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教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教学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7 14:33: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单元特征:
总体特征:
晚清时期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进行抗争和探索救国之路的时期,逐渐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新民主主义革命。
具体表现:
1.政治上: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被迫融入西方条约体制;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洋务派地方汉族官僚崛起,冲击了清朝中央集权。
2.经济上: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推动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冲击了中国传统经济结构,推动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拉开了中国近代化序幕,也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3.思想文化上: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西学东渐风潮兴起,主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但并未付诸实践;洋务派在“中体西用”指导下开展洋务运动。
4.社会生活: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西方生活方式传入并与中国社会生活碰撞交融;传统生活方式和社会礼仪受到冲击,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课标要求:
1.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2.认识社会各阶层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时空观念】了解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列强侵略的基本史实, 通过构建列强侵略大事记或时间轴等方式,总结列强侵略的特点;
【唯物史观】通过学天国运动的兴衰及其革命纲领,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性和局限性;
【史料实证】通过对相关史料解读,在掌握洋务企业基本史实的基础上,理解洋务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历史解释】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史实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表现,认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家国情怀】了解中国农民阶级救亡图存活动及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各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增强民族认同感。
核心素养:
时空坐标及主要线索: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太平天国运动
目录
1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2
3
洋务运动
瓜分中国的狂潮
4
情景导入: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金田起义”大型浮雕
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对中国人来说,那是一个救亡图存的时代,很多先进中国人都在探索国家民族的出路。
以金田起义为开端的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这次起义在鸦片战争10年后爆发,代表了近代中国人民对寻求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太平天国运动
(一)爆发的原因
材料一 “中国在1840年战争失败后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鸦片贸易所引起的金银外流,外国竞争对本国生产的破坏,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这一切就造成……旧税捐更重,此外又加上了新税捐。”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材料二 满洲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士女皆哭泣道路,是欲我中国之人贫穷也。官以贿得,刑以钱免,富儿当权,豪杰绝望,是使我中国之英俊抑郁而死也。
——《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
材料三 1846至1850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各省都连续遭到严重的水旱灾害,两广地区也是水、旱、蝗灾不断。人祸天灾,使人民陷入失业、破产、饥饿、死亡的困境。
——李侃《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 洪秀全(1814—1864)在多次科举考试失败落第后极端失望,他无意中得到了《劝世良言》(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洪秀全受其启发,创立拜上帝教,假说自己是上帝次子,特下凡除妖魔,号召群众推翻清政府,建立人人平等的“人间天国”,这也是农民阶级几千年的梦想,农民群起响应。
1.外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民族矛盾激化;
2.内因(根本):清政府腐败统治,阶级矛盾激化;
3.直接:两广地区自然灾害连年不断,各种矛盾尤为突出;
4.个人:洪秀全受基督教影响,创立拜上帝会(思想和组织准备)。
(1)思想特点:混杂着基督教义、农民平均主义、儒家大同思想的宗教组织;
(2)作用:能够快速吸引教众。
一、太平天国运动
(二)经过:
根据教材和地图简要叙述太平天国的过程:
(三)纲领性文件:
一、太平天国运动
1.前期:《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材料: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凡收成者,(除留足口粮外)余则归圣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亦然。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圣库。
——摘自《天朝田亩制度》
(1)核心:
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解决土地问题。
(2)内容:
①关于土地分配:
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
方法:按人口和年龄分配土地。
②关于产品分配:
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原主”;
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产品归国库。
(3)目标:(四有两无)
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4)评价:
积极:
①革命性: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消极:
①落后性:仍然追求小农经济,未能超越封建主义的范畴(不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趋势);
②空想性:绝对平均主义无法实现。
合作探究: 如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
(三)纲领性文件:
2.后期:《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
一、太平天国运动
(1)目的:
为了振兴太平天国。
(2)核心:
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发展资本主义。
(3)内容:
①政治:主张中央集权,依法治国,直接选举官吏;
②经济:鼓励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提倡保险事业。
③社会:兴办学馆,建立医院,设立社会福利机构。
④外交:中外自由通商,平等互利。
(4)评价:
①革命性、进步性:是中国最早提出的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
②空想性:没有反应农民阶级最迫切的需求,无法调动农民积极性;缺乏社会实践的经济、阶级基础。
(1)《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废除一切私有财产,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实行公有共享和绝对平均主义;
(2)《资政新篇》允许私有财产存在,提倡发展资本主义;
(3)《天朝田亩制度》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空想纲领,而《资政新篇》是符合时代潮流的进步纲领。
总之,①二者有关社会发展趋势的设想和经济主张、观点是相反的、矛盾的;
②二者所设想的两种社会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
问题思考: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本质区别。
材料一 这是一场悲壮的斗争。其悲剧意义不仅在于他们失败的结局,更在于他们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却不能借助宗教而挣脱传统的六道轮回。反封建的人没有办法洗净自己身上的封建东西。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现在说到我朝祸害之源,即洋人助妖之事,自我军两位勇猛王爵英王、翼王死后,我军确受重大损失,但如洋人不助敌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
——《洪仁玕自述》
一、太平天国运动
(四)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
①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②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③领导集团的内讧和腐败;④重大战略决策失误(北伐)。
2.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五)性质和影响:
1.性质:
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2.影响:
①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②农民运动的最高峰(《天朝田亩制度》),拉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③引起清统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汉族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
④促使清政府部分官僚提出向西方学习,发起了洋务运动。
⑤破坏了东南沿海的经济发展。
材料三 太平天国起义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也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给清政府造成了巨大打击,加速了它的衰落和败亡。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四 太平天国运动后,曾经繁华富庶的江南 “几于百里无人烟,其中大半人民死亡,室庐焚毁,田亩无主,荒弃不耕”。
——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二、洋务运动
(一)含义:
19世纪60—90年代中期,清朝内部一些开明的官员掀起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一场自救运动。
(二)背景:
(1)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运动、两次鸦片战争
(2)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使统治者中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
(三)目的:
(1)直接:解内忧:镇压农民起义;排外患:抵御外来侵略;
(2)根本: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四)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五)代表人物:
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
材料一 从以联合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来镇压造反的农民大众而开始,“办洋务”的热潮也就在这个背景下兴起了。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二 ……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材料三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书》
材料四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
历史解释: 中体西用
“中学”:指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体”即治国之“本”;
“西学”:指先进的实用技术等;“用”即治国的手段。
影响:冲击了华夷之辩的正统意识形态和保守观念,为西学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未消除“中学”与“西用”的矛盾,成为反对维新思想的武器;维新运动后“中体西用”论仍然流行。
二、洋务运动
(六)内容: 阅读教材并结合地图
领域 内容
创办近代工业
北洋、南洋和福建
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派遣留学生
外交机构
官办
军事工业
(自强)
官督商办
民用工业
(求富)
安庆内军械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
汉阳铁厂、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矿务局
新式海军
新式学堂
设立总理衙门(1861年)
军事工业特点:
①采用机器生产,开启近代工业生产方式。
②使用雇佣劳动力,有一定的资本主义色彩。
③采用官办方式,属于封建官办企业。
民用工业的特点:
①带有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
②采用雇佣劳动力和机器生产。
③有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三种形式。
④仍具有封建性。
材料一 洋务运动包罗孔多,但大致而言,其核心或主导的东西可以归为二端:
(一)在这个过程中所建立的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二)创置于科技文化、教育方面的诸种近代设施。正是这几个方面的内容以及与之相关的观念变化,构成了近代化一小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后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湖北织布局开办后,江汉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十万匹。
——摘自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 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 ”
——德国首相·俾斯麦
二、洋务运动
(七)评价:
1.性质:
清朝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
2.进步性:
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尝试。
①经济上: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②政治上:促进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使中国无产阶级成长起来。
③军事上: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清军的战斗力,加强了海防,是军事近代化开端;
④教育上:培养了一批近代化人才,加快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3.局限:
只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对封建制度的修补,失败是必然的(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其破产)。
合作探究: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影响及失败原因
思想上
经济上
政治上
外交上
教育上
军事上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使国人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开启中国思想近代化
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方式,创办近代工业,培养了科技人才;诱导和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尝试,近代工业化的先河
洋务运动使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长起来
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中国同外国的联系,使中国开始外交近代化
创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人才,派遣留学生,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创办近代海军,形成北洋、南洋、福建水师,开启中国军事现代化
(1)影响:
(2)失败原因:
①根本原因:只学习西方技术,没有改变封建制度;
②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
③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一)边疆危机:
1.背景:
19世纪60年代以后,列强加紧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中国出现了严重的边疆危机。
2.表现:
(1)西北边疆:
①背景: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反清内乱;英国支持阿古柏占领南疆和北疆;俄国出兵占领伊犁。
②结果:1875年,左宗棠发兵新疆平乱;1878年2月收复新疆南北两路;1884年新疆正式建省。
(2)西南边疆:中法战争(1883—1885年)
①背景:1883年8月,法国控制了越南(越南是清朝的藩属国),把侵略矛头对准了中国。
②过程:1883年,法军进攻台湾(没有得逞)
在1884年8月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造船厂;
1885年3月,清军在冯子材率领下取得镇南关大捷,法军败退。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一)边疆危机:
2.表现:
(2)西南边疆:中法战争(1883—1885年)
③结果:1885年李鸿章与法国签订中法《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
3.东南边疆:美、日侵扰琉球、朝鲜
(1)1879日本吞并琉球,宗藩体系的逐渐瓦解
(2)中法战争马尾海战,福建水师全军覆没
(3)1885年在台湾设省,强化了对台湾的管辖。
历史纵横: 宗藩关系
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的差异,明清时期中国与周边一些国家间形成一种称为宗藩关系的国家关系体系。 一些周边国家向明清朝廷“纳贡称臣”,接受明清皇帝的册封,使用明清皇帝的年号。宗主国不干涉藩属国内政。这种关系不是通过武力形成的。朝鲜、琉球、越南、缅甸等国都与中国形成了这样的关系。
材料 冯、王若不乘胜即收,不惟全局败坏,且孤军深入,战事益无把握。冯纵再有进步,越地终非我有。而全台隶我版图,援断饷绝,一失难复。彼时和战两难,更将何以为计。……发急递飞达,如期停战撤兵。倘有违误致生他变,惟该督是问。
——李鸿章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二)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材料一 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
——(日)田中义一
材料二 19世纪末,对于日本即将发动的对大清的战争,列强各打着自己的算盘: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法想乘机在中国夺取新的侵略权益;俄国采取不干涉政策。
1.原因:
①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内市场狭小,急需对外扩张,制定“大陆政策”;
②直接原因: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趁机入侵,故意挑起战争;
③外部原因:欧美列强默许或支持日本侵略;
④清政府:积贫积弱,不认真备战。
2.过程:
①丰岛战役:1894年7月,战争爆发;
②平壤战役:1894年9月,清军大败;
③黄海战役:1894年9月,北洋舰队官兵英勇作战(邓世昌、林永升等),李鸿章“避战保船”,北洋舰队失去黄海制海权;
④辽东战役:1894年11月,旅顺大屠杀; ⑤威海卫战役:1895年2月,北洋舰队覆灭。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二)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3.结果及影响: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条约内容 影 响 ①承认朝鲜独立
①领土和主权遭受严重损失,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②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③赔款2亿两白银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⑤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①宗藩关系瓦解,朝贡体系崩溃;
②清政府国际地位剧降
②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①加重了人民负担和财政困难,激化阶级矛盾;②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④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①资本输出;
②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马关条约》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
阅读教材,填写下表:
材料 当时中国是大国,有四亿人口,军队95万,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日本是小国,军队只有29万,后方遥远,供应不便,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在战争中,爱国官兵奋勇杀敌,各地人民纷纷组织团练协助清军作战,“同申义愤,愿做前驱”“壮夫老幼,死战不降”。可是最终清政府失败了。
合作探究: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1)主观方面:清政府的腐朽(根本)。
①战前,清政府不作认真准备,战争爆发后极力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贻误战机,如平壤之战,威海卫之战的惨败;②慈禧太后在国家危难之秋,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军费,置国家利益于不顾;③清军防务松弛、官兵临阵脱逃、武器装备落后。
(2)客观方面:
①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
②国际环境:列强支持或纵容日本侵华。
(三)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895年5—10月)
1.原因:《马关条约》后,日本侵占台湾
2.概况:台湾义勇军和刘永福黑旗军一起抗日
3.意义:表明了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占领的坚强意志。
四、瓜分中国的狂潮
(一)背景: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2)甲午战争中国的战败,刺激了列强侵华的野心。
(二)表现:
1.三国干涉还辽:
(1)原因:
《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俄、德、法在华利益。
(2)实质:
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之争,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
(3)结果:
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但向清政府索取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
(4)影响:
成为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
历史纵横: “三国干涉还辽”
《马关条约》有割让辽东半岛的内容。消息公布,俄国认为条约损害了俄国的利益,于是联合德国、法国向日本提出抗议,摆出不惜一战的架势。英美不愿意日本在华势力过分膨胀,劝日本接受三国要求。1895年8月5日,日本向三国表示接受“劝告”,但需要中国拿出 3000 万两白银作为“赎辽”的“赏金”。11月8日,李鸿章与日本代表林董在北京签订中日《辽南条约》,日本交还辽东半岛,清政府交出白银 3000 万两作为“报酬”。这就是所谓“三国干涉还辽”
四、瓜分中国的狂潮
(二)表现:
2.经济上:资本输出
①争做中国的债主:
为了在3年内向日本交出2.3亿两白银,清政府分3次向俄法银行团、英德银行团,以高额利息借款3亿两白银。
②在华投资设厂;
③开矿、修筑铁路(争夺路权、矿权);
④开设银行。
3.政治: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历史解释:
1.商品输出: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后的自由竞争阶段对亚非拉地区主要采取倾销工业品、掠夺工业原料的方式,称谓商品输出。
2.资本输出:
进入帝国主阶段后,主要采取开设工厂、银行贷款、开采矿山、修筑铁路等更高级的方式对亚非拉地区掠夺,称谓资本输出。
国别 租借地或占领 “势力范围”
德国 胶州湾 山东
沙俄 旅顺、大连 长城以北、新疆
法国 广州湾 广东、广西、云南
英国 九龙、威海卫 长江流域
日本 台湾、澎湖列岛 福建
是指帝国主义列强凭借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领土或部分领土,宣称它享有独占该地区的权力,不许其他国家染指。
是帝国主义国家在亚洲和拉丁美洲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的土地。租借土地的主权不转移,租借只在约定的期限内有效,在租借期内租方取得对领土的使用权。
1.(2023·全国乙卷)19世纪70年代之前,伦敦市场上中国茶叶价格的日常波动很难影响到中国国内的茶叶出口价格。随着中英间电讯联系的建立,中国茶叶的出口价格随着伦敦市场的标价而变动,销售数量也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动而波动,这
A.导致中国茶叶出口衰落
B.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入超状况
C.促成了世界经济一体化
D.削弱了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地位
初试牛刀:
【解析】 考点: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据材料可知,由于中国产茶,中国出口的茶叶价格高低影响伦敦市场茶叶价格高低,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电讯联系的建立,中国茶叶的价格和销量深受国际市场的影响,特别是印度和日本茶叶进入市场,使中国茶叶面对的竞争对手增多,客观上削弱了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地位,D项正确;材料中茶叶出口的数值在材料中无法得知,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中国茶叶出口的销量“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动而波动”,但没有涉及其他进、出口商品的数量,不能反映中国对外贸易入超状况是否改变,且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对外贸易入超状况并非改变,排除B项;此时期不是促成世界经济一体化,排除C项。故选D项。
D
2.(2023·湖北高考)下表是有关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的描述,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来源 内容
太平天国 方面 躯长大,面微圆而白,鼻高耳圆而小,其声音响亮而沉重,笑时屋为之震,有极大之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
清廷方面 身材魁硕,赤面高颧,有须,粗通文墨,素无赖,日事赌博;体质肥钝,了无异人处
民国前后革命党人 面长丰满,红须,手垂过膝;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博学,治《春秋》《汉书》
A.不同史料对人物的记载不同
B.不同的描述体现人物的多面性
C.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
D.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
初试牛刀:
【解析】 考点:历史史论的考查。
由材料“有极大之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日事赌博;体质肥钝,了无异人处”“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博学”可知洪秀全作为太平天国的领袖,提出平分土地的主张,满足了农民阶级的需要,因此太平天国方面对洪秀全做出了较高的评价,由于太平天国反对清政府的统治,因此清政府对洪秀全的形象进行了大肆的诋毁,民国前后的革命党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视洪秀全为“英雄”、“豪杰”,因此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受制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故选C项;不同史料对人物记载的不同是由于其立场的差异,排除A项;材料强调从不同的立场出发对洪秀全的不同评价,并非对人物多面性的描述,排除B项;材料强调不同时期从不同立场对洪秀全的描述,着眼点在于不同立场而非不同时期,排除D项。
C
3.(2023·海南高考)轮船招商局采用“官督商办”的经营管理模式。创办初期,李鸿章通过允许其承运官物、免税、贷款和缓息等多种途径,使它在与外国轮运公司的竞争中未曾处于劣势。从1874年到1892年,年年盈利。由此可知,该局
A.得益官方扶助,实力匹敌洋商
B.过于依赖官方,不利自身成长
C.专意谋取贴补,影响竞争公平
D.享有垄断特权,助推同业发展
初试牛刀:
【解析】 考点:洋务运动——民用工业。
据材料“允许其承运官物、免税、贷款和缓息等多种途径……未曾处于劣势”可知轮船招商局在封建政府的支持下获得了一系列优惠条件,使其在与外资企业竞争的过程中不至处于劣势地位,故选A项;“未曾处于劣势”“年年盈利”说明封建官府的支持在当时促进了轮船招商局的良性发展,排除B项;清政府给与轮船招商局的资金支持确实主要用于企业经营,也更加有利于洋务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排除C项;轮船招商局所享有的优惠条件只有洋务企业才能享有,无法带动同行业其他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排除D项。
A
4.(2023·浙江6月高考)庄票是由钱庄签发的有若干金额的票据,可以代替现金。1846年,洋商在与华商的交易中首次接受上海钱庄的庄票。19世纪50年代之后,庄票已经成为外商普遍接受的结算工具。1869年,汇丰银行首次接受钱庄以庄票作为抵押,向其提供贷款。据此可知
A.现金快速退出了中外贸易结算
B.庄票在中外商业往来中获得认同
C.钱庄资本主要来自于外国银行
D.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日益加深
初试牛刀:
【解析】 考点:近代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据材料可知,庄票在1846年首次被洋商接受,到19世纪50年代为外商普遍接受,到1869年可以作为抵押物,说明庄票逐渐得到外商的认可,故选B项;“退出”说法错误,排除A项;仅凭材料信息看不出钱庄资本的来源,材料强调近代外商最终接受了庄票,排除C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B
5.(2021·全国高考甲卷)1861年,慈禧发动政变处置政敌时,特别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罪状。英国人在华创办的《北华捷报》称:“在这个特别的关头,我们要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由此可知
A.太平天国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
B.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C.清廷顽固派势力地位得到加强
D.传统的外交体制被抛弃
【解析】 考点: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1861年,慈禧特别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罪状,说明慈禧主张和英法议和;“在这个特别的关头,我们要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说明英国有勾结清政府的意图。由此可知,当时的太平天国将面临中外联合勾结的严峻形势,故A正确;《辛丑条约》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故B错误;材料无法得出顽固派地位得到加强,故C错误;材料没有外交体制变化的信息,故D错误。
A
初试牛刀:
6.(2020·全国高考Ⅲ卷)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这表明
A.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
B.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
C.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
D.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
【解析】 考点:洋务运动——民用工业。
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李鸿章强调,必须建立自己的航运公司,由中国自己的商业组织,筹备保险等业务,对抗外商侵夺,表明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A项错误;李鸿章的个人主张不能说明“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B项错误;李鸿章主张“华商自立公司”,并没有改革洋务派“求富以自强”方针,C项错误。
D
初试牛刀:
课堂总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