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材分析
课文分为两部分,先写百草园中的游戏玩乐,后写三味书屋中的读书学习。就局部而言,写百草园包括三大块内容:夏天的百草园、美女蛇的传说、冬天的百草园。写三味书屋,先写三味书屋坐落的位置及格局陈设,再写第一次行礼第二次行礼,插叙“怪哉”虫的传说,后写读书生活(如读书、习字、对课),写溜到后园里玩耍,写师生朗读,写孩子们偷偷在课堂上做戏、描绣像的情形。作者就是这样把一个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幅幅生活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值得回味、留恋、珍藏。
核心素养
本文是第三单元的第一课,也是训练学生默读能力的开始。因此,教学时,教师应注意了解默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能力,学习鲁迅作品的写作特色,体会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
教学目标
1.学习默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
2.学会通过抓住标题、开头、结尾和关键语句的方式迅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精读“百草园”部分,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描写,学习抓住细节与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精读“三味书屋”部分,理解“先生”这个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人物的写法。
4.将作者的描写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5.仿照课文片段写法创作一篇小短文。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理解并学习本文的写景笔法,认识和感受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并尝试创作。
2.精读两部分内容,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的作用.
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突破
1.摒弃烦琐的分析,通过朗读和思考来感受课文内容。
2.结合学生特点,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体悟真情。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新课导人:童年是一首古老的歌谣,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1926年9月18日,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伴随这首优美的乐章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看一看鲁迅先生的童年和我们的童年有哪些不同。(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生字词教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识记这些字词。
确凿 菜畦 皂荚 桑椹 长吟 倜傥
油蛉 斑蝥 脑髓 书塾 蝉蜕 盔甲
2.解释下列词语。
机关;__________________ 鉴赏:__________________
人迹罕至;_______________ 宿儒;__________________
人声鼎沸: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作者是著名作家鲁迅,关于他大家还知道哪些
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作品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三、感知研讨课文
1.播放课文录音,请学生回答问题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从题目看,文章是按空间顺序来写的,那么请指出它们各自的起止段落,概括段意,并指出哪一自然段是过渡段。
第一段(1~8):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第二段(9):告别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过渡段)。
第三段(10~24):回忆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经历。
2.阅读第一段,请同学们以“一个________的童年”说一段话或给这几段加几个小标题。
预设一:一个金色的童年,一个快乐的童年……
预设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1)有趣的景物。
(2)有趣的故事——美女蛇的故事
(3)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3.作为散文,要有文眼贯穿其中,你认为第一段的文眼是什么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画龙点睛,是第一段文字的文眼。
4.朗读第2自然段,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景物的
预设一: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师:请分别找出写形、声、色、味,写春、夏、秋景的相关内容。
形:高大、肥胖、臃肿、小球。声:长吟、低唱、弹琴。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味:又酸又甜。春景:桑葚、菜花。夏景:鸣蝉。秋景:蟋蟀的叫。
预设二: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做了有层次的描述: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菜哇一石井栏一皂荚树一桑葚),再由高到低写动物(鸣蝉一黄 蜂一叫天子);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莱畦皂荚树 桑葚——鸣蝉 黄蜂叫天子),局部是 从动物到植物(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预设三: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师:你们能找出这段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吗
生: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预设四: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师:仔细思考,揣摩“光滑、肥胖、直窜、轻捷、低唱、弹琴”这些词语的用法和好处。
生: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
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
“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
预设五: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预设六:善于运用联想。作者由何首乌根联想到吃了便可以成仙,从而表现了百草园的有趣,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
5.作者在写了百草园的景物之后,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明确答案:目的是表现百草园活动内容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从而达到表现“我”留恋百草园的目的。长妈妈给“我”讲的这个“美女蛇”的故事极为生动,它情节曲折,充满神话色彩,给人以美的享受,还给人的思想以启迪。这很适合儿童爱听故事的心理特征,也顺应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正因为在百草园里,有好玩的动植物,有美丽动听的故事,还可以跟大人去捕鸟,如此等等,所以百草园成了“我的乐园”。而在三味书屋,礼仪烦琐;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受压抑,“我”问问“怪哉”虫是怎么一回事,得到的却是怒色;学习内容深奥难懂。总之是生活拘束,单调贫乏。本文正是通过百草园生动丰富的生活与三味书屋枯燥乏味的生活的鲜明对照,批判了封建的教育制度。
6.作者写冬天的百草园,着重描写了捕鸟,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明确答案: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7.品读过渡段,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明确答案:应用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读出鲁迅告别百草园时内心的震荡、依恋、无奈,从而表现他对百草园的眷恋惜别之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逋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你能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吗 (请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这种简单的题,以树立孩子的自信)
2.导人新课:百草园给童年鲁迅无限的乐趣,鲁迅也在一天天长大,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因此他就告别了百草园,开始了他的三味书屋的生活。这节课我们首先看看他在这里怎样生活。
二、合作交流,感悟探究
1.默读第三段,思考下列问题。
(1)画出有关三味书屋的环境描写的语句: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2)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对比。
学习环境: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枯燥无味。
(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3)分析对先生的描写。
①你认为文中的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依据。
他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对学生严而不厉的先生。
②为使人物形象生动,文章对这位老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A.神态描写:如“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
B.动作描写:如“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C.语言描写:如“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
教师强调:要根据中心的需要刻画人物,注意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
③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做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 作者对他态度如何
提问本是童年鲁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应,是当时私塾制度所规定的。只要学生读自己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指出这种教育制度不可取,会大大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先生学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也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对罚跪、戒尺等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因而鲁迅一直对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2.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1)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
(2)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伤害。
(3)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学生合作探究,大胆发言,只要有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3.小结:孩子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在荒废的百草园,孩子可以找到自己的快乐,在枯澡无味的私塾里,孩子也可以创造出自己的快乐。
板书设计
教学探讨与反思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学生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改变以前的教育方式,不再限制学生的思维,表现在对文章思想的理解,不再让学生限制在反封建教育的范围,使学生在中心的理解上有一个相对宽裕的自由空间。以后教学需要注意的是,对三味书屋中生活的分析,对于个别难解的语句应及时解决,扫清阅读理解障碍。
知识链接
关于百草园
百草园的名称虽雅,实在只是一个普通的菜园。平常叫作后园,再细分起来这是大园,在它的西北角有一小块突出的园地,那便称为小园。大园的横阔与房屋相等,那是八间半,毛估当是十丈,直长不知道多少,总比横阔为多,大概可能有两亩以上的地面吧。小园一方块,恐怕只有大园的四分之一。
大园的内容可以分段来说。南头靠园门的一片是废地,东偏是一个方的大池,通称马桶池,仁房的园门沿着池边的弄堂在池北头向西开门。智房的园门在西边正中,右面在走路与池的中间是一座大的瓦屑堆,比人还要高,小孩称它为高山堆,来源不详,大抵是太平天国战后修葺房屋,将瓦屑放在这里。堆上长着一株皂英树,是结“圆肥皂”的,树千直径已有一尺多,可以知道年代不很近了。路的左边靠门是垃圾堆,再往北放着四五只粪缸,是智房各派所使用,存以浇菜或是卖给乡下人的。再说北头的一片,东边三大间瓦房,相当高大,材料也很不坏,不晓得原来是做什么用的,一直也不看见有什么用,总是空着,名为三间头,是仁房的所有。西边有一口井,上有古阑,井北长着一棵楝树,只好摆个样子,却不能遮阴,井的西边便是往小园去的小路。园的中间一段约占全部五分之三吧,那全是可以种植的土地,从中央一直线划开,由智仁两房分用,智房西边部分又分成三家,但因立诚两房缺少人力,所以那些园地常由兴房借用,种些黄瓜白菜萝卜之类。
小园一方块,搭在大园的西北角外。其东面一半贴着大园,一半向北突出,其他三面全与别家园地接界。西南角有一个清水茅坑,全用石板造得很好,长方形,中间隔断,但并不曾使用,只积着好些水,游泳着许多青蛙,前面有石蒜花盛开,常引诱小孩跑到这冷静的地方去。东北角有一头板门,传说是从前挑肥料出去的门,外通咸欢河沿,这地名虽是这样写,但口头却读如“咸沙河沿”,如不是这么说,便没有人懂得了。(选自周作人著《鲁迅的故家》)
“三味书屋”名字的意义
寿洙邻先生(寿镜吾老先生之子)曾言:据说古人有言,“书有三味”,经如米饭,史如肴馔,子如调味之料。他只记得大意如此,原名以及人名已忘记了。又说:那四字原是梁山舟手笔,文曰“三余书屋”,经他的曾祖父改名“三味”,将“余”字换去,但如不细看,也并看不出什么挖补的痕迹。
(选自周作人著《鲁迅小说中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