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课件(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课件(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6.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5 11:00: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1.通过地图分析和教材梳理等方式,能从时空上知道中华民国创建的背景,归纳概括出中华民国建立的相关概况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及性质与意义。(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了解和掌握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了解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史料实证)
3.通过史料解析,能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历史解释)
4.通过学习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进行的斗争,体会中国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学习孙中山等革命先辈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辛亥革命形势图
急需统一的中央政府、稳定局势
假设你是当时参与革命的人,你会想到由谁来担当这个大任?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随之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1.背景: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革命形势的发展要求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
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①时间:1912年1月1日
②首都:南京
⑤标志: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⑦纪年: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
③国名:中华民国
④国旗:五色旗
⑥立法机关:选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
⑧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2.中华民国的建立
孙中山就任
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宣誓就职
特指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建立的,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性质的中央政权。(标志着中华民国的诞生)
中华民国五色旗
汉满蒙回藏
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结合教材所学,归纳“旧邦新造”新在哪些方面?
【新国体、政体】
【新国旗】
【新纪年】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地主阶级独裁君主国
皇帝纪年:宣统三年
民国纪年: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
黄龙旗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
公元纪年 民国纪年
1912年 民国元年
1913年 民国二年
1914年 民国三年
1915年 民国四年
1916年 民国五年
…… ……
民国 年 =公元纪年-1911
公元 年 =民国纪年+1911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
(2)如图所示股份凭据上的时间是公元多少年?
1934年
◆ 算一算:(1)民国八年是公元多少年?
小提醒:民国纪年只适用于公元1912年至新中国成立前这段时间。
1919年
3.新的纪年方法
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4.内政措施
政治方面 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
保障人权,不准刑讯、体罚,禁止买卖人口、贩卖童工,保护华侨,保护人民财产。
经济方面 奖励工商业发展,鼓励兴办实业。
社会生活方面 提倡平等观念,革除“大人”“老爷”等称谓,废止跪拜,剪除男子发辫,劝禁女子缠足,严禁鸦片,禁止赌博。
教育方面 提倡男女同校,废止小学读经等。
历法 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
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5.改革措施——对外
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
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与我友邦益增睦谊,持和平主义,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大同。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你怎样看待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政策?
南京临时政府想通过承认外国在华的一切特权,保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来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和承认,这暴露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是在险恶的国际环境和纷乱的国内政治条件下的无奈之举。
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①武昌起义之后,清政府依旧巍然挺立,为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共和,湖北军政府与清政府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进行了交涉。
袁世凯(1859年-1916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北洋军阀领袖。河南项城人,故人称“袁项城”。
袁世凯早年发迹于朝鲜,归国后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清末新政期间积极推动近代化改革,是大地主,大买办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在辛亥革命前的十几年中,他以叛卖维新派而获得慈禧的信任,以血腥镇压义和团和出卖主权而博得帝国主义的欢心,一直是清政府和帝国主义所倚重的人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
1.背景:
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②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也曾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他即行辞职,并推举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
1859:袁世凯出生于河南,一个官宦家庭。
1895:受李鸿章赏识,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
1898:出卖维新派有功,而获得慈禧的信任。
1901:出任北洋大臣,编练“北洋军”手握实权。
1911.12.7:出任议和全权大臣,
派唐绍仪与南方代表伍廷芳和谈。
1911.12.29: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
反清独立区
南北和谈
内阁总理大臣
左右施压
两面渔利
没有革命军,无法逼清廷就范;
没有连下武汉两镇的战绩,
无法迫革命党和谈。
1911.11:出任内阁总理大臣,京畿各军归其节制。
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被迫重用
支持
军事威胁
外交孤立
经济封锁
军事进攻
政治欺骗
施 压
妥协退让
逼宫
外国列强
革命党人
立宪派和旧官僚
清政府
孙中山不得不让位给袁世凯
2.临时政府成立前后形势
野心家
独裁者
卖国贼
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3.过程
1912.2.12
1912.2.13
1912.2.15
1912.4.1
1912.3.10
清宣统帝
下诏退位
标志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结束
孙中山提出辞职,推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
思考:
孙中山采取过哪些方式试图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①临时政府设在南京;
②临时大总统到南京任职;
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3.11
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孙中山正式解职,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北洋军阀统治开始。
中华民国和南京临时政府的概念区分
1912—1949年中国的国家名称,分为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三个历史时期。
南京临时政府
特指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建立的,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性质的中央政权。(标志着中华民国的诞生)
中华民国
南京国民政府
北洋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
1912年1月
1912年4月
1927年
1949年
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据材料,说说袁世凯为何能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
立宪派和旧官僚支持
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
袁世凯假意赞成共和
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
袁世凯军事力量强大
袁世凯善谋权术
根本原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颁布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现场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以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主权在民
平等自由
三权分立
主权在民
平等自由
三权分立
有效地防止专制独裁
2.主要内容
3.评价
① 性质:
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
革命的重要成果。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
级共和国宪法性质重要文件。
②积极性: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有实
际的约束效力。
③局限性: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现场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发现场
“中国不是早就被称为长期完全停滞的国家的典型吗?但是现在中国的政治生活沸腾起来了,社会运动和民主主义高潮正在汹涌澎湃地发展。”——1913年列宁《亚洲的觉醒》
“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宋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鲁迅
评价:辛亥革命既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也是一次失败的革命
功绩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创立了中华民国。
②解放了人民思想,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局限
①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②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小组讨论,
说说辛亥革命的遗憾
革命的胜利果实被窃取;
没有改变中国两半的社会性质;
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参照教材P45
本课小结
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
孙中山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的创建
时间:1912年1月1日
中华民国的建立
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颁布时间:1912年3月11日
内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选大总统;定都南京,改用农历等
课堂练习
1.1912年1月1日,在一片“共和万岁”的欢呼声中,举行了隆重的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这一事件宣告了( )
A.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C.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失败
D.五四运动直接目标实现
B
课堂练习
2.读下面两幅图,两幅图反映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
A.从屈辱走向独立 B.从封闭走向开放
C.从专制走向民主 D.从落后走向富强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