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说课内容辛亥革命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 教学目标
四、重难点
五、教学方法
六、教学辅助
七、教学流程
阜新实验中学《 辛亥革命》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 一第 四 单元第13节的内容
教材中将其分成三个部分即一、武昌起义。二、中华民国成立。三、中国民主进程丰碑
地位: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这课的内容一向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同时也是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的重点。
作用:本课是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这一线索中的的第二节,上承《太平天国运动》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学生,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学习过辛亥革命的基本史实,但是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理解不深入。高中教学就应针对这些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运用不同的史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阅读历史材料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知道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酝酿、爆发、高潮和结局);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和意义;论从史出的自主构建辛亥革命意义。
过程与方法:
以历史探究贯穿始终,激发学生的兴趣,师生互动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烈士革命首创精神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感受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的艰难尝试
四、重点难点◇重点:
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教师提供材料,学生探究)
辛亥革命的意义
◇难点:
评价辛亥革命(教师提供情境,学生根据材料分组讨论,形成认识,课后补充史料论证))
五、教法学法分析1、教法:
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到本课的学习情境中,以便理解当时发生的历史事件。
史料分析法——通过对材料的分析,使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深刻理解历史问题
2、学法:
融入历史情境,积极思考相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最后学会利用材料自主构建知识。
六、教学辅助
多媒体教学设备七、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2、辛亥革命经过
(1)武昌起义
(2)中华民国成立
(3)《中国民国临时约法》※
3、辛亥革命结局
4、辛亥革命评价※
三、知识巩固、布置作业
四、课堂小结
五、板书设计
方法:通过展示图片与播放电影《辛亥革命》主题曲导入
意图:以此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民英雄纪念碑一部分“武昌起义”清政府沦为列强在华统治工具民族资本主义艰难发展四川保路运动革命爆发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填写方法:教师给出图片与文字材料,请学生结合书中原文分组讨论,当堂填写表格的方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归纳出原因和条件两部分内容,培养生总结归纳能力
材料:设计意图:检查学生理解情况
方法:当堂测验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受到外来力量的冲击开始发生变化。辛亥革命孕育了新型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到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民间社会活跃程度达到鼎盛,各种民间组织层出不穷。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主化程度的提高,西方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公益组织尤其是工人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材料二:孙中山曾经说道,庚子(1900年)以前,“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而庚子以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前后相较,差为天渊”。——引自《孙中山全集》分组讨论:看书中原文归纳革命党人为发动革命进行的一准备活动,将答案写出思想准备组织准备政治准备军事准备武昌起义
(1)爆发:
(2)结果:
(3)影响:
中华民国成立
(1)时间、地点
(2)国旗
(3)《临时约法》方法:先提出问题再给出地图和播放视频材料《辛亥革命档案》武昌起义及民国建立部分,最后请学生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兴趣,认识起义史实感受烈士革命首创精神和视死如归的精神,熟记起义的时间地点及中华民国建立时间
辛亥革命和武昌起义形势图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材料二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材料三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材料四 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谍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
——以上皆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原则? (2)材料二中“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的规定有何进步意义?
(3)材料三中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
(4)材料四中,“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是指实行什么制度? 主权在民人人平等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思想实行责任内阁制方法:先给一段材料结合书中原文请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最后请学生填写知识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探寻书中、及材料中的有价值信息,熟记《临时约法》体现的原则、性质、地位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中华民国主权在民; B.国内各民族平等; C.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 社、宗教信仰的自由 D.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 E.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反映出?体现??原则 2)评价:性质?
意义?1)主要内容隆裕太后被迫同意清帝退位年仅六岁的宣统皇帝退位诏书方法:给史料,根据书中信息分组讨论,最后填表明确结局及其原因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分析原因,熟记结束帝制时间三、辛亥革命的结局 ? 袁世凯??政治讹诈军事威胁外交孤立经济封锁 ? 革命党人施压革命阵营支持?结果:有人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历史命运,是一次失败的革命。你同意哪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一场辩论赛:主题“辛亥革命成败”方法:给出材料,组织学生讨论将不同意见的学生分成两组
组织一场小型辩论赛,赛后总结将结论写成一道小论述题作为课后作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学会用辩证史观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识记辛亥革命历史
意义材料一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材料三: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埋葬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树起了民主共和国的旗帜,其功不可没。
但是,由于这次革命的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十分软弱,没有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在关键时刻向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妥协,致使革命果实落入了袁世凯手中,故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和特权丝毫没有触动,地主买办的权势依然存在,民主革命的两大任务均未完成。
材料二: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草草收场。
材料四: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448马力,1918年为82 750马力,约增加1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清王朝被推翻结束君主专制制度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一环,是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没有废除不平等条约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篡夺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经验教训: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总结双方理由1、下列有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表述,错误的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宣布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我国后来的制宪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蓝本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的时候具有现实针对性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在“南北议和”的过程中制定的,于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次日公布。它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参议院为行使立法权的机关,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委员;临时大总统和内阁为行政机关;法院是司法机关,行使审判权。对此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
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启蒙思想家康德“社会契约论与人民主权说”
B.关于参议院、总统、国务委员、法院的规定体现孟德斯鸠“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原则”
C.《临时约法》的制定从一开始就是为限制袁世凯有可能的独裁专制甚至复辟
D.《临时约法》在一定程度上仿照了美国“三权分立”“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方法:请学生回答选择题
设计意图:巩固重点知识:其中第1、2道题巩固的是《临时约法》知识点,3、4题是巩固辛亥革命评价,使学生充分掌握所学知识3、1921年,梁启超在《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一文中指出:“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 4、评价“辛亥革命”的标准是什么(完成下列单项选择题)?
①评价一场革命的成败,最重要的评价标准是( )
A.革命的领导人问题 B.革命的政权问题
C.革命的思想问题 D.革命的阶级属性问题 《与妻书》——林觉民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语云:仁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 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设计意图:强调辛亥革命的地位:民主革命的丰碑,
是学生感受烈士革命首创精神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对其进行爱国主教育
方法:播放《与妻书》和歌曲《觉》板书设计 第13课辛亥革命
一、背景 二、经过
1、原因 1、武昌起义
(1)根本原因 2、中华民国成立
(2)直接原因 3、《临时约法》
2、条件 三、结局
(1)组织条件 四、评价
(2)理论条件
(3)军事条件A、彻底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D、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4、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
确的是( )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