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单元特征:
总体特征:
晚清时期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进行抗争和探索救国之路的时期,逐渐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新民主主义革命。
具体表现:
1.政治上: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被迫融入西方条约体制;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洋务派地方汉族官僚崛起,冲击了清朝中央集权。
2.经济上: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推动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冲击了中国传统经济结构,推动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拉开了中国近代化序幕,也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3.思想文化上: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西学东渐风潮兴起,主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但并未付诸实践;洋务派在“中体西用”指导下开展洋务运动。
4.社会生活: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西方生活方式传入并与中国社会生活碰撞交融;传统生活方式和社会礼仪受到冲击,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课标要求:
1.认识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及意义。
2.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时空观念】结合教材、运用地图,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始末;
【唯物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了解先进的资本主义打败落后的封建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史料实证】利用多种史料,探寻鸦片战争爆发背景及对中国的影响;
【历史解释】分析战败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深刻认识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认识鸦片战争时期睁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的主张,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核心素养:
时空坐标及主要线索: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教学难点: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及中国社会的变化。
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目录
1
开眼看世界
2
3
两次鸦片战争
情景导入:
马嘎尔尼随团画师亚历山大的作品
按英国国务大臣邓达斯的指示,马戛尔尼以召会形式向清政府提出六条要求:
1.允许英国商人到宁波、舟山和天津贸易;
2.准许英国商人在北京设立商馆;
3.将舟山附近的一处海岛让给英国商人居住和收存货物;
4.在广州附近划出一块地方,任由英国人自由往来,不加禁止;
5.英国商货自澳运往广州者,享受免税或减税;
6.确定船只关税条例,照例上税,不额外加征。
——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
请思考:英国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凭什么敢提出这样的要求?
这是赤裸裸地侵犯中国主权,乾隆帝断然拒绝。一些人不提英国的无理、无耻要求,将鸦片战争歪曲成是为争取通商和外交平等而战。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需要了解鸦片战争前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处境。
时期阐释: 中国近代史(1840——1949)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阶段划分:
3.主要矛盾:
(1)民族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
(2)阶级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4.四条基本线索:
(1)屈辱史(侵略史):
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国反动势力相勾结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
(2)抗争史:
中国人民为改变屈辱地位,奋起抗争、反抗侵略、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抗争史;(3)探索史:
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探索史;
(4)发展史:
近代工业、近代科技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1)半殖民地:是相对于殖民地而言的。是指一个国家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但是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等都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国控制和奴役的社会形态。即主权不能完全自主(历史沉沦)。
(2)半封建:是相对完全封建而言。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状态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不断发展壮大。即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历史的进步)。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形势:
欧美各国在世界各地为了扩大市场、获得更便宜的原料而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并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亚洲尤其中国,但清朝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浑然不觉。
1.英国:英国掌握着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英国在美洲、非洲夺取殖民地的同时,把目标对准了亚洲。
2.法国:从越南打开侵入亚洲的缺口。
3.俄国:19世纪40年代,势力侵及中国东北和新疆地区。
4.美国:积极参与到侵华活动中。
(二)19世纪中期中西对比:
提示: 可从政治、经济、军事、对外政策上等方面进行比较(西方以英国为例说明)。
项目 晚 清 西方资本主义
政治
经济
思想
军事
外交
实质
合作探究: 通过以上的学习并结合教材,归纳19世纪中期中西方的不同及实质。
封建社会,君主专制顽固;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君主立宪制。
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自给自足小农经济为主占主导。
天朝上国。
科技落后,冷兵器。
闭关锁国,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脱离世界历史发展潮流。
启蒙思想,科学、民主、自由、平等。
热兵器,坚船利炮,战斗力强大。
殖民扩张(商品输出,掠夺原料,开辟市场,建立殖民地),瞄准亚洲。
落后就要挨打,鸦片战争的爆发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先进的工业文明
落后的农耕文明
二、两次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原因:
(1)根本原因: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蓄意打开中国国门,使中国沦为其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2)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借口)。
政府禁烟的决心。1839年道光皇帝特命林则徐前往广州禁烟,从6月3日至25日,在林则徐亲自主持下,将没收的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烟的决心。
材料三:“(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林则徐
鸦片走私影响:
①中国白银大量流失;
②鸦片烟毒损害了中国人的健康;
③加剧了政治腐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④加重了劳动人民负担。
问题思考:鸦片的输入有那些危害?
知识点2:两次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
2.经过:
第一阶段:(1840年6月—1841年5月)
进攻广州、攻陷定海、逼近天津,道光帝将林则徐撤职查办,改派琦善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和英军谈判。
第二阶段:(1841年6月—1842年8月)
占领香港岛、进攻吴淞、到达南京江面。
3.结果:
清政府战败,签订一些列不平等条约:
(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及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2)1844年与美国签订《望厦条约》,
(3)1844年与法国签订《黄埔条约》。
条 约 内 容 影 响
《南京条约》
《五口通商章程》
《虎门条约》
《望厦条约》
《黄埔条约》
破坏中国领土主权
加重人民经济负担
打开中国东南门户
破坏中国关税主权
破坏中国司法主权
破坏中国贸易主权
破坏中国领海主权
列强在华 租界前身
体现了英国工业革命后自由贸易的经济政策,值百抽五的低关税,便于英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最能反映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本质意图。
帝国(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在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攫取的一种特权,即它的侨民在当地的民事、刑事诉讼,所在国法庭无权审理,而由它派驻当地的领事依照本国法律审判。这种特权亦称“治外法权”,严重侵犯了所在国的司法主权。
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权等待遇。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以条约为根据,一般是相互的。片面最惠国待遇,就是外国要求中国给予最惠国待遇,但它们并不把最惠国待遇给予中国,因此是“片面”的、单方面的。
租界:帝国(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通商都市内“租借”给他们“居留和经商”的地区。在该地区,该资本主义国家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因此,租界也被称为“国中之国”,严重破坏了半殖民地国家的司法主权和领土主权的完整。
知识点2:两次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
4.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危害:
割地(香港岛)
赔款(2100万)
五口通商
协定关税
领事裁判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
“巡查贸易”
居住传教权
二、两次鸦片战争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材料一 1853年,拥有3.6亿人口的中国人均消费英国棉纺织品价值只有0.75便士,而仅有14600人的洪都拉斯,却人均消费英国棉纺织品934.5便士,恰好是中国的1246倍。他们把英国棉纺织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归结为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英国在中国享受的特权太少。
——《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二 和约一经议定,两国各宜遵守,不得轻有更改;至各口情形不一,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
──中美《五口贸易章程》
1.爆发原因:
(1)根本原因:达到鸦片贸易合法化的目的,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直接原因:列强要求修约的请求遭到拒绝。
(3)借口: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教材的“历史纵横”)、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
历史解释: 马神甫事件
又称“西林教案”。1853年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非法潜入中国广西西林县进行侵略活动,1856年西林知县张鸣凤根据村民控呈,调查据实后,将马赖及不法教徒共26人逮捕,依法判处马赖等2人死刑,其余分别论罪处罚。法国以此为借口于1857年联合英国出兵侵华。
问题思考: 英国产品在中国滞销真正的原因?英国人认为是什么?
①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
②鸦片战争后鸦片走私严重;
③封建剥削沉重,中国农民贫困,购买力低等。
2.经过:
(1)第一阶段(1856—1858年):
①过程:
英、法两国发动战争(先锋),美、俄以调停人面目出现(帮凶)。
②结束:
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天津条约》
(2)第二阶段(1858—1860年):
①过程:
1859年,英、法拒绝按照清政府指定路线进京换约,进攻大沽炮台,遭到清军反击。大沽站后,英法联军率军舰和陆军于1860年占领天津。1860年,英法联军抢劫、焚毁圆明园后,进入北京城。
②结束:
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
二、两次鸦片战争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
二、两次鸦片战争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3.结果:
条约 内容
《天津条约》 1858年 (英法美俄)
《北京条约》 1860年 (英法俄)
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②十口通商(牛庄、登州、台南、淡水、潮州、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③赔偿英法军费各600万两;
④内河航行权;
⑤鸦片贸易合法化;
⑥经商、传教等
①承认《天津条约》;
②增开天津;
③割九龙司地方一区;
④赔款增至800万两;
⑤允许华工出国
材料一 1856年,“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的英国、法国决定协同作战,发动了联合侵华的战争。这次侵略战争实际上是鸦片战争的延续和扩大,故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材料二 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连头带尾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社会的中枢。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问题探究: 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延续和扩大”。
重难点突破: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材料 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数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
——李鸿章《因台湾事变筹画海防折》
(1)政治上:
①割让领土,破坏中国的领土完整,在中国攫取各项特权,破坏中国的国家主权;
②巨额战争赔款加剧人民负担,激化社会矛盾。
(2)外交上:
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被迫对外开放,中国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
(3)经济上:
①鸦片贸易合法化(洋药)使中国的白银继续大量外流,人民负担更加沉重;
②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4)思想上:
①改变传统天朝上国观念,推动中国向西方学习(开眼看世界);
②冲击传统华夷观念,中国人的观念发生转变(夷夏观、本末观、义利观、人才观)。
(5)文化上:
火烧圆明园,破坏中国的文化遗存,大量珍贵文物流失。
(6)总体上:
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改变中国历史发展方向,鸦片战争由此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三、开眼看世界
(一)背景:
1.中国各阶层的反应:
(1)统治者阶层:封闭、愚昧、腐朽,固守天朝上国观念,主权意识缺失,与世界脱轨,不知反思与进取。《南京条约》签订后,道光皇帝仍不知道英国位于何方;
(2)普通民众:愚昧与抗争并存,民族意识尚未觉醒。
2.有识之士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对于协定关税一款,清政府反而沾沾自喜。作为国家主权的关税自主权已遭外国削夺,而腐败的清政府却陶醉于暂时的关税增盈的无知经济满足之中。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二 林则徐向西方学习的做法,遭到封建顽固派的攻击和嘲讽。直隶总督琦善讽刺林则徐购求“官员向不过问”的“夷书”,有失“天朝大吏”的尊严。林则徐建议朝廷用关税的十分之一制造炮船,以抵抗英国侵略者。道光皇帝对林则徐建议的朱批是:“无理!可恶!”“一派胡言”。
材料三 英军登陆后,大多数时间内中国民众主动向其出售蔬菜、牲畜、粮食,英军舰队在珠江中和清军作战时,当地民众只是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有如端午看赛龙舟时兴高采烈在远处观战。
——梁发芾《晚清百姓为什么不那么爱国》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问题思考: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各阶层的反应如何?
三、开眼看世界
(二)主要表现: 阅读教材,填写下表:
代表 林则徐 魏源 徐继畬
著作
内容
(三)特点:
介绍西方,学习西方。
在“天朝”的文化人中,他们是孤独的,这是他们个人的不幸;然中国最优秀的思想家尚未辨明中国的方向,又是整个民族的不幸。这是时代与社会间的落差。
在《海国图志》中......也可以看到无须“师夷”即可“制夷”的言论……土法“制夷”的生动事例......《瀛寰志略》对外部知识的介绍,比魏源更详尽准确......它对西方的人文制度多有褒评,却又使用着旧观念。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四)评价:
1.进步性: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2.局限性:初步和模糊地了解了西方,未能付诸实践和突破封建制度。
《四洲志》
《海国图志》
《瀛寰志略》
“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
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书中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系统介绍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1.(2023·北京高考)关于鸦片战争,有人认为,“自由贸易者背后的经济能力极其强大,无法遏制或阻挡”“如果在鸦片之外还有其他好的选择,比如说糖蜜或者大米,这场冲突就可能被称为糖蜜战争或者大米战争”。对于上述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①滥用了自由贸易原则 ②混淆了毒品与一般商品的区别
③没有揭示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 ④意在说明英国发动战争是偶然事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初试牛刀:
【解析】 考点:鸦片战争的性质。
自由贸易原则并不适用于有害的商品,如鸦片,即该观点滥用了自由贸易原则,故①正确;该学者将鸦片贸易和一般商品等同,混淆了毒品与一般商品的区别,故②正确;此观点相当于把英国对中国的侵略行径理解为是由商品种类决定的偶然行为,这没有揭示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即打开中国大门,占领中国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故③正确;该学者认为自由贸易背后的经济能力极其强大,就算不是鸦片,英国还会以别的理由打开中国的市场,因此该学者认为英国发动战争是必然的而非偶然,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A
初试牛刀:
2.(2022·全国高考甲卷)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 )
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
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
【解析】 考点:鸦片战争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成为中外贸易的中心,但是上海进口货物值不断下降,这必然会使列强认为并未打开中国市场,因此进口货值的下降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D项正确;进口货值的下降不等于外国货物不进入中国,因此其不能阻止自然经济的解体,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取代了广州贸易中心的地位,这意味着在当时的通商口岸中,上海具备更加优越的对外贸易条件,因此上海进口货值的减少并不能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排除B项;进口货值的下降和传统手工业的恢复二者之间不存在因果联系,而且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冲击了传统手工业,排除C项。故选D项。
D
3.(2021·广东高考)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洋纱输入最多的是产棉稀少的华南、西南地区,而江南地区输入洋纱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土布店收购土布时声明“掺和洋纱,概不收买”。这说明当时
A.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沿海超过内地
B.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
C.洋纱排挤土纱进程受制于原料成本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初试牛刀:
【解析】 考点:鸦片战争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洋纱在华南和西南地区输入多,江南地区输入少,主要因为江南地区棉花的广泛种植,原料(棉花)的供应充足,土纱原料成本比洋纱低,而华南和西南地区输入洋纱多是因为“产棉稀少”,原料(棉花)的供应不足,因此洋纱排挤土纱进程受制于原料成本,故选C项;西南属内地,洋纱输入却最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属沿海,输入洋纱要少得多,无法说明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沿海超过内地,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上海被开放为通商口岸,逐步发展成为对外贸易中心,排除B项;材料只是提及洋纱在中国华南、西南地区和江南地区的输入情况对比,没有涉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
C
4.(2021.1·浙江高考)有史家言:“晚清学术界之风气,倡经世以谋富强,讲掌故以明国是,崇今文以谈变法,究舆地以筹边防。凡此数学,魏氏或倡导之,或光大之。”文中的“魏氏”
①首倡经世之学 ②推崇民主革命
③主张“师夷长技” ④关注世界史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初试牛刀:
【解析】 考点:“顺乎世界之潮流”——魏源的主要思想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首倡经世之学,故①错误;“推崇民主革命”是指孙中山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故②错误;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故③正确;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B
5.(2020.1·浙江高考)洋务派巨擘左宗棠主持重刻《海国图志》,在该书序中慨言:百余年来,中国“水陆战备少弛”,英吉利“蹈我之瑕,构兵思逞”,“廿余载,事局如故”,“然同、光间福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这一认识反映了
A.左宗棠、魏源顺乎世界之潮流迈出变法第一步
B.“师夷长技以制之”是洋务派自强之道的思想先导
C.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的变化
D.以“中体西用”寻求变革,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
高考真题演练:
【解析】 考点:“顺乎世界之潮流”——林则徐和魏源的主要思想
材料“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体现出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影响洋务派,是其自强之道的思想先导,故选B项;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迈出变法第一步,排除A项;洋务派仍然停留在器物变革层面,排除C项;材料强调魏源师夷长技思想对洋务派的影响,而非洋务派“中体西用”对近代化的影响,排除D项。
B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