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15 20:11:3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1张PPT)
14 回忆我的母亲
朱德
了解课文内容,厘清文章结构。
抓住文章的主线,即母亲“勤劳一生”,通过作者回忆的具体事例,感受母亲的品格。
通过品析语句,理解蕴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深情。
一、学习目标
中共中央的挽联是:
八路功勋大孝为国, 一生劳动吾党之光。
毛泽东同志的挽联是:
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 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
◆阅读 课 文 ,感受这位伟大母亲的形象,再想一想,为什么
这位母亲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
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隆重举行追悼八路军
总司令朱德的母亲锺太夫人的大会。
朱德(1886年12月1日-1976年7月6日),字玉阶,曾用名朱建德,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被誉为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国家的领袖。
(共和国十大元帅 :朱德、彭德怀、林彪、贺龙、陈毅、刘伯承、罗荣桓、聂荣臻、徐向前、叶剑英。)
2.作者简介
朱德同志的母亲钟太夫人于1944年2月25日病逝,享年86岁。3月25日《解放日报》发表了《朱母钟太夫人传略》。朱德同志深感母亲的养育之恩,写了本文,并载于1944年4月5日延安出版的《解放日报》。4月10日,延安各界举行公祭。
3.了解背景
二、文体知识
回忆录
回忆录是传记的一种,属于记叙文体裁, 追述本人或所熟悉的人物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
回忆性散文主要有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三大特点,可兼有抒情、描写、议论;语言朴实自然,具有文献价值。
佃农 dià n 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的农民。
劳碌 l ù 注意区别“碌”和“禄”。
私塾 shú 旧时私人所办的学校。
宽 厚(待人)宽容厚道。
仁慈
连夜
慰勉 wèi 安慰勉励。
周济 jì 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不辍 chuò 不中止,不停止。辍,停。
生字识记
淹没:溺水
过分:溺爱
溺 nì
1.生字识记:
rèn
任劳任怨
rén
姓任
qiǎng 勉强
jiàng 倔强
qiáng
强大


周济

济南
tiáo
调料
diào
调查
私塾
熟悉
和蔼
雾霭
劳碌
俸禄
祖籍 狼藉
不辍
啜泣
点缀
chuò
zhuì
shú
ai
· 形近字





2.多音字:
原文: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和睦 相处融洽友爱,不争吵。 管束 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词语集注
任劳任怨 用于褒义。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和蔼:侧重于指平易近人,多用于上对下、长对幼。
和善:侧重于指善良。
节衣缩食 省吃省穿,泛指节俭。
近义词:省吃俭用。
横蛮 即蛮横,指(态度)粗暴
而不讲理。
为富不仁 语出《孟子 ·滕文公上》,贬义词。只顾发财致富,不讲仁义。
和蔼 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3.词语注解:
1.讨论交流:文章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概括每个部分的重
要内容。
述其功
第二部分(2—13)
寄其哀
第一部分(1)
颂其德
第三部分(14—17)
以抒情、议论的笔触
痛悼母亲逝世,总领
全文,引出对母亲的 回忆。
文章的主体部分,记
叙了母亲勤劳的一生。
来抒发对母亲的悼念 之情。
三、讨论交流
读第一段,思考:作者在开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开
头和全文是什么关系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 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
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母亲的本质特征, 全文的叙事线索。
总领全文,交代缘由。
奠定感情基调。
呼应题目,引出下文。
2.小组讨论,说一说:作者回忆了母亲的哪些往事 这
些事例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质
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 ……母亲把饭煮了, 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 还能挑水挑粪。
母亲所做(或经历)的事情
“整日劳碌着”,煮饭、 种田、种菜、喂猪……
母亲的个性品质
聪明能干,勤劳 俭朴,宽厚仁慈
时间
作者小时候起
家庭中的母亲
时间 母亲所做(或经历)的事情 母亲的个性品质
1885~1900年 前后
被逼退佃、搬家,遭遇天灾 坚强不屈,爱憎分明
1905年 节衣缩食,借债供作者读书 识大体,明事理
1908年 支持、慰勉作者参加革命 深明大义
1919年 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 勤劳朴实
大革命时期 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 勤俭持家
抗战以后 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理解、支持革命
1944年 不辍劳作 热爱劳动
时代背景下的母亲
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 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 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 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
他常常从山下挑粮食到山上。他非常强健,什么东西都能吃, ……
他晚上非到十一二点钟不睡,早晨总是五六点钟起床。
母亲教给“我”生产 的知识,让我拥有强 健的身体。
——埃德加 · 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我”的影响来丰富母亲的形象。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
文章不仅用典型事件来表现母亲形象,也通过写母亲给
说“我”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
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 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 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
母亲勤劳一生的行为,教“我”养成勤劳的习惯。
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朱德在延安接受美国作家 史沫特莱的采访
母亲面对困难的行为 态度,教会“我”与
困难做斗争的经验。
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 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 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 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
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 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子颜色,我们 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
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 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 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位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母亲沉 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 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我决心瞒着母亲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我到 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 多慰勉。
母亲爱憎分明、支持革命的态度, 让“ 我 ”拥有了抗争的意识和革命 的意志。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母亲 ”
具有哪些美德 贯穿其一生的优秀品质是什么
勤劳
坚 忍顽 强
宽 厚 仁慈
勤劳俭朴
聪明能干
·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
·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 痛 。我爱
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
1.对“我”产生巨大影响的母亲逝 世了,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我”对母亲怎样的感情 找出文章中 直接表现作者情 感的关键词句。
· 我应该感谢母亲……
悲痛、爱、感谢、哀痛、怀念
四、情感体会
·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 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这在母亲心 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
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 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 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 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2.除了直接抒发感情的内容,你还能找 出其他表达感情的 文字吗 请有感情 地读出来。
第 三 段 第 七 段 第八段
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
叙述中穿插,锦上添花
段落中穿插,承上启下
呼应开头,结构严谨
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夹议夹叙是本文一大特色,即作者在记叙事件的
同时,穿插了精当的议论。
开头
中 间
结尾
五、议论在散文中的作用
2.母亲是个好劳动。
总领第4段,强调母亲的勤劳能干,随后叙述母亲日常要做的许多事情。
3.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 ……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这是对母亲任劳任怨、宽厚仁慈的评价。
4.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这句总括性的评价,呼应开头,也表明至此段结束了对往事的回忆。
◆找出文章中的议论句,理解其含义并体会其作用。
1.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
这句议论饱含母亲的无限辛酸,更有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和体谅。
5.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 ……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这句议论,呼应前文的记叙——母亲教“我”生产的知识,同情、 支持革命,让“我”养成革命的意志,是“我”感谢母亲的重要原因。
6.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 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母亲勤苦一生,任劳任怨,反抗地主豪绅的欺压,坚强不屈,母亲就 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妇,她是“平凡的”,但正是像母亲这样的千百万劳 动人民,融汇成革命的洪流,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为我们的民族做出了不 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的现在、未来都将是劳动人民的。这句议论,将对母 亲的深情与对民族、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情融会在一起。
·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 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 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 滋味。 · 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 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 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课文语言平实如 话,字里行间饱 含深情。细读下 列语句,体会其 中蕴含的情感。
这一句承接上文,“这样
地”即指上文中每天繁重的劳
动:“天不亮就起床”“煮饭” “种田”“种菜”“喂猪”
“养蚕”“纺棉花”“挑水挑 粪”。“整日”,说明从早到 晚,没有一丝空闲,每日如此, 没有一点例外。作者对母亲,
是敬重而又心疼的。
1.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六、情感体会
“看也不看”“有滋味 ”, 两相对比,既表现出作者对地主 家穷奢生活的蔑视,也突出了母 亲的善持家务、聪慧能干,表达 了对母亲的怀念与赞美。
“我”参加了革命,不能在 母亲身边侍奉,但是母子之间的 思念从未因时空阻隔而中断。这 一句感情强烈,表达出作者对母
亲的深深怀念以及“子欲养 而亲不待”的深刻遗憾。
2.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
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 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3.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 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 念着她一样。
“一分钟”,母亲连 如此短暂的休息时间都没 有,她把全部的精力都投 入到操持家务、照顾子女 上。这一句表现出沉甸甸 的思念和感恩之情。
4.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 煮饭。
◆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爱与对
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 有机地结合起来写的
爱母亲,就要“尽忠于我们的 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 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 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
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报答母亲
的深恩,才算爱母亲。为此,作者 下定决心“能做到”,坚定信念
“一定能做到”。
作者先以设问句“用什么 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发 人深思,再将对母亲的爱引向
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 忠诚,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参加延安整风运动
推 进 第 二 次 国 共 合 作
到达甘肃胜利会师
率领红军战略转移
粉碎国民党第四次 『 围剿 」
粉碎国民党三次 『 围剿 」
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
参加领导南昌起义
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1919年和母亲分别到1944年母亲去世,其间整整25年,朱德都不
曾见过母亲,这期间他:
1922年1927年1928年1931年1933年 1935年 1936年1937年1942年
1934-
文章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邹韬奋《我的母亲》 老舍《我的母亲》
母亲 形象 勤劳一生,宽厚仁慈, 反抗压迫,坚强不屈, 深明大义,同情贫苦人 民,支持革命,有着朴 素的阶级意识。 善良、有同情心,对 子女无比慈爱,督促 子女学习,具有奉献 精神。 勤劳俭朴、善良真诚、 宽厚隐忍、坚韧刚强。
写作 手法 抓住人物本质特征, 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 物形象,通过议论深 化主题。 截取作者记忆中最典型 的几段经历来写母亲。 通过记叙母亲的身世、经 历、性格及遭遇来刻画母 亲形象,多处运用描写, 尤其是白描的写作手法, 也有不少对细节的特写。
语言 风格 质朴无华中蕴含深情。 语言质朴,直白坦诚, 褒贬分明。 采用口语与书面语相结 合的形式,流畅朴素, 凝练含蓄,富有表现力。
本文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热爱的感情,表达了以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概括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