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霍克海默·阿道尔诺说:“在启蒙精神的发展过程中,总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的有一定的理论观点受到毁灭性的批判。”在启蒙运动中受到批判的‘理论’或‘观点’包括( )
①“一个国王、一种法律、一个信仰”
②“上帝是宇宙的主宰,君主的权力来自上帝”
③“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
④“教皇是太阳,国王是月亮,国王的权力借自教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16世纪宗教改革的发源地是
A、日本 B、美国 C、德国 D、意大利
3.图为《最后的晚餐》,故事取材于《圣经》,但画中人物包括耶稣都没有圣光,取而代之的是自然光,所有人物的姿态和常人无异。这幅画主要体现了
A.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传统 B.人文主义的核心思想
C.成熟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 D.“主权在民”的原则
4.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认为德性的根据在于知识,有知识就有德性。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认为德性的根据在于“良知”,良知是是非善恶的标准。以下评述准确的是( )
A.都强调知识在美德形成中的主导性
B.都坚持德性在政治活动中的关键性
C.都遵循逻辑在理论体系中的建构性
D.都重视道德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
5.文艺复兴时期,有的人文主义者提出:精通古典即可成为上帝造物中的最优秀者。这表明他们强调对古典的学习和研究
A.只是与人的世俗生活相关 B.只是与人的宗教生活相关
C.可以显著提升个人的素质 D.须符合对古典的传统阐释
6.一位法国思想家说:“《圣经》上声称,妇女触犯上帝遭到惩罚,所以分娩时必遭痛苦。但是,母猪生崽的时候也无一个不痛,不知道它们为何事也得罪了上帝呢?”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主张是( )
A.虔诚信仰上帝 B.妇女解放
C.实行三权分立 D.反对盲目信仰
7.文艺复兴运动前,欧洲绘画雕塑中的圣母神态安详、神圣,少有人间之情。而在米开朗 琪罗《哀悼基督》中,圣母是一个容貌端庄美丽的母亲,她的美是直观的,她的悲是深沉的。圣母形象的这种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A.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观会发生变化 B.艺术造型从追求意境转向追求形象
C.造型艺术从神本主义转向人本主义 D.雕刻艺术从服务贵族转向服务平民
8.18世纪,西方某位思想家希望人们“保持高度的警惕,以便在迷信和暴政重新在地球上冒头的时候,我们立即就能认出它们来,并借助 的力量将迷信和暴政的种子铲除掉。”横线上的文字是
A.人文主义 B.理性 C.自由主义 D.法律
9.小张打算赴法国参观巴黎大学,他从网上搜集了有关中世纪西方大学的信息。其中正确的是
A.大学兴起于公元8世纪 B.大学出现了自由探索的世俗教育
C.大学授课的语言以古希腊语为主 D.大学教师的待遇远低于神职人员
10.下列关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与加尔文宗教改革相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坚持《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
②主张人在出生前上帝就先定了他后天的命运
③主张建立民主的、共和制的教会
④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②④.
11.与清朝编撰《四库全书》的同时,法国狄德罗主编了《百科全书》,它们的共同之处是
A.对封建文化专制的批判 B.对近代实验科学成就的总结
C.是各自文化发展的总结 D.采用了基本相同的学科分类
12.马丁·路德说:“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撤回任何意见。”他的意见是( )
A.国家和个人都应该摆脱宗教束缚而获得自由 B.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C.信仰即可得救,无须教皇和教士的中介 D.列举兜售赎罪券的诸多荒谬
13.16世纪西欧的反封建斗争往往带有宗教色彩的原因
A.宗教和神学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工具
B.宗教在当时意识形态中占统治地位,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C.天主教会反对殖民扩张,维护了资产阶级的人性主张
D.宗教有很大的迷惑性,人民易于接受
14.明确指出人民有革命权力的启蒙思想家是( )
A.伏尔泰 B.孟德斯鸠
C.卢梭 D.狄德罗
15.宣布与罗马教皇断绝关系并剥夺罗马教皇土地和财产的是
A.亨利八世 B马丁·路德 C加尔文 D闵采尔
二、非选择题
16.(13分)人文主义思想是世界文化领域的瑰宝,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 他的出名主要的是由于他的学说,即“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罗素《西方哲学史》
材料二 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会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三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对中西文化矛盾冲突的比较鉴别中,逐渐发展出具西方文化特色的人文思想。
——文池《思想的灵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 他的学说在西方思想史上有何地位 (2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德斯鸠和卢梭等启蒙思想家在社会政治制度建设方面是如何进一步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4分)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新生资产阶级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3分)
17.近代以来,民族主义受到全世界不同制度的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的普遍接受和信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族主义直到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开始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时,才呈现其近代的形式。西欧资产阶级是以国家的名义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的,因此,国家不再是国王、国王的领土和国王的臣民。更确切地说,国家这时由公民(仅指19世纪末叶以前有财产的公民)组成,这些公民居住于一个共同的地区,在其共同的政府里拥有一个发言权,并意识到其共同的(想象的或真实的)遗产和其共同的利益。……但是,随着19世纪的逝去,民族主义的性质起了变化。它起初是一种人道的、宽容的信条,这种信条不是建立在各种民族主义运动相竞争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手足之情这一概念的基础上。但是,在19世纪后半世纪,它变得愈来愈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空前的变局之下,因受外力刺激而形成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在具有高度文化的“西夷”面前,不得不放弃古代的华夷观念;另一方面,在“西夷”的侵略面前,为谋自救而迅速激活了民族意识。此民族意识已逐渐摆脱古代的华夷观念。而导向建立独立的近代民族国家的目标。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粱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他还最早表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于1902年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转引自《光明日报》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
材料三: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开展了大搜摸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目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开拓前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中国的面貌发生了举世瞩目的深刻变化。
——胡锦涛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四:20世纪末期的世界在民族和民族主义问题上存在着两种相反的趋势。一种趋势是由欧盟体现的。尽管欧盟在其内部建设中困难重重矛盾不断,正如人们所说建构一个超民族的共同体、形成统一的欧洲认同是如此之难。但欧盟无疑体现着对传统的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概念的超越。国内有的学者把欧盟描述为一种新型的民族主义,这也许是基于对欧共体的成立背景及早期情况的考察,当时它东抗苏联集团挑战西拒美国控制的企图,要在“两超”的夹缝中确立欧洲的地位。而欧盟的内部建设意味着人们正在企图克服民族主义给欧洲带来的弊病,“结束上千年来存在于欧洲人之间的相互残杀与争斗以及民族主义的战争”,通过一体化而使欧洲享有和平、繁荣和幸福。
——摘自安东尼·D《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
材料五:自1945年以来,经济一体化趋势逐年增长,统一的无所不包的国际贸易、资本、劳务、技术等市场已经把全球社会联成一体。这是一种经济世界主义趋势。另一方面,殖民帝国的崩溃,“冷战”的结束,民族意识与主权意识的高扬又使新建的主权国家单位越来越多,划分愈来愈小。这是一种政治民族主义趋势。很显然,这两种背道而驰的趋势必将给21世纪世界国际政治带来更多的纷争和冲突。
——摘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末民族主义呈现近代形式的背景,比较民族主义在19世纪中期前后的区别。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原因和目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共产党人对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与发展。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所说的民族主义趋势及影响。
(5)你认为该如何应对材料五所提出的“这两种背道而驰的趋势必将给21世纪世界国际政治带来更多的纷争和冲突”
18.(15分)随着历史的发展,世界历史中心也在不断发生变动;影响成为世界中心的因素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我们说某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历史的“中心”时,意味着它处于历史领先或主导的地位。
——林甘泉《从“欧洲中心论”到“中国中心论”》
(1)如果说14世纪的意大利和18世纪的法国是“历史的‘中心’”,结合材料一请指出其立足哪个领域得出的结论?并指出在该领域从“14世纪的意大利”到“18世纪的法国”反封建的方式有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其变化的经济和文化原因。(5分)
材料二: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横向发展是指与生产力不断提高相适应的各民族、各地区交换、交往的增长,闭塞和隔绝状态的突破,文化的扩散和汇合。
——舒小昀《边缘与中心的变动:英国现代化模式探析》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以18-20世纪的史实加以论证。(5分)
材料三:似乎十分有悖常理的是,就在欧洲诸殖民帝国土崩瓦解时,欧洲大陆正在恢复经济上的繁荣和政治上的独立。……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与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欧洲大陆正在恢复经济上的繁荣”的原因。(5分)
参考答案
1.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即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但与此同时启蒙思想家康德在总结启蒙运动是强调法律是理性的体现,所以启蒙思想家拥护法律,更主张建立法制社会,所以③不会是启蒙思想家的反对对象,排除③,答案选①②④B项。
2.C
【解析】略
3.B
试题分析:从图片中可以看出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而代之以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通过宗教题材展现人性的美,抒发作者的情感,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气息。故选B。A项明显错误,古希腊罗马文化是被借用的工具,而不是真正的古代文化的复兴;C项错误,借助宗教说明资产阶级此时尚未形成成熟的思想体系;D项是17、18世纪启蒙运动的反封建专制的口号。
4.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
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苏格拉底,认为德性的根据在于知识”、“王阳明,德性的根据在于‘良知’”可知,二人均主张“德性的重要性”,D项符合题意。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C明显属于无关项,排除;B项“政治生活”,材料内容无从体现。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5.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依据题干中“精通古典即可成为上帝造物中的最优秀者”表明学习古典可以提高自己的素质,据此分析可知C符合题意;ABD三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故选C。
6.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从材料可以看出他的主张并不是虔诚信仰上帝,而是反对信仰上帝、反对盲目的信仰,“妇女解放、实行三权分立 ”和材料毫无关系,因为材料的主旨是“信仰”的问题,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7.C
试题分析:此题解题的关键要抓住“本质”二字;本质即透过现象认识到的能反映事物内在规律或实质,文艺复兴运动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他所放映出来的是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一种尊重,其核心是人文主义。A、B、D三项也是其变化但这是表面的变化不是本质变化,故选C项。
8.B
试题分析:启蒙运动发生在在18世纪初至1789年法国大革命间的一个新思维不断涌现的时代,高举理性主义大旗从而构成一个较长的文化运动时期。主要观点有:人民主权、三权分立,主要是反对封建主义制度,符合材料内涵。
9.B
在中世纪晚期,随着欧洲社会的复兴,新兴城市中逐渐出现了一批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群体在西方社会缺失专门教育机构的背景下,以学术复兴为契机,组建大学社团,以本民族的语言教授学生,并最终导致西方大学的逐渐形成和西方学术生活的体制化变革。故选B。
10.C
试题分析:排除两者的不同点即可,②③不对,这符合加尔文宗教改革而非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普遍要求反对教皇、教会的权威,建立适应于民族国家发展的“民族教会”或适应于资产阶级兴起需要的“廉价教会”。
11、C
此题主要考查对东西方文化的比较。清朝编撰《四库全书》是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狄德罗主编《百科全书》的目的是为了宣扬科学和理性,反对迷信和专制,宣扬资产阶级的政治文化思想主张。因此两者的共同之处是对各自文化的总结。因此答案为C。
12.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教材主要知识点的理解能力。由材料中“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意撤回任何意见”可知马丁·路德的主要主张就是通过《圣经》信仰上帝,无需通过教皇,因此C符合题意。而ABD与材料无关。所以选C。
13.B
在16世纪的西欧社会中由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程度很低,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所以在反封建斗争往往带有宗教色彩,正确的是B,CDA不符合题意。
14.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本题主要考查欧洲启蒙运动相关内容。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可知,此题为基本常识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确指出人民有革命权力的启蒙思想家就是卢梭。正确答案选C;其余ABD三项均不正确。
15.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识记能力。
16.(1)普罗泰格拉。(1分)他的学说强调了人的价值,是西方人文精神起源的重要标志(1分)
(2)发展:反专制制度;提出三权分立(或分权);提出“天赋人权”;主张人民主权;社会契约论。(4分,答出其中两即可)
(3)条件:西方现代文化传入,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融合;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努力;(4分)实践活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3分)
17.
18.(1)领域:文化(或:思想)(1分)
变化:从以复兴古典文化为名到以科学为武器直接批判。(2分)
原因:①资本主义发展;②近代科学进步。(每点1分,共2分)
(2)观点:现代化进程的横向发展带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1分)
论证:①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②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③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史实1分,史论1分,答出任意2个即可。其它言之有理亦可得分,不超过4分)
(3)原因:东欧:①苏联的扶持;②经互会的成立;③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每点1分,不超过2分); 西欧:①美国的扶持(或马歇尔计划);②建立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③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④各国经济政策的调整。(每点1分,不超过3分)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启蒙运动。“14世纪的意大利和18世纪的法国是“历史的‘中心’”,主要依据是:14世纪的文艺复兴首先从意大利开始,处于历史领先或主导的地位,18世纪的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都是思想文化领域。反封建方式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变化原因主要依据后者启蒙运动的背景回答。
(2)此题考查的是一体化的进程。18到20世纪加速世界一体化的主要原因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二战后新科技革命的进行更是快速的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3)考查战后东欧西欧经济发展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东欧应从苏联因素、经济体制、经互会上分析;西欧要从战后美国扶持、世界体系建立、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政策调整等方面归结。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