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随堂测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随堂测试(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6 09:32: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随堂测试
一、单选题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体现的原则,包括( )
①民族平等
②民族团结
③共同繁荣
④互相监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满足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村民自治制度
3.我国最早提出的、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外交政策或原则是( )
A.一边倒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方针 D.不结盟政策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它坚持的原则是( )
A.民族自由、民族平等和共同繁荣 B.民族自由、民族独立和共同发展
C.民族自治、民族平等和共同发展 D.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
5.我国的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民族自治机关既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并要积极完成国家的各项任务,又行使自治权。这表明( )
A.民族区域自治强调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B.民族区域自治机关享有高度自治权
C.民族区域自治是符合国情的民族政策
D.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央领导下的地方自治
6.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国务院有关部委制定了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22个配套性文件或规章,四川、海南、重庆等省市出台了13个贯彻自治法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了137个自治条例、510个单行条例、75个变通和补充规定。这体现了( )
A.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实现 B.国家法律的社会主义原则
C.各级政府重视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D.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建立
7.2021年,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书记吴英杰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西藏自治区成立70年来,地区生产总值按可比价计算增长了321.5倍,62.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西藏的繁荣发展主要得益于( )
A.西部大开发的全面实施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最早确立
C.党的民族政策得到贯彻落实 D.青藏铁路的全线通车
8.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明确载入宪法,此后历次宪法修正都坚持实行这一制度。1984年,第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 )
A.有充分的法律保障 B.和谐了民族关系
C.促进了法制化建设 D.发展了民族经济
9.据统计,1965年西藏自治区的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仅7600余人,到2006年底,西藏全区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达62211人,占全区干部总数的69.36%。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B.推动了民族平等的实现
C.实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共同繁荣 D.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
10.2018年,《人民日报》开设“辉煌60年·壮美新广西”专栏,带我们一起领略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历史性变化和全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这说明( )
A.政治协商制度调动各方积极性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人民民主
C.“一国两制”符合港澳台实际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
11.周恩来曾说:“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这说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
A.民族团结平等的历史传统 B.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
C.民族居住交融的现实国情 D.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
12.我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人口超过100万的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以平等地位参与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管理。以上史实主要说明( )
A.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水平提高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C.少数民族地区治理关乎国家前途命运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13.《后汉书·百官志》记载,“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表彰孝道及善行义举均属于乡官三老的职责。由此可见,当时( )
A.基层治理渗透官方意识形态 B.社会救济程序完备
C.民间教化倡导多元价值观念 D.察举制度雏形出现
二、材料题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朝统一后,削弱了突厥,与中亚诸国和波斯建交,又与东南亚国家及日本交往。隋朝灭亡,对外关系中断。唐朝统一后,平定了突厥,建立了安北、单于等四大都护府,在越南北部设安南都护府,在辽东和朝鲜北部设安东都护府,并与吐蕃建立了友好关系,奠定了中外关系发展的基础。对外关系逐渐恢复。此外,天竺(印度)、大食(阿拉伯)、拂菻(拜占庭)、骠国(缅甸)等国家也与唐朝交往。安史之乱后,对外关系发展陷于停顿。吐蕃乘机攻占河西、陇右、安西、北庭,阻断了中西交通。唐朝后期,中外关系处于收缩状态。
——摘编自张维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根据材料说明隋唐时期对外关系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因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天下观”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前期推动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平等政策的意义。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是我国民族政策坚持的原则,①②③正确,A符合题意;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的原则,④错误,BCD排除。故选A。
2.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为满足少数民族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愿望,就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选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不是一项特别针对少数民族地区而推行的政治制度,它的针对范围是全国人民,排除A;政治协商制度也不是一项特别针对少数民族地区而推行的政治制度,排除C;村民自治制度是一种新型的基层民主制度,它也不是针对少数民族地区而推行的,排除D。
3.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准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B正确,ACD排除。故选B。
4.答案:D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由材料信息可知,这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D项正确;ABC项表述都不完整,不准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5.答案:D
解析:材料并没有涉及权利和义务的统一,而是说民族自治机关是地方行政机关,受中央领导,行使自治权,故排除A项,选D项;材料并没有体现自治机关自治程度“高”,故排除B项;C项说法是正确的,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6.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国务院部委制定的文件或规章、四川等省市出台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的自治条例等都是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表现,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可排除。
7.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在西藏地区设立自治区,贯彻平等的民族政策,由此使得西藏地区社会经济得到发展,C项正确;西部大开发是进入21世纪才实施的战略,与“西藏自治区成立70年来,地区生产总值按可比价计算增长了321.5倍,62.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描述时间不符,排除A项;我国最早的民族区域自治区是在内蒙古设立的,排除B项;青藏铁路的全线通车,促进了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但不是西藏繁荣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8.答案:A
解析: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先后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历次宪法修正时的明确和坚持,直至1984年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这些信息说明了民族区域自治有充分的法律保障,A项正确。材料仅涉及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保障,没有涉及民族区域自治的作用和对法制化建设的作用,B、C、D三项错误。
9.答案:A
解析:西藏全区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占全区干部总数的多数,反映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保障,与民族平等、民族地区的共同繁荣、祖国统一大业无关,故B、C、D三项错误。
10.答案:D
解析:材料中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和全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团结奋进,说明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国情,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11.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历史上中国各民族间早就形成交错杂居的现象,这是中国长久以来的现实国情,基于这样的国情,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选C项;材料并未体现民族团结平等的历史传统,也未反映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也与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无关,排除A、B、D三项。
12.答案:D
解析:据题意可知,我国的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管理,这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当家作主,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地位,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水平无关,排除A;材料阐述的不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排除B;C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3.答案:A
解析:东汉时期,儒家思想居于官方统治地位,由材料可知表彰孝道善行属于乡官三老的职责,这说明官方意识形态已经渗透到基层治理中,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基层治理中对儒家伦理的践行,与社会救济无关,排除B项;“孝道及善行义举”皆属于儒家伦理范畴,无法体现多元价值观念,排除C项;察举制在西汉武帝时期就已经出现,排除D项。
14.答案:状况:对外关系发展曲折,具有阶段性;交往国家以亚洲特别是邻近国家为主。影响因素:国内政治状况;朝代更迭;边疆状况;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等。
解析:第一小问由材料中隋唐时期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分析可得出。第二小问据材料中王朝统一后恢复交往、统一王朝灭亡后外交关系又中断可知,对外关系受到国内政治状况的影响,其中朝代更迭因素较大;据材料中隋唐在削弱突厥、解决边疆问题后,对外关系才有所恢复可知,边疆状况也是影响对外关系的因素之一;据材料中“在越南北部设安南都护府奠定了中外关系发展的基础”可知,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15、
(1)答案:特点:以中华文明为核心;强调等级秩序;范围不断扩大;未形成明确的民族观念。原因:高度发达的中华文明;传统儒学思想;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民族交融的不断发展;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形态。
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信息逐层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核心区域逐渐扩大”“古代儒家”等,结合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地理条件、经济形态等分析作答。
(2)答案:背景:列强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封建统治腐朽;各阶级、阶层积极进行反侵略斗争;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掀起反封建反侵略的民族民主运动;近代西方民族民主观念传入。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危机、社会转型、近代西方民族民主观念传入等方面分析作答。
(3)答案:意义: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了民族平等与团结;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
解析: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民族平等与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等角度分析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