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优点:
1、课堂安排得很紧凑,条理清晰,一环扣一环。
2、重点、难点突出。
3、注重解题方法的传授。
4、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地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5、练习难度比较合适,善于利用课本中的课后习题。
6、教学方法多样,教学效果好。
不足:
1、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时间如果能再适当延长,教学效果会更好。
2、被投影的学生练习没有比较明显的错误,如果能用有典型错误的练习,效果会更好。比如:没有写“解”的、没有写单位的、计算结果错误的等等。
附件5. 东莞市中学化学优课教学设计模板
课题名称
溶液的浓度第1课时
教师姓名
周凌燕
课题来源
□适用年级 初三 □教材版本:人教版 □教材册(模块)名称:下册
□所属单元章节:第九单元
录制工具和方法
录像机拍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观察现象、简单计算,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计算公式。
(2)通过计算、合作学习,掌握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3)通过讨论分析,了解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与对比,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形成解题的规范性;
(3)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通过对知识的归纳整理,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关的生活经验,保持学生对生活和化学现象的求知欲、增强化学学习兴趣;
(2)通过计算格式的规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以及有关的简单计算;
难点: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策略
1、利用图片、生活生产实例,增强学生感官刺激,提高学习兴趣。
2、讲练结合,例题与练习相结合,及时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合作学习。给学生交流讨论的机会,并向同学展示讨论结果。
4、分层教学。设置练习有一定梯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让各层次学生有所收获,获得成就感。
5、注重解题的规范性。
6、注重解题方法的传授,让学生学会找数据,代公式。
7、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回答问题、提出问题、到黑板上演练、投影学生答案等形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8、回归课本,从课本中挖掘问题,并在课堂上加以解决。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复习】
1、溶液是由 和 组成的。将Ag物质完全溶解在B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
2、将10克A物质投入100克水中,得到溶液的质量( )
A、110克 B、100克 C、90克 D、无法确定
知识回顾
练习反馈
自我评价
用几道简单的知识引导学生复习,为新课做准备
【新课导入】
图片:游客舒适地躺在死海中看书
【回顾】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度的关系,判断正误。(题略)
【提出问题】如何判断溶液的浓度?
【引入新课、板书】课题3 溶液的浓度
欣赏图片
思考、回答
思考,建立对新课的基本认识
以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回顾前面提过有关浓度的表述,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教师展示、提出问题】
三支试管中颜色各不相同的硫酸铜溶液,如何对比浓度大小?
【教师展示、提出问题】
两支试管中的氯化钠溶液,如何对比浓度大小?
若告诉你两支试管中水均为10ml,氯化钠分别为1g和2g,可以对比其浓度大小吗?
观察颜色、
讨论、回答
观察、思考、回答
通过溶液颜色的对比,逐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溶液浓度的大小。
【图片展示】碘酒、生理盐水的标签
【提出问题】生理盐水标签中的0.9%表示什么意思?
【归纳、板书】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溶质质量和溶液质量之比 。
2、计算公式: m(溶质)
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
m(溶液)
【快乐推导】
溶质的质量= m(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溶液的质量= m(溶质)/溶质质量分数
【我来试一试】
练习:表格填空(表格略)
【注意】
①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不要忘记×100%,最后得到百分数。
②溶质的质量和溶液的质量单位必须统一。
③溶质的质量是指已经溶解了的溶质,没有溶解的不
算在内。
观察图片
思考、回答
填写学案
思考,写出推导公式
快速套用公式,算出表格中的空格
读出注意事项,强化对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及公式的应用
通过与生活相关的例子引发学生对浓度的思考。
通过公式推导,加强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以简单的数据训练学生对公式的应用。
归纳,提醒学生溶质质量分数的注意问题,并通过解释,让学生更清晰。
【展示图片,过渡】生活中常用溶液的图片,说明实际生活生产中所需溶液浓度有时是确定的,引入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相关计算。
【板书】3、关于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例题1】
30g氯化钠溶液中含有3g氯化钠,请问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讲解】通过课件强调解题思路、步骤、注意事项。
解题思路:分析题中所给数据,找到已知和未知,代入公式计算。
注意:(1)带单位计算
(2)找准已知和未知,代入公式
(3)解题格式要规范
引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1】
【展示】用实物投影展示个别学生的典型错误,并展示学生的标准答案。
【总结计算思路】
只要知道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中的两个,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所以 ,此类计算题需先分析题中的相关数据。
欣赏图片,转入思考
看老师的解题过程,注意公式的书写、计算格式、解题思路。
快速完成课堂练习1,并与同学交流讨论,找到错误,及时更正。
归纳计算方法
以生活实例过渡到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通过详细的解题过程,提醒学生注意解题思路、格式。
通过展示错误及纠正,提高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对解题过程的理解;展示标准答案,增强学生自豪感。
帮助学生形成计算思路。
【例题2】在农业生产上,常需要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现要配制150Kg这种溶液,需要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各多少?
【讲解】通过课件强调解题思路、步骤、注意事项。
其中,计算格式要注意:公式中可省略部分可不写,单位要与题中一致。
叫两个学生到黑板上完成【课堂练习2】
听老师的分析,形成解题思路,明确解题格式。
独立完成课堂练习2,并与黑板上同学演练的答案对比,找到错误之处。
通过这一例题,让学生明确解题格式和思路,学会科学、准确地表达解题过程。
通过学生的演练和自我纠正,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
【层次升级】
【例题3】配制500 mL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密度为1.1g/mL),需要氢氧化钠和水各多少克?
【引导、分析】引导学生找到题中相关数据,并分析如何解答。
【课堂练习3】
请根据以下试剂瓶上的标签求出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和水的质量。
请学生分析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和过程。
思考并回答
分析题中数据,寻求解题的突破口
学生完成这道题,并学会处理题中的相关数据。
这道题是课本中的练习题,通过题目难度的加深,让学生体会题中数据的使用,建立对计算题的信心。
引导学生学会寻找题中的有用数据。
强调带单位计算。
加强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讨论】已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有人说:“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6%。”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引导】引导学生理解“36g”所表示的含义,并逐步计算出此饱和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
【思考】20 ℃ 时,从100g 饱和糖水中倒出一半,倒出的糖水甜度是否改变?浓度是否改变?剩余溶液是否饱和?
[课堂练习4]
在20℃时,将40g硝酸钾固体加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仍有8.4g硝酸钾固体未溶解。请填写下列空白:
① 所得溶液是20℃时硝酸钾的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
② 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
③ 所得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为 。
思考、回答
理解
思考,回答
独立完成课堂练习。
交流讨论计算结果。
通过引导,让学生一步步寻求到答案。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控制此类问题的难度,不需过难去强调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这道题是课本中的课后练习题,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教学的基本要求。
【小结】
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小结溶液的浓度的相关知识点。
看知识总结,回顾本节课内容
引导学生整理归纳知识,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
【布置作业】
1、《新策略》 P132-P133
2、小组同学检查计算公式
记录
巩固本节课知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教学反思
在《第九单元 课题3 溶液的浓度》第1课时的教学中,我觉得教学设计是比较合理的,教学过程也比较顺利,从作业反馈来看,效果也不错,对本节可反思如下:
优点:
1、能较好地安排好本节课流程,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2、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合理引导、讲练结合等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较好。
3、设置练习有一定梯度,能激发各层次学生去思考,并使各层次学生得到学习的成就感。
4、注重计算题解题思路的引导,注重解题格式的规范性。
5、通过投影学生练习的方式吸引学生寻找错误。
6、通过学生到黑板演练,使学生更注重计算题格式的规范性。
不足:
1、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时间如果能再适当延长,教学效果会更好。
2、被投影的学生练习没有比较明显的错误,如果能用有典型错误的练习,效果会更好。比如:没有写“解”的、没有写单位的、计算结果错误的等等。
3、学生的课堂专注度还需加强,多给胆量小的学生发言的机会。
疑惑:
1、课本43页“练一练”,是由学生计算三种硫酸铜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目的是让学生直接运用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表达式进行计算,但是这三组数据的计算比较烦琐,需要花比较长时间,而在教学中,我用了很简单的数据来帮学生巩固计算公式,这两种方案应该各有千秋,不知如何取舍。
2、学生对“溶解度与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联系”理解较为困难,中考中也几乎不涉及,可是教材中有这样的讨论问题,教学中,我把这一部分内容淡化了,但是对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还是进行了练习,不知这种处理是否合适、是否合理?
课件28张PPT。第九单元 溶液课题3 溶液的浓度游客舒适地躺在死海中看书请你判断以下表述是否正确?
1、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2、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4、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5、相同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浓度比不饱和溶液浓度大。如何判断溶液的浓与稀?知识回顾课题3 溶液的浓度浅蓝蓝色深蓝稀 浓?10g10g1g2g稀浓生理盐水的浓度为0.9%,表示什么意思?100g的生理盐水中,含0.9g的氯化钠。溶液溶质溶质的质量分数1、定义:溶质质量和溶液质量之比 。2、公式: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溶质的质量分数=一、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质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质量 =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快乐推导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溶质质量分数=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分数100g10%80g20%30g30%我来试一试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溶液浓度越大100g60g①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不要忘记X100%,最后得到百分数。
②溶质的质量和溶液的质量单位必须统一。
③溶质的质量是指已经溶解了的溶质,没 有溶解的不算在内。【注意】例题1、30g氯化钠溶液中含有3g氯化钠,请问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10%解:答:该NaCl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3、关于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课堂练习一 从上述解题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只要知道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中的两个,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所以 ,此类计算题需先分析题中的相关数据。例题2:在农业生产上,常需要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现要配制150kg这种溶液,需要氯化钠的质量是多少?需要水的质量是多少?=150kg ?16%
= 24kg=150kg - 24kg = 126kg答:配150kg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
需24kg 氯化钠和126kg水解:m(溶质)=m(溶液) ×溶质的质量分数m(溶剂) = m(溶液)—m(溶质)课堂练习二例题3:配制500 mL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密度为1.1g/mL),需要氢氧化钠和水各多少克?答:需氢氧化钠质量为55g,水的质量为495g。层次升级解:m(溶液) = ρV= 1.1g/cm3 × 500mL = 550gm(溶质) = 550g ×10% = 55gm(溶剂) = 550g — 55g = 495g课堂练习三化学纯 500mL
浓盐酸(HCl)
含HCl 37 %
密度为1.18 g/cm3请根据右边试剂瓶上的标签求出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和水的质量。解:m(溶液) = ρV= 1.18g/cm3 × 500mL = 590gm(溶质) = 590g ×37%
= 218.3gm(水) = 590g — 218.3g = 371.7g答:溶液中溶质质量为218.3g,水的质量为371.7g。 已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有人说:“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6%。”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讨论20 ℃时,100g水中溶解36g氯化钠,溶液恰好达到饱和状态。此时,溶剂100g,溶质36g,则溶液为136g,
因此该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00%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溶解度100g+溶解度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度大。 20 ℃ 时,从100g 饱和糖水中倒出一半,倒出的糖水甜度是否改变?浓度是否改变?剩余溶液是否饱和?思考 在20℃时,将40g硝酸钾固体加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仍有8.4g硝酸钾固体未溶解。请填写下列空白:
① 所得溶液是20℃时硝酸钾的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
② 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
③ 所得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
为 。24%31.6g饱和课堂练习四小结1、25℃时向一定量不饱和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固体,则下列图像中能正确表示此过程溶质质量分数变化规律的是 ( )练一练C2、20℃时,取四份一定质量的饱和硝酸钾溶液进行如下实验后,所得结论正确的是( )
A.保持温度不变,减少10g溶剂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B.保持温度不变,加入10g溶质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C.保持温度不变,加入10g溶剂后,溶质的溶解度减小
D.降温至10℃后,溶质的溶解度减小 练一练D3、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t1℃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均是30%
B. t2℃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 从0℃至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D. t2℃时, 分别在100 g水中各溶解20 g甲、乙,同时降温,甲先达到饱和练一练D4、右图是 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2)当A中混有少量B时,可用 方法提纯A;
(3)t2℃时,在100g水中放入 克A物质恰好形成饱和溶液,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练一练C>B>A冷却结晶6037.5%作业1、《新策略》
P132-P133
2、小组同学检查计算公式层层递进,提高教学效果
——《第九单元课题3 溶液的浓度(第1课时)》的教学反思
《第九单元 课题3 溶液的浓度》在初三化学中,是很重要的知识点,通过这一课题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一个新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并要能进行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因此,这一课题的学习,不但要求学生具备牢固的基础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审题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归纳能力等。为了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通过不断完善教学设计、认真实施教学过程、细心分析学生反馈、反思教学得失,我收获颇丰。
为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尽可能使各层次学生有所收获,在教学中我以人为本、层层递进,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分析教材,明确考点。
本单元相关概念从溶液→饱和溶液→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这样的编排顺序符合化学学科的逻辑规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是课题3第1课时,主要教学目标是认识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含义、能进行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本单元前两个课题为课题3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课题1《溶液的形成》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其中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是进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的基础;课题2《溶解度》是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溶解的限度,其中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定义有助于更好地判断溶质的质量分数。课题3《溶液的浓度》则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一定量溶液里溶质的含量。这三个课题密切相关,逐渐深入。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课题3的要求是“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2014年学业考试大纲》要求“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本节课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主要包括两种类型:(1)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间的相互换算;(2)要配制一定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计算所需溶质和溶剂的质量。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往往对计算是比较畏惧的。要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就要让学生一步一步理解知识,扎扎实实完成三个课题的教学。学生只有理解好了概念,才可能应用概念去解答相关的问题,才更有信心去迎接其它的挑战。
2、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为了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让学生从简单到容易、先基础再拓展、层层递进,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
引出概念 提出公式 简单计算
↓
理解概念 公式推导 提高拓展
强化 应用
在教学中,把握好难度,由简入深,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首先,由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引入“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一概念,并强调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比值,并不是只由溶质质量决定,也不是只由溶液质量决定,而是溶质质量和溶液质量的比值。
然后,提出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并由学生自主学习,推导出溶质质量和溶液质量的公式。知道了公式以后,以一组简单的溶液、溶质、溶剂、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掌握方法,得出结果。
接着,将计算的难度升高。(1)与配制溶液相关的计算,需要在之前公式的基础上加一个“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计算配制溶液时所需溶质和溶剂的质量;(2)需要利用“质量=密度×体积”这一公式的计算;(3)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这三中类型的计算难度也是逐级增加,每一种类型都是采取先讲例题,再单独完成,最后交流讨论的形式完成。
最后,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将本课题内容进行归纳,构建知识网络。通过中考题,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解题能力。
我觉得在“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一主要概念的学习中,采用层层递进的教学方法是非常有利的。因为只要理解了溶液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其实并不难,所涉及的计算也不难,但是学生往往畏惧于“计算”这一字眼,懒得去思考有关计算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先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简单公式的应用建立学生学习的自信,进而构建整个知识网络。这样学生就有兴趣、有自信、有能力去解决相关问题,获得成就感。
3、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1)图片引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2)明确知识要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让学生由简入深地学习新知识,也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得。
(3)注意解题方法的传授,讲练结合,及时反馈。每种类型的计算都涉及一道例题和课堂练习,每一道例题都详细说明解题方法,并进行小结。同时通过练习,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评价,及时纠正学生在计算题中单位、格式、计算等的错误,将知识落到实处。
(4)展示学生练习,让学生在寻找错误的过程中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对计算题格式规范性的注重,同时,也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
(5)交流讨论,合作学习。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区别与联系这一难点中,让学生交流讨论,合作学习,得出结论。
(6)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归纳总结。
在《第九单元课题3 溶液的浓度》的教学中,综观整节课,我觉得本节课的优点、不足和对本节课的疑惑有以下几点:
优点:
1、能较好地安排好本节课流程,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2、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合理引导、讲练结合等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较好。
3、设置练习有一定梯度,能激发各层次学生去思考,并使各层次学生得到学习的成就感。
4、注重计算题解题思路的引导,注重解题格式的规范性。
5、通过投影学生练习的方式吸引学生寻找错误、活跃课堂气氛。
6、通过学生到黑板演练,使学生更注重计算题格式的规范性。
不足:
1、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时间如果能再适当延长,教学效果会更好。
2、被投影的学生练习没有比较明显的错误,如果能用有典型错误的练习,效果会更好。比如:没有写“解”的、没有写单位的、计算结果错误的等等。
3、学生的课堂专注度还需加强,多给胆量小的学生发言的机会。
疑惑:
1、课本43页“练一练”,是由学生计算三种硫酸铜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目的是让学生直接运用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表达式进行计算,但是这三组数据的计算比较烦琐,需要花比较长时间,而在教学中,我用了很简单的数据来帮学生巩固计算公式,这两种方案应该各有千秋,不知如何取舍。
2、学生对“溶解度与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联系”理解较为困难,中考中也几乎不涉及,可是教材中有这样的讨论问题,教学中,我把这一部分内容淡化了,但是对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还是进行了练习,不知这种处理是否合适、是否合理?
通过这节课不断完善的过程,我认识到教师只能通过不断地提升自己,提高自身各方面能力,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才能把教学方法用到极致,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学有所得。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今后还需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