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诫子书》课件(共5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诫子书》课件(共5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15 20:14:1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56张PPT)
16.诫子书
诸葛亮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一、助学资料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三顾茅庐
隆中对策
草船借箭
舌战群儒
七擒孟获
挥泪斩马谡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八阵图》
代表作
前《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后《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诫子书》“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澹泊无以明志”
典故、故事
称颂他的诗句:
作者介绍
诸葛亮,名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
“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即为《史记》(司马迁) 、《汉书》(班固)、 《后汉书》(范晔)、《三国志》(陈寿)。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诸葛亮集》。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晚年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千古良相诸葛亮,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在四川省的绵竹和成都有两座祠堂遥江相望,它们都是为了纪念诸葛一门而建立的。诸葛亮和他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被称为“三世忠贞”,诸葛亮为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瞻也对汉室忠贞不二,在与魏国的交战中死守绵竹,寸土不让,最终和其子诸葛尚战死沙场,为国捐躯。诸葛一门“三世忠贞”,这与其家风家训,密不可分。那么到底诸葛亮是如何教育劝勉他的子孙的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他写给诸葛瞻的这篇《诫子书》来学习一下吧。
二、预习思考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1.学习字词
淡泊( bo )
致远( zhi )
淫慢( yin )
励精( lì )
险躁( zào )
穷庐( lu )
2.预习思考
诫,告诫、劝勉。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
题目的意思是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题目表明文章的内容,是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思考问题
速 读课 文
思考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思考2:本文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思考3: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精读课文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夫①君子②之行③,静④以⑤修身⑥,俭以养德。
①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②君子:有道德的人。 ③行:德行。
④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⑤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⑥修身: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屏除杂念和干扰来修身养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1.古文探究
开篇明确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指出修身养德的具体途径——“静”“俭”。“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炼的关键性作用。
句子解读
非淡泊①无以②明志③ ,非宁静④无以致远⑤ 。
①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②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③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④宁静:这里指安静,即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⑤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不淡泊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集中精神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3.古文探究
句子解读
运用双重否定句,强调“淡泊”“宁静”的重要性。不受世俗的影响,淡泊宁静中方能明确内心真实所想,坚定自己的志向,进而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所以“淡泊”“宁静”是“明志”“致远”的前提。
4.古文探究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①才,非志②无以成学。
①广:增长。
②志:志向,这里指立志。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才干来源于学习,不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没办法成就学业。
句子解读
先正面后反面,论述“静”与“学”“才”“志”的关系。 要想增长才干必须学习,而学习必须“静”;要想“成学”必须立志,而“静”是“明志”的前提。由此可见,“静”是“学”“ 才”“志”的前提。将明志、学习、成才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志存高远,勤学成才。
5.古文探究
淫慢①则不能励精② ,险躁③则不能治性④ 。
①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②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③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④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放松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句子解读
从反面论述修身养性的重要性,突出“淫慢”“险躁”的危害,进而强调了“静”的作用。“躁”与“静”形成对比,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6.古文探究
年与时驰① ,意与日去② ,遂成枯落③ ,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多不接世④ ,悲守穷庐⑤ ,将复何及⑥!
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悲伤地困守在陋室里,(到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年华易逝,要珍惜光阴,刻苦学习,否则必将碌碌无为,悔之晚矣。
7.古文探究
①年与时驰(chí):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②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
③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④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⑤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⑥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用庄重、慈爱的语调读出对儿子的谆谆教导之情。 本文朗读节奏划分示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解答文言文阅读之阐述启示类题目的方法
解答文言文阅读之阐述启示类题目有以下几种方法:
1.从结果,找原因——从事情的结果分析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从而确定“启示”的内容。
2.析形象,知品行——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思想品德,从而引出“启示”。如《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分析陈太丘、元方、友人的形象,我们可以得出“做人要守信”“做人要有礼”等启示。
3.看题目,定方向——通过阅读题目,明确“启示”的方向范围。
4.抓议论,明主旨——抓住文中的议论句,把握文章的主旨或中心论点,从而引出“启示”。如《狼》一文的最后一段,作者发表议论,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我们从议论中可以得出“狼无论多狡诈都不是人的对手,终将被勇敢智慧的人战胜”的启示。
第四节
四、跟踪检测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1.解释下列句中标红词语的含义。
(1)静以修身( )
(2)非淡泊无以明志( )
(3)非学无以广才( )
(4)险躁则不能治性( )
(5)遂成枯落( )
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明确志向
增长才干
修养性情
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2.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
就不能增长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
统编版
第二课时
诫子书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大意,把握作品主旨,体会作者感情。(重点)
2.正确理解本课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理解课文内容。(难点)
3.感受传统文化,体会父对子的殷切期望,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
第一节
一、学情回顾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同学们,我们再次相聚在《诫子书》的课堂。上一课时,我们初步领略了诸葛亮在这封家书中所传达的智慧与期望。今天,让我们更进一步地深入解读这篇经典之作。
《诫子书》虽篇幅不长,却字字珠玑。它犹如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在这一课时,我们将一起探讨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背后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智慧与温情。让我们带着期待与思考,开启今天的学习之旅。
二、精读课文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1.古今异义
古义:操守、品德。如“夫君子之行”。

今义:行走、行为、行动。如“千里之行”。
古义:内心安静。如“非宁静无以致远”。
宁静
今义:指环境安静。
古义:离开、消失。如“意与日去”。

今义:往、到。
1.古今异义
古义:日子,岁月。如“意与日去”。

今义:太阳
古义:寒酸,破旧。如“悲守穷庐”。

今义:生活贫困,缺少钱财。
古义:懈怠。如“淫慢则不能励精”。

今义:速度低。
2.一词多义
静以修身 以:表目的的介词,用。

非淡泊无以明志 以:表目的的连词,用来、拿来。
非志无以成学 成:成就。

遂成枯落 成:成为。
夫学须静也 学:动词,学习。

非志无以成学 学:名词,学业。
3.词类活用
非学无以广才 广:形容词动用,增长。
非志无以成学 志: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 形容词名用,远大的目标。
非淡泊无以明志 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
4.倒装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宾语前置,即“以静修身,以俭养德”。
5.判断句
夫学须静也。“……也”表示判断。
4.古人往往在家书中寄语子女弟侄,予以教诲与劝勉,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想一想,诸葛亮在这封家书中,教诲与劝勉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作者的期望(用意)又是什么?
在这封家书中,作者的教诲和劝勉主要包括修身、治学、惜时三个方面的内容。作者期望儿子要修身养性,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要明志成学、珍惜时光,以免老而无用,不能接世。
5.这封家书中体现其主要观点的句子是哪一句?其主要观点是什么?
对修身、治学、惜时三个方面的论述,重点在修身。因此,体现其主要观点的句子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俭以养德”在文中是顺带提及,因此,其主要观点是“静以修身”。
6.本文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提升了论述的效果。
7.怎样理解文中的“静”
“静”是《诫子书》中的一个关键词语。“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专一,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静”是学习的前提。“静”指的是一种屏除杂念和干扰而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可以静静地沉思,可以安静地反思自己的作为。要做到“静”,自然要屏除名利的束缚和干扰,这就是“淡泊”。只有做到“淡泊”和“宁静”,才能使志向坚定、明确(明志),并最终实现远大目标(致远)。
诸葛亮既希望儿子“淡泊宁静”,又希望儿子能“明志”“致远”, 这是否矛盾?为什么?如何理解《诫子书》中的“接世”观点?
并不矛盾。“淡泊”不是弃世,“宁静”也不是无为。“淡泊”“宁静”是“明志”“接世”的前提,“淡泊”的目的在于修身养性、静心学习,进而达到“接世”的远大目标。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传统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成为了古代士大夫和文人们的人生价值的追求目标。“接世”就是“兼济天下”,也就是实现“服务于国家,造福于百姓”。
诸葛亮担心儿子长大后在修身、成学方面有所不足而不能“接世”,所以写下这封家信,希望儿子修身养性、明志成学,实现“接世”的远大目标。
8.文中表明为“学”之道的句子是哪一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这句话是“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9.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成才要具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第二个条件是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第三个条件是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者的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磨砺品德。
课文主旨
诸葛亮通过这封家书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做起,切忌“淫慢”“险躁",在生活中要珍惜时间,坚定意志。全文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板书设计
提出论点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正面)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反面)
证明论点
治学:
修身:
告诫儿子:
珍惜时光,有所作为
志、静-学-才
俭、静(反面)
诫子书
(正面)
(反面)
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
三、课堂检测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2.文学常识填空
《诫子书》选自《 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字
_______,_______时期著名的_______家、 _______家。
诸葛亮集
诸葛亮
孔明
三国
政治
军事
1.根据本课内容,解释下列红色字体的词语。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淫慢则不能励精 励精:___________________
连词,表目的,来。
振奋精神
劝miǎn(   ) 遂(   )  淫慢(   )
淡泊(  ) 夫君子之行(  ) 险zào(   )

suì
yín



3.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画线的字注音。
A.夫君/子之行 B.非学/无以广才
C.淫慢/则不能/励精 D.非淡泊/无以明志
A
【解析】本题考查给文言句子划分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A项中,正确的节奏划分为“夫/君子之行”。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四、积累拓展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本特色
1.文短意深
本文仅仅86个字,却把修身治学的大道理讲得深刻透彻,道出了学与静、才与学、志与学的关系,强调了淡泊宁静的价值。“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已成为广为传诵的修身名言。
2.结构严谨
文章逻辑严密,前后相承。先立论,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接着从正反两方面阐明“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最后殷切叮咛,强调应该珍惜时光,坚定意志。
      议论文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论点     证明论点   总结论点
 论题     论证方法   提出号召
       (事实、道理  诚恳告诫
        比喻、对比)
        论证角度   
       (正面、反面)    
提出论点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正面)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反面)
证明论点
治学:
修身:
(正面)
(反面)
告诫儿子:
珍惜时光,有所作为
志、静-学-才
俭、静(反面)
小结
同学们,《诫子书》的箴规睿语对我们的治学修身 影响深远。对于《诫子书》的学习我们才刚刚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 、学识的拓宽,我们对它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刻,愿同学们肯用一生的时光去领悟它,践行它!
感谢观看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