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课《我爱故乡的杨梅》 课时 一、二
教材分析 《我爱故乡的杨梅》习作例文课,作为一篇典型的状物抒情类作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和表达个人对故乡特定事物的深厚情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本课设计从回顾旧知入手,通过杨梅这一具体形象,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进而通过系统的写作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状物类文章的写作框架和技巧。教材中注重引导学生从外形、颜色、味道等多个维度进行细致描写,并融入个人情感,使文章生动具体、情感真挚。同时,通过小组合作、互评互改等环节,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整节课设计紧凑,层次分明,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关注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学情分析 对于学习《我爱故乡的杨梅》习作例文课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基本描述事物的外貌特征。然而,在细致描写、情感表达以及文章结构构建等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特别是如何将个人情感融入到对事物的描写中,使文章更加生动感人,是学生需要重点突破的学习难点。此外,学生的写作基础和兴趣爱好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词汇量不足、修辞手法运用不当等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逐步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受,使写作成为他们表达自我、交流思想的重要方式。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杨梅的外形、颜色、味道等特点。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捕捉细节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后续的习作《我爱故乡的杨梅》做准备。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杨梅的外形、颜色、味道等特点。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捕捉细节的能力。 难点: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后续的习作《我爱故乡的杨梅》做准备。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 教师行为: 手持一颗杨梅(或展示杨梅图片),面带微笑地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吗?” 引导学生观察,并简单介绍杨梅:“这是我们家乡特有的一种水果——杨梅,它外表红得发亮,味道酸甜可口,非常受人喜爱。”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杨梅的文章——《我爱故乡的杨梅》,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他心中的杨梅的。” 学生行为: 好奇地观察老师手中的杨梅(或图片),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 认真聆听老师的介绍,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 师生示例对话:
师:“看到这颗杨梅,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夏天,因为杨梅是夏天吃的。”
师:“很好,杨梅确实是我们夏天里的一道美味。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作者是怎么写杨梅的呢?”
生:“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约10分钟) 教师行为: 播放课文录音或自己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文章主要写了杨梅的哪些方面? 读完后,提问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大意。 学生行为: 认真倾听课文录音或老师的范读,边听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师生示例对话:
师:“听完课文,谁能告诉我,文章主要写了杨梅的哪些方面?”
生:“文章写了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还有作者吃杨梅的感受。”
师:“非常棒!你概括得很全面。” 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约15分钟) 教师行为: 分段指导学生细读课文,每读完一段就停下来,引导学生找出并讨论该段中描写杨梅特点的句子。 通过提问、引导、示范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学生行为: 跟随老师的节奏,认真阅读课文,并用笔勾画出描写杨梅特点的句子。 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师生示例对话:
(以课文描写杨梅颜色的段落为例)
师:“这一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杨梅的颜色的?”
生:“作者说杨梅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
师:“很好!作者用了‘淡红’、‘深红’、‘几乎变成黑的’这些词语,生动地描绘了杨梅颜色变化的过程。你们能想象出那种颜色变化的美吗?”
生:“能!”(学生纷纷点头) 四、观察实践,积累素材(约10分钟) 教师行为: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准备一些杨梅实物让学生观察;如果条件不允许,则展示杨梅的高清图片。 引导学生从形状、颜色、大小、表面特征等方面仔细观察杨梅,并尝试用语言描述出来。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想象自己品尝杨梅时的感受。 学生行为: 认真观察杨梅(或图片),仔细观察其形状、颜色等特征。 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杨梅的特点,并尝试加入想象和感受。 师生示例对话:
师:“大家看,这颗杨梅的形状像什么?”
生:“像一个小球!”
师:“对,它确实像一个小巧玲珑的球。那么,它的颜色呢?”
生:“它是深红色的,看起来就很诱人。”
师:“很好!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轻轻咬下一口杨梅时的感觉。”
(学生闭眼想象,有的露出陶醉的表情) 五、总结提升,布置作业(约5分钟) 教师行为: 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观察生活、捕捉细节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仔细观察自己喜欢吃的一种水果(不限于杨梅),并尝试用几句话描述它的特点。 学生行为: 认真聆听老师的总结,明确作业要求。 课后积极完成作业,为下节课的写作做准备。 教师语言: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杨梅的特点,还学会了如何观察生活、捕捉细节。希望你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能像今天这样,用心去感受身边的美好事物,并用文字把它们记录下来。期待你们下节课的精彩表现!” 六、回顾旧知,激发创作欲望(约5分钟) 教师行为: 开场时,教师先简短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特别是关于杨梅的外形、颜色、味道等特点的描写。 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即将进行的写作任务的期待:“上节课我们详细了解了杨梅的各个方面,现在你们是不是也想动手写一写自己心中的‘我爱故乡的XX水果’了呢?”(这里的“XX水果”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替换) 学生行为: 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思考如何将所学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对即将开始的写作任务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和期待。 师生示例对话:
师:“谁还记得,作者是怎么形容杨梅的颜色的?”
生:“作者说杨梅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
师:“非常好!那么,你们能不能也试着用这样的语言,去描述你们最喜欢的水果的颜色变化呢?” 七、写作指导,构思框架(约10分钟) 教师行为: 引导学生构思文章的框架,包括开头、中间(详细描写水果的特点)、结尾三个部分。 强调开头要引人入胜,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讲述故事或直接描述水果的某个显著特点来吸引读者;中间部分要详细描写水果的外形、颜色、味道等,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加生动;结尾部分要表达自己对这种水果的喜爱之情,或者分享与这种水果相关的美好回忆。 学生行为: 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构思自己的文章框架,并简单记录在草稿纸上。 思考如何运用所学技巧,使自己的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八、自主写作,教师巡回指导(约20分钟) 教师行为: 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写作,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教师在教室内巡回指导,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建议,如纠正错别字、调整句子结构、丰富语言表达等。 学生行为: 根据自己的构思和老师的指导,认真写作。 遇到问题时,主动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九、作品分享,互评互改(约15分钟) 教师行为: 邀请几位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作品片段,鼓励其他同学认真聆听并给予积极反馈。 引导学生从内容、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学生行为: 勇敢地上台分享自己的作品片段,接受大家的评价和建议。 认真聆听其他同学的分享和点评,学习他人的优点和经验。 师生示例对话:
(学生A分享自己的作品片段)
师:“大家觉得A同学这段写得怎么样?”
生B:“我觉得A同学用了很多生动的词语来形容水果的颜色和形状,很好!”
生C:“我觉得A同学可以在结尾部分加入一些自己的感受,这样文章会更加感人。”
师:“很好,C同学的建议很中肯。A同学,你可以考虑一下在结尾部分加入一些自己的情感表达。” 十、总结反思,布置后续任务(约5分钟) 教师行为: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 布置后续任务:要求学生继续完成自己的作文,并在下节课前进行最终修改和完善。同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读给家人听,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学生行为: 认真聆听老师的总结和评价,明确后续任务。 课后继续完善自己的作文,并准备在下节课上进行展示。 结束语: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写作练习,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描写一种水果的特点,还学会了如何构思文章框架、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希望你们能够继续保持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用文字记录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期待你们下节课带来的更加精彩的作品!”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激发创作欲望(约5分钟) 教师行为: 教师手持杨梅图片或实物(如有条件),微笑着走进教室,引起学生的注意。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上节课一起探索的杨梅世界吗?谁能来给我们复习一下,杨梅有哪些令人难忘的特点?” 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分别描述杨梅的外形、颜色和味道等特点,教师适时补充和纠正。 “看来大家都记得很清楚呢!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让你们来写一写自己心中‘我爱故乡的XX水果’,你们会怎么写呢?今天,就让我们把这份爱用文字表达出来吧!” 学生行为: 学生们纷纷举手,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回忆并复述杨梅的特点。 听到老师的提问后,学生们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开始思考自己将要写的水果及如何表达对它的爱。 师生示例对话:
师:“小明,你来说说杨梅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生:“杨梅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看起来非常诱人!”
师:“非常好!那你想不想写一写你最爱吃的那种水果的颜色变化呢?”
生:“想!”(学生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二、写作指导,构思框架(约10分钟) 教师行为: 在黑板上写下文章框架的关键词:开头、中间(外形、颜色、味道等)、结尾。 “同学们,一篇好的文章就像一座房子,需要有一个稳固的框架。现在,我们就来一起搭建我们文章的框架吧!” 引导学生逐一讨论每个部分的写作要点,如开头如何吸引读者,中间部分如何详细描写水果的特点,结尾如何表达情感等。 教师举例示范,如开头可以用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或问题开头,中间部分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描写。 学生行为: 学生们认真听讲,跟随老师的思路,逐步构建自己文章的框架。 在草稿纸上记录下每个部分的关键词和要点,为接下来的写作做准备。 师生示例对话:
师:“如果我们要写西瓜,开头可以怎么写呢?”
生:“可以从夏天炎热的天气开始写起,然后引出清凉解暑的西瓜。”
师:“非常棒!中间部分我们可以怎么写西瓜的特点呢?”
生:“可以写西瓜的外皮是绿色的,上面还有黑色的条纹;切开后里面是鲜红的果肉,还有黑色的籽;吃起来又甜又多汁。”
师:“很好!结尾部分呢?你想怎么表达你对西瓜的喜爱?”
生:“我想说,每当夏天来临,我最期待的就是能吃上一口冰凉的西瓜,它让我感受到了夏天的美好和幸福。” 三、自主写作,教师巡回指导(约20分钟) 教师行为: 宣布开始写作,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创作。 在教室内巡回走动,观察学生的写作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关键词、例句或思路引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对于写得好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表扬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学生行为: 根据自己构建的框架和老师的指导,认真投入到写作中。 遇到问题时,主动举手向老师请教或向同学寻求帮助。 不断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品,力求做到最好。 四、作品分享,互评互改(约15分钟) 教师行为: 邀请几位学生自愿上台分享自己的作品片段,要求其他同学认真聆听并给予积极反馈。 引导学生从内容、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教师对学生的分享和点评进行总结和补充,指出共性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 学生行为: 勇敢地上台分享自己的作品片段,接受大家的评价和建议。 认真聆听其他同学的分享和点评,学习他人的优点和经验。 虚心接受老师的指导和建议,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师生示例对话:
(学生A分享自己的作品片段)
师:“A同学这段写得很有画面感啊!谁能来点评一下?”
生B:“我觉得A同学用‘晶莹剔透’来形容葡萄的果肉非常贴切!”
生C:“我觉得A同学可以在结尾部分再加一些自己吃葡萄时的感受,比如‘每一口都是满满的幸福和满足’。”
师:“C同学的建议很好!A同学你可以试试看加入这样的情感表达。” 五、总结反思,布置后续任务(约5分钟) 教师行为: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表现,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 强调写作是一个不断修改和完善的过程,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完善自己的作品。 “通过今天的课堂,我们不仅复习了杨梅的特点,还一起探讨了如何构思和撰写一篇关于‘我爱故乡的XX水果’的文章。我很高兴看到大家都能积极参与,用自己的笔触表达对水果的热爱。记住,写作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流露。希望你们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能够继续打磨自己的作品,让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充满生命力和感染力。” “现在,我要给大家布置一个后续任务。请大家在课后继续完善自己的作文,注意检查语法错误、调整句子结构,并尝试在文章中融入更多的个人情感和细节描写。同时,我希望你们能够将自己的作品读给家人听,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家庭的支持和鼓励也是你们写作道路上宝贵的财富。” “另外,为了鼓励大家积极创作,我将在下节课设立一个‘佳作展示’环节,邀请几位同学上台朗读自己的完整作品。这不仅是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也是一个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希望大家都能珍惜这个机会,用心准备。” 学生行为: 学生们认真聆听老师的总结和布置的任务,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他们知道,写作是一个需要耐心和毅力的过程,而今天的课堂只是他们写作之旅的一个起点。他们会在课后继续努力,完善自己的作品,并期待在下节课的‘佳作展示’环节中展示自己的成果。 结束语: 师:“同学们,写作是一场美妙的旅行,它让我们有机会用文字记录下生活中的美好与感动。希望你们能够保持对写作的热爱和执着,用你们的笔触描绘出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期待在下节课中,看到你们更加精彩的作品。下课!” 随着老师的一声令下,学生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期待离开了教室。他们知道,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继续在写作的道路上探索前行,用文字书写属于自己的故事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