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曹刿论战 导学案(无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曹刿论战 导学案(无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15 10:14: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曹刿论战导学案
一、预习检测
(一)知人论世
《曹刿论战》选自 ,又称《 》或《 》, 家经典之一,是记载 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一部 体史书。
《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 国史官 所作。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史书。
《 》 《 》 《 》合称“春秋三传”
国别体史书有 《 》和 《 》
编年体史书 《 》 《 》和 《 》
纪传体史书 《 》
1、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 《 》
2、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是 《 》
3、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 》
字词检测
1.曹刿( )论战
2.又何间( )焉
3.肉食者鄙( )
4.小信未孚( )
5.牺牲玉帛( )
6.公与之乘( )
7.战于长勺( )
8.望其旗靡( )
二、重点字词
1、十年春
2、齐师伐我。
3、公将战
4、肉食者谋之
5、又何间焉
6、肉食者鄙
7、何以战
8、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9、对曰
10、小惠未遍
11、牺牲玉帛
12、弗敢加也
13、必以信
14、小信未孚
15、神弗福也
16、小大之狱
17、虽不能察
18、必以情
19、忠之属也
20、可以一战
21、战则请从
22、公与之乘
23、公将鼓之
24、齐师败绩
25、公将驰之
2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7、既克
28、夫战,勇气也
29、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0、彼竭我盈
31、难测也
32、惧有伏焉
33、望其旗靡
补充字词: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重点问题突破
重点问题:
一、这篇课文有几条叙事的线索?
二、鲁庄公认为作战前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用原文回答)
概括庄公作战的三个条件?哪一条是取胜之本
条件:
三、为什么说曹刿认为“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四、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表现了他什么精神?
五、在第二段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曹刿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
六、鲁庄公和曹刿在战争中各有怎样的表现?从中体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
鲁庄公:公将鼓之。 公将驰之。——不察敌情,急躁冒进。
曹刿: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指挥若定、谨慎果断,能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
七、请简要赏析“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两句话。
曹刿所说的“勇气”是军士临战时的激情和果敢拼杀的昂扬斗志。齐军三鼓,鲁军按曹刿指挥并不应鼓,齐军被激发的勇气未得到呼应。很快由亢奋转为疲惫。曹刿抓住了士兵士气和心理变化的有利时机号令鲁军,一举得胜。
八、辽阔的万里战场,作者为什么写得如此简略?
第二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的“远谋”,为下文“论战”埋下伏笔。
品味探究
一、第三段写曹刿沦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分两层意思:
二、曹刿对战争获胜的原因分析,可以用哪几个成语来概括?
三、长勺之战中,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是什么?
人物分析
曹刿:1、爱国心和责任心的人——请见(与乡人的对话)
2、有远见卓识、深谋远虑的人——三次问战
3、高超军事指挥才能——参战:(长勺之战中的指挥) 论战:(为鲁庄公解惑)
有人说,鲁庄公是一个昏君。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请结合课文发表你的看法。
【“鄙”,具体表现在】
(1)战前准备阶段,把战争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
(2)战斗中,用兵轻举妄动,急功近利。——公将鼓之、公将驰之
(3)取胜而不知胜。——即克,公问其故
缺点:政治无能、军事无知、目光短浅、鲁莽草率。
优点:能虚心求教,信任曹刿,让他参与指挥,识人识才,任人唯贤。
前者的“鄙”和后者的“远谋”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五、你认为鲁庄公“鄙”吗?为什么?
鲁庄公其实不“鄙”,表现在:
①“公将战”表现鲁庄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勤政爱民。
③“公与之乘”表现鲁庄公礼贤下士。
④“公问其故”表现鲁庄公不耻下问。
⑤鲁庄公发现曹刿才华出众,加以重用,表现鲁庄公知人善任。
⑥在作战时机的选择上,两次遭到曹刿否定,鲁庄公并不介意,表现出了鲁庄公的胸怀宽广,从善如流。
综合以上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写法探究:
一、课文仅用二百多字就叙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说说课文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好在哪里?
二、文章刻画人物主要采用了那些写作手法?结合内容分析
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
三、课文的题目是“曹刿论战”,那么本文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四、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些方面?
四、课后总结
一词多义
(一)故
1.公问其故
2.故克之/故逐之
(二)从
1.民弗从之
2.战则请从
(三)其
1.公问其故
2.下视其辙
(四)之
1.公与之乘
2.登轼而望之
(五)焉
1.又何间焉
2.惧有伏焉
(六)以
1.可以一战
2.必以情
3.必以分人
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2.公将鼓之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4.下视其辙
古今异义
1.齐师伐我
(古义: 。今义:老师)
2.又何间焉
(古义: 。
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3.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粗俗,低下。)
4.衣食所安
(古义: 。今义:安全)
5.牺牲玉帛
(古义: 。
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6.弗敢加也
(古义: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7.小大之狱
(古义: 。 今义:监狱。)
8.虽不能察,必以情
(古义: 。 今义:感情。)
9.忠之属也
(古义: 。今义:忠诚。)
10.可以一战
(古义: 。今义:可能、能够。)
11.再而衰
(古义: 。今义:又一次。)
特殊句式
(一)省略句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肉食者谋之,(君)又何间焉?
②乃入见。
(曹刿)乃入(宫)见(庄公)。
③问:“何以战?”
(曹刿)问(庄公):“(君)何以战?”
④必以分人。
必以(之)分人。
⑤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曹刿)对曰:“(此)忠之属也。可以(之)一战。”
(二)判断句
1.忠之属也
(……也,表判断)
2.夫战,勇气也
(……也,表判断)
(三)倒装句:
1.何以战
( ,“以何战”。以,凭、靠)
2.战与长勺
( ,“与长勺战”)
成语
1.一鼓作气:
2.辙乱旗靡:
3.彼竭我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