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课件(共38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课件(共38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2-24 18:18: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8张PPT。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掌握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情况。
2.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提出历史问题让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请学生列举他们所知道从古至今的各种交通工具导入新课,指出:古代是“南方舟楫,北方马车”。本课讲述交通与通讯工具的进步,一是介绍交通工具的进步,学生阅读与教师讲解结合,展示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交通工具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近代交通工具进步的原因。通讯工具的出现及发展,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填空完成重要知识的识记。最后通过三则材料,让学生理解我国近代交通工具改变的原因,遭到清政府的阻碍,以及清政府政策的转变。本课与我们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所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课的重点是交通事业的发展,通过展示图片加深学生识记,学生阅读教材与教师讲解结合,重点知识突出。本课难点是交通事业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通过学生探讨和图片资料的展示,让学生说说亲身体会,认识交通通讯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八抬大轿十二抬大轿铁路交通 公路交通 水运航空 通讯工具 (一)传统交通工具——
木船、马车、轿子一、铁路与公路(1)1876年,我国最早的铁路----沪淞铁路通车。(二) 近现代铁路
1.近代铁路 铁路上的“马拉火车”
1881年唐山—胥各庄铁路(唐胥铁路),这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1909年9月24日,中国人设计的第一条铁路
----京张铁路通车 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2.建国以来我国铁路建设的发展兰新铁路宝成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
的沟通青藏铁路中国铁路营业线示意图 20世纪90年代,国家加大投资,加快铁路建设。到2000年我国铁路运营总里程跃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位。青藏铁路东起青海西宁,南至西藏拉萨,全长1956千米,被誉为“天路”,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正式通车运营。中国最早的蒸汽机车0号机车解放型蒸汽机车 第一台自制内燃机车 第一台自制的电力机车 “韶山”号高速列车3.机车制造磁悬浮列车(三)近现代公路1.旧上海的主要交通工具畜力车 黄包车 自行车和汽车 有轨电车(20世纪初)上海最早引进的公共交通工具是有轨电车。最早的电车为一节车厢,车速很慢,乘客可随时上下。  1902年3月,上海人议论最多的是一种能够在街上自动行驶的四轮怪物。这就是汽车。 20世纪初:在上海等大城市开始出现汽车(仅为权贵、富绅的代步工具);由于政治腐败、民生凋敝、汽车和油料依赖进口等,公路交通发展受限制。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 “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2000年,中国汽车产量预计首次超过200万辆。中国终于跻身世界汽车十强之列。 2.我国公路交通的发展历程1.20世纪初,开始出现汽车、有轨电车。
2.民国时,公路交通发展受限制。
3.新中国成立后,公路运输和城市交通
较快发展(公路网、公路大桥) 。
4.20世纪90年代,轿车进入百姓生活。晚清中国创办的最早的近代航运企业。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 19世纪70年代初,由于列强的侵略,洋务运动的开展,李鸿章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二、水运与航空
(一)水 运作用: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20世纪90年代,随着公路、铁路和航空业的发展,逐渐萎缩,有的转向高档旅游服务业。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萎缩、改制。 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二)航空 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 1949年有52条民航线。 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中国成为民航大国。古代的通讯手段中国古代驿站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三、通讯工具的变迁1.近代电讯业的变迁:(1)电报:
①丹麦电报公司在上海建立电报机房(19世纪70年代)
②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_____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
电报:;
③20世纪初, _____崇明设立无线电报局。(2)电话:
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_____设立电话公司阅读教材70页,了解我国近代以来电讯业的发展情况:上海台湾上海2.___________,电讯事业迅速发展改革开放后通讯发展3.通讯事业变迁与发展的影响:①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
②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方便的同时又带来了哪些消极影响?城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交通事故缺少锻炼能源短缺排队加油 图一小港码
头的船 图二 小港码头去东北的小火轮船 图三 农民
推的独轮车 图四 胶济铁
路上的火车客车 电视剧《闯关东》讲述了济南章丘朱家峪人朱开山一家,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闯关东的前尘往事。下图是朱开山一家从山东辗转逃亡到东北途中可能用到的四种交通工具。(1)依据上述图片指出,中国近代交通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新旧交通工具并存(或“传统的帆船、独轮车与近代的小火轮船、火车同时使用”)。(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上述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与示范;西方列强侵华加剧了中国的贫困,阻碍了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政府及各阶层中开明人士的提倡与推动。材料 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陵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
(1)结合材料,你认为清朝统治者当时反对修建铁路说明了什么?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说明清朝统治者思想愚昧保守,不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
影响:中国铁路起步晚,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便于列强侵夺中国铁路路权。材料 1871年,英国人加快了使电报进入中国的进程,悍然在香港与上海之间铺设了电线。总理衙门对既成事实消极应对,允准铺设水线,仍禁止铺设陆线。
1874年日本侵台战争后,清廷看到了通讯工具落后、消息闭塞的害处,朝野上下主张自行举办电报事业。1877年,直隶总督李鸿章主持铺设了从天津机器东局至直隶总督衙署、所属淮军各营的电报线。
(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对电报事业态度的变化历程。变化历程:由最初的坚决抵制,到后来有条件地接受(或允许西方列强开设电报事业),再到最后的自主发展。(2)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上述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列强侵略使清政府逐渐认识到与西方的差距;李鸿章等洋务派主办洋务运动的直接促进;清政府加强国防事业建设的实际需要;清政府巩固专制统治的根本需求。1.徐志摩在一首诗中写道:“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枝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诗人在这首诗中描写的交通工具应该是(  )
A.公共汽车 B.飞机
C.火车 D.轮船C2.1876年,英国人在上海建造了长14.5公里的淞沪铁路,这是中国境内的第一条铁路。通车后,这个“破坏风水的怪物”引起了清朝保守势力的极大恐慌。1877年清政府用白银将这条铁路购回,然后拆毁投入海中。这件事说明(  )
A.英国人修筑的铁路的确破坏了中国的风水
B.英国人不了解中国的国情
C.中国的保守势力异常顽固,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D.中国社会不需要铁路C3.“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
A.铁路运输业 B.轮船运输业
C.航空运输业 D.电报、电讯事业D4.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A5.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
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