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随堂测试
一、单选题
1.中国共产党的一次大会完全肯定了党中央从中共七大以来的路线是正确的,同时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四大
2.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年代 全民 集体 公私合营 私营 个体手工业
开始年 41.5 3.2 4 30.7 20.6
结束年 54.5 17.1 27.2 0.04 1.2
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 )
A.1946年、1949年 B.1952年、1956年
C.1966年、1976年 D.1978年、1982年
3.2020年12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发表的新年贺词中指出: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对其进行系统性阐释的是( )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4.张居正在奏疏中曾提出:“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亦恐难以底绩而有成也。”张居正强调的是( )
A.官员选拔的公平性 B.官员施政的有效性
C.官员监察的必要性 D.官员考核的重要性
5.1897年,一位改革家从广东跑到北京,上书皇帝说:“昔者安南之役,十年乃有东事;割台之后,两年遂有胶州……波兰之宰割均分,而举其国土;马达加斯加以挑水起衅而国灭……蚁穴溃堤,衅不在大……职恐自尔之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下列主张最有可能是该改革家提出的是( )
A.三民主义 B.东南互保 C.君主立宪 D.扶清灭洋
6.下表是关于清末新政的相关史实。据此可推知,清末新政的主要目的是( )
光绪三十一年(1905) 慈禧太后诏定五位大臣出使西洋考察,研究各国宪政,给宪政改革提供咨询
光绪三十二年(1906) 清政府颁布“仿行立宪”的谕旨,预备立宪,原则为“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
光绪三十四年(1908) 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大纲共23条,其中“君上大权”14条,“臣民权利义务”9条,通篇除涵括“议院不许干涉君主”等各势力妥协之产物,,亦具备了臣民需在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的先进理念
宣统三年(1911) 载沣任命庆亲王奕動为内阁总理大臣,筹组新内阁
A.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 B.维护清朝的专制统治
C.打破中西之间的藩篱 D.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7.中共八大会议指出,在生产的计划性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作为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这表明当时我国( )
A.独立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B.正确分析了人民内部矛盾
C.冲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 D.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
8.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说道:“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救亡图存的根本在于( )
A.培养维新人才 B.举办新式学校 C.改革科举制度 D.变革政治制度
9.《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10.1903年,清政府成立商部,以保护、开通工商实业为宗旨,制定和颁布一系列经济法规,如《商律》《公司律》《商会简明章程》《商标注册试办章程》等。这些举措的实行( )
A.标志着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 B.为社会转型蓄积了新生力量
C.推动了学习西方质的方面变革 D.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11.改革开放以前,受到表彰的劳动模范主要是军人和工农代表,改革开放后,劳动模范中有一半以上是科技工作者。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国家“863计划”的稳步开展 B.阶级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C.对劳动者的定义发生变化 D.高科技产业日益崛起
12.王安石在变法中规定,前此轮差职役的民户不再服役,改为按土地、家产多少交纳免役钱。前此无差役负担的官户、僧道户、女户、单丁户、未成丁户以及上五等的坊郭户,一律按其户等减半出钱,谓之免役钱。这一举措意在( )
A.为封建政府拓宽财源 B.遏制大地主大官僚势力的膨胀
C.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 D.适应放松人身控制的客观要求
13.有学者指出:在宋神宗的强力支持下,王安石以经济为中心的变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当改革向纵深发展时,这场缺乏政治支持的经济改革开始举步维艰,趋向失败,而且前期的改革成果也难以维持。该学者意在强调( )
A.统筹规划决定王安石变法的成败 B.王安石变法仅限于经济领域
C.统治者支持是变法成功的关键 D.变法必须先从政治领域启动
二、材料题
14.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未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衣冠号令,华夏同风”“迁都洛邑,修建孔庙祭孔”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不得摘抄原文)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嘉靖(1522—1566年)以来,当国者政以贿成,吏腹民背以媚权门,而继秉国者又务一切姑息之政,为逋负渊薮,以成兼并之私。私家日富,公室日贫,国困民穷。
材料二
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政令)朝下而夕奉行。漕河通,太仓粟充盈,可支十年。互市饶马,乃减太仆种马,而令民以价纳,太仆金亦积四百余万。又为考成法以责吏治。初,部院覆奏行抚按勘者,尝稽不报。居正令以大小缓急为限,误者抵罪。自是,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肃。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廷玉等《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居正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张居正改革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B项正确。故选B项。
2.答案:B
解析:材料中关于“全民、集体、公私合营、私营”的数据变化反映了社会主义改造将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其时间范围是1952一1956年,故B正确;A、C、D的时间范围都不符合三大改造的时间,故A、C、D排除。
3.答案:D
解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性阐释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故选D;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4.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可知,张居正认为如果考察一件事情,不看它的最终结果,发起一件事情,却不去多次考察,上级没有考察意识,做事的人就会怀着敷衍的想法,体现出张居正强调官员考核的重要性;材料主要说明官员考核,与官员选拔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政策实施的有效性,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监察的必要性,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当时警示“皇帝与诸臣”国灭危机的是维新派,其主张君主立宪,C项正确;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提出的,他是反对帝制的,排除A项;“东南互保”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由农民阶级提出,不符合材料中人物的身份,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材料“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君上大权’14条”“议院不许干涉君主”体现清末新政的保守性,专制色彩浓厚,体现了维护清朝的专制统治,故B项正确;新政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不是为了打破中西之间的藩篱,也不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A、C、D三项。
7.答案:A
解析: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并提出了不同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济理论与方法,表明我国独立探索社会主义道路,A项正确;材料表明我国提出了新的经济发展理论与方法,不是分析人民内部矛盾,B项排除;1956年的计划经济并没有束缚经济的发展,冲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是在改革开放之后,C项错误;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是1984年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D项错误。
8.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救亡图存的根本在“变官制”,即政治制度必须变革,故选D项。
9.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戊戌变法运动是为挽救民族危机而进行的一场爱国救亡的运动,它以失败而告终,没能阻止中国民族危机继续加深,A项错误;戊戌变法运动以失败而告终,没有改变中国的君主专制体制,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B项错误;戊戌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但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项不是戊戌变法的作用,D项错误。故选C。
10.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制定并颁布一系列经济法规,保护、开通工商实业,清末新政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为近代社会转型蓄积了新生力量,B项正确。
1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以前受到表彰的劳动者主要是体力劳动者,改革开放后有一半以上是科技工作者,这种现象体现了改革开放后国家加大对科技研究的投入,对劳动者的定义范围也随之扩大了,故选C项;“863计划”是1986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与材料中改革开放的转折点不符,排除A项;建国以来中国阶级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时间是三大改造完成后,而非改革开放后,排除B项;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科技产业日益崛起,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2.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王安石变法中征收免役钱的举措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故A项正确;免役法有利于遏制大地主大官僚势力的膨胀,但并非变法的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免役钱的征收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但封建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封建人身依附关系越加松弛是免役钱征收的客观作用,故D项错误。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根据材料可知,王安石在经济领域的变法得到了神宗的支持,因此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而“这场缺乏政治支持的经济改革开始举步维艰,趋向失败,而且前期的改革成果也难以维持”,这说明统治者的支持是变法成功的关键所在,C正确;王安石变法是有统筹规划的,但是依然未能成功,排除A;王安石变法在经济和政治领域都有改革,排除B;范仲淹的改革是从政治领域启动的,但是失败了,所以“必须”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
14.答案:(1)内容:①重农抑商。②分户制(或改革户籍制度)。③奖励军功。④建立县制。
(2)①推动了民族交融。②加速了鲜卑的封建化进程。③促进了鲜卑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进步。④为隋唐繁荣奠定了基础。
解析:(1)措施:根据材料“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可知,实行重农抑商:根据材料“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可知,分户制(或改革户籍制度);根据材料“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可知,奖励军功:根据材料“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可知,建立县制。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推动了民族交融,加速了鲜卑的封建化进程;对于鲜卑族而言,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进步;根据材料“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可知,为隋唐繁荣奠定了基础。
15.答案:(1)历史背景:嘉靖以来,朝政腐败;赋役不均,土地兼并严重,国家财政匮乏;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2)主要措施:政治上,尊崇君主权威,统一政令;经济上,疏通漕运,改革太仆寺种马制度,开展互市贸易;吏治上,推行考成法,严格考核官员。(答出两点即可)
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使政令能够有效推行;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保障了粮食供应,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整顿了官场的不良风气,促使官员尽职尽责,提高了政府的治理能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明王朝统治危机。(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