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3课时
用化石作证据
(苏教版)六年级
上
01
教学目标
内容总览
02
新知导入
03
探究新知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06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理解化石作为生命演化证据的重要性。
01
02
分析生命演化信息,构建宏观生命观。
03
运用化石证据验证“人猿同祖”理论。
科学观念
04
培养尊重科学证据、探索生命奥秘的责任感。
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
态度责任
新知导入
什么是化石?
它是如何形成并被我们发现的呢?
通过这些化石,我们能了解到古生物的哪些秘密呢?
它还有哪些更为深远的意义等待我们去探索呢?
探究新知
活动一:化石的科学价值
仔细观察这幅中华龙鸟化石的图片,尝试描述它的外形特点,并思考它与现代哪种生物相似。
探究新知
活动一:化石的科学价值
认真读一读课本33页“用化石证明鸟类起源于恐龙”的一段文字资料,初步了解这段文字的内容。
探究新知
活动一:化石的科学价值
用化石证明鸟类起源于恐龙
提出的假说:
鸟类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
化石提供的证据:
恐龙化石骨骼与火鸡骨架非常相似。
古生物学家们在世界各地陆续发现了许多像鸟一样的恐龙化石。
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辽宁等地发现了一系列带羽毛的恐龙化石。
英国的博物学家 赫胥黎
探究新知
活动一:化石的科学价值
认真阅读课本33页“用化石证明大陆漂移说”这段文字资料,了解这段文字的内容。
探究新知
活动一:化石的科学价值
大陆漂移说
犬齿兽化石在南美洲和非洲都有发现。
中龙化石在南美洲、非洲都有发现。
水龙兽化石在非洲、印度、南极洲都有发现。
舌羊齿化石在南美洲、非洲、印度、南极洲、澳大利亚州都有发现。
活动一:化石的科学价值
探究新知
大陆漂移说
探究新知
活动一:化石的科学价值
科学家分别在印度、澳大利亚、南美洲、非洲南部、南极洲发现了舌羊齿植物群,这些在陆地上生长的植物不太可能跨越大洋进行迁徙。
说明了起初全世界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是一块联合的大陆。
这些化石的发现说明了什么?
探究新知
活动一:化石的科学价值
阅读教材34页“用化石证明生物进化论”并思考:化石能对生物进化论的成立又提供了哪些证据呢?
探究新知
活动一:化石的科学价值
达尔文进化论
探究新知
活动一:化石的科学价值
达尔文进化论
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化石则出现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这说明生物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进化着。
化石能对生物进化论的成立又提供了哪些证据呢?
探究新知
活动一:化石的科学价值
化石的科学价值记录单 科学家 提出假说 化石提供的证据
英国的博物学家赫胥黎 鸟类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 恐龙化石骨骼与火鸡骨架非常相似。古生物学家们在世界各地陆续发现了许多像鸟一样的恐龙化石。
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辽宁等地发现了一系列带羽毛的恐龙化石。
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 大陆漂移说提出了起初全世界的大陆连在一起,是一块联合大陆。 魏格纳收集到一块2.5亿年前横贯南部各大陆的相同的岩石和化石,证明了这一假说。
20世纪60年代初,发现了另一个证据——地壳之下缓慢移动的岩浆导致大陆板块的移动。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 生物最初是由非生物发展而来的,现存的各种生物拥有共同的祖先。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而不适应者则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1831年12月英国达尔文登上贝格尔号军舰,开始了一次环球科学考察,在航行中,他采集了大量的生物标本和化石。
后来的科学家通过对不同地层生物化石的研究证实了进化论。
探究新知
活动二:分析生命演化史模型
仔细观察生命演化史示意图,想一想从这幅生命演化史示意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探究新知
活动二:分析生命演化史模型
生命在地球上已存在38亿年之久。
生命演化史上有过生命大爆发,有过生物大灭绝。
地球生命的演化包括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以及新生代4个阶段。
地球上的生命不停地发展和变化。
生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进化着。
从这幅生命演化史示意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探究新知
活动二:分析生命演化史模型
动物种类的增加→
无脊椎动物--鱼类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
植物种类的增加→
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约6.2亿年前
生命大爆发
约2.5亿年前
生物大灭绝
约700万年前
人类出现
约6600万年前
恐龙灭绝
约38亿年前
生命起源
探究新知
活动三:写一篇有关化石是如何为“人猿同族论”提供证据的短文
科学短文是科学家们交流研究成果和思想的重要方式。
特点:准确性、简洁性、清晰性、客观性、图文并茂、时效性、启发性和可复制性
探究新知
活动三:写一篇有关化石是如何为“人猿同族论”提供证据的短文
化石是如何为“人猿同族论”提供证据?
探究新知
小短文框架结构
一、介绍人类的进化史
二、用各岩层中人类颅骨化石的变化证明人类由猿进化为人
三、用各岩层中人类其他骨骼化石的变化证明人类由猿进化为人
四、总结
活动三:写一篇有关化石是如何为“人猿同族论”提供证据的短文
课堂练习
1.北极狐为了更好地( ), 它的耳朵和尾巴都很小。
A.在水中游泳 B.抵御寒冷 C.散热
2.非鸟恐龙灭绝的时间是( )。
A.6000万年前 B.7000万年前 C.6600万年前
3.在地球的生命演化史中,裸子植物大量出现、爬行动物盛行的时代是( )。
A.古生代 B.中生代 C.新生代
4.鸟的祖先是( )。
A.始祖鸟 B.恐龙 C.野鸡
C
B
B
B
二、连线题
赫胥黎 大陆漂移说
魏格纳 生物进化论
达尔文 鸟类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
课堂练习
本课通过理解化石作为生命演化证据的重要性、分析生命演化信息,构建宏观生命观。运用化石证据验证“人猿同祖”理论,培养尊重科学证据、探索生命奥秘的责任感。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用化石做证据
1、 鸟类起源于恐龙
2、 大陆漂移说
3、 生物进化论
4、 ……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单元基本信息
单元主题 化石的奥秘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生命的延续与进化 学习内容: 8.6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 ④根据化石资料,举例说出已灭绝的生物;描述和比较灭绝生物与当今某些生物的相似之处。 学业要求: 能举例说出已灭绝生物和当今某些生物的相似之处,认识进化现象。 能依据收集到的化石资料开展讨论交流。
单元课时设计 3课时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化石的奥秘
单元设计意图 本单元聚焦化石,揭示生命演化奥秘,引领学生穿越时光,理解物种变迁与生命规律。通过对比古今生物,挑战传统恒定观,培养科学思维。在已有生命科学知识基础上,学生将运用展览、图片、资料查阅等多元方法,深入探索灭绝生物,构建古今生物联系,理解生命与环境互动。单元特别以恐龙为引,激发兴趣,培养信息搜集、分析及推理能力,促进学生从直观观察向抽象推理转变,全面提升科学素养。
主题学情分析 在此前生命科学领域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动物和植物的概念,知道了动物和植物要经历的生命历程,认识了繁殖、遗传和变异等生命现象。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将带领学生通过办展览、读图片、查资料、写短文等方法,以化石为证据,认识和描述一些已经灭绝的生物,建立这些灭绝的生物与当今生物之间的联系,从时间维度纵向了解地球上生命的发展历程。
开放性学习环境 指导性预习:阅读+问题+检测; 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课堂学习:问题+探究+讲述+整合+实战; 现代教育新技术:PPTX+微视频+网络+师生互助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深入理解生物的生存条件及其多样性,认识到生物界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系统,每个生物体都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生存与繁衍,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科学思维:具备从多角度(如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提出假设并论证其依据的能力;能够熟练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方法收集信息,并通过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逻辑手段得出结论,同时评估结论与假设的一致性,展现出严谨的科学思维过程。 探究实践: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实施探究方案,包括观察实验、数据收集与分析等;能够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如科学小论文、调查报告)展示探究成果,并具备基于证据质疑并评价他人工作的能力,体现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态度责任: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坚持尊重证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面对不一致的结果能够保持冷静,通过重复观察实验寻找真相;同时,勇于质疑,敢于创新,不断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在理解人类、动植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树立环保意识,积极采取行动保护环境,展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第1课时 任务1 名称:办个恐龙展 教师引导学生举办恐龙展,让学生展示课前准备的恐龙模型和图片,并分门别类摆放。学生自由观看展览,初步了解各种恐龙。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恐龙形象的复原依据,引出恐龙化石的话题,进而过渡到探索人类发现与研究恐龙化石的历程。 设计意图:对于学生来说恐龙既陌生又熟悉,陌生是因为现在地球上已经没有这种动物了,熟悉是因为与恐龙有关的书籍、影视资料、玩具等充斥在学生的生活之中。所以,科学课堂上具备办“恐龙展”的条件,也可以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任务2 名称:了解恐龙化石的发现与研究 学习恐龙化石发现史,了解巨齿龙,探究化石发掘复原过程,包括清理、包装、实验室处理和骨架还原。 设计意图:讨论有关恐龙的话题,必然要了解恐龙化石。恐龙化石的发现与研究是古生物学中的重要事件和课题之一。所以,在这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恐龙化石的发现与研究。
任务3 名称:为恐龙寻找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教师展示多种恐龙图片及化石模型,引导学生认识三角龙、马门溪龙等五种恐龙特点,通过匹配化石模型与图片,了解复原依据,并拓展认知其他恐龙种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真切感受到有血有肉、生动逼真的恐龙形象都是在恐龙化石研究的基础之上复原而来的,在恐龙与相应的化石之间建立起联系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活动前学生对恐龙的关注点还停留在“玩具”的层面,那么通过这一活动要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导至关于“化石”和“恐龙”的科学研究上,体会化石的作用,为后续探索化石的奥秘打下基础。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体会恐龙的多样性。
第2课时 任务4 名称:认识化石及其形成过程 首先介绍了化石的定义,即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并列举了常见的化石类型如骨骼、外壳、叶子、脚印化石等。随后展示了多种自然界中的化石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识别。最后提出化石的形成与发现过程作为后续探究内容。 设计意图:除了恐龙化石,还有其他化石。所以,本课第一个活动引导学生知道什么是化石,识别一些常见的化石,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从而建立起对化石比较全面的认识。
任务5 名称:学习从化石资料中获取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研究化石的意义,通过观察和比较恐龙的头骨、蛋和足迹化石图片,学生了解到科学家可以从化石的形态中获取古生物的外形、习性、繁殖等信息,进而理解古生物在地球上的生息繁衍,对现代生活有所启发。 设计意图:化石之所以能够为生物进化提供直接证据,是因为人们能够从化石中读出很多信息。所以,学会从化石中获取信息是研究化石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要尝试引导学生从化石中获取信息,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化石能够为科学研究提供证据。
任务6 名称:分析古生物与当今生物之间的联系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化石的意义,通过观察课本上的图片,学生了解到一些古生物已经灭绝,而一些现代生物与它们有相似之处。通过观察马的进化过程和其他生物的化石与现生形态,学生了解到生物进化的变化以及“活化石”的概念。最后,学生思考研究化石的意义,即探究生命之间的相互关系。 设计意图: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发现:有的生物灭绝了,有的生物在不断进化发展,有的生物被称为活化石。不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与当今生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这一部分教学中,将几组相关联的古生物复原图和化石图片放在一起进行研究,引导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并尝试像科学家那样通过信息的分析,研究古生物与当今生物之间的联系。
第3课时 任务7 名称:知道化石作为证据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 通过化石证明鸟类源于恐龙,支持大陆漂移,证实生物进化,化石提供关键证据。 设计意图:化石不仅为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证据,也为过去十亿年间或更早的地史变迁提供了许多关键证据,还为人类更好地认识未来提供了历史的借鉴。这一部分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化石具有广泛的科学价值。
任务8 名称:分析生命演化史模型 指导读生命演化史图,分类提取信息促理解,小组学习共享信息,思考人类地位与未来演化。 设计意图:生命演化史不仅是生物进化史,也是整个自然界的发展历史和地球演化史。教材中呈现的示意图是人类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形成的目前公认的生命演化史模型。通过对这一模型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较为完整地认识生命演化史及其丰富内涵。这一活动是探索化石奥秘的综合性体现。
任务9 名称:写一篇有关化石是“人猿同族论”提供证据的短文 对比科学短文与文学短文,明确科学短文特点,并详细指导撰写方法,包括资料查找、观点表达、证据排列等。 设计意图:运用所学知识,经历搜集证据的过程,采用科学短文、小学论文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经过一个单元对化石的探索后,综合运用相关知识、方法,撰写一篇有关化石是如何为“人猿同祖论”提供证据的短文,不仅是对全单元学习的总结,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要素 针对单元整体描述
评价内容 第1课时《消失的恐龙》 1“恐龙展”活动精彩纷呈,信息全面,成功点燃学生研究恐龙的兴趣之火。 2.阅读资料详尽,让学生深入了解恐龙化石的发现与研究,拓宽知识视野。 3.化石模型匹配活动创意十足,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化石的历史价值。 第2课时:《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1.通过阅读资料,知道什么是化石,识别常见化石,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 2.观察几组化石图片,学会从中获取信息,并加以分析。 3.在分析化石资料和古生物复原图的过程中,发现古生物与当今生物之间的联系。 第3课时:《用化石作证据》 1.通过阅读用化石作证据的各种科学假说的资料,更加全面地认识化石的科学价值。 2.通过分析有关生命演化史的信息,从宏观的角度认识生命世界。 3.运用化石证据,证明“人猿同祖论”。
评价指标 第1课时《消失的恐龙》 通过“恐龙展”,树立生物进化与古生物学的科学观念。(科学观念)整理恐龙信息,培养逻辑分析与分类归纳的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思维)动手为恐龙找化石模型,实践探索古生物学的奥秘与乐趣。(探究实践)激发研究兴趣,培养对自然科学探索的积极态度与责任感。(态度责任) 第2课时:《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理解化石定义与形成,建立生物演化历程的科学观念。(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化石图片,培养信息提取与逻辑分析能力。(科学思维)分析化石资料,探索古生物与现代生物间的联系与差异。(探究实践)在探究古生物中,培养对自然历史的好奇与尊重科学的态度。(态度责任) 第3课时:《用化石作证据》 阅读化石假说资料,深化对化石科学价值的全面认知。(科学观念)分析生命演化信息,构建宏观视角下的生命世界观念。(科学思维)运用化石证据,实证“人猿同祖论”,强化科学探究能力。(探究实践)在探索生命起源中,秉持科学严谨态度,承担传播科学知识的责任。(态度责任)
评价方法 课上评价 1.教师激励评价 2.学生自我反思评价 3.成果展示,学生互评:赞赏性评价和质疑性评价 5.使用评价量化表,延时评价 课后评价 1.实践作业 2.单元测试
五、单元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1.人类从未见过真正的恐龙,那么现在的人类通过( )知道不同种类的恐龙长什么样子。 A.科学家结合其他生物的样子创造出来的模型 B.画家通过想象画出来的画像 C.恐龙化石复原了它们的样貌 2.恐龙属于( )。 A.爬行动物 B.哺乳动物 C.两栖动物 3.恐龙繁殖后代的方式,正确的是( )。 A.胎生 B.卵生 C.卵胎生 4.通过观察恐龙化石,人们发现,食草恐龙牙齿特点是( )。 A.牙齿尖锐锋利 B.牙齿平齐 C.牙齿层次不齐 5.下列生物属于“活化石”的是( )。 A.蟑螂 B.狗熊 C.大叶黄杨 6.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菊石化石,说明几亿年前这里曾经是( )。 A.山脉 B.陆地 C.海洋 7.脚印化石属于( )化石,三叶虫属于( )化石。 A.遗迹、外壳 B.遗迹、残骸 C.遗迹、遗迹 8.借助古生物化石,科学家们可以 ( ) A.研究古生物的结构 B.复活古生物 C.准确知道古生物的生活环境 9.我们是通过( )测定地球的年龄约是45.6亿岁。 A.动植物的成分 B.岩石的化学成分 C.土壤的化学成分 10.中国科学家通过对云南曲靖等地4亿多年前古鱼化石的深入研究发现:人类的中耳最早起源于鱼类用来呼吸的鳃,人耳虽然不能呼吸,但依然跟口腔相通,因为它曾经是鱼类的呼吸器官。这个结论最重要的证据是( )。 A.活鱼的鳃 B.古鱼化石 C.人的耳朵 二、判断题 1.现阶段科学家找不到古生物三叶虫的现代近亲,所以判断它已经灭绝。( ) 2.恐龙的灭绝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 3.将一块块恐龙化石还原成完整的恐龙骨架,是非常简单的工作。( ) 4.现代科学界普遍认为鸟类是恐龙的后代。 ( ) 5.银杏被称为“活化石”是因为银杏树的寿命跟化石一样长。( ) 6.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在太行山中发现了许多海螺化石。这说明当时的太行山地区可能是一片海洋。( ) 7.所有的生物都会形成化石。( ) 8.通过对蟑螂化石的研究,科学家发现蟑螂数万年来没有特别大的变化,说明进化论是错误的。( ) 9.生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不断进化着。 ( ) 10.科学家在南美洲、南极洲等地都发现了舌羊齿化石,证明了大陆漂移说。( )三、探究题 (一)实验探究 1.甲图,恐龙1与恐龙2的头骨有哪些不同?至少写两点 2.甲图,推测恐龙1和恐龙2分别属于哪种食肉性动物?为什么? 3.乙图中,最高的是模型( ),最长的是模型( ),最大的是模型( )。 4.为了准确知道恐龙模型1的长度,我们可以用( )来测量。 A.直尺 B.手 C.回形针 5.为了减少误差,实验的测量次数是( )。 A.一次 B.二到三次 C.无所谓 (二)下图是科学家们收集到的一些恐龙化石,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1的恐龙骨架化石,我们可以判断出恐龙属于( )动物。 2.下列岩石种类中,最有可能找到化石的是( )。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3.图2是某种恐龙的头骨化石,它的牙齿已退化,由此可以推断它的主要食物可能是 ( )。 A.动物的肉 B.动物的血 C.植物的果实或种子 4.图3是恐龙蛋化石,由此可以推断:从发育方式来看,恐龙属于( )动物。(选填“卵生”、“胎生”、“卵胎生”) 5.根据从图 1和图3化石中获得的信息,我们可以推断出恐龙与下列这三种动物中的( )亲缘关系最近。 A.鳄鱼 B.兔子 C.大象 6.研究古代生物化石的价值不包括( )。 A.了解古生物的样貌 B.了解古生物的生活环境 C.统计古生物的数量 答案: 一、选择题 1.C 2.A 3.B 4.B 5.A 6.C 7.B 8.D 9.B 10.B 二、判断题 ×××√× √××√√ 三、探究题 (一)1.恐龙①的头骨扁平、牙齿锋利尖锐;恐龙②的头骨圆润一些,牙齿不锋利,是扁平的。 2.恐龙①是肉食性恐龙,恐龙②是草食性恐龙。因为恐龙①的牙齿锋利尖锐;恐龙②的牙齿不锋利,是扁平的。 3.①②③ 4.A 5.B (二)1.脊椎 2.B 3.C 4.卵生 5.A 6.C
六、单元教学结构图
七、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
实施后填写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用化石作证据》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以化石为核心,探讨了其在生物进化、地球历史及人类未来思考中的证据作用。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三则科学研究资料,展示了化石在证明鸟类起源、大陆漂移和生物进化论中的关键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化石的广泛科学价值;第二部分阐述了生命演化史作为地球演化史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从宏观角度思考生命相关话题;第三部分则是一个开放性活动,要求学生撰写短文探讨化石如何为“人猿同祖论”提供证据,以此引导学生将化石证据应用于科学假说研究,体会科学研究建立在科学证据之上的原则。
学习者分析 本课面向六年级学生,已具动植物概念、生命历程及化石基础。本课设生物博物馆情境,通过化石展品、分析、推理、阅读等方法,探索灭绝生物,建立古今生物联系,验证科学假说,了解生命历程。重点培养查阅资料、分析推理、表达交流能力,渗透科学探究的严谨性、长期性,感悟科学家精神。
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理解化石作为生命演化证据的重要性。 科学思维:分析生命演化信息,构建宏观生命观。 探究实践:运用化石证据验证“人猿同祖”理论。 态度责任:培养尊重科学证据、探索生命奥秘的责任感。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更加全面地认识化石的科学价值。 难点:通过分析有关生命演化史的信息,从整体的角度认识生命世界。
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量表评价任务评价标准表现程度自评互评师评☆☆☆☆☆☆化石的科学价值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描述出化石的科学价值。能基本能不能分析生命演化史模型能够通过观察生命演化模型图,阐述自己对生命演化的理解。能基本能不能写一篇有关化石是如何为“人猿同族论”提 供证据的短文能够完成一篇符合条件的科学短文。能基本能不能学习收获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情境导入教师活动1 回顾旧知,引发思考:“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踏入了化石的奇妙世界,谁能来分享一下,什么是化石?它是如何形成并被我们发现的呢?通过这些化石,我们能了解到古生物的哪些秘密呢?” 承上启下,教师给予学生及时评价,并引出新题:“很好,那么,化石的研究是否仅止于此?它还有哪些更为深远的意义等待我们去探索呢?今天,就让我们继续以‘用化石做证据’为主题,展开新的学习旅程。”学生活动1 回顾并回答教师提问,积极分享上一节课关于化石的知识点。 思考并讨论化石研究可能存在的其他重大意义。活动意图说明:回顾旧知,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化石研究可能存在的其他重大意义,激发学习兴趣。环节二:化石的科学价值教师活动2 1. 展示图片,引导观察:“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中华龙鸟化石的图片,尝试描述它的外形特点,并思考它与现代哪种生物相似。” 2.提出问题,引发思考:“那么,这样的外形特征是否意味着某种联系呢?让我们通过一段文字资料,来探索化石如何证明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 3.组织讨论,总结归纳:“赫胥黎提出了什么假说?化石又为他的假说提供了哪些关键证据?请大家分享你的阅读收获。” 4.观看视频《恐龙是鸟类的祖先》。 5.深化理解:“化石的魔力远不止于此,它还为大陆漂移说提供了有力支持。请大家阅读相关文字,思考并回答大陆漂移说的核心观点及化石所扮演的角色。” 6.观看视频《大陆漂移说》,回答问题。 出示图片: 提问:这些化石的发现说明了什么? 师生总结:科学家分别在印度、澳大利亚、南美洲、非洲南部、南极洲发现了舌羊齿植物群,这些在陆地上生长的植物不太可能跨越大洋进行迁徙。 说明了起初全世界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是一块联合的大陆。 7.阅读教材34页“用化石证明生物进化论”并思考:化石能对生物进化论的成立又提供了哪些证据呢? 播放视频《达尔文进化论》 小结: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化石则出现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这说明生物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进化着。 8.要求学生阅读33、34页相关三段文字,填写记录单,小组讨论,并汇报。 科学家提出假说化石提供的证据
师生小结: 学生活动2 仔细观察图片,描述中华龙鸟的外形特点,并尝试与现代生物进行关联。 中华龙鸟身体体型较小,是一种小型食肉恐龙,嘴里有牙齿,尾椎很长。前肢粗短,爪钩锐利,后腿较长,适宜奔跑。同时,它从头部到尾部都覆盖着像羽毛一样的东西。 阅读“用化石证明鸟类起源于恐龙”的文字资料,小组讨论后分享赫胥黎的假说及化石证据。 继续阅读,理解大陆漂移说的内容,并探讨化石如何成为这一假说的重要支撑。 预设:犬齿兽化石在南美洲和非洲都有发现。 舌羊齿化石在南美洲、非洲、印度、南极洲、澳大利亚州都有发现。 水龙兽化石在非洲、印度、南极洲都有发现。 中龙化石在南美洲、非洲都有发现。 学生阅读文字,小组交流讨论,并准备汇报。 活动意图说明:化石不仅为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证据,也为过去十亿年间或更早的地史变迁提供了许多关键证据,还为人类更好地认识未来提供了历史的借鉴。这一部分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化石具有广泛的科学价值。环节三:分析生命演化史模型教师活动3 教师陈述:生命演化史是一个复杂而迷人的过程,通过示意图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如何解读和分析这些示意图。 提供生命演化史示意图,并指导读图方法。 指导学生如何分类提取示意图中的信息,以加深对生命演化史的理解。 组织小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讨论。 引导学生从宏观角度思考人类在生命演化史中的地位,以及生命演化史的未来趋势。学生活动3 1.观察并分析生命演化史示意图,尝试分类提取关键信息。 2.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发现,与其他同学交流信息,共同构建对生命演化史的理解。 3.思考并讨论人类在生命演化史中的位置,以及生命演化可能的发展方向。 4.准备小组报告,概述小组的主要发现和思考。 生命在地球上已存在38亿年之久。 地球上的生命不停地发展和变化。 生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进化着。 地球生命的演化包括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以及新生代4个阶段。 生命演化史上有过生命大爆发,有过生物大灭绝。活动意图说明:生命演化史不仅是生物进化史,也是整个自然界的发展历史和地球演化史。教材中呈现的示意图是人类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形成的目前公认的生命演化史模型。通过对这一模型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较为完整地认识生命演化史及其丰富内涵。这一活动是探索化石奥秘的综合性体现。环节四:写一篇有关化石是如何为“人猿同族论”提供证据的短文教师活动4: 教师陈述:科学短文是科学家们交流研究成果和思想的重要方式。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撰写一篇关于化石为“人猿同族论”提供证据的科学短文。 解释科学短文的特点,强调其有理有据的性质。 具体指导撰写科学短文的方法,包括资料查找、观点表达、证据排列和完善证据链等。 小短文框架结构 ①介绍人类的进化史 ②用各岩层中人类颅骨化石的变化证明人类由猿进化为人 ③用各岩层中人类其他骨骼化石的变化证明人类由猿进化为人 ④总结学生活动4: 学习并理解科学短文的特点,明确其与文学短文的区别。 查找关于化石如何为“人猿同族论”提供证据的资料。 按照教师指导的方法,构思并撰写短文,确保内容有理有据。 在小组或全班分享自己的短文,接受反馈并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设计意图说明:运用所学知识,经历搜集证据的过程,采用科学短文、小学论文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经过一个单元对化石的探索后,综合运用相关知识、方法,撰写一篇有关化石是如何为“人猿同祖论”提供证据的短文,不仅是对全单元学习的总结,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环节五:知识总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知识点。
7.板书设计 用化石做证据 1、鸟类起源于恐龙 2、大陆漂移说 3、生物进化论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选择题 1.北极狐为了更好地( ), 它的耳朵和尾巴都很小。 A.在水中游泳 B.抵御寒冷 C.散热 2.非鸟恐龙灭绝的时间是( )。 A.6000万年前 B.7000万年前 C.6600万年前 3.在地球的生命演化史中,裸子植物大量出现、爬行动物盛行的时代是( )。 A.古生代 B.中生代 C.新生代 4.鸟的祖先是( )。 A.始祖鸟 B.恐龙 C.野鸡 二、连线题 赫胥黎 大陆漂移说 魏格纳 生物进化论 达尔文 鸟类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 答案: 一、选择题 B 2.C 3.B 4.B 连线题
9.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课通过理解化石作为生命演化证据的重要性,分析生命演化信息,构建宏观生命观。 运用化石证据验证“人猿同祖”理论,培养尊重科学证据、探索生命奥秘的责任感。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