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我要的是葫芦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葫、芦、藤、谢、啊、慢”等6个生字,会写“棵、谢、次”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葫芦的样子,读好感叹句的语气,体会种葫芦人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
3.学习课文第1、第4自然段,了解故事的开始和结局,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体会种葫芦的人心情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引出课题
1.这个谜语你们能猜出来吗?
青青蛇儿满地爬,
蛇儿遍身开白花,
瓜儿长长茸毛生,
老君装药要用它。(葫芦)
点拨:“芦”字是第二声,跟“葫”组词读轻声。学生齐读。(板贴)
拓展:像这样两个字部首相同,后一个字读轻声的词语还有很多。(课件出示“眼睛、葡萄、狐狸、胳膊、玻璃”)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2.教师介绍葫芦的植物定义及中国的葫芦文化。
(1)出示葫芦图片,向同学们介绍葫芦:葫芦是爬藤植物,夏秋开白色花,果实被称为葫芦,可以在未成熟的时候收割作为蔬菜食用,也可以在成熟后收割加工成为容器或烟斗。
(2)讲述中国的葫芦文化:葫芦是我国最古老的吉祥物,成熟的老葫芦可以用来装酒装药;经过雕刻、美化之后的老葫芦就可以成为精美的工艺品。据说葫芦还可以保佑主人健康平安,保佑病人早日康复,它还象征着多子多福,因此大家都非常喜欢它。我们课文中有一个人,他也是非常喜欢葫芦,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一看。
(3)教师板贴补充课题,齐读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二、初读正音,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
提出自读要求: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
2.出示文中的两幅插图,玩找不同小游戏,了解故事的开始和结局。
预设:
①那个人的表情、动作不一样:一是面带微笑,一是满脸惊讶。
②葫芦的叶子不一样:一是叶子绿绿的,一是叶子枯黄的,有的叶子有小孔。
③葫芦所在的位置不一样:一是挂在藤上,一是掉在地上。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我们可以通过图片知道这个故事的开始和结局:一个人种了一棵 ,最后 。
三、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1.学习第1自然段。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1)指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读完回答:这个人种了什么?(板贴:种了一棵葫芦)
(2)联系上下文,区分“一棵葫芦”中的“葫芦”和课题中“我要的是葫芦”中的“葫芦”的意思。
学生自由说。
教师小结,并出示图片帮助学生认识区别:“一棵葫芦”是指完整的一棵葫芦,它包含了葫芦藤、葫芦叶、葫芦花、小葫芦;而课题中的“葫芦”是指葫芦果实。
(3)读课文第1段,找出文中描写这棵葫芦的句子。
指名回答,随机出示相关句子: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
对这些句子进行信息提取。出示短语:( )的葫芦藤、( )的葫芦花、( )的小葫芦。
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
(4)学习句子: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出示“葫芦藤”三个字,引导归类识字:这三个字上面都是草字头,表义,下面的字都与它们的读音有关,表音,这三个字都是形声字。读准“藤”的后鼻音,引导学生发现:藤是一种植物的枝和茎,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水,所以它的右下角是水部。
引导学生了解“葫芦藤”。提问:葫芦藤是葫芦又细又长的茎,你还知道什么植物有“藤”?
预设:丝瓜藤、西瓜藤、葡萄藤。
(5)学习句子: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指名读句子,引导学生学习“谢”。启发思考:“谢”在生活中常用,当别人帮助我们后,我们都会说一声——“谢谢!”。但这里的“谢”可不表示感谢,它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去字典中找一找它是第几个意思:课件出示字典图片,引导学生明白选4(花、叶子或头发)脱落。
了解了意思之后,老师要考一考你们了,“花谢以后”的“谢”,你还能换一个什么字?
课件出示:花( )以后。(预设:掉、落……)
(6)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
圈一圈表示葫芦生长的动词并交流。(板贴:长满了、开出了、谢、挂了;绿叶,小花,小葫芦)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指导朗读出示的句子,动词可以读得稍重些。
根据黑板上的提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葫芦的生长过程。
(7)思考:这个人对这棵葫芦的态度是怎么样的?找出句子读一读。
课件出示: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喜爱。(强调关键词:“每天”“看几次”)
这句话表达了对葫芦的喜爱。
指导有感情朗读句子,关注“多么、啊”和感叹号,体会种葫芦人对小葫芦的喜爱、满意之情。重音朗读“每天、看几次”,体会种葫芦人内心的喜爱与渴望。
(8)完整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小葫芦的可爱以及种葫芦人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
2.学习第4自然段。
过渡:这个人这么喜欢小葫芦,那他收获到葫芦了吗?请学生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1.学生回答,随机出示相关句子:“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1)比较句子,感受文中句子这样写的好处:
小葫芦变黄了,都落了。
小葫芦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哪个句子好?为什么?(预设:课文中的句子写得更好,因为“慢慢地”和“一个一个”能表现出葫芦变黄和掉落的速度都很慢,更具体生动)
(2)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语速放慢、低沉,读出种葫芦人那种伤心、难过的心情)
2.引导学生发现,除了第四自然段之外,还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看出种葫芦的人没有收获到葫芦。
3.教师小结。理解课文的方法很多,可以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可以联系上下文,还可以联系相关的插图。
4.质疑。那个种葫芦的人那么喜欢葫芦,为什么收获不到葫芦呢?我们下节课再来找原因。
四、指导生字书写
1.出示本课需要书写的生字。棵、谢、次。读准字音。
2.学生看范字,归纳生字的结构特点。“棵、次”为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谢”为左中右结构。
3.教师示范书写,学生书空。
“棵”,左窄右宽,左高右低, “果”字的撇捺要舒展。注意左右穿插。
“谢”,中间“身”居中,较瘦长,下面的撇上端不出头,且要穿插到左半部分,“寸”的横笔写在竖中线上,三个部件大致等宽。
4.学生描红、练写,教师巡回指导。
5.展评。
五、总结归纳
本节课我们会认会写了一些生字,了解了故事是由一个人种葫芦开始,由他种的葫芦都落了结尾。可是为什么好好的小葫芦都落了呢?和蚜虫又有什么关系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