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随堂测试
一、单选题
1.有学者认为,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近20次;古印度一再造使唐朝;波斯、大食商人频繁往来于亚欧之间,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都受到唐政府尊重。这主要反映了唐朝时期对外交流的特点是( )
A.范围广泛,内容丰富 B.全面繁荣,兼收并蓄
C.交通发达,影响深远 D.西学东渐,交流频繁
2.《史记·蒙恬列传》记载:“始皇……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下列事件中与此记载有关的是( )
A.北击匈奴 B.征服越族 C.平“西南夷” D.修建长城
3.秦汉时期,面对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间的冲突。为了保卫自己的文明系统,帝国采取“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与“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之策。帝国的行为表现在( )
A.构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路 B.北讨匈奴,南征北战、开凿灵渠
C.修建驿道、收复河套、开发象郡 D.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通婚和亲
4.清朝时,西藏用转世灵童的办法确定达赖和班禅的继承人。为了避免纷争,清朝建立了金瓶掣签制度。中签的转世灵童,经清政府批准才能成为新一代的达赖或班禅。这表明金瓶掣签制度( )
A.主要是为了明确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的平等地位
B.规定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C.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转世的监督和任授权力
D.划分了达赖、班禅的管理权限和管理区域
5.元朝根据统治需要,在吐蕃诸部归附后,结合当地实际,设立宣政院统辖西藏世俗事务和宗教事务,推行政教合一制度。灭大理后设云南行省,根据当地多民族的复杂状况,推行土司制度,承认各族首领的传统地位且任命其兼任政府官吏。据此可知,元朝( )
A.实现各民族平等自治 B.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
C.推行因俗而治的政策 D.积极推动各民族汉化
6.汉代外交“临西海而望大秦”,使节出使各国,“远人宾服”。唐代时,要求选派的对外使节,“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明初,朝廷四处宣谕,“有贡必封”。清初,顺治曾诏谕,“南海诸国,有能倾心向化、称臣入贡者,朝廷一矢不加,与朝鲜一体优待。”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外交( )
A.注重思想文化影响 B.以利抚远为特征
C.旨在推广儒家思想 D.局限于周边国家
7.阅读下表,该表史实可以证明明朝( )
1514年 葡萄牙海盗商船直接侵占“电门”(今香港新界)
1521年 屯门葡萄牙人被明军驱逐,此后,所有朝贡国一概被禁止来广州通贡
1543年 葡萄牙人和一些中国海商在闽浙沿海骚扰,明将测捕,反遭败绩
A.海禁政策是外患的根源 B.海禁政策阻止了殖民扩张
C.实行海禁有一定合理性 D.海禁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
8.乾隆时规定:喇嘛补放营官均由达赖喇嘛之近待随从充任,但因不能到职,总系派人代办,难免会有代办者敲诈百姓,贪赃受贿的情况。嗣后凡需委派代办,均由驻藏大臣选妥干者前去充任,升补事宜,统归驻藏大臣会同达赖喇嘛遴选。这一变化( )
A.改变了因俗而治的政策 B.开启了中央对西藏的管辖
C.强化了西藏的社会治理 D.加强了西藏与内地的交流
9.考古发掘证实,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
A.西汉政府着力保护丝绸之路畅通 B.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
C.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源远流长 D.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
10.据史料记载,在西藏实行政教合一后,大力提倡喇嘛教发展,康雍乾时期,达赖喇嘛所辖的寺庙有3050座,有喇嘛302500余人,班禅所辖寺庙有327座,有喇嘛13700余人。清政府的这一做法( )
A.实现了权力的相互制衡 B.奉行了因俗而治的原则
C.加大了中央的管理力度 D.加强了佛教文化的交流
11.通西域后,汉武帝“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金、币、帛等价值数千亿铜钱,出使乌孙及葱岭以西诸国,期能‘断匈奴右臂’。”返回时“乌孙发导译送赛还”“其国乃益重汉”。据此可知西汉中期( )
A.外交政策发生根本转变 B.匈奴威胁彻底解除
C.中原文明向周边扩展 D.西域归附汉朝版图
12.下面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柴达木盆地所出土的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文物简况。据此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来自中原的物品 大量的开元通宝铜钱;宝花纹铜镜;刻有“谨封”二字的一枚印章(唐代官方传递公文的密封专用章);一件南北朝时期的青瓷莲花尊;道教符篆锦两件,其中一件上的文字是“上天太阳神光明,诸神佑护市易,大吉必来,急急如太上律令”。
藏文化方面的物品 藏文木牍、木简十余枚;写有古藏文的骆驼头盖骨、羊肩胛骨数块;藏文佛经及佛像壁画残片。
自西方的物品 东罗马金币一枚;波斯锦、波斯镀金人头像等波斯物品;镀金银质佛舍利容器、玛瑙珠、铜香水瓶等栗特物品。
A.唐朝实现了对青海地区全面有效的统治
B.柴达木盆地是中西交往的重要通道
C.佛教必定是经由西域传入中原地区
D.道教受到当地商人的热烈追捧
13.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初访中国,有些清朝地方官员将其称为“钦差”,乾隆闻此,甚为不满,下谕旨将使臣称为贡使,“以符体制”。乾隆这一做法( )
A.有利于实现外交近代化 B.维护了主权与领土完整
C.固守了传统的朝贡体制 D.表明乾隆开始关注世界
二、材料题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朝代 秦朝 汉朝 唐朝 两宋 元朝 明朝 清朝
中央管理 典客 大鸿胪 礼部鸿胪寺 民族政权长期并立时战时和榷场贸易 宣政院 礼部鸿胪寺 理藩院
管理措施 军事措施 修筑长城
北逐匈奴修筑长城 北击匈奴 (北方)灭东突厥
(西北)灭西突厥 (西北)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叛乱
(南方)征服越族地区
行政措施 (东北)乌桓校尉 (东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东北)设都司、卫所、授封女真首领
设行省 (北方)战争、和议、册封鞑靼首领 (北方)盟、旗行政单位
(西北)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 (西北)安西、北庭都护府 (西北)宣慰司、北庭都元帅府 (西北)伊犁将军
(南方)南海、桂林、象郡 羁縻南方 (西南)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行省 (西南)土司制度 (西藏)授封僧俗首领 (西南)改土归流(西藏)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
其他 和亲政策移民屯田 与吐蕃和亲、会盟
——据中外史纲要上、选择性必修一整理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主要封建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意义。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认识。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因高丽朝贡使者往来频繁,告谕中书省限制其贡期及贡品数,“宜令遵三年一聘之礼…所贡方物止以所产之布十匹足矣”。同时亦将此意转谕安南、爪哇、真腊等国。进京朝贡的人员住在会同馆,“旧例各处夷人朝贡到馆,五日一次放出,余日不许擅自出入,惟朝鲜、琉球二国使臣则听其出外贸易,不在五日之数。”明政府还规定了各国入贡的贡道,要求朝贡船停泊在指定的港口,按规定的路线将贡品运送至京。
——摘编自李金明《试论明代外朝贡贸易的内容与实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对外关系的特点。
材料二 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渔民被台湾土著杀害,出兵台湾。清政府郑重指出:台湾、琉球“二岛俱我属土…裁决固在于我”。1883一1885年中法战争后,法国占领越南。1894一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承认朝鲜“为完全无块之独立自主,故凡有亏损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绝”。自此,晚清封建宗藩体制彻底崩溃。
——摘编自林龙飞《晚清宗落体剖的解体》
材料三 1949年在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向各国政府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随后,中国政府采用灵活的方针处理外交问题,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不经谈判即行建交的办法;对民族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先谈判后建交的原则,在对方明确表示不承认台湾的国民党政权,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再就建交具体问题进行磋商;对于美、英、法等国,则不急于采取行动与它们建交。新中国这一时期的外交政策反映了新中国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特别是同邻国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真诚愿望。
——摘编自于化民《“三大政策”与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对外关系从晚清到现代的变化。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国家对外关系的主要因素。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唐朝时期对外交流全面繁荣,兼收并蓄,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唐朝时期对外交流内容丰富,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交通状况,C项错误。材料中的现象与“西学东渐”无关,D项错误。
2.答案:A
解析:从材料“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可知,秦朝为了抗击北方匈奴,修建直道,故A项正确;越族是南方少数民族,与材料“九原”“甘泉”等地理位置不符,故B项错误;“西南夷”是秦汉时期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称呼,与材料所涉及的地理位置不符,故C项错误;修建长城与材料“乃使蒙恬通道”不符,故D项错误。
3.答案:A
解析:“构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路”这些都是秦汉时期的史实,符合题干中的“‘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与‘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之策”,故A正确。
4.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为了避免纷争,清朝建立了金瓶掣签制度。中签的转世灵童,经清政府批准才能成为新一代的达赖或班禅”可知,清朝的金瓶掣签制度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转世的监督和任授权力,故C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驻藏大臣,故A、B不符合题意;材料是对金瓶掣签制度的解读,没有划分达赖、班禅的管理权限和管理区域,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5.答案:C
解析:材料“结合当地实际,设立宣政院统辖西藏世俗事务和宗教事务”“根据当地多民族的复杂状况,推行土司制度”体现的是元朝的统治者因地制宜地设置了宣政院和土司制度,C项正确;元朝推行四等人制度,各民族平等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中央集权并未达到顶峰,排除B项;材料与推动各民族汉化无关,排除D项。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南海诸国,有能倾心向化、称臣入贡者,朝廷一矢不加,与朝鲜一体优待”可知,体现的是中国古代外交注重思想文化的影响,A项符合题意。B项“以利抚远为特征”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中国古代外交主要是为了构建朝贡体系,C项排除。由材料无法得出“局限于周边国家”的结论,D项排除。
7.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葡萄牙海盗商船侵占“屯门”以及葡萄牙人在沿海地区骚扰是明代实行海禁政策的重要原因,说明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合理性,C项正确;A项颠倒因果关系,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海禁政策并未阻止殖民扩张,排除:海禁政策是严格限制而非禁止海外贸易,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乾隆时期起初喇嘛补放营官均由达赖喇嘛之近侍随从充任,后来均由驻藏大臣选妥干者前去充任,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驻藏大臣对上直接受皇帝指挥,秉承中央政府政令办事,驻藏大臣位高权大,凡是包括达赖、班禅在内的西藏地方各级重要官员,都要遵其指示、受其挟制,故材料中的变化强化了西藏的社会治理,C项正确;清代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仍沿用因俗而治的政策,排除A项;从元朝开始,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排除B项;材料中的改变旨在加强中央对西藏的管理,而不是加强西藏与内地的交流,排除D项。
9.答案:D
解析:材料显示在新疆地区发现西汉屯田及官署遗址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屯田是汉朝加强边疆管理的重要举措,其目的不仅仅是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汉朝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也未体现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故B,C两项排除;通过材料中屯田、官署遗址群等信息可知,西汉时期政府已经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的管辖,故D项正确。
10.答案:B
解析:西藏政教合一制度,是利用西藏佛教盛行的地方特色发挥宗教的作用进行管理,体现了清政府因俗而治的原则,故选B项;权力制衡是通过权力的分配体现的,而材料中政教合一的制度并不能体现权力分配,排除A项;政教合一体现的是地方的自主管理,并非加大中央的管理力度,排除C项:材料仅提及喇嘛教的发展,D项“交流”一词无从体现,排除。
1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张塞出使西域传播中原文明,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西汉外交政策发生根本转变,故A项排除;材料不能说明匈奴威胁彻底解除,而且“彻底”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排除;材料并没有反映西域归附汉朝版图,故D项排除。
12.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柴达木盆地既有来自中原和西藏地区的物品,又有来自西方的物品,这说明柴达木盆地是中西交往的重要通道,故选B。公元619年,唐朝设置鄯州刺史控制青海,到了6世纪中叶,吐蕃松赞干布时期,青海又为吐蕃所管辖,这说明唐朝时期,中央政府并未实现对青海地区全面有效的统治,排除A;佛教的传入有陆路又有海路,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提到道教的物品仅为一样,由此无法得知当地商人群体整体对道教的态度,排除D。
13.答案:C
解析:选择C:材料中对英国使臣的称呼变化说明当时中国外交思维落后,固守传统朝贡体制。排除A:材料中的做法不利于中国外交近代化。排除B:材料中对使臣的称呼不涉及主权与领土完整。排除D:乾隆下谕旨将使臣称为贡使,“以符体制”,说明乾隆皇帝对外面世界缺乏了解。
14.答案:(1)特点:遵循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原则;方式多样,措施灵活;总体上以和平交往为主。
(2)意义:有利于推动边疆地区的开发;增强了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推动疆域拓展,为现代中国版图奠定打下基础。
(3)认识:民族交融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树立民族共同体意识;少数民族为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要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原则;坚定地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反对一切分裂国家的行为。
解析: (1)根据材料“(西北)安西、北庭都护府”与“羁縻南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遵循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原则;根据材料“和亲政策移民屯田”与“民族政权长期并立时战时和榷场贸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方式多样,措施灵活;根据材料“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与“战争、和议、册封鞑靼首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总体上以和平交往为主。
(2)根据材料“(西北)安西、北庭都护府”与“羁縻南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推动边疆地区的开发;根据材料“和亲政策移民屯田”与“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增强了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根据材料“(西南)改土归流(西藏)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与“(北方)盟、旗行政单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疆域拓展,为现代中国版图奠定打下基础。
(3)根据材料“和亲政策移民屯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交融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根据材料“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与“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并且树立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据材料“设都司、卫所,授封女真首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少数民族为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并且要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原则;根据材料“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叛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坚定地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反对一切分裂国家的行为。
15.答案:(1)特点:加强对朝贡使者的管控;限制贡期及贡品数;怀柔远人、厚往薄来;规定贡道。
(2)变化:由屈辱性外交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由不平等外交到平等互利外交;由封建主义性质外交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外交;由被动接受到主动确立外交规则和对策。
原因:中共的正确领导及正确决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人民当家作主;中华民族实现独立解放。
(3)主要因素:指导思想;国家实力;民族精神;国家性质;国际形势。
解析:(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明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旧例各处夷人朝贡到馆,五日一次放出,余日不许擅自出入,惟朝鲜、琉球二国使臣则听其出外贸易,不在五日之数”可知,加强对朝贡使者的管控;根据材料“限制其贡期及贡品数”可知,限制贡期及贡品数;根据材料“所贡方物止以所产之布十匹足矣”及所学可知,怀柔远人、厚往薄来;根据材料“规定了各国入贡的贡道,要求朝贡船停泊在指定的港口,按规定的路线将贡品运送至京”可知,规定贡道。
(2)本题为对比类、背景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晚清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关于中国对外关系从晚清到现代的变化,根据材料“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故凡有亏损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绝”“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可知,由屈辱性外交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根据材料“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承认”“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可知,由不平等外交到平等互利外交;从性质看,由封建主义性质外交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外交;晚清的外交多为被动,根据材料“随后,中国政府采用灵活的方针处理外交问题”可知,由被动接受到主动确立外交规则和对策。
(3)本题为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当代世界。关于影响国家对外关系的主要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际形势的变化会影响外交,如冷战初期,新中国因意识形态原因在外交上“一边倒”;国家实力也是影响外交的重要因素,如20世纪70年代因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此外,国家指导思想、民族精神、国家性质也会影响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