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随堂测试(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随堂测试(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6 09:35: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随堂测试
一、单选题
1.1978年,邓小平说:“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在此,邓小平强调的是( )
A.法律至上原则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依法治国原则 D.人民主权原则
2.2015年,习近平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爱国主义精神阐释。”这反映出( )
A.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B.爱国主义教育的可操作性
C.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性 D.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导地位
3.李四光在英国硕士毕业后,他的老师挽留他在英国工作,后来又建议他到待遇优厚的印度工作,但李四光坚决回国,其原因主要是( )
A.李四光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 B.李四光具有浓厚的思乡之情
C.中国政府给李四光高官厚禄 D.英国掀起了“排华”运动
4.新时期的两部动画片中,哪吒形象有所不同(见表)。这主要折射出( )
神魔小说《封神演义》(明代) 哪吒乃“灵珠子”转世,下世保周灭商,曾闹海屠龙。后因龙王告发自杀,复活后助武王伐纣,战功显赫,不恋荣华,功成身退。
动画电影《哪吒闹海》(1979年) 俊美顽皮、天真灵性的少年形象,他神通广大,敌我意识强烈,屠恶龙以保百姓平安。
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年) 叛逆的“魔童”形象,是个黑眼圈、酒糟鼻、双手插兜的“熊孩子”,他敢于打破天命,掌控自己命运,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
A.“百家争鸣”方针的实施 B.文艺创作彰显时代特色
C.影视拍摄契合唯物史观 D.艺术形象迎合工农情趣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下列项中,反映了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依法治国进入新阶段的是( )
A.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国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B.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C.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
D.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它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
6.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从“法制”到“法治”的转变( )
A.有利于依法治国理念的贯彻 B.实现了国家管理的有法可依
C.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D.标志着我国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7.下表为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发布的部分中国好人事迹。中国好人的事迹体现了( )
人物 事迹
北京“彩人姐姐”王丽娟 用皮影技艺帮扶残疾人就业,致力于非遗传承
江苏老兵李先南 坚守诺言,替牺牲战友尽孝36年
吉林“好的哥”汤万春 13年5次救火,感召身边500余名出租车司机自发组建志愿服务队
重庆乡村教师陈中福 竖守山村38年,照亮孩子出山路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农人”寇晓燕 创新摸索蹚出致富路,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A.精神文明建设逐渐兴起 B.劳动模范具有榜样作用
C.新时代中国的道德追求 D.爱国主义教育卓有成效
8.1959年春天,出生于广东省中山县南屏镇的容国团在世乒赛男单决赛中夺得新中国在世界体育比赛中第一个世界冠军,其照片登上《人民画报》封面。周总理将容国团夺冠和十年国庆视为1959年两件大喜事,将中国首次生产的乒乓球命名为“红双喜”,乒乓球热随之迅速风靡全国。
《人民画报》1959年6月1日(11)封面容国团夺冠( )
A.反映群众性体育运动水平提高 B.使乒乓球成为世界体育的重要项目
C.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D.展现了新中国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9.新中国成立至1952年,我国先后颁布了《婚姻法》《工会法》《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惩治贪污条例》,以及有关劳保、教育、卫生等相关法律、法令。这些法律和法令的颁布( )
A.服务于社会主义改造 B.照搬了苏联立法模式
C.立足于“一五”计划的开展 D.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10.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在艰苦的条件下改善当地恶劣的生存环境,结束了当地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这可以用来反映我国( )
A.农村经济工作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B.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C.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D.人民勇于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气质
11.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材料认为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关键原因是( )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
C.各个时期政治运动的阻碍 D.商品经济仍尚未产生
12.在社会主义发展建设的不同阶段,中国共产党提出并不断丰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理论。以下最能集中体现新时代中国精神,凝聚全体人民共同价值追求的是( )
A.“两弹一星”精神 B.“五讲四美三热爱”
C.三大系列创建活动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3.全国人大于1982年全面修改了宪法,截至2018年已通过四次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及常务委员会制定了200多件现行有效法律,地方人大及常委会制定了7500多件现行有效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制定了6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这反映出我国( )
A.积极推进法治建设 B.已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
C.法治思想深入人心 D.地方人大有权制定法律
二、材料题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20—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所颁布的《中华民国民法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民法典。它是中国近代社会二十余年政治激荡、经济生活的需求以及思想文化的影响在制度领域的回应。
——摘编自:谢冬慧《民国民法典编纂及其当下镜鉴》
材料二 民国时期民法法典化代表了我国近代民法法典化的最高成就,不仅借鉴了西方民法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也充分考虑到了我国的传统和当时的国情,不仅立法内容趋于完善,立法技术也较前一时期有了很大改进,它揭开了我国民法法典化新的篇章……由于历史因素的限制,最终导致这样一个法典化的进程更多地停留于形式上,而未能很好的与现实相结合、未能真正解决很多现实的问题,从这一点来说,它是失败的。
——摘编自:赵虎《民国时期民法法典化研究》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于是 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20 世纪九十年代 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
21 世纪 随着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民法典》制定的背景?并谈谈你对民国民法典的认识。
(2)根据材料三归纳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民国和新中国民法典编纂给我们当下的启示。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做为国家的根本大法,与《共同纲领》相比较……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向社会主义类型的国家制度的新的飞跃。据统计,1949年9月至1954年8月,中央颁布的法律、法令、法规文件达530件,初步形成了一个包括宪法、行政组织法、刑法、婚姻家庭法、经济法、劳动和社会福利法、科教文化法、军事法、民族法等众多法律在内的法律体系。
——摘编自《1949~1954年的中国政治体制》
材料二:改革开放30年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1999年,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2004年,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包括公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及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基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宗教信仰自由,在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环节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保障。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
——摘编自《中国的法治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法制建设的特点,并分析中国加强法制建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新发展及其意义。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可知,邓小平强调了法律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否定了人治,确立了法大于人,法高于权的原则,即依法治国原则,故C项正确。其余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习近平强调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爱国主义精神阐释”,这反映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爱国主义教育的可操作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未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主导地位,排除CD项。故选A项。
3.答案:A
解析:
4.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当代中国。据材料可知,1979年的动画电影《哪吒闹海》,哪吒是一个屠恶龙以保百姓平安的人物形象,而2019年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是一个敢于打破天命,掌控自己命运,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人物形象,其形象的变化,与社会发展,时代变化具有重大的关系,即文艺创作彰显时代特色,B项正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材料描述的是艺术问题,而非学术问题,排除A项;哪吒这个人物是虚构的形象,契合唯物史观说法不正确,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工农情趣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材料可知,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反映了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依法治国进入新阶段,D项正确;2005年4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2004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正式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于2007年06月29日发布,自1980年09月10日起施行,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从“法制”到“法治”的转变,是治国理念的巨大进步,有利于依法治国理念的贯彻实施,故A项正确。
7.答案:C
解析:中国好人体现了助人为乐、关爱他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精神,是以德治国和思想道德建设的具体体现,故C项正确;我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已经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故A项错误;材料中心词为中国好人,并非劳动模范,故C项错误;爱国是指热爱国家,材料中的中国好人是道德楷模,故D项错误。
8.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20世纪50年代末期,中国在体育方面取得新成就,周总理将其与十年国庆视为两大喜事,直观展现了新中国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故选D项;仅一人夺冠无法体现全国群众体育水平提高,排除A项;材料“在世乒赛男单决赛”表明乒乓球之前就是世界体育的重要项目,排除B项;体育夺冠可以提升国际形象,但无法大大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排除C项。
9.答案:D
解析:从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是我国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材料所述的法律和法令涉及劳保、教育和卫生等领域,通过法律规范能够促进这些领域事业的发展,所以能够促进国民经济恢复,故选D项;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才开始,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这些法律和法令是照搬苏联的立法模式,排除B项;“一五”计划1953年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10.答案:D
解析:图片信息反映的是,20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在艰苦的条件下改善当地恶劣的生存环境,结束了当地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这反映的是我国人民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创造美好生活的史实,体现了我国人民勇于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气质,D项正确;农村经济工作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与材料反映内容无直接关系,排除ABC项。故选D项。
11.答案:A
解析:《民法典》是指在采用成文法的国家中,用以规范平等主体之间司法关系的法典,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市民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法官裁判民商事案件的基本依据,新中国成立后《民法典》迟迟难以出台,除了当时的政治运动等表面原因外,根源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即当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一体制下,《民法典》起草工作难以持续进行,A正确;工业化进程的推动有助于民法典的起草,排除B;C是表面现象,而非关键原因,排除;D不符合史实,排除。
12.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D 项正确;“两弹一星”精神是广大研制工作者在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事业进行的斗中,培育和发扬的崇高革命精神。主要包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与题意要求不符,排除A项;五讲指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指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三热爱指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是中国共青团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下,在新的历史时期首创的群众性活动,与题意要求不符,排除B项;三大创建活动包括文明城市创建、文明村镇创建、文明行业创建,与题意要求不符,排除 C 项。故选 D项。
1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多次修订宪法,制定地方法规等,体现了我国积极推进法治建设,A项正确;虽然截至2018年我国已经制定通过了大量的法律法规,但法律体系仍处于日趋完善中,B项表述错误;C项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表述正确,但是片面解读材料,排除。
14.答案:(1)背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民法法典化的根本原因;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共和民主政体的确立,国家形式上的统一和政府能力的增强则为民法法典化提供了保障;西方法学思想的传播和世界各国民法法典化浪潮的冲击;固有民法的历史局限性是民法法典化的内在动因;清末民法法典化的影响;政法精英及优秀人士的推动。认识:民法法典化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其诞生具有重要意义;是近代民法法典化的最高成就,为后世的民法法典化提供有益借鉴,推动我国民法法典化进程走向深入;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但是该法典具有明显的弊端,由于中国近代自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以及中国政局的不稳定,导致该民法典未能与现实很好的结合,没能真正的发挥其作用。
(2)特点: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是动因;民法典制定进程不断加快;民法典内容不断完善。有利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
(3)启示:民法典的编纂必须密切关注传统和国情;重视立法者的素质;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直面社会现实。
解析:(1)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一“20世纪20—30年代……中国近代社会二十余年政治激荡、经济生活的需求以及思想文化的影响在制度领域的回应”这是《法典》出台的时空,在时空之下找到相应的政治,经济,思想内容即可,即: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共和民主政体的确立,国家形式上的统一和政府能力的增强则为民法法典化提供了保障;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民法法典化的根本原因;西方法学思想的传播和世界各国民法法典化浪潮的冲击。另外《法典》是一种新事物,同时要结合过去在这些方面的欠缺以及仁人志士的努力,如:传统法律的历史局限性是民法法典化的内在动因;清末民法法典化的影响;政法精英及优秀人士的推动等。第二小问认识,对事物的认识,重点可以从其历史影响来说明即可,据材料二“民法法典化代表了我国近代民法法典化的最高成就,不仅借鉴了西方民法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也充分考虑到了我国的传统和当时的国情,不仅立法内容趋于完善,立法技术也较前一时期有了很大改进,它揭开了我国民法法典化新的篇章”可得民法法典化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其诞生具有重要意义;是近代民法法典化的最高成就,为后世的民法法典化提供有益借鉴,推动我国民法法典化进程走向深入,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保障等;据材料二“历史因素的限制,最终导致这样一个法典化的进程更多地停留于形式上,而未能很好的与现实相结合、未能真正解决很多现实的问题”可得该法典具有明显的弊端,由于中国近代自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以及中国政局的不稳定,导致该民法典未能与现实很好的结合,没能真正的发挥其作用等。
(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中时间栏可得出民法典制定进程不断加快,而且改革开放明显更加密集可得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是动因,内容栏可得民法典内容不断完善。第二小问有利因素,据材料三“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尤其是90年代后制订频繁,可以结合所学得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等。
(3)根据材料二“从这一点来说,它是失败的”和材料三“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可得出民国时期制法失败,新中国制法成就显著,只能从这两种社会形态以及立法者本身来找原因,由此可得民法典的编纂必须密切关注传统和国情;重视立法者的素质;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直面社会现实等
15.答案:(1)特点:1954年宪法奠定法制基础;推动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加快立法进程(初步形成法律体系)。原因:政权初立,法制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巩固新政权、维护革命成果的需要;为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保障。
(2)新发展: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尊重和保障人权;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意义:对保障人民权益、推动国家政治生活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解析:(1)本题是特点、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初期。第一问特点,由材料“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做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可得出1954年宪法奠定法制基础;由材料“与《共同纲领》相比较……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向社会主义类型的国家制度的新的飞跃”可得出推动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由材料“1949年9月至1954年8月,中央颁布的法律、法令、法规文件达530件,初步形成了一个包括宪法、行政组织法、刑法、婚姻家庭法、经济法、劳动和社会福利法、科教文化法、军事法、民族法等众多法律在内的法律体系。”可得出加快立法进程(初步形成法律体系)。第二问原因,由材料“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做为国家的根本大法,与《共同纲领》相比较……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向社会主义类型的国家制度的新的飞跃。”及所学可得出政权初立,法制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结合所学可知,分别从巩固新政权、维护革命成果的需要;为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保障等角度分析说明。
(2)本题是对比、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78年以来的中国。第一问新发展,由材料“1999年,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可得出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由材料“2004年,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可得出尊重和保障人权;由材料“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及所学可得出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第二问意义,由材料“包括公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及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基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宗教信仰自由,在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环节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保障。”及所学可得出对保障人民权益、推动国家政治生活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新发展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