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5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5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16 09:17: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5张PPT)

《论语》十二章
导入课题
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教育家,你们知道是谁吗?
孔子,人称至圣,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古代教育的先驱和代表,后人尊其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言论——《论语》中的十二章。
《论语》
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 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1.了解孔子及其《论语》思想
2. 积累文中的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3.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为学之道。
教学目标
1.介绍《论语》,完成填空
《论语》是( )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 )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共( )篇。与《 》《 》《 》并称“四书”。

语录
二十
大学
中庸
孟子
2.介绍孔子,完成填空
孔子(前551—前479),名( ),字(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末期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家学说的创始人,儒家代表人物。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至圣先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 。

仲尼
春秋

圣人
作者简介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2)30—50岁,欲仕不能。
(3)50—55岁,在鲁从政。
(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5)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春秋末期,正值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周朝的礼制日渐崩坏,名存实亡,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野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
在生活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
背景链接
论语 传不习乎 不亦乐乎 十有五
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 逾矩 一箪食
三省 笃志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预习检测
lún
chuán

yòu
yuè
yùn

xǐng

wǎng
dài
dān
听读课文
听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 而 不 愠, 不亦君子乎?”(《学而》)
名作状,按时
同“悦”愉快
志同道合的人
了解
生气,恼怒
指有才德的人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去复习(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疏通文意
第一章:讨论学习方法、交友乐趣与为人态度:
不断复习和温习,方能牢固知识,学习之乐
朋友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
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注:孔子讲的学习,是“六艺”:包括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既要学书本知识,又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
疏通文意
钱穆评价孔子:“孔子之教人以学,重在为人之道。”阅读下面两则选文、分析孔子面对“人不知”时的心态,探究圣哲的君子之风和人生追求。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注释】①下学而上达:皇侃《义疏》云:“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我既学人事,人事有否有泰,故不尤人。上达天命,天命有穷有通,故我不怨天也。”
孔子面对“人不知"时,保持“不愠”“不尤人"的态度,即不生气、不责备。虽然也有“莫我知也夫"的感慨,但他“下学而上达”,知人事否泰,天命穷通而“不怨天,不尤人”,展现出对自强不息人生境界的追求。
2、曾子曰:“吾 日 三 省吾身:为人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 信乎? 传不 习乎?”(《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守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每天
名词作状语
多次
反省

出主意
表转折关系 , 但是
诚信
传授
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表转折关系 , 但是
复习
疏通文意
每天自我反省——
是否尽心尽力做事;
是否以真诚交友;
是否认真复习学过的功课。
第二章:讲提升品德修养的基本方法。
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为别人办事 与朋友交往 温习知识
曾子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忠(尽心力) 信(诚实) 习(温习)
疏通文意
(1)根据“习”字的本义,结合语境,先写出你对“习”字字义的理解;再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有哪些学习方法,和同学们交流。
习:鸟屡次拍着翅膀飞。(《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曾子曰:“………传不习乎 ”
[示例]我认为“习"首先可以理解为“温习"。幼鸟学飞需要温习技巧,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则强调学生将老师教授的知识复习、消化,从而理解知识,以感受学习的快乐。在此基础上,“习"还强调“实践”。幼鸟学飞需要反复实践,"传不习乎"则是要将所学知识付诸行动,不能只停留于纸上,以此省察自己的学习收获。在学习生活中,温习是一种常用的巩固知识的手段,我们可以通过温习深人理解知识,反思学习状态,同时也要将所学运用于生活,才能真正实现学习的目的,收获学习的乐趣。
曾子鲁钝,却成为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结合助读材料,谈谈曾子大有成就的依据。
依据:曾子虽“鲁钝”,但他“钝”得诚实,“钝”得踏踏实实。他没有聪明的头脑,就认真听讲,回去温习;他没有如簧的巧舌,就老实做人,认真做事,诚信对人。这些行为,使他深刻体悟到孔子的“仁德”“博学”等思想,最终传承了孔子的学说,大有成就。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 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掌握了知识)而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顺从意愿,又不越过法度。”
指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立身,
指能有所成就
迷惑,疑惑
上天的意旨
指能听得进各种不同意见。
顺从意愿
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
疏通文意
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第三章:孔子自述其学习、修养和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
十五岁到四十岁:青少年时期是学习领会的阶段
五十、六十岁:中年以后是认识深化、思想成熟的阶段,能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老年阶段,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疏通文意
称谓 年龄 称谓 年龄
襁褓 未满周岁 而立之年 30岁
孩提 2-3岁 不惑之年 40岁
垂髫 3.4-8.9岁 知命(半百) 50岁
总角 8.9-13.14岁 花甲之年 60岁
豆蔻 女子13岁 古稀之年 70岁
及笄 女子15岁 耄耋之年 80-90岁
弱冠 男子20岁 期颐之年 100岁
年龄称谓
找一找每个年龄段孔子追求的重点,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十五岁是人生第一阶段,这时立志于学习。以此为基础,到了三十岁,进入第二阶段,重点是能立身于世,有所成就。到了四十岁,进入第三阶段,不仅有所立,还有所守,重点是能坚守内心,不迷惑。到了五十岁,进人第四阶段,重点是了解上天的旨意,把握命运,有担当。到了六十岁进人第五阶段,重点是能接纳不同的意见,自我与外界相处融洽。到了七十岁,进入第六阶段重点是顺从意愿又不逾越法度,已心即道义,内外合一。六个阶段层层递进,逐步达到圣人之修为。
4、子曰:“温 故 而 知 新, 可 以 (之) 为 师 矣。”(《为政》)
学过的(知识)
领悟
可以
凭借
(这一点)

结尾语气词,了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疏通文意
第四章:讲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复习旧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学习知识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就达不到“知新”的目的。可见“温故”是“知新”的基础,“知新”是“温故”的延伸和升华。
疏通文意
谈谈自己领悟到的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而”表顺接,我领悟到,可以通过温习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的学习方法能让我们也成为老师。
5、子曰:“学 而 不思 则罔, 思 而不 学则 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的学业)有疑惑。”
死读书,
死记硬背
思考,
动脑筋
转折连词,
“却”“可是”
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而无所得
空想
认真学习。
疑惑
疏通文意
第五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化,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疏通文意
谈谈自己领悟到的学习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而”表示转折,我领悟到,人学习时如果缺少思考,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思考时缺少学习,会感到疑惑,所以好的学习方法是伴随着思考。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自有的快乐。多么高尚啊,颜回!”
表感叹语气,多用在句末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里中的道路,这里指颜回的住处
动作名,水
能忍受
“贤哉,回也”这是一个主谓倒装句,把表示赞叹的谓语部分“贤哉”放在主语部分“回也”之前。
疏通文意
第六章赞美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
颜回“不改其乐”,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追求,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能自得其乐。
疏通文意
因声求气:《论语》语言精炼,长于用各种语气词表达人物丰富的思想感情。请从语气词的角度品味孔子此刻的情感及其形象。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知识卡片:“也”,在古文中一般相当于“啊”,在语意夸张时相当于“呢”,在否定语气强烈时相当于“的”。
“哉”“也”的多次使用,使句子颇具情感力量,表达了赞叹与自豪的感情,孔子极力夸赞了颜回即使身处陋巷,穷困潦倒,依然悠然自得、追求精神的愉悦与满足、一心向学的可贵精神,我们也可以同时从中窥见孔子好学、情感炽热、赏识人才、安贫乐道的形象。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 ”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7、子曰:“知之 者不 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
孔子说:“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以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
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的人
爱好,喜欢
比得上
意动用法,
以……为快乐
疏通文意
孔子把“知之”“好之”“乐之”分为三个层次,以“乐之”为心理状态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和做事的最好的动力。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学习感兴趣,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不用老师和家长督促,也会用心学习,取得好成绩。有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和做作业似乎是为了应付老师和家长,或者为了应付考试。作为学生,要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学习当中寻找乐趣。
第七章:讲兴趣对于学问和事业的重要性
疏通文意
8、子曰:“饭 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如浮云。” (《述而》)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使胳膊弯曲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于我来讲就像浮云一样。”
使动用法使……弯曲
名作动,吃
正当的行为
对,对于
好像
粗粮
疏通文意
第八章:讲道德修养,孔子提倡“安贫乐道”。
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孔子告诫弟子不可不择手段地追求富贵,同时也含有自警的意味。
疏通文意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 师 焉;择其善者 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虚数,不一定实指三个人,这里指几个人。
走路
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值得取法、
学习的人
一定
于此
在其中
好的方面,
优点
跟从、
学习
缺点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选择他好的方面来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也具有的缺点。
疏通文意
第九章讲学习态度: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反映了孔子虚心好学的精神。
一个“择”字,说明学习的关键在于自己有主见,善于“择其善者”,去“其不善者”,这样才能从他人身上学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疏通文意
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学习方法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所以向他人学习很重要。
学习态度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在学习中要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缺点和优点,也要善于向他人学习。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 斯 夫 ,不 舍昼夜。”(《子罕》)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啊!日夜不停。”
河边
往,离去
这,指河水
语气词,“啊”
舍弃,放弃,这里指停止
疏通文意
第10章讲正确的学习态度: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比喻 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
疏通文意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指军队
就是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如可夺,则亦不足谓之志矣”——朱熹
疏通文意
第十一章:说明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
“志”就是志向、志气。“匹夫不可夺志”,反映出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他甚至将其与三军之帅相比。我们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
疏通文意
12、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坚定
恳切
仁德,高尚的道德
疏通文意
第12章讲学习方法:要勤学多问、联系实际,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阐明“仁”与“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的关系,“仁”可以在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中产生。
疏通文意
学习方法类
1、如果让你将这些语句分门别类,你认为可以总结为哪几类?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小组交流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珍惜时间类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个人修养类
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合作探究
示范二
你最欣赏学习篇的哪一句?它给你怎样的启示?
示范一
我最欣赏“温故而知新”。学习知识时,在温习中能够有新的发现,说明读书的人善于思考,善于领悟。这样习得的知识才会理解得更透彻。它启示我要重视温习旧知,并从中有所领会。
我最欣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告诉我们只学习不思考就不能深入理解,容易陷入困惑;只一味空想却不实践所学的知识,也同样会疑惑不解。它启示我:在学习中,只有思学结合,才能学有所得。
合作探究
示范二
结合语句,请你谈一谈:我们应该如何提升自我的道德修养?
示范一
从“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中,我懂得了反省自己的重要性。每天都从忠、信及习三个方面去进行自我检查及反省,才能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修正自己,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
从“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中,我懂得了人不能做不义的事情,通过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是有违做人的道德的。做人应该坚守正义和道德,守住自己的初心。
总结归纳
学习
修身
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提升道德修养,做品德高尚之人。
拓展延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会选用《论语》中的哪句话做你的座右铭?
座右铭是指人们激励、警戒、提醒自己,作为行动指南的格言。
半部《论语》治天下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习近平《摆脱贫困·从政杂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012年12月5日,同外国专家代表座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013年3月1日,在中共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014年5月15日,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讲话
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2、邀请家人与自己共读《论语》,并交流彼此的看法。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