、发展、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四、总结全文1 烟台的海一年四季都有它独特的美丽,你一定也被深深吸引了?配合着优美的音乐,你能为我们介绍一下你最喜欢的一个季节的美景吗?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2 你游览过什么地方,那里迷人的景色也给你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吗?学着作者的样子,也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你的愉快。五、作业设计:1 背诵全文。2 写一个片段,介绍一处迷人的风景。六、板书设计: 5 烟台的海 海 人冬 凝重 不畏严寒风浪春 轻盈 播下希望的种苗夏 浪漫 人海相依秋 高远 充实与忙碌 画 背景 舞台七、我的教学反思:
6 黄果树瀑布
一、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掌握本科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一些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感受瀑布的形态
和声响的特点。
4 通过朗读、背诵等多项语言训练,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
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二、教学重难点:
1 能联系课文内容,感受黄果树瀑布形态和声响所表现出的壮美。
2 采用多项语言训练,充分体会大自然的美和无限生机。
三、教学时间:
二课时
四、分课时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词,认识绿线中的字。
2 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二、教学用具: 三、课时重难点:
小黑板、挂图。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四、教学过程: 2、感受黄果树瀑布形态和声响所表现出的壮美。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导入1 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李白的一首写瀑布的诗,谁能帮我们回顾一下?指名背《望庐山瀑布》诗中描写的瀑布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你也曾经看过这么壮观的瀑布吗?2 揭题,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游览的是非常著名的黄果树大瀑布板书课题,你们想看吗?3 简介:黄果树瀑布在贵州省镇宁市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境内。县城西南15千米处有条白水河,这里高山重叠,河水从东北山岭夺路而出。到了黄果树地段,突然河床中断了,滚滚水流顺势跌下,形成了九级飞瀑。过渡:这到底是怎样的一幅壮观景象呢?二、初读课文1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遇到不懂的词语查字典解决。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1)字音:嘶si 嚣xiao 撩liao 聆ling 膛tang 挟xie 掩yan 谛di (2)词义: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 人喧马嘶:形容大声喧闹,马在嘶鸣,比较热闹的样子。 聆听:听。 白练:白色的绸带。 凝神谛听:集中思想注意听。2 轻读课文,想想主要介绍了黄果树瀑布的哪些方面,除了瀑布外,还写了什么?(瀑布:声音、样子,水花散落在小镇上的情景;人们的感受)3 根据出示的句子,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可以怎样分段?(1)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 我们自西面顺着石阶往下走,一直来到谷底。 离开潭边,我们循着石径登上溪旁的一个平台。(2)课文是按游览顺序写的。(3)课文可以分成两大段:第一段(1)黄果树瀑布是一部大自然杰作。第二段(2-8)具体写在黄果树瀑布景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第一层(2-4)写进入景区的所闻和所见,以及瀑布激起的水花散落在黄果树小镇上的情景第二层(5-7)写下到谷底时的感受。第三层(8)写瞻仰徐霞客塑像的感受。三、指名分段朗读,体会声形特点。1 理解第一段中的“杰作”,指导朗读突出“真是”“杰作”。2 学习第二自然段。(1)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什么?边读边画出有关词句。(声音)从远处飘来,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过来,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就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文中把瀑布声比作 和 ,从中你体会到 (微风拂过树梢,潮水,由远到近。)(2)这是一种怎样的声音?逐句朗读体会。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3)通过朗读,读出这种渐近渐响的声音。(4)小结学法:整体感受—读句体会—感情朗读。3 用上述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1)自读勾画,小组交流。形:……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声:……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2)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四、指导写字1 嚣:上下结构的字,四个“口”要写得均匀平稳,下面两个“口”稍大,托住上面。五、作业设计:1 朗读课文。2 抄写词语 杰作 悬挂 沉醉 山回谷应 漂浮 聆听 掩映 人喧马嘶3 用自己的话形容一下黄果树瀑布的形态和声响。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 继续体会黄果树瀑布的形态和声响的特点。
2 自读自悟,感受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二、教学用具: 三、课时重难点:
小黑板。 1感受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
四、教学过程: 2理解文中一些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复习旧知。1 听写词语。 喧嚣 悬挂 沉醉 人喧马嘶 掩映 聆听 缝隙 凝神谛听2 朗读第2-3自然段。二、自读自悟。1 朗读第四自然段,展开想象,进行描述,体会“银雨撒金街”的情景。 作者写“银雨撒金街”的奇观,实质上还是写瀑布的壮观奇特。2 轻读5-7自然段,想想在谷底,你站在瀑布脚下感受如何。(1)水珠凉丝丝—感受之一(2)如置身乐池—感受之二(3)人与瀑融为一体—感受之三(4)小结:在谷底欣赏瀑布,让人激动令人陶醉。3 自读第8自然段,介绍徐霞客。(1)写瀑布为何要写徐霞客的塑像?(通过徐霞客塑像的表情间接反映瀑布的魅力,即连徐霞客这样一位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名山大川的地理学家都沉醉了,可见瀑布之美之奇;塑像本身也是瀑布旁的一道景致。)(2)指导读好“他遥对瀑布,仿佛在凝神谛听远处的瀑布声。他完全沉醉了。此时此刻的我们,也完全沉醉了”这一句话。三、总结全文。1 自读体会。2 说说黄果树瀑布的哪一点最让你陶醉,把之一段读出来,表达你对瀑布的感受。四、作业设计:1 找出课文中描写黄果树瀑布的形态和声响的句子,抄下来。2 读一读书中的例句,用“…所以…”造句。五、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闻其声 看其形 凉丝丝6 黄果树瀑布 乐池 (杰作) 谈感受 人瀑相融 沉醉六、我的教学反思:
7 别饿坏了那匹马
一、教学要求:
1 引导学生自学理解体会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分别出自两人之口的
不同含义。
2 掌握自学方法,能做到有效率地进行阅读。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别饿坏了那匹马”的不同含义。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学用具:
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自学,完成以下要求:1 初读,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扫除字词障碍。2 再读,思考。(1)找出有关提示时间的词句,并根据这些给课文分段。(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从此;有一次;这天傍晚;很久之后的一天。)(分段:11;2-3;4-7;8-14)(2)课文为何以“别饿坏了那匹马”为题?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意思一样吗?(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残疾青年叮嘱“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时说的;第二次是“我”担心马饿坏了,急着推门进去时说的。)(这两次的意思不一样,第二次是“我”真的担心误了喂马时间而饿着马。而第一次,表面上是残疾青年让“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不要耽误时间,饿坏了马。实际上,根本没有这样一匹马,残疾青年怕“我”因卖马草耽误时间,耽误学习而善意地欺骗了我。)(课文以这个善意的谎言为题,寓意深刻,串起全文,展现了两个人物的性格。)二、再读课文,体会人物性格。1 你觉得文中的残疾青年和“我”各是什么样的性格?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读一读。2 自由讨论,答案不强求统一。三、总结全文四、作业设计: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1 朗读课文。2 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忘返 身无()() 片甲()() ()()大吉来之()() ()流不息 理直气() 同心()力()武扬威 废()忘食 千()一发 调兵()将五、板书设计:7 别饿坏了那匹马` 残疾青年 我 热心、善良 爱读书、诚实、有志气六、我的教学反思:
习作2 改写《村居》
一、教学要求:
1 激发学生改写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 复习古诗《村居》,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出这首诗岁描绘的情景。
3 根据古诗《村居》的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按要求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二、教学重难点:
根据古诗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丰富的想象。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含书面写作)
四、教学用具:
挂图、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作前回忆,激发兴趣。通过回忆,复习五年级学过的现代诗《给奶奶送阳光》的改写方法。1 指名背诵《给奶奶送阳光》。2 说一说自己改写《给奶奶送阳光》最得意的地方,再说说当时为什么这样改写。3 教师小结改写的一般方法。二、读析例文,感知方法。1 读例文,学生自由读并汇报自己的所得。2 析内容,明写法。(1)指名背诵古诗《宿新市徐公店》。(2)说一说古诗的意思。(3)引导学生将例文与诗句对照起来读,找出哪些内容是围绕原诗写的,哪些内容是作者的想象。(第4、5自然段是围绕原诗的意思,第1-3自然段是作者想象的。)(4)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5)小结:改写成记叙文后,就不能像原诗那样富有诗的跳跃性,而应当把事情写完整。(6)进一步讨论:作者是怎样把诗所写的事情写完整的?(小结板书:把握原诗内容展开合理想象—补充前因后果、进行具体描写、写进真情实感)三、改写《村居》1 背诵古诗《村居》并指名说一说诗意,注意发言的面要广一些。2 出示诗意图,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1)引导想象“草长莺飞二月天“的春意图,指名用连贯的语句说一说“草长莺飞”的景象。(2)引导想象孩子们放飞纸鸢的动人情景。3 学生试改,教师巡视指点。四、交流评析,共赏优作。1 指名学生读习作,注意好中差各选一篇。2 师生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学生修改。3 择优欣赏,表扬先进,激励后进。4 誊写。五、我的教学反思:
练习2
一、教学要求:
1 描红练写钢笔行楷字,学习行楷的运笔方法与技巧。
2 认识一些繁体字,了解一些汉字演变的情况。
3 理解和运用学过的成语,能根据意思填写相应的词语。
4 给多义词按不同的词义分别造句。
5 熟记12条成语。
6 读背古诗《早春》。
7 通过口语交际,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
8 学写毛笔字。
二、教学重难点:
1 能辨析多义词的不同意义,并分别造句。
2 熟记12条成语,大致了解各自的意思。
3 口语交际。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四、分课时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 描红临写,学习行楷的运笔方法和技巧。
2认识繁体字,了解汉字演变情况。
3 理解和运用学过的成语,并能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二、教学用具: 三、课时重难点:
小黑板 挂图 多媒体教学课件 1认识繁体字,了解汉字演变情况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明确课时任务: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完成“练习2”的第1-3项练习。注意要看清题目要求。二、教学第一题1 运用多媒体显示教学内容。问:本次钢笔描红练习与以往有什么不同?(本次要描红的是一首古诗,每句各占一行,每行字与字上下对齐,标点符号对齐,字距较宽)2 朗读诗句,注意每个字的字形。3 提出难写的字。(篱 落 疏 蝶)4 讨论怎么写,可适当让学生说说行楷运笔的特点和应注意的地方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教师示范。5 学生描红,提出要求:一边描一边记忆,要从字的整体上去观察,不要看一笔描一笔,要一气呵成,并注意字距、行距的安排。6 反馈交流。三、教学第二题。1 复习学过的部分繁体字。2 从以往学习繁体字的实践中你发现汉字的简化有什么规律?3 小结:认读繁体字我们可以记住主要部件、偏旁的简化,这样可以帮助我们识记一些繁体字。4 学生认读本题中简化字组成的词语。5 将简化字和繁体字进行对照、比较、认读。6 你认读这些繁体字有什么窍门?引导学生利用汉字简化规律来识记繁体字。7 多种形式认读繁体字,达到熟练。四、教学第三题1 复习学过的成语。2 审题(1)指名读题。(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3 学生逐条读题,读懂画线部分给出的意思。4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记忆中提取相应的成语,再小组交流,然后自行填写。5 指名板演。正确答案:奋不顾身 不屈不挠 废寝忘食 络绎不绝重点指点这几个字:顾 挠 寝 绎6 小结,点拨方法:根据意思写成语,可从给出的意思中圈画关键词以化作成语中的重要词素。五、作业设计:预习4-6题练习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 能根据多义词的不同意义分别进行造句。
2 熟记成语。
3 学习古诗《早春》。
二、教学用具: 三、课时重难点:
挂图 小黑板 配乐磁带 1、熟记成语。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复习认读上节课所学繁体字。二、明确课时任务。完成4-6题练习三、教学第四题1 审题。明确练习要求。2 出示例题,学生反复朗读。讨论:本次造句和平常有什么不同?(“分外”是多义词,例句是根据不同的词义分别造句。)3 学生朗读例句,体会“分外”一词在两个句子中的不同意思。4 教师点拨:用多义词造句,造句前必须先弄清词中所含的不同意思和使用对象与情境,辨析清楚再造句就不会出错。5 学生认读“骄傲”、“结实”的不同意思,弄清使用对象与情境。“骄傲”一指不谦虚,含有贬义;一指很自豪,多指褒义。“结实”一指人身体好,用于人;一指物体坚固,多用于物;6 口头造句,学生自行准备,小组交流,再指名说。7 学生书面造句,完成后反馈。四、教学第五题1 复习旧知。(1)多种形式,准确认读。(2)多种渠道,理解词义。A这些成语哪些是你早就会了的?能说说它们的意思吗?(桃红柳绿 芳草如茵 骄阳似火 暑气蒸人 秋高气爽 万里无云 风雪交加 寒气袭人 岁月如流)B 借助工具书初步了解你不熟悉的成语的意思。C你认为哪些成语的意思还不大明白,请提出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新的一年又开始了,宇宙间的各种景象都焕然一新。尺璧寸阴:直径一尺的玉璧是稀世之宝了,也不如一寸光阴那样贵重(3)边读边想,注意联系。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时,还发现了什么?(前10个成语是与一年四季有关。后两个是说时间过得很快,要珍惜光阴。)(4)反复吟诵,感受意境。(5)熟读成诵,巩固积累。五、教学第六题1 复习旧知。背诵学过的与春天相关的古诗。2 学习古诗《早春》(1)简要介绍:《早春》是唐朝诗人韩愈所作,是他写给诗人张籍的一首以景寓情的诗。(2)准确认读。自由试读,指名朗读。(3)读懂诗意。A结合插图,试讲诗意。B教师点拨,重点击破。天街:京城的街道。酥:酥油。绝胜;大大超过。诗意:初春小雨像酥油一样滋润着京城大地。由于春雨滋润小草刚刚发芽,远远望去一片淡淡的嫩绿色,可是近处还看不出草芽的颜色。啊!早春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远胜过满都城烟柳的晚春景色。(4)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教师示范引导想象。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配乐朗诵。(5)熟读成诵,巩固积累。六、作业设计:1 抄写12条成语。2背诵《早春》3 准备口语交际
第三课时
一、课时目标:
1 进行口语交际
2 学写毛笔字。
二、教学用具: 三、课时重难点:
挂图、小黑板 1、口语交际。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教学第七题1 审题(1)揭示课题,板书:口语交际:我打算这样布置房间。(2)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3)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A 学生绘制布置房间的草图。B 把自己的设想有顺序地说出来。2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展开丰富的想象,绘制出布置自己房间的草图。3练习。(1)学生将自己的设想有顺序地自由试说。(2)指名一中等生说,并引导学生对照要求评价说的情况。(3)分组练说,组员间互相评议指正。(4)每组派代表到台上赛说,看谁设想得新颖,说得精彩,不足之处本组成员可以纠正、补充。(5)教师对学生的讲说进行评点。(6)学生把所说的写下来。二、教学第八题1明确要求:本次学写的“回”、“国”都是全包围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将笔画写到位。2 教师范写,讲解要点。3 学生仿写。4反馈评奖。三、作业设计认真练写“回”“国”,掌握要点。四、我的教学反思:
16 白鹭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
子的意思。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五、分课时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 学会生字词,理解词意。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课时重难点:
学会生字新词。
三、教学用具:
小黑板、挂图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 情景导入1 揭示课题后播放多媒体:夕阳西下,美丽的河塘边,草色青青,芦苇茂密,一群白鹭,有的凌空展翅,有的站立枝头,有的突然栽入水中叼起一条鱼来。2、学生谈感受,重温杜甫的名句“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3、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了白鹭的美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二、自读课文1、出示自学要求(1)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2)画出不懂的词语,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来理解(3)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了白鹭的美?”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有困难的学生三、检查自学效果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提醒学生注意:“蓑”是平舌音,声母是“s”;“嗜”是翘舌音,声母是“sh”;“喙”读“huì”2、词义:(1)寻常:平常。
(2)嗜好:特殊的爱好。(3)美中不足:虽然很好,但还有缺陷。(4)韵味:含蓄的意味。(5)每每:每一次。3、指名回答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了白鹭的美?(颜色、身段、觅食、栖息、飞行等)4、根据这给课文分段:一(1)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二(2-5)白鹭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都很适宜。三(6-9)白鹭在觅食、栖息、飞行时充满韵味。四(10)白鹭实在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其他同学点评四、指导书写生字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辅导五、作业设计:1、练读课文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 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
子的意思。
2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课时重难点:
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感受
白鹭的美。
三、教学用具:
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复习检查二、精读课文1、学习第一段(1)齐读第一句话,想一想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弄懂“精巧”的意思,体会“诗”的特点(3)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2、学习第二段(2~5自然段(1) 围绕上述问题同桌合作学习;(2)交流:启发学生先从“颜色的配合”“身体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的概括描写,再从白鹭“雪白的蓑毛”“全身的流线型结构”以及“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的具体描写中感受白鹭的精巧。之后,让学生将白鹭与白鹤、苍鹭进行对比,从“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则嫌黑”中进一步感受白鹭颜色、身段的精巧和谐之美3)朗读训练3、学习第三段(6~9自然段)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白鹭的?交流:写了白鹭的觅食、栖息、飞行和不会唱歌。2)指名读,你从这一段中感受到了什么?交流:a、“在清水田里,时常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图画。” 在这段话中,要让学生感受到白鹭只会用长喙啄鱼,而作者说它“站着钓鱼”,这是一种拟人手法的妙用。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B、“这只白鹭真的在遐想、了望吗?” 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感受白鹭站立在小树绝顶悠然自得的独特美。C、“黄昏的空中,偶尔可以见到白鹭在低低的飞。” 此情此景如诗如画。当你悠然地观看这情景,有什么感受呢D、“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改陈述句:白鹭本身就是一首歌。那么,为什么说白鹭的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歌?(白鹭的外形那么漂亮,活动那么高雅脱俗,它不就是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的一首无声的歌吗?)4 学习第四段(1)齐读最后一段。(2)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三、总结全文1 齐读第一自然段,最后一段,说说他们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 齐读全文。四、作业设计。1 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诗?2 你能学着作者的样子说说自然界中还有什么也是一首诗?3 准备一次朗读比赛,读出散文的韵味。五、板书设计: 16 白鹭 美 精巧的诗 韵味无穷的诗 人类的朋友我的教学反思:
17 碧螺春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2、学会5个生字,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用“关于”、“如果……那么……”造句。
3、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二、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三、教学时间:
3课时
四、分课时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初步了解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
二、课时重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掌握生字新词。
三、教学用具:
挂图 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知道我们江苏太湖生产地一种名茶叫什么吗?(碧螺春)二、范读课文(听录音)听课文录音,提出学习要求:为什么茶叶的名字要用上“春”呢?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全班交流)三、自读课文(自学要求)1、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2、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四、检查自学效果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1)字音:煞sha 汛xun 焙bei 袄ao 搓cuo 捻nian 撮cuo 茸rong(2)词义: 久负盛名:指很有才气。 传说:人民口头上流传已久的关于人和事的叙述。 翠绿欲滴:绿得浓郁茂盛。万家灯火:家家都点上灯,指天黑上灯的时候,也形容城市夜晚的景象。利索:利落。回味:从回忆中体会。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3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4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为几段。第一段:(1-2)碧螺春的产地及其名字的由来。第二段:(3-5)采摘、制作碧螺春的情景。第三段:(6)品尝碧螺春有一种陶醉的感受。第四段:(7)碧螺春以它独特的色、香、味、形赢得了人们的喜爱。五、指导书写生字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六、作业设计:1、抄写生字词雅致 灵巧 松散 久负盛名陶醉 旋转 浓郁 万家灯火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 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了解碧螺春采、焙等工艺流程。
2 练习背诵第4自然段。
二、课时重难点:
练习背诵第四自然段
三、教学用具:
小黑板 视频影片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复习检查。1 听写生字词。 雅致 陶醉 焙茶 短衣紧袄 旋转 浓郁 揉捻 翠绿欲滴2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碧螺春”的?(产地、名字由来、采摘、制作、品尝)二、精读课文第一段。1 “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江南的春光究竟怎样?勾画有关语句,把你读后的感受写在旁边。2 播放视频影片。3 美好的江南春光,勤劳灵巧的采茶姑娘,文章是如何赞美这样的画面的?(齐读最后一句) 绿树映衬着俊美的身影,构成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1)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2)把什么比作什么?(把绿树映衬着俊美的身影比作图画)(3)为什么这样说?(茶树丛翠绿欲滴,显得充满生机,采茶姑娘神采飞扬,动作敏捷,显得充满活力。这样两者结合,情景交融,美如画卷。)(4)给、这幅画起合适的题目。(《江南采茶图》)4指导朗读、背诵。5 入夜,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自由读第五自然段。6 “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嫩叶如同一条青龙上下翻飞,煞是好看”表面上是写嫩叶,实际上是写什么?(焙茶手技艺娴熟,仿佛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7 人们为什么称碧螺春是“工艺茶”?((1)外观好看;(2)焙茶手辛勤劳动与高超技艺的结晶)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四、小结内容,巩固提高。1 请同学们用四字词语分别来赞美采茶姑娘和焙茶手。(心灵手巧技术纯熟)2 小结心灵手巧的采茶姑娘在我们心中留下动人的画面,焙茶手纯熟的技艺更让我们大开眼界。五、作业设计:1 背诵默写课文第四自然段。2用下列词语造句。 关于—— 如果---那么——
第三课时
一、课时目标:
学习课文第一、四自然段,体会中国的茶文化。
二、课时重难点:
体会中国的茶文化。
三、教学用具:
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复习。1 听写句子。(1)绿树映衬着俊美的身影,构成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2)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2 背诵第四自然段,二、精读第三段。1 沏上一杯碧螺春,观察它的色、香、味、形,特别是沏的过程,茶中的情形。2 自读第六自然段,画出相关的语句。3 交流体会。(色:碧绿清澈;香:清香扑鼻;味:甜津津;形:青螺入水,姿态动人)4 这一自然段的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5 默读,想一想使作者陶醉的除了碧螺春独特的色、香、味、形,还有什么?(环境的幽雅和人们的悠闲)6 指导朗读。三、精读第四段1 “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这句话包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对碧螺春的喜爱,对江南的向往)2 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你还看到了什么?配上中国民族音乐,一边品茗,一边联系课文内容,练习说话,自由交流。四、总结全文,巩固提高。这篇课文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描绘了碧螺春名字的由来以及采摘、制作、品尝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的喜爱,对聪明、勤劳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五、作业设计:1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 随着( ),( )醒来了。披着( )踏着( )采茶姑娘( ),结伴( )。(2) 课文是从( )、( )、( )、( )这几个方面介绍“碧螺春”的。2 把下列各句补充完整。(1)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 (2) ,将来就会后悔无穷。(3)只有坚持锻炼, 。六 、板书设计 产地17碧螺春 名字由来 劳动人民(久负盛名) 采摘 勤劳聪明 制作 品尝我的教学反思:
18 古诗两首
一、教学要求:
1 让学生充分自学、自读、自悟,理解内容。
2 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诗人行程的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
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所表达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用具:
挂图,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旧知导入,激发兴趣。1 齐背李白的《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 揭题导入。二、自学古诗《商山早行》1 自读自悟,点拨字词。(1)动征铎:指车行铃响。(2)悲故乡:因念故乡而感到悲伤。(3)凫:野鸭。(4)回塘:曲折的池塘。2 理解诗文,连缀成句。 在字字落实的基础上,可适当添加删减调整,使句子连贯。3 体会意境,品味赏读。(1)三、四句中使用了十个名词,以几种景物组成画面,传神地写出了“早行”的特点。(2)诗人自始至终抓住了“早行”的特点,选择一些有特征性的事物加以细致的描绘。(3)练读赏析。三、自学古诗《泊船瓜洲》1 解释题目,了解作者王安石。2 自读自悟,点拨字词。(1)泊:船只停靠。(2)钟山:指紫金山。3 理解诗文连缀成句。4 多次朗读,体会意境。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绿”字好在哪里?(既有色彩,又把看不见的春风写得具有生命力,给人以强烈的愿望)5 假如你是新郎,你会怎么扮演人们心目中的《王昭君》6 这首诗描绘的是充满生机的春景,也是诗人奉命进京垂命而顾虑忡忡的感叹。细读体会。四、小结个体,全面提高。五、作业设计:1 组词。铎( ) 矛( ) 瓜( )泽( ) 茅( ) 爪( )译( ) 予( ) 抓( )驿( ) 抒( ) 扒( )2。背诵两首古诗。六、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 生命力 明月何时照我还 商山早行 动征铎 悲故乡我的教学反思:
习作5 介绍家乡的一种产品
一、教学要求:
1 指导学生读懂例文《银杏》,了解其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初步感知作者
是抓住哪些方面来写银杏的。让学生懂得要全面了解某一事物,光靠看还
不行,还要学会问、学会查找资料。
2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一种产品,进行仔细观察,并询问有关的人,查阅有
关资料,对这种产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培养搜集材料的能力和良好
的习惯。
3 借助习作要点的提示,学习例文的方法,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询问到的
与查阅到的资料按一定的顺序整理成文。
二、教学重难点:
1 学习例文获取作文材料的方法。
2 训练学生如何把观察到的、询问到的、查阅到的资料整理成文。
三、教学时间
3课时(含书面习作与讲评)
四、教学用具:
课本插图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指导观察,激发兴趣。1 出示挂图,让学生说出图上画了什么。2 谈话:刚才,同学们观察了这幅画,说了自己观察到的内容,如果我们就这样写下来,不仅显得零乱,而且也不够形象,逼真。沈平平同学根据金老师的要求写了这棵银杏,写得很好,下面我们就来向她学习,看看她是怎样写的。二、初读例文,感知内容。1 学生自由轻声读例文,思考:这篇例文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用“ ”画出来。2 讨论交流。3 小结:这篇例文先写了银杏的枝干、叶、花、果的特点,再写银杏的价值,最后写人们为什么称银杏为“活化石。”三、再读例文,讨论写法1 学生自读,思考:沈平平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按照紧老师的要求完成《银杏》这篇习作的。2 讨论交流小结:(1)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沈平平同学介绍了银杏的干、枝、叶、花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果的特点,还写了形状、颜色等。(2)在观察的基础上,沈平平询问了自然老师,查阅有关资料,知道了银杏的价值和为什么称银杏树为“活化石”。3 读“习作要点提示”,对照例文,明确写作要求。(1)齐读例文后面的“习作要点提示”(2)讨论本次习作的写作要点以及重点。(3)小结:这是一篇状物类习作训练。习作内容:介绍家乡的一种产品,可以是农副产品,也可以是工业产品。习作题目:自定。习作重点:把观察到的、询问到的、查阅到的资料整理成文。四、读写迁移,运用写法。1 确定习作内容以及要点。(1)你准备介绍家乡的哪一种产品。(2)在观察的基础上,介绍产品的外部特征。如形状、颜色、大小、质地等。(3)在询问和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介绍该产品的营养价值或用途、食用方法或使用方法。(4)通过询问和查阅资料,介绍该产品在食用或使用时该注意的问题。2 组织学生交流,评议。五、交流习作,指导修改。我的教学反思:
练习5
一、教学要求:
1 用钢笔描红。
2 对照简化字,认读括号里的繁体字。
3 将成语补充完整,再按要求归类。
4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5 熟记成语。
6 朗读、背诵《大风歌》。
7 口语交际:学采访。
8 学写毛笔字。
二、教学重难点:
1 写字训练。
2 学写毛笔字。
三、教学时间:
3课时
四、分课时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 钢笔描红。
2 对照简化字,认读括号里的繁体字。
3 将成语补充完整,再按要求归类。
二、课时重难点:
认读简化字,补充成语并归类。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揭示课时任务。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完成练习1-3项练习。注意要看清题目的要求。二、教学第一题1 运用多媒体显示教学内容。本次钢笔描红练习的是《白鹭》一课的一段话。2 现在请同学们读一读句子,注意每个字的字形。3 你觉得这两句话中哪些字比较难写,请提出来。(鹭、嵌、璃、像)4 讨论该怎么写,可适当让学生说出行楷运笔的特点和应注意的地方。教师范写。5 学生描红,要求:一边描红一边记忆,从字的整体入手,不能看一笔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描一笔,要一气呵成,并注意整体布局。6 反馈评议,强化练习。三、教学第二题1 复习学过的部分繁体字。2 从以往学习繁体字的实践中,你发现了汉字的简化有什么规律?3 小结:认读繁体字可以记住主要部件、偏旁的简化,这样可以帮助我们识记一批繁体字。4 学生认读本题中简化字组成的词语。5 将简化字和繁体字进行对照比较,认读。6 引导学生利用汉字简化规律识记繁体字。7 多种形式认读繁体字,以达到熟练。四、教学第三题1 复习学过的成语。2 审题(1)指名读题目。(2)让学生说说这一题应怎样练习。(先补充完整,再归类。)3鼓励学生进行四人小组讨论交流,然后自行填写。4 反馈(1)指名将成语补充完整。(2)根据成语的意思,按要求归类。5反复诵读,积累词汇。五、作业设计: 将成语补充完整并归类。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 填写适当的关联词语。
2 熟记成语。
3 学习背诵《大风歌》。
二、课时重难点:
填写适当的关联词语。
熟记成语。
三、教学用具:
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教学第四题1 复习学过的关联词语。2 审题。(1)指名读题。(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3 学生逐条读题,体会前后两个分句意思之间的联系。4启发学生从自己的记忆库中提取相应的关联词语,四人小组讨论,然后自行填写。5 学生自由朗读填好的句子,凭借语感,体会所填的关联西域是否正确。6 反馈:指名读完整的句子,交流评议。二、教学第五题1 复习旧知,背诵学过的成语歌。2 学习新知。(1)多种形式准确认读。(2)多种渠道理解词义。A 这些成语中的哪些是你熟悉的?能说说它的意思吗?B提出还不大明白的成语,交流讨论。(3)边读边想,寻找联系。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你们发现了什么。(这12个成语都与人说话和谈论有关。每一组的两个成语意思相近而且每组成语最后一个字相同。)(4)反复吟诵,读出韵味。(5)熟读成诵,积累巩固。三、教学第六题1 复习前四单元所学过的诗歌。2 学习古诗《大风歌》(1)简要介绍:《大风歌》这首诗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于公元前195年在安徽宿县打败黥布叛兵后路过家乡沛县,和父老乡亲一起饮酒欢庆胜利时,即席吟成的一首气势磅礴的诗。(2)准确认读,自由试读,指名试读。(3)读懂诗意。A教师点拨,重点突破。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海内:四海之内,指全国。安得:怎能得到。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B诗的意思是:刘邦得到了天下之后,感到自己在风云变幻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在全国有了很高的威望,这时怀着自豪感回到了家乡。]但整个国家尚未巩固,期望得到更多的勇士为国镇守四方!(4)反复朗诵,注意停顿,教师作适当指导。(5)熟读成诵,巩固积累。四、作业设计:1 抄写书上成语,并熟记。2 背诵默写《大风歌》。
第三课时
一、课时目标:
进行口语交际。
二、课时重难点:
进行口语交际。
三、教学用具:
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教学第七题1 课前准备: 提前一周安排学生看“新闻联播”、“大写真”节目,观察记者是怎样对人物进行采访的。2 讨论导入,激发兴趣。(1)引导学生讨论本周观看的节目中,记者们是怎样进行采访活动的指名模仿其中你最感兴趣的一位记者的采访,将其表演给同学们看。(2)说说从同学的表演中,你学到了什么。3 指导(1)通过看同学的表演,你是怎样理解“采访”的?什么是采访?(2)分小组讨论后,使学生明白,采访就是了解情况,收集材料。(3)小结:采访不是随便的交谈,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它对语言的要求很高。因此,采访前要确定好采访对象,列好采访提纲。采访时,提问题要有礼貌、要得体。4 模拟采访。(1)在学校老师和同学中有许多好人好事是值得采访的,请你选择一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人,列好采访提纲。(2)同桌交流。(3)指名说说。(4)将学生提名的教师或学生请进教室,进行现场采访。(5)用投影出示采访时应该用的一些句式:“请……””你(您)是…还是…”“……好不好 ””…是不是…”“也许…吧 ””……是吗 ”“…是不是,……可以不可以… ”(6)教师用其中的一些句式作示范.5 总结. 采访是广大新闻工作者每天必做的工作,生活中的好人好事、坏人坏事也正是通过新闻工作者的大量采访而公布于众的,这是个有意义的事,请同学们都来试着当小记者。二、教学第八题。1 观察字形特点。2 教师范写。3 学生临写。三、作业设计:预习19课 我的教学反思:
8 大江保卫战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惊心动魄”、“闪烁”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教具准备: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曾经有这样一首歌唱遍祖国大江南北,许许多多的人为之留下了感动的泪水。今天我们来欣赏这首歌。(播放VCD歌曲《为了谁》,让学生边听边看画面,进入情境)这首歌赞颂了抗洪救灾中英勇无畏的人民子弟兵。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1998年抗洪救灾的课文。揭示课题,简介背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读课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嶙峋:形容山石等突兀、重叠。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起破坏作用。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思考分段,简述段意。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长江遭遇特大洪水,人民子弟兵打响了大江保卫战。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我部队官兵在大江保卫战中表现神勇,涌现出许多动人事迹。第三段(第6自然段):赞扬人民子弟兵的精神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学习第一段。范读,思考: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一、灾情危急,二、奔赴战场)画出反映灾情危急的词语、标点,读一读。指导朗读。画出子弟兵奔赴战场的词语,读一读。(“日夜兼程”“挺进”)指导朗读,体会子弟兵们大战洪水的英勇气概。学生小结这一段内容。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教师指导书写。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2、背诵课文的第5自然段。
教具准备:小黑板、录象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复习 指名读第一段,说说这一段的主要内容。二、学习第二段1、默读,思考:这一段写人民子弟兵在大江保卫战中的动人事迹,主要写了哪几个典型事迹?(一、大堤抢险;二、铁汉本色;三、勇救群众。)2、学习事迹之一:大堤抢险(1)指名朗读。(2)看幻灯图片,用自己的话讲述图意。再看看课文是怎样描述的。(3)默读1、 画出体现子弟兵救援神速的词语。(闻讯赶到、顿时)2、画出体现战士意志坚强、奋不顾身的词语。(穿梭、奔跑、全然不顾、鏖战、伤痕累累)3、 面对险恶的环境,战士们精神怎样?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狂风……加油!”“风声雨声……水水相融。”)这体现了子弟兵什么精神?(1)看剪辑录象实况,再现战士抢险的场面,让学生体会当时战士们的心情。(2)指导朗读。突出重点词句,读出面对险情,战士们的大无畏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3、学习事迹之二:铁汉本色。过渡:如果第一层写的是子弟兵的群体形象,那么第二层就是特写个体形象——黄晓文的动人事迹。(1)自读,用自己的话向同学们介绍黄晓文的事迹。(2)理解“在那几十个难忘……事迹啊!”说说这句话的含义。(3)指导朗读。4、学习事迹之三:勇救群众。过渡:在大江保卫战中,子弟兵们除了保卫江堤,还要救护遇险的群众,这方面的感人事迹也是数不胜数。(1)指导朗读,读中理解》1 “飞向……飞向……飞向……”(群众正在危险中,战士们迫不及待地进行营救)2 “……”(这个省略号说明救人的事迹数不胜数)3 “哪里……就……;哪里……就……”(子弟兵们急人民所急,把生的希望留给人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他们无愧于“军旗”、“军徽”,他们不愧是人民的子弟兵)4 “看到……看到……就像看到……”(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高度信任,突出反映了军民鱼水情)(2)轮读,齐读。三、小结四、作业1、文后练习第3题。2、背诵第5自然段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1、概述全文的思想内容。
2、学会用“惊心动魄”、和“闪烁”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复习1、听写词语。快捷 肆虐 汹涌 惊心动魄危急 嶙峋 闪烁 日夜兼程2、有感情地背诵第5自然段。二、学习第三段1、齐读。2、这段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三、回顾全文1、概述全文的思想内容。2、课文中哪些句段令你感动,有感情地读一读。四、说话训练1以“当长江大堤遇险时”领起说一段话。2、1998年洪涝灾害后,许多人失去了家园。当时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作业1、造句。(1)惊心动魄(2)闪烁2、写一篇读后感。3、收集抗洪救灾中的故事,在班会上讲给大家听。板书设计: 大堤抢险(面) 英 勇8 大江保卫战 铁汉本色(点) 勇救群众(面) 铭 记教学反思:
9、真情的回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落大意。
4、通过对课文的理解,懂得“诚实劳动,换来的是难忘的关怀与爱意”这一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能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的理解,懂得“诚实劳动,换来的是难忘的关怀与爱意”这一道理。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落大意。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讨论:什么叫回报?(报答)什么叫真情?(真切、诚挚的感情)过渡:课文写谁对谁付出了“真情”?谁对谁给予了“回报”?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课文。二、检查预习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读音。推荐 恢复 账单 积压 目瞪口呆凑钱 缺席 线路 锃亮 五颜六色完成文后练习第2题,用钢笔描红、临写。教者适当分析字形,指导书写。查字典理解有关词语。锃亮:形容反光发亮。目瞪口呆:形容受惊而愣住的样子。账单:记载货币、货物出入事项的单子。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注意正音。三、默读课文,考虑分段,初知段意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我”因家境所迫,争取到一份送报的工作。第二段(第2—6自然段):讲订户对于“我”付出的劳动给予了加倍的回报,不仅给小费,还为“我”买自行车。第三段(第7自然段):讲“我”用认真负责的态度回报订户,以“真情”回报“真情”。四、学习第一段指名读。思考:“我”为什么“不得不”为家里挣钱?能不能将“不得不”换成“要”?“我”又是想什么办法“为家里挣钱”的?小组讨论,请代表发言。齐读第一段,体会“我”家境的困窘及找工作的不容易。五、作业朗读课文。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通过对课文的理解,懂得“诚实劳动,换来的是难忘的关怀与爱意”这一道理。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复习听写词语。朗读第一段,说说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学习第二段默读第二段,思考:(1)“我”是怎样勤勤恳恳地工作的?画出有关词句,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说说“我”是怎么送报的。(2)“我”诚实的劳动,得到了怎样的回报?(3)出示幻灯图片,结合课文和画面,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4)读第5、6自然段,指名表演。(5)指导朗读,加深理解课文中表达的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待、互相关怀的一片“真情”。作业朗读课文。收集生活中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事例。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1、进一步让学生懂得“诚实劳动,换来的是难忘的关怀与爱意”这一道理。
2、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复习指名朗读第一、二段。说说“我”为订户付出了怎样的“真情”,得到了怎样的“回报”二、学习第三段指名朗读。圈画出两个“依旧”,说说其含义。(一方面反映过去“我”是怎样真诚地为订户服务的,另一方面也反映“我”现在和将来回一如既往真诚地为订户服务,并以此作为对订户给“我”的一片真情的回报)读最后一句话,体会含义,说说作用。(点明中心,总结全文)三、回应课题。说说谁对谁付出了“真情”,谁对谁给予了“回报”。根据板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四、拓展训练在生活中,处处有真情在,付出终有回报。请举例说说,力求说的具体流畅。五、作业以“人间自有真情在”为题,写一则小故事。预习《莫泊桑拜师》。教学反思:
10莫泊桑拜师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莫泊桑拜师的故事,知道仔细观察、不断积累、勤奋练习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莫泊桑拜师的故事,知道仔细观察、不断积累、勤奋练习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文章脉络
教具准备:小黑板、人物挂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揭示课题,简介莫泊桑:莫泊桑(1850-1839),19世纪法国著名小学家。1880处发表著名短篇小学《羊脂球》,还写有<<一生>>,<<俊友》,《温泉》等6部长篇小说、三部游记和许多政论文章。 2、谈话导入:像莫泊桑这样的大作家,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写出好的作品,也有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那么,莫泊桑是怎样学习写作的呢?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1。自读课文,要求读通顺,不懂的词语查字典。酷爱:非常爱好。揣摩:反复思考推究。烙印:烙铁烫下的印记,比喻深刻地留下印象。孜孜不倦:非常勤勉。滔滔不绝:形容连续不断(指话多)。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教师正音。3、思考分段,感知大意。第一段(第1自然段):莫泊桑师的原因。第二段(第2-9自然段):莫泊桑师的经过。第三段(第10自然段):莫泊桑师的结果。三、学习第一段1、指名朗读第一段,思考:莫泊桑为什么要师?2、从那些词语可以看出莫泊桑从小就热爱写作?(酷爱、孜孜不倦)3、莫泊桑面对自已的作品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特色,他的心情怎样?(焦急万分)4、简介福楼拜。5、用自已的话说说莫泊桑拜师的原因。6、指导朗读。四、布置作业1、完成文后第2题。先提醒学生认真观察生字笔画、笔顺和结构、然后认真在田字格中描红、临写。注意:“奈”上半部分要写的扁而宽,PI与捺向两边伸展。下半部分的“示”要尽量上靠。“陋”的最后一笔是“L”。“吆”的右边不能与“么”混淆。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莫泊桑拜师的故事,知道仔细观察、不断积累、勤奋练习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