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02
九年级历史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7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九上1-16课。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古埃及文明消亡的现代反思》里写道:只要尼罗河定期泛滥,水位高度正常,农业就能丰收,经济和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甚至能够积累相当多的财富。这种简单的农业生产使古埃及人失去了改进生产工具的动力。作者的观点是文明的延续发展应当( )
A.提高生产难度 B.不断积累财富
C.相互学习借鉴 D.具有忧患意识
2.九年级(1)班板报上有一段内容:古希腊人没有迁就他们的神,在古希腊诗歌、戏剧中,我们看到了性格迥异的神:阿波罗的阳光帅气、赫拉的端庄、阿佛洛狄忒的温柔与虚荣、波塞冬的气势宏伟与心胸狭隘等。据此你能得出《荷马史诗》( )
A.反映了古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 B.描绘的时代被称为“黑暗时代”
C.是与历史毫无关系的神话故事 D.具有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
3.古代雅典是近代西方民主的策源地,公元前462年阿菲艾尔特创立了“不法申诉制度”,规定每个雅典公民若发现现行立法中有违背民主制度的条款,均可向陪审法庭进行申诉,要求予以修改或废除。由此可知,古代雅典( )
A.公民权利膨胀危及政治稳定 B.民主保障机制捍卫了民主政治
C.陪审法庭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D.公民申诉破坏了法律的权威性
4.古希腊之所以能产生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众多伟大思想家,其原因包括( )
①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 ②集权制度促进文化繁荣
③城邦民主制度高度发展 ④社会生活丰富思想活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有学者指出,中世纪时的西欧,封臣行臣服礼和宣誓效忠后,封君封臣关系就不仅仅表现为一种忠诚与否的关系,而是有了深刻的经济内涵。该学者重在表明( )
A.封君无权管辖自己封臣的封臣 B.封臣对封君要履行相应的义务
C.土地封赐是封君封臣制的纽带 D.封君封臣制有着严格的等级性
6.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皈依了基督教,取得了罗马教会和信徒的广泛支持。查理成为法兰克国王后鼓励基督教发展,向教会贡献“什一税”,从而获得了查理曼的称号。材料反映了( )
A.法兰克王国兴衰历程 B.王权教权相互勾结
C.查理曼帝国分裂原因 D.教权屈居王权之下
7.汤普逊在《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中写道:“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论过程,是演进的;但论结果,是革命的。”这一“革命的”主要体现在( )
A.市民阶层的形成彰显近代曙光 B.促进了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
C.加速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 D.农奴逃离加速了罗马帝国的分裂
8.13世纪,法国越来越多的城市成为特许自治城市。它们建立了完备的城墙和防御体系,“比贵族的城堡强大得多”。这一现象使法国( )
A.等级秩序崩溃 B.国家走向分裂
C.民主政体确立 D.王权不断强化
9.流行词往往最能反映时代特征。“领主”“佃户”“庄园法庭”这些流行词反映的史实最有可能发生在( )
A.中世纪的西欧 B.封建时代的亚洲
C.工业革命时期 D.新航路开辟时期
10.“中世纪的骑士,很少出现必须付钱购买某种物品的情形,因为他们的庄园里能够生产满足家人需要的一切生活物品。”据此可知,庄园经济的特征是( )
A.商品经济面临崩溃 B.基本实现自给自足
C.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人人身份绝对平等
11.博洛尼亚大学处于意大利北部,11世纪时,此处过往商旅络绎不绝,商业纠纷时有发生,诉讼案件不断,所以该学校一直以法学著称,学校内还形成了“法科大学”;此后该校还经常与市政当局和其他市民接触,成立了市民团体。这反映了中世纪的大学( )
A.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出现 B.具有较大的自治权和管理权
C.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支持 D.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12.“伊斯兰教……以国家主义强权为工具进行推广。如果把三大宗教放到一起进行对比,就可以看出伊斯兰教在传播上的优势。”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
A.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加速了伊斯兰教的传播 B.伊斯兰教以群众性运动的方式赢得民众支持
C.伊斯兰教教义比佛教、基督教更易于接受 D.伊斯兰教的创立有利于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13.如图是拉斐尔的代表作《西斯廷圣母》。画中的圣母形象端庄而朴实,头上没有光环,衣着朴素,表情温柔,而旁边的教皇则身着锦袍,欢迎的姿态略显虚伪。这一绘画作品( )
A.体现了人性的美好 B.宣扬了理性主义思想
C.诞生于18世纪之后 D.坚持神本主义的风格
14.下图反映了16世纪后不同大洲之间的物种交流状况,这幅图片可用于研究( )
A.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B.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
C.文艺复兴兴起的原因 D.“三角贸易”的过程
15.1526年,一位非洲酋长控诉说,葡萄牙人每天都在抓走本地人并将他们卖掉,以至于我们的人口正在大量丧失;1549年,巴西的种植园已经有了非洲人劳作的记录。据此可以佐证( )
A.世界市场的形成 B.工业革命的冲击
C.三角贸易的罪恶 D.殖民体系的确立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40分)
16.劳动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 】(1))两河流域的雅利安人很早就发明了文字,这种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荷马史诗》是宝贵的文学遗产,也是了解早期罗马社会的主要文献。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埃及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阿拉伯数字”。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拜占庭对西方古典文化传统和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共2小题,共10分)
材料一:《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此前的习惯法是口耳相传、含混不清的,司法官使用习惯法时任意屈伸,平民深受其苦。《十二铜表法》的出现,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断。《十二铜表法》是当时罗马社会政治斗争,特别是平民与氏族贵族斗争的产物。它集中了过去的习惯法
——郭守兰等《西方法文化史纲》
材料二: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得在商品所有者之间因买卖、借贷、租赁、合伙、诉讼等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更加复杂,因而要求法律进一步成熟、完善,拜占庭的政治状况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罗马法旧有的许多律条已不再适用。到查士丁尼时代,需要对原由拉丁民族主宰的立法原则作出变更,以适应变化了的形势需要。
——谭建华、张兆凯《社会变迁与(罗马民法大全)的编纂》
(1)据材料一,概括《十二铜表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6分)
(2)据材料二,概括《罗马民法大全》编纂的原因。(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3小题,共10分)
材料一 中世纪早期农奴制度促进了西欧主要农业组织形式——采邑的发展。采邑是大型庄园,包括土地、草场等,以及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奴。由于地区性国家建立了越来越有效的政治组织,地方上的封君和封臣管理着政治和军事事务,这一体系一般被历史学家称为封建制度。
——据[美]杰里·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4分)
材料二 13世纪的欧洲处于变革的阵痛之中,在经济上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和工业化。工商业的兴起促进了城市生活的产生,新的城市生活又使中世纪社会产生了市民阶级,市民阶级公开提出政治代表权和在法律面前平等的要求,这些经济社会变革深刻地改变了欧洲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
——据[美]詹姆斯·W·汤普逊《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
(2)根据材料二,归纳13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变革”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革产生的影响。 (4分)
(3)综合上述材料,从西欧中世纪发展历程中,你能得出什么规律性的认识?(2分)
19.阅读下图,完成下列探究活动。(共3小题,共12分)
阿拉伯帝国示意图
(1)写出图中A处的城市名称。哪一宗教为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也促进了阿拉伯帝国的形成?(4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起了什么作用,并列举两例史实加以证明。(6分)
(3)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阿拉伯文化的特征。(2分)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02
九年级历史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7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九上1-16课。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古埃及文明消亡的现代反思》里写道:只要尼罗河定期泛滥,水位高度正常,农业就能丰收,经济和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甚至能够积累相当多的财富。这种简单的农业生产使古埃及人失去了改进生产工具的动力。作者的观点是文明的延续发展应当( )
A.提高生产难度 B.不断积累财富
C.相互学习借鉴 D.具有忧患意识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作者认为古埃及人太过于依赖尼罗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至于这种农业生产促使埃及人丧失对生产工具改进的动力。这是古埃及文明消亡的原因,作者认为文明的延续发展应当具有忧患意识,D项正确;埃及的农业生产是简单的,依赖于尼罗河定期泛滥。这是不能更改的农业生产环境,排除A项;埃及的简单农业生产方式就可以积累财富,这是并不是作者的观点,排除B项;埃及的农业生产依赖尼罗河定期泛滥,并没有突出与其他文明的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2.九年级(1)班板报上有一段内容:古希腊人没有迁就他们的神,在古希腊诗歌、戏剧中,我们看到了性格迥异的神:阿波罗的阳光帅气、赫拉的端庄、阿佛洛狄忒的温柔与虚荣、波塞冬的气势宏伟与心胸狭隘等。据此你能得出《荷马史诗》( )
A.反映了古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 B.描绘的时代被称为“黑暗时代”
C.是与历史毫无关系的神话故事 D.具有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阿波罗的阳光帅气、赫拉的端庄、阿佛洛狄忒的温柔与虚荣、波塞冬的气势宏伟与心胸狭隘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希腊神话中的神在形体上和人一样,且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品质和行为,个性十足,气势不凡,得出《荷马史诗》具有“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古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排除A项;《荷马史诗》描绘的时代被称为荷马时代,也叫英雄时代,排除B项;《荷马史诗》是文学作品,但也属于历史文学,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也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排除C项。故选D项。
3.古代雅典是近代西方民主的策源地,公元前462年阿菲艾尔特创立了“不法申诉制度”,规定每个雅典公民若发现现行立法中有违背民主制度的条款,均可向陪审法庭进行申诉,要求予以修改或废除。由此可知,古代雅典( )
A.公民权利膨胀危及政治稳定 B.民主保障机制捍卫了民主政治
C.陪审法庭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D.公民申诉破坏了法律的权威性
【答案】B
【详解】由材料“规定每个雅典公民若发现现行立法中有违背民主制度的条款均可向陪审法庭进行申诉,要求予以修改或废除”可知,不法申诉制度规定违背民主制度的条款均可申诉,予以修改或者废除,这有利于保障公民权利,维护民主政治,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不法申诉制度有利于保障公民权利,维护民主政治,没有涉及公民权利膨胀危及政治稳定,排除A项;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排除C项;“不法申诉制度”旨在维护民主制度,不会破坏法律的权威性,排除D项。故选B项。
4.古希腊之所以能产生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众多伟大思想家,其原因包括( )
①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 ②集权制度促进文化繁荣
③城邦民主制度高度发展 ④社会生活丰富思想活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古希腊兴起的人文主义思想。古代希腊文化成就取得的原因有民主政治(平民民主)与民族精神催孕了文化的自觉;开拓进取的海洋文化特征,还有科学家、文学家的勤奋与努力等。 ①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③城邦民主制度高度发展,④社会生活丰富思想活跃都是古希腊能产生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众多伟大思想家的原因,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②集权制度促进文化繁荣,表述错误,古希腊实行民主政治,排除含②的ABD项。故选C项。
5.有学者指出,中世纪时的西欧,封臣行臣服礼和宣誓效忠后,封君封臣关系就不仅仅表现为一种忠诚与否的关系,而是有了深刻的经济内涵。该学者重在表明( )
A.封君无权管辖自己封臣的封臣 B.封臣对封君要履行相应的义务
C.土地封赐是封君封臣制的纽带 D.封君封臣制有着严格的等级性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封臣行臣服礼和宣誓效忠后,封君封臣关系就不仅仅表现为一种忠诚与否的关系,而是有了深刻的经济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君有义务给封臣分配土地,从而形成较为密切的经济关系,形成较为稳固的效忠关系,土地的封赐是维护这种关系的纽带,C项正确;封臣要效忠、服从于封君,但封臣又可以赐予下一级土地,这两者之间构成另一级封君与封臣的关系,因此上一级封君无权管辖封臣的封臣,但材料信息没有提及这一内容,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封君与封臣之间契约关系的确立,而结成封君封臣关系的双方对彼此有相应的义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臣需要每年自备鞍马,为封君服40天的骑兵役,如果封君被俘,封臣要提供赎金,对封君的政事和家事,封臣有提出建议的义务,封君则负有保护封臣本人及其家人生命安全、维持其生活、衣食无忧的责任和义务,但材料没有提及两者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及封君封臣制的严格的等级,材料反映的是形成了以经济为纽带的效忠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6.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皈依了基督教,取得了罗马教会和信徒的广泛支持。查理成为法兰克国王后鼓励基督教发展,向教会贡献“什一税”,从而获得了查理曼的称号。材料反映了( )
A.法兰克王国兴衰历程 B.王权教权相互勾结
C.查理曼帝国分裂原因 D.教权屈居王权之下
【答案】B
【详解】依据题干可知反映了法兰克王国国王克洛威取得罗马教会和信徒的广泛支持。而国王查理也鼓励基督教发展,获得了查理曼的称号,因此材料反映了中世纪欧洲王权和教权相互利用勾结,B项正确;题干的重点是反映法兰克王国王权与教会之间的关系,并非展现法兰克王国的兴衰历程或查理曼帝国分裂原因,排除AC项;题干没有反映教权屈居王权之下,而是反映王权与教权的相互利用勾结,排除D项。故选B项。
7.汤普逊在《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中写道:“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论过程,是演进的;但论结果,是革命的。”这一“革命的”主要体现在( )
A.市民阶层的形成彰显近代曙光 B.促进了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
C.加速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 D.农奴逃离加速了罗马帝国的分裂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西欧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逐渐形成,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彰显近代曙光,A项正确;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偿地赏赐,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成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须保护封臣的观念日益流行开来,11世纪,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由以上可知城市的兴起与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无关,排除B项;城市兴起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无关,排除C项;罗马帝国分裂是在4世纪,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8.13世纪,法国越来越多的城市成为特许自治城市。它们建立了完备的城墙和防御体系,“比贵族的城堡强大得多”。这一现象使法国( )
A.等级秩序崩溃 B.国家走向分裂
C.民主政体确立 D.王权不断强化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西欧中世纪时期,城市逐渐兴起,在城市追求自治的同时,联合了西欧的王权,所以,伴随着西欧城市的自治,王权也不断强化,D项正确;城市自治不意味着等级秩序崩溃,排除A项;城市自治不意味着国家走向分裂,排除B项;城市自治不意味着民主政体确立,排除C项。故选D项。
9.流行词往往最能反映时代特征。“领主”“佃户”“庄园法庭”这些流行词反映的史实最有可能发生在( )
A.中世纪的西欧 B.封建时代的亚洲
C.工业革命时期 D.新航路开辟时期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领主”“佃户”“庄园法庭”和所学知识可知,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庄园的居民均为领主的佃户。庄园法庭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领主可以凭借法庭奴役佃户,佃户有时也可以利用法庭维护自己的权益,甚至有权参与案件的审理,属于中世纪的欧洲,A项正确;题干体现的是中世纪的西欧的庄园,不是亚洲,排除B项;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出现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时期,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排除D项。故选A项。
10.“中世纪的骑士,很少出现必须付钱购买某种物品的情形,因为他们的庄园里能够生产满足家人需要的一切生活物品。”据此可知,庄园经济的特征是( )
A.商品经济面临崩溃 B.基本实现自给自足
C.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人人身份绝对平等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中世纪的骑士,很少出现必须付钱购买某种物品的情形,因为他们的庄园里能够生产满足家人需要的一切生活物品”等信息可知,中世纪的庄园可以基本满足自给自足,很少需要付钱购买商品,B项正确;庄园能够满足家人需要的一切生活物品,不能体现商品经济面临崩溃,排除A项;很少付钱购买商品,这说明商品经济并不发达,尚未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C项;庄园能满足日常所需,不能体现人人身份绝对平等,排除D项。故选A项。
11.博洛尼亚大学处于意大利北部,11世纪时,此处过往商旅络绎不绝,商业纠纷时有发生,诉讼案件不断,所以该学校一直以法学著称,学校内还形成了“法科大学”;此后该校还经常与市政当局和其他市民接触,成立了市民团体。这反映了中世纪的大学( )
A.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出现 B.具有较大的自治权和管理权
C.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支持 D.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博洛尼亚大学因为“过往商旅络绎不绝,商业纠纷时有发生,诉讼案件不断”而兴起,根据材料“此后该校还经常与市政当局和其他市民接触,成立了市民团体。”,可见,学校与市民和市政当局联系紧密,这说明中世纪的大学的兴起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D项正确;材料没有市民阶层出现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大学具有较大的自治权和管理权,排除B项;封建统治者的支持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排除C项。故选D项。
12.“伊斯兰教……以国家主义强权为工具进行推广。如果把三大宗教放到一起进行对比,就可以看出伊斯兰教在传播上的优势。”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
A.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加速了伊斯兰教的传播 B.伊斯兰教以群众性运动的方式赢得民众支持
C.伊斯兰教教义比佛教、基督教更易于接受 D.伊斯兰教的创立有利于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答案】A
【详解】由题干中的“伊斯兰教……以国家主义强权为工具进行推广……就可以看出伊斯兰教在传播上的优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默罕默德创立的阿拉伯国家,在他的继任者们经过一系列大规模的征服和扩张,建成了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帝国,同时促进了伊斯兰教的传播,A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伊斯兰教的传播,而未说明它赢得民众信任的方式,排除B项;题干强调伊斯兰教在传播上的优势主要在于以国家主义强权为工具进行推广,而不是教义,排除C项;伊斯兰教的创立过程是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过程,但题干强调的是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加速了伊斯兰教的传播,排除D项。故选A项。
13.如图是拉斐尔的代表作《西斯廷圣母》。画中的圣母形象端庄而朴实,头上没有光环,衣着朴素,表情温柔,而旁边的教皇则身着锦袍,欢迎的姿态略显虚伪。这一绘画作品( )
A.体现了人性的美好 B.宣扬了理性主义思想
C.诞生于18世纪之后 D.坚持神本主义的风格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画家拉斐尔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依据材料“画中的圣母形象端庄而朴实,头上没有光环,衣着朴素,表情温柔,而旁边的教皇则身着锦袍,欢迎的姿态略显虚伪”可知,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表现了母亲的美丽温柔和慈爱,体现了人性的美好,A项正确;宣扬理性主义思想的是启蒙运动,排除B项;拉斐尔的代表作《西斯廷圣母》创作于文艺复兴时期(14-16世纪),排除C项;文艺复兴的该作品反映了人文主义,没有延续神本主义风格,排除D项。故选A项。
14.下图反映了16世纪后不同大洲之间的物种交流状况,这幅图片可用于研究( )
A.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B.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
C.文艺复兴兴起的原因 D.“三角贸易”的过程
【答案】A
【详解】提取题干关键信息“16世纪后不同大洲之间的物种交流”,分析图片并提取关键信息“从欧洲、非洲和亚洲到美洲”“从美洲到欧洲、非洲和亚洲”,结合所学知识,1500年前西欧国家开始新航路的探寻,促进了美洲与非洲、欧洲、亚洲的物种交流。可见,题干图片可用于研究新航路开辟的影响,A项正确;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765年,图片并未反映英国工业革命前社会经济背景,排除B项;文艺复兴兴起于14世纪的意大利,时间早于图片所示物种交流的时间,排除C项;“三角贸易”的过程是欧洲殖民者从欧洲出发,到达非洲后再到美洲,最后再返回欧洲,图片突出反映的是16世纪后物种交流,与“三角贸易”的过程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5.1526年,一位非洲酋长控诉说,葡萄牙人每天都在抓走本地人并将他们卖掉,以至于我们的人口正在大量丧失;1549年,巴西的种植园已经有了非洲人劳作的记录。据此可以佐证( )
A.世界市场的形成 B.工业革命的冲击
C.三角贸易的罪恶 D.殖民体系的确立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葡萄牙人每天都在抓走本地人并将他们卖掉”“1549年,巴西的种植园已经有了非洲人劳作的记录”和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开始的“三角贸易“即奴隶贸易,欧洲奴隶贩子从本国出发装载盐、布匹、朗姆酒等,在非洲换成奴隶沿着所谓的“中央航路“通过大西洋,在美洲换成糖、烟草和稻米等种植园产品以及金银和工业原料返航。在欧洲西部、非洲的几内亚湾附近、美洲西印度群岛之间,航线大致构成三角形状,故称“三角贸易”。历时300年之久。最先开始经营三角贸易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接着是英国为主。因此,材料可以佐证三角贸易的罪恶,C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通过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以及两次工业革命而形成的,这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殖民体系的瓦解,排除D项。故选C项。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40分)
16.劳动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 】(1))两河流域的雅利安人很早就发明了文字,这种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荷马史诗》是宝贵的文学遗产,也是了解早期罗马社会的主要文献。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埃及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阿拉伯数字”。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拜占庭对西方古典文化传统和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1分)“雅利安人”改为“苏美尔人”;(1分)
(2)【×】(1分)“罗马”改为“希腊”;(1分)
(3)【×】(1分)“古埃及人”改为“古印度人”;(1分)
(4)【√】(2分)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楔形文字”。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雅利安人”改为“苏美尔人”。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荷马史诗》是宝贵的文学遗产,也是了解早期希腊社会的主要文献。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罗马”改为“希腊”。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阿拉伯数字”。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古埃及人”改为“古印度人”。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拜占庭对西方古典文化传统和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故题干说法正确。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共2小题,共10分)
材料一:《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此前的习惯法是口耳相传、含混不清的,司法官使用习惯法时任意屈伸,平民深受其苦。《十二铜表法》的出现,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断。《十二铜表法》是当时罗马社会政治斗争,特别是平民与氏族贵族斗争的产物。它集中了过去的习惯法
——郭守兰等《西方法文化史纲》
材料二: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得在商品所有者之间因买卖、借贷、租赁、合伙、诉讼等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更加复杂,因而要求法律进一步成熟、完善,拜占庭的政治状况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罗马法旧有的许多律条已不再适用。到查士丁尼时代,需要对原由拉丁民族主宰的立法原则作出变更,以适应变化了的形势需要。
——谭建华、张兆凯《社会变迁与(罗马民法大全)的编纂》
(1)据材料一,概括《十二铜表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6分)
(2)据材料二,概括《罗马民法大全》编纂的原因。(4分)
【答案】
(1)背景:平民和贵族的矛盾斗争。(2分)影响: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任意解释;是罗马法发展的基础。(4分,答出两点即可)
(2)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得在商品所有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更加复杂、完善;随着东方一希腊化影响的深入,以适应变化了的形势需要。(4分,答出两点即可)
【详解】
(1)背景:根据材料“此前的习惯法是口耳相件、含温不清的,司法官使用习惯法时任意屈伸,平民深受其苦”可得出,《十二铜表法》产生的历史背景是平民和贵族的矛盾斗争。
影响:根据“《十二铜表法》的出现,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断。《十二铜表法》是当时罗马社会政治斗争,特别是平民与氏族贵族斗争的产物”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十二铜表法》产生的影响是《十二铜表法》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任意解释;是罗马法发展的基础。
(2)原因:根据材料“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得在商品所有者之间因买卖、借贷、租赁、合伙、诉讼等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更加复杂,因而要求法律进一步成熟、完善”可得出,《罗马民法大全》编纂的原因是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得在商品所有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更加复杂、完善;根据材料“到查士丁尼时代,需要对原由拉丁民族主宰的立法原则作出变更,以适应变化了的形势需要”可得出,《罗马民法大全》编纂的原因是随着东方一希腊化影响的深入,以适应变化了的形势需要。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3小题,共10分)
材料一 中世纪早期农奴制度促进了西欧主要农业组织形式——采邑的发展。采邑是大型庄园,包括土地、草场等,以及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奴。由于地区性国家建立了越来越有效的政治组织,地方上的封君和封臣管理着政治和军事事务,这一体系一般被历史学家称为封建制度。
——据[美]杰里·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4分)
材料二 13世纪的欧洲处于变革的阵痛之中,在经济上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和工业化。工商业的兴起促进了城市生活的产生,新的城市生活又使中世纪社会产生了市民阶级,市民阶级公开提出政治代表权和在法律面前平等的要求,这些经济社会变革深刻地改变了欧洲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
——据[美]詹姆斯·W·汤普逊《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
(2)根据材料二,归纳13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变革”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革产生的影响。 (4分)
(3)综合上述材料,从西欧中世纪发展历程中,你能得出什么规律性的认识?(2分)
【答案】
(1)庄园制度或农奴制度。(2分)封君封臣制度。(2分)
(2)表现:工商业兴起;城市生活产生;市民阶级形成并提出政治要求。(2分,答出一点即可)
影响:改变了欧洲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冲击封建统治,促进资本主义兴起;推动欧洲由中世纪向近代转型等。(2分,答出一点即可)
(3)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变革;历史在传承中发展等。(2分,答出一点即可)
【详解】
(1)根据“中世纪早期农奴制度促进了西欧主要农业组织形式——采邑的发展”得出庄园制度;根据“由于地区性国家建立了越来越有效的政治组织,地方上的封君和封臣管理着政治和军事事务,这一体系一般被历史学家称为封建制度”得出封君封臣制度。
(2)表现:根据“在经济上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和工业化。工商业的兴起促进了城市生活的产生,新的城市生活又使中世纪社会产生了市民阶级,市民阶级公开提出政治代表权和在法律面前平等的要求”得出工商业兴起;城市生活产生;市民阶级形成并提出政治要求。影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改变了欧洲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冲击封建统治,促进资本主义兴起;推动欧洲由中世纪向近代转型等。
(3)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变革;历史在传承中发展等。
19.阅读下图,完成下列探究活动。(共3小题,共12分)
阿拉伯帝国示意图
(1)写出图中A处的城市名称。哪一宗教为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也促进了阿拉伯帝国的形成?(4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起了什么作用,并列举两例史实加以证明。(6分)
(3)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阿拉伯文化的特征。(2分)
【答案】
(1)A.巴格达;(2分)宗教:伊斯兰教。(2分)
(2)作用:沟通东西方文化,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起了桥梁作用;等等。史实: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并将其传到欧洲,形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阿拉伯数字”;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6分)
(3)兼收并蓄,独具特色。(2分)
【详解】
(1)名称:根据所学分析图片可知,图片展示了阿拉伯帝国的疆域变迁,其中A处是阿拉伯帝国的首都巴格达。
宗教:根据所学可知,伊斯兰教为阿拉伯帝国的形成和统一奠定了基础。
(2)作用:根据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沟通东西方文化,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作用。
史实:根据所学可知,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并将其传到欧洲,形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阿拉伯数字”;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这些都是阿拉伯人沟通东西方文明的贡献。
(3)特征:根据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地处三大洲交通的关键位置,阿拉伯文化在兼收并蓄东西方文化的同时,形成了独特的阿拉伯文化。由此可知,其特点是兼收并蓄,独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