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随堂测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随堂测试(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6 09:33: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随堂测试
一、单选题
1.孟子主张“仁政必自经界始”,富民必先“易其田畴,薄其税敛”;司马光提出农乃“天下之首务”;明神宗时期全面推行“一条鞭法”;清康雍时期废除“人丁税”,推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政策。这些主张和举措反映出( )
A.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B.和谐共生的生态观
C.重农抑商的经济观 D.农为邦本的治理观
2.中国古代某一赋役制度规定,各州县以白银为单位通算每年的正、杂役费用,然后按照丁、粮两项标准将其分摊到每家户头上,最终与该户的田赋(亦折银)合并征收。该赋役制度是( )
A.租庸调制 B.两税法 C.一条鞭法 D.摊丁入亩
3.《南京条约》规定,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商定。此后,中国实行按照价值的5%固定下来的统一关税率,若要变动,须经英方同意。这一规定破坏了我国的( )
A.关税自主权 B.领土主权 C.司法自主权 D.领海主权
4.唐朝初期租庸调制规定21—59岁之间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缴纳一定的绢或布来替代徭役;唐朝中后期的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征收户税,按田亩征收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 B.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C.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
5.敦煌石室资料中,西魏大统十三年(547年)的《邓延天富等户户籍计账残卷》记载,36户居民仅6户受足额田数。此外还出现在租调规定税额之外征税的现象。由此可见( )
A.租庸调制限制了均田制的实施 B.均田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均田制在实施中遇到很大困难 D.租调制存在弊端被两税法取代
6.关税自主是一个国家主权独立的标志。任何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都可以自主制定和修订本国的税则。回顾中国关税变革之路,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国的关税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
B.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实行统一的国境关税
C.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D.改革开放后颁布第一部独立的专门的海关税法
7.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即按田亩数征税。公元前538年,郑国子产以丘为单位按田亩征发军赋。井田制破坏和新赋税的推行( )
A.源于社会经济获得长足发展 B.标志着周朝制度陷入全面瓦解
C.导致各诸侯国兼并战争不断 D.表明以土地为标准的税制确立
8.元世祖规定,北方地区“每户科丝二十二两四钱,二户计该丝二斤一十二两八钱,其二斤即系纳官正丝”。这项税收名目被称为( )
A.“算缗” B.“庸” C.“科差” D.“金花银”
9.1949年10月,中国海关总署成立。接着,政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暂行海关法》及新的海关税则,规定由国家管制对外贸易,实行进出口许可证制度。此举的历史意义是( )
A.稳定了国内市场的物价 B.实现了海关管理权自主
C.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 D.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10.自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颁布以来,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度经历四次调整,从每月800元提升为1600元、2000元、3500元、5000元与此同时,国家个人所得税收入从1981年的500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10319亿元(截止到2018年8月)。由此可知个人所得税( )
A.免征额度急需调整 B.凸显利益调节功能
C.成为主要财政税项 D.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11.下表中中国关税税率出现变动的主要原因应是( )
货物 单位 1843年前的旧税率 1843年新税率 新税率较旧税率减少比例
棉花 担 24.19% 5.56% 77.02%
棉纱 担 13.38% 5.56% 58.45%
头等白洋布 匹 29.93% 6.95% 76.78%
二等白洋布 匹 32.53% 6.95% 78.64%
A.通商口岸的开放 B.经济结构的变化
C.协定关税的施行 D.商品输出的泛滥
12.唐武德二年(619年)颁布的税制规定:“每一丁租二石。若岭南诸州则税米:上户一石二斗,次户八斗,下户六斗;若夷獠(西南少数民族)之户,皆从半输”。这一规定( )
A.放松了对农民人身控制 B.加快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变革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体现了灵活的国家治理方式
13.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
A.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C.保证了农民的生产耕作时间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二、材料题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缓解国家的财政困难,南京国民政府首先从关税问题展开对外交涉。“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发表后、美国为了扩大在华权益率先表示赞同、于是美国公使和南京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于1928年7月25日签订了《中美关税条约》。以此开始、分别有条约未满期的英国、瑞典、法国同南京政府签订了新的关税条约。在这些条约中,各国都声明取消在中国的一切关税特权、承认中国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中国政府遂于1928年12月颁布“海关进口税则”、并决定于1929年2月1日起开始实施。
——摘编自吴小静《南京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探析》
材料二 1950年1月通过的《关于关税政策和海关工作的决定》、里面提到“由于中国人民大革命的伟大胜利,结束了以上各种不平等与不自主的状态,收回了中国在关税政策方面的独立主权及管理海关事业的自主权。”“国家海关工作与国家对外贸易工作上所进行的监督与某种管制、在恢复与发展我国人民经济中,应起到重要作用。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的竞争”、宣布了实行保护关税政策、制定了税则的六项原则。
——摘编自《海关红色档案故事:关税自主权回归的坎坷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1929年实施关税自主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关税政策调整的意义。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初)赋役之法:每丁岁人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唐中后期)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旧唐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半于官,故谓之一条鞭。
——《明史·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种赋税制度征税标准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中后期赋税制度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赋税折银征收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朝到明朝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封建社会(中国)。根据材料信息“易其田畴,薄其税敛”“农乃‘天下之首务’”,以及明清时期的赋税制度都注重农业、注意减轻农业负担可知,这些主张和举措反映出农为邦本的治理观,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排除A项;和谐共生的生态观主要是指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材料未涉及,排除B项;材料表述的与农业有关,不涉及商业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各州县以白银为单位通算每年……合并征收”可知,该赋役制度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即不但赋税折银征收,而且役也由丁、田共同承担,折成银两统一征收,这是明代的一条鞭法,故选C项;租庸调制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与材料中折银征收不符,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以资产为宗,分夏、秋两次征收,依旧以征收实物为主,与材料“以白银为单位通算每年的正、杂役费用”等信息不符,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摊丁入亩把丁税分摊到田赋中,而材料中的赋役制度依旧有丁税,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商定”“须经英方同意”可知,这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故选A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唐朝初期租庸调制规定21—59岁之间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缴纳一定的绢或布来替代徭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征收户税,按田亩征收地税”可知,此举体现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C项正确;根据材料“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征收户税”可知,人丁税并没有废除,排除A项;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唐朝实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未涉及小农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36户居民仅6户受足额田数。此外还出现在租调规定税额之外征税的现象”可知,西魏时期,在均田制下,足额授田人数有限,且出现额外征税的现象,说明的是均田制在实施中遇到很大困难,C项正确;租庸调制是隋唐时期的赋税制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均田制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排除B项;两税法是唐朝中叶出现的赋税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至改革开放(中国)。据所学,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关税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与“战国”时间不符,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中国直到 1937年才正式宣布废除国内关税,实行统一的国境关税,非新中国成立后,排除B项;据所学,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国务院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独立的专门海关税法,与选项中改革开放后这一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影响题和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进步,导致井田制瓦解和新的赋税制度确立,A项正确;春秋时期,周朝的制度受到冲击,但是并未全面瓦解,排除B项;材料是对春秋时期的描述,这一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以争霸战争为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税制的标准,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据料可知,科差是元代赋税名目之一,包括丝料、包银与俸钞三项,官府向民户征收财物或派劳役,因此材料内容体现了元朝的科差,C项正确;“算缗”是汉代开征的对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和车船所征的赋税,排除A项;“庸”是隋唐时期的一种税收,指的是人民对国家应承担的义务劳动,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金花银”是明代税粮折收的银两,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选择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立海关管理机构,制定海关管理制度,这实现了海关管理权自主。
10.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度不断提高,但国家个人所得税收入仍保持高速增长,个人所得税在调节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平衡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B项正确。2018年,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度提升为5000元,A项缺乏材料及现实依据,排除。材料中并无国家财政收入总额,无法判断个人所得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地位,C项材料依据不足,排除。D项是对材料内容的误读,排除。
11.答案:C
解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以1843年为界,棉纱等货物的关税税率大幅度下降,究其原因是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即中英协定关税,造成这些物品的关税税率大幅度下降,故C项正确;通商口岸的开放与关税税率大幅度下降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当时中国经济结构仍旧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经济结构未变,排除B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12.答案:D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唐朝税制规定是一丁租二石,但是针对岭南和西南等地,则实行较为灵活的征税规定,D项正确;仅从规定,无法得出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排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国家灵活管理,不能说明边疆地区的经济变革状况,排除B项;该税制体现的是灵活治理方式,不能笼统地形容“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C项。故选D项。
13.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征税标准以资产为主,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放松了对百姓的人身控制,A项正确;输庸代役也有利于保障农民生产时间,因此C项不是主要的进步之处,排除C项;一条鞭法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及催生新的经济因素萌发,排除B、D项。故选A项。
14.答案:(1)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税源,解决内战军费;借此笼络及稳定民心,从内部来巩固新建立的政权;谋求国际认可,从外部来巩固新建立的政权。
(2)为修复战争创伤、发展国内经济起到了重要财政支持作用;保护了国家生产,提高了与外国商品间的竞争力。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为了缓解国家的财政困难,南京国民政府首先从关税问题展开对外交涉”可知,关税自主主要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税源,解决内战军费;“各国都声明取消在中国的一切关税特权,承认中国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说明国际认可南京国民政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南京国民政府一方面希望借此笼络及稳定民心,巩固新建立的政权;另一方面希望谋求国际认可。
(2)根据材料二中“在恢复与发展我国人民经济中,应起到重要作用”说明新中国关税政策调整为修复战争创伤、发展国内经济起到了重要财政支持作用;“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的竞争”说明新中国关税政策调整保护了国家生产,提高了与外国商品间的竞争力。
15.答案:(1)变化:从以人丁为主到后来以土地、财产为主。
原因: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2)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美洲白银大量流入,白银流通量增加。
趋势:征税标准逐渐转向土地和财产;由实物地租转向货币地租;税收名目逐渐简化。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