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语文上册往事依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梳理文章思路及内容,结合关键句把握文章中心。
2.品味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3.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学习默读,快速梳理文章所写的主要事件及其对作者的影响。
2.品味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3.从文章中汲取于漪老师的学习之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材分析】
《往事依依》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2024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往事依依》。本单元围绕“学习生活”这一主题组织选文的,在语文素养方面的要点是在默读中把握文章中心和主要内容。
《往事依依》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是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作者深情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观画、读书、听课等促进自己心智成长的往事,饱含对读书的喜爱、对老师的感激、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也暗含着对年轻一代的劝勉之意。我们从中既能感受到作者的拳拳之心,也能汲取关于学习(特别是语文学习)的经验和智慧。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初中阶段第一个训练默读的单元,这是学生初次接触,因此一下子想要让学生理解掌握还有一定困难,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养成一口气读完全文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停顿,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以便从整体上感知文本的内容,在默读过程中要能够获取标题、开头、结尾及文中关键语句里的重要信息,梳理文章内容,了解文章大意,进而概括文章中心。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讨论法、默读法、朗读法等,帮助学生体悟于漪老师的依依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在让我们看到文章的题目《往事依依》,看到这个题目你会联想到哪些词语呢?
(设计意图:通过联想词语解读“依依”二字,可以推知,文章内容是对往事的追忆,而这些往事又是令作者怀念、思慕不已的。从而导入课文)
预设:依依不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难忘的事情……
根据刚才的词语联想,你发现了“依依”的含义吗?预设:难忘不舍
对的,“依依”的含义是萦绕胸怀,十分留恋之意。
接下来,让我们跟着于漪的脚步,去读读她的依依往事,解一解她的依依情思。在进入课文之前,让我们一起看看预习检测。
二、教学新课:
(一)预习检测:
徜徉(chánɡyánɡ) 谆谆(zhūn) 逃窜(cuàn) 雕镂(lòu):雕刻 镌刻(juān)
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索。
身历其境:亲身到了那个境地。
(设计意图:学生课前完成,课上口头检查,对重点字词予以梳理强化。)
(二)话依依往事:
接下来,让我们正式进入课文,找寻作者回忆。
1.默读课文,找一找作者在课文中回忆了哪些往事?这些往事分别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和影响?
提示:a.勾画文中的关键词、领起句
b.注意标题、开头、结尾和抒情的句子
往事 感受和影响
预设:
往事 感受和影响
看山水画和《评注图像水浒传》 启发“我”的形象思维
读《千家诗》 获得美的享受、生活情趣
听两位国文老师讲课(诵读宋词和现代诗) 培养“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聆听老师谆谆教导 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板书)你们发现了吗,这四件事都与什么有关?
追问: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你发现她收获了什么?(请在原文中找到相关句子,并大声齐读。)
预设:
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小结:在少年时代我们要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练习默读,并在默读过程中勾画关键语句,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而概括主要事件和把握文章中心。活动中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学习生活与其成长的关系,意在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所写的几件事与人的成长,特别是文化积淀与语文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课文中获得启迪,自觉认真地读书、学习,学成才之法,明做人之理。)
(三)品依依之语:
(过渡语)这些依依往事带给了作者金色的回忆,也唤起了她的青春激情,请同学们再一次回到课文,找出文中值得反复玩味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体会于漪老师在文字中传达出的依依深情,大家以小组形式进行探讨,最后派一位代表为我们分享。
请你找出文中值得反复玩味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小组合作探究)
选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语境,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赏析文中的词语运用,训练学生的赏读能力,同时也进一步体会用词巧妙的特点,进一步理解字里行间深蕴的作者的情感。赏读过程中,让学生大声朗读句子充分感受语言之美。)
老师找到这样一句:请大家一起读一读。
预设1:
选句: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点评:“编织”与“花环”相照应,而“美丽的生活花环”又与下文《千家诗》中歌咏祖国风物、四季风光的诗篇相照应。阅读这些诗篇,生活如同花环般色彩斑斓:而这一首首诗,正是“编织”这一花环的花朵。
预设2:
选句: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点评:“沉浸”的本义是浸入水中,多用来比喻人处于某种气氛或思想活动中。这里说“沉浸在美的享受”,表明“我”已经全身心投人到一种审美的状态之中,反映了《千家诗》中五彩纷呈的诗歌对“我”的影响之深。
预设3:
选句: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点评:“凝注”是“凝聚、聚结”的意思(“凝”和“注”本身都有集中的意思),眼神中满满地都是凝聚的感动,凸显了老师朗诵时的全情投入;而“我”能关注到老师眼中“凝注”的感动;说明“我”也全情投入并被老师深深感动了。
预设4:
选句: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点评:“'雕镂'的本义是在竹木、玉石、金属等上面刻画,这里用以表明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给“我”的印象之深,难以磨灭。
同学们,刚在品读课文时,发现了文中与“雕镂”相似的词语吗?这三个词语都有雕刻的含义,它们是否能够调转位置,为什么?
预设: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
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其中的细微差别。)
雕镂:对象的强度偏高,如金属,刻的时候需要有力度。
镌刻:一般指文章或诗词郑重地刻在木头或石头或铜板上。
铭刻:一般是指在器物上刻写文字或图案以作为纪念或说明。在古代,铭刻常见于青铜器、陶瓷、玉器等工艺品上。
这三个词语虽然都有雕刻之意,我们可以发现在情感表达上是由浅入深排列的,正如作者的情感也随着经历的增长而逐步深化,将这些依依往事深深地刻在心中。
(设计意图:通过雕镂、镌刻、铭刻三个同义词对比,感受其中的情感变化,了解词义、词语色彩的区别。同时引导学生注意感受同义词之间的区别:本文的词语和句子看起来都很平易,但选词精当,用语准确,表现力强,在自己的写作中要借鉴这样的写法。)
(四)寄语:
资料助读:
于漪,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劳动模范。
“我1929年出生于历史名城镇江,中华文化的熏陶使我在少年时代就有了美好的憧憬:做一个对国家真正有用的人。”
“在中小学读书是认真而努力的,‘做一名深受学生尊敬和欢迎的好老师’,在许多优秀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下。我立下了这样的志向。”
刚才我们通过品读句子感受到了于漪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文字之美。现在请大家仔细阅读这些资料,再联系课文,你们发现了什么?
是啊,正是于漪老师在少年时深受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深受优秀教师的影响,广泛地阅读才让最终成长为著名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
让我们大声的朗读作者的老师常对她说的话。
从于漪老师的依依往事中,我们可以发现,童年读过的书,背过的诗,遇过的人,都将成为以后的人生中认识自我、理解世界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因此,我希望大家珍惜青春,把握现在,学习于漪老师的学习之道:多读书,读好书。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资料,培养学生信息筛选能力,了解于漪老师的成长心路,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感悟于漪老师的学习之道。)
三、布置作业:
1.必做:仿照课文的第2段或第5段写一写你的依依往事。(200字以内)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对学习生活的回忆,借鉴课文的写法叙写往事,让学生进行迁移仿写。)
2.选做:你还知道哪些名人的成长受到了文学的深远影响,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了解,并分享给你的同桌。
(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加课外阅读量,进一步感知文学的魅力及名人的学习之道,同时积累作文素材。)
【板书设计】
往事依依
于漪
多读书,读好书
(设计意图:将板书设计成一本书的样式,为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于漪老师的学习之道:多读书,读好书,做个志趣高尚的人)
教学反思:
在实际课堂的实施上,仍与本篇教学设计仍有相当的差距。如本篇课文的语言赏读部分,在教学设计中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但在课堂展示中留给学生的赏读品味的时间还不够充足。上课中,在进行“品依依之语”活动时,学生的反应也与我备课时的预设有所相差,部分学生准备展示的赏读语句更加多样化、颇有见地,缺少时间留给他们展示;也有些同学还在思考,还来不及体悟其中情感,被迫跟着环节走流程。也就是说在本堂课中,对于语言的赏读是远远不够的,课文中还有很多语句值得我们去反复玩味品读的。例如:文中对于古诗词的运用,形式丰富多样,有直接引用,如“万紫千红总是春”等;有节略引用,如“红紫芳菲”是由韩愈《晚春》“百般红紫斗芳菲”节略而来,“橙黄橘绿”是由苏轼《赠刘景文》“正是橙黄橘绿时”节略而来,“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是由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节略而来,但因为这里要突出“诗句中丰富的颜色”,节略之后使得其中的颜色要素更为凸显,色彩形象更加鲜明;还有把诗词化入自己的行文的,如“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正化用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上阕“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丝毫不着痕迹,可见作者不仅“还能背得滚瓜烂熟”,而且可以信手拈来并用得恰到好处。这些都体现了作者丰厚的学养和娴熟的笔法。由此窥出文中词语精妙、值得玩味的语句其实还有很多,但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并未一一展开赏读,深感遗憾,也是本堂课需要痛批的不足之一。
再者,本单元虽然重在训练默读,朗读训练也是很重要的,朗读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进入文本的情境,更好地品味作品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但本节课入情入境的朗读还是表现的非常不够,仍需重点改进。
在今后教学中,我将不断优化我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