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随堂测试
一、单选题
1.西晋末年,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东晋和南朝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之为( )
A.编户齐民 B.土断 C.大索貌阅 D.诸色户计
2.“村里的事村民管,自己投票选‘村官’,拆掉干群之间墙,架起沟通连心桥。”这种现象描述的是什么制度( )
A.农村基层民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中国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4.中国某朝代的开国皇帝常用口语写公文,在他的倡导下,口语公文成为该朝代的一大特色。他下过一道圣旨,里面写道:“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只有户口不明白俚!教中书省置下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该朝代最可能是( )
A.汉 B.宋 C.明 D.清
5.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其主要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征发赋役,维护社会稳定;而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则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下列相关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编户齐民、什伍组织、常平仓
②户帖黄册、里甲制、养济院
③大索貌阅、邻保制、养病坊
④主客户制、保甲制、义田
A.①③④② B.②①④③ C.①③②④ D.④②①③
6.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山东巡抚阿尔泰上奏,提出“编查(户口)务在详悉,稽数宜归核实、保甲宜慎选充当,上司宜严加查察”;强调要做到“每至一乡一庄,逐户查明姓名、年貌、丁口、执业及有无地亩,一面按户填给门牌,一面造册存案”。该疏奏旨在( )
A.增加政府赋税来源 B.强化基层社会治理
C.禁止民间人口流动 D.完善中央集权体制
7.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开始全面整顿郡国土地并着手编制户籍,史称“版籍”“版图”。“版籍”“版图”的出现( )
A.加重了农民负担 B.便利了赋税征收 C.强化了中央集权 D.确立了土地私有
8.“编户齐民”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社会中,被国家统一编入户籍进行管理,并按照规定同样担负赋役的居民。这一制度的实施( )
A.增强了国家治理能力 B.加重了普通民众的负担
C.旨在掌握人口真实情况 D.增强了封建国家的财力
9.嘉庆年间,安徽桐城祝氏宗族将订立的族规“呈县请批”,县批文说:“听从户尊长等开列规条,共相遵守,如有不遵约束者许该户长据实指名赴县具禀,以凭惩治。”这体现了当时( )
A.家国双重治理结构升级 B.社会矛盾逐渐趋向激化
C.儒家思想渗透基层教化 D.基层民主政治得到发展
10.《大明律》对救助鳏寡孤独有专门的律文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这体现了当时( )
A.只有政府救助贫苦无依的人群 B.政府的措施都能落实
C.政府重视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 D.生产力水平非常发达
11.明代隆庆年间,四川营山县知县“王廷稷复申明前法,下令于民,曰保甲乡约,惟分为二故……爰议条款节目,保甲十有一、曰量地里、曰严稽查、曰革优免……乡约五:曰列职司、曰设处所、曰定日期、曰序仪节、曰纪善恶。”这反映出( )
A.乡约具有强制性的制度规范 B.基层治理中政府和民间力量相结合
C.州县长官拥有广泛政治权力 D.地方开始推行德法并济的治理模式
12.雍正六年(1728年),云贵总督鄂尔泰上奏“窃滇黔两省疆域辽阔不让中邦,而萧索疲蔽难言乐土者,则以水陆不通,货财不值,城郭不完,盗贼不戢,而调剂之术未讲也。”此后,雍正帝开修了云南至广西、贵州、四川的道路。由此可知,雍正帝建设西南交通旨在( )
A.便利南北物资交流 B.落实改土归流政策
C.加强边疆军事防御 D.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13.汉代将政府救助“贫不能自存者”列入律法;唐代经常遣使“分行四方……延问疾苦”;宋代多行招商赈济.以工代赈之举,同时还鼓励民间互助。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 )
A.源远流长.历代延续 B.因地制宜.注重方法
C.政府主导.手段增多 D.分类精准.成效显著
二、材料题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礼记》云:“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所谓“备荒莫如裕仓储”。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推行平籴法,以稳定粮价。汉武帝时,桑弘羊发展了上述思想,创立平准法,在京师贱收贵卖以平抑物价,汉宣帝(前74年~前48年在位)元康年间连年丰收,谷价低至一石五钱,“农人少利”,宣帝采纳大司农中丞耿寿昌的建议,在边郡普遍设置粮仓,名曰常平仓。“民便之”。
——摘编自王文涛《社会救助视角下的汉宣帝中兴》
材料二 两宋时期,设置了从中央到地方完善的仓储系统,除继承前代常平仓、义仓外,北宋还创建了广惠仓、惠民仓,惠民仓用于城市粮价调节,功能与常平仓类似;广惠仓侧重于常规性济贫,是为配合政府福利机构而专门设立的恤贫仓储。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实行青苗法,即常平新法。具体运作是将原有常平仓、广惠仓钱谷兑换成现钱,以借贷的方式,贷给城乡居民。南宋时期,朱熹在乡里创建社仓,并由民间自主经营,之后宋廷诏行“朱熹社仓法”于诸路。
——摘编自杨芳《“国家大本,足食为先”:宋代仓储制度的发展与创新》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宣帝建立常平仓制度的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对常平仓制度的发展。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常平仓制度的历史作用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开皇五年(585年):“时民间多妄称老、小以免赋役,山东承北齐之弊政,户口租调,奸伪尤多。……主命州县,,户口不实者,里正、党长远配:大功以下,皆令析籍,以防容隐。于是,记账得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余口。高颎请为输籍法,遍下诸州,帝从之,自是奸无所容矣。”
——《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六》
(1)请填写上述材料空白处的户籍管理制度,并补充一项这一时期的户籍管理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该朝代的户籍管理制度。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晋时期的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改革户籍制度,原来从北方南迁到南方的北方侨民也逐渐开始承担赋税任务,这一做法被称为“土断”,B项正确;编户齐民是汉朝时期实行的户籍管理措施,排除A项;大索貌阅是隋朝时期实行的户籍管理措施,排除C项;元代将境内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有数十种,如军、民、站、匠、盐、儒、僧、道等,称诸色户计,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方》,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依据题干“里的事村民管,自己投票选‘村官’”等可知A正确,BCD涉及的均是国家的大政方针,故排除BCD,故选A。
3.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周(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东周,D项正确;中国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东周,不是夏朝,排除A项;中国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东周,不是商朝,排除B项;中国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东周,不是西周,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C
解析:A项,汉朝时尚未出现户部和中书省。故A项错误B项,宋代初年中枢机构为中书门下,并非中书省。故B项错误。C项,据材料“开国皇帝”、“户部”和“中书省”“勘合文簿户帖”以及所学明朝户籍制度可知,明朝初期曾重新进行过户口的勘查,故该朝代最可能是明朝。故C项正确。D项,明太祖时期废除中书省,清承明制,没有设置中书省。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5.答案:A
解析:
6.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757年(中国)。本题考查清朝前期赋税制度和基层社会治理,山东巡抚阿尔泰上奏,主张进一步完善保甲制度,以此加强对基层百姓的管控,强化基层社会治理,B项正确;雍正皇帝实行“摊丁入亩”,户籍制度对赋税征收作用大为削弱,排除A项;清朝前期,官府对民间人口流动有所限制,但并非“禁止”,排除C项;中国古代基层治理具有一定的自治性,材料体现不出中央集权体制的完善,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B
解析:由材料“整顿郡国土地并着手编制户籍”无法得知农民负担的轻重,故A项错误;据“整顿郡国土地并着手编制户籍”结合所学分析可知,方便按户籍进行赋税的征收,故B项正确;“中央集权”意在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户籍的编制并没有体现土地的性质,故D项错误。
8.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编户齐民"制度的实施。“编户齐民”制度属于汉代国家直接控制平民的制度。“编户齐民”不准无故迁徙,违者罚作官奴,编户下的平民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徭役和兵役。“编户齐民”制度有利于封建国家加强对社会的管理和对百姓的控制,A项正确。
9.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呈县请批”“听从户尊长等开列规条,共相遵守。如有不遵约束者许该户长据实指名赴县具禀,以凭惩治”可知,清朝时期,地方宗族订立的族规须得到官府的同意,其中不遵约束者要上报官府,对其进行惩治,体现了家国双重治理结构的升级,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任何与社会矛盾激化直接相关的信息,而是聚焦于族规的遵守和执行,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到儒家思想在教化中的表现,无法得出“儒家思想渗透基层教化”的结论,排除C项,基层民主政治通常指的是基层民众通过某种形式的参与来管理自己的事务。但材料中并没有提及基层民众的广泛参与或决策过程,而是强调了家族尊长和县衙在族规执行中的角色,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C
解析:明朝法律中对“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的社会救助有专门律文规定,体现了当时政府对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的重视,C项正确;题干中体现的是政府对贫苦无依人群的救助,但不能体现当时只有政府救助贫苦无依的人群,排除A项;题干中为法律规定,不能提现政府的措施都能落实,排除B项;对“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的社会救济不能反映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明朝的生产力也达不到高度发达的水平,排除D项。故选:C。
11.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王廷稷复申明前法,下令于民,日保甲乡约,惟分为二故……爱议条款节目,保甲十有一、日量地里、日严稽查、日革优免……乡约五:日列职司、日设处所、日定日期、日序仪节、日纪善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四川营山县乡约的职能完备,且与保甲制既有明确分工又互为补充,这有利于将民间乡约的教化作用与具有基层政府管理性质的保甲制相结合共同推动基层社会的治理与管控,B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乡约管理与基层政府管理的结合,没有体现乡约具有强制性,排除A项;材料只说明州县长官在推动基层治理的重要作用而非拥有广泛政治权力。排除C项;材料没有展现德法并济的治理模式的发展历程,无法得出“地方开始推行德法并济的治理模式”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D
解析: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材料中提到的云南和贵州地区存在的问题,如交通不便、经济发展受阻、城防不完善和治安问题,都直接影响了这些地区的治理。修建道路可以直接改善这些地区的交通状况,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城防和改善治安,从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此项正确。因此,正确答案为:D、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13.答案:C
解析:根据“汉代将政府救助……列入律法”“唐代经常遣使……”“宋代多行招商赈济.以工代赈之举……”可以看出,不同朝代的赈灾都是以政府为主,并且每个朝代都不一样,手段多样,C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出朝代之间的延续,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因地制宜的特点,排除B项;从材料中看不出成效显著,排除D项。
14.答案:(1)背景:传统观念的影响(抵御灾荒的需要);前代的实践经验;当时连年丰收,谷贱伤农;民本思想的影响。
(2)发展:类型更多;分工更细;范围更广(体系更完善);职能进一步扩展,如有借贷功能。
(3)作用:抵御灾荒;稳定粮价;保障民生(维护粮食安全);稳定社会;为后世提供借鉴。
解析:
15.答案:(1)“大索貌阅”:政府检查户籍,核查人口与户籍登记是否相符,以防止人口瞒报和逃避赋役。措施包括“输籍定样”:将户籍管理权收归中央,以防止地方官员随意更改户籍和隐匿人口。
(2)有效防止了人口瞒报和逃避赋役,加强了国家对人口和赋役的管理,确保了财政收入的稳定;还有助于防止社会资源的浪费和不平均分配,维护了社会稳定;然而,过于强调控制和管理,而忽视了个人的自由和隐私权,也需注意平衡国家管理和个人自由之间的关系。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585年隋朝(中国)。据材料“时民间多妄称老、小以免赋役……主命州县,户口不实者,里正、党长远配;大功以下,皆令析籍,以防容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决户口不实、逃避赋税的问题,隋文帝杨坚下令进行“大索貌阅”,即政府出面严格检查户口,核实年龄、相貌与户籍登记是否相符,以防止百姓为逃避赋税而虚报年龄或诈老诈小,里正、党长如查出不实,要被流配远方;据材料“高颎请为输籍法,遍下诸州,帝从之,自是奸无所容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除了“大索貌阅”外,还实行了“输籍定样”的户籍管理措施。这一措施是由宰相高颎提出的,具体做法是:由中央政府确定划分户等的标准,每年正月五日,县令派人出查,根据定样标准确定户等上下,写成定簿,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
(2)本题是评价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585年隋朝(中国)。据材料“时民间多妄称老、小以免赋役...主命州县,户口不实者,里正、党长远配,大功以下,皆令析籍,以防容隐。”可得出,为应对人口瞒报和逃避赋役的问题,隋朝推行了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如“大索貌阅”和强制大家庭析户等措施,这些措施有效遏制了户口不实现象,确保了国家赋役来源的稳定。据材料“高颎请为输籍法,遍下诸州,帝从之,自是奸无所容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输籍法”的实施,通过中央统一规定赋税征收的标准,避免了地方豪强对户籍的操纵,使得赋税征收更为公平合理,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资源的均衡分配,体现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有效管理。据所学知识可知,该朝代的户籍管理制度强化了中央集权,通过严格的人口登记和管理,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经济基础。然而,这种制度过分强调国家对人口的严密控制,忽视了民众的个人自由与隐私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会活力和个人创造力的发展。同时,过度的行政干预也可能增加拒。层管理的负担,造成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