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古诗文言文阅读 2024-2025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复习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二 古诗文言文阅读 2024-2025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复习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0.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16 09:50:2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二 古诗文阅读
知识回顾
一、古诗
1、古诗阅读方法:读标题;读作者;读意象;读注释。
2、古诗常见题材:山水田园诗;送别诗;咏物诗;边塞战争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诗。
3、古诗常见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多感官结合、托物言志、对比、用典、借古讽今等。
4、常见语言风格:沉郁顿挫、慷慨悲壮、婉约细腻、含蓄委婉、粗犷豪放等。
5、炼字题答题方法:
(1)析词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
(2)找修辞写其表达效果;
(3)绘画面,即烘托了xx的意境;
(4)写感情:表达了xx感情、传达了xxx的思想。
6、炼句题
(1) 赏句中“意” :分析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内容和意境。
(2) 赏句中“技” :分析诗句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手法。
(3) 手法+内容表达+情感作用+结构作用 :运用这个模板,可以有效地引导思考,使答案更加完善。
7、内容理解题
(1) 准确解读文本 :首先,需要仔细阅读诗歌,注意诗歌的题目、作者和注释。诗歌的题目有时会提供关键信息,作者的风格和时代背景也对理解诗歌有帮助。注释中可能会提供关于诗歌背景和关键词汇的解释,这些都是理解诗歌的重要线索 。
(2) 分析诗歌结构和内容 :诗歌通常由起承转合几个部分组成,每部分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意义。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图和情感表达。此外,注意诗歌中的意象和关键词汇,这些是理解诗歌内容的关键 12。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诗歌往往通过意境和情感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受。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如孤寂、凄清、喜悦等,可以帮助理解诗歌的情感基调。使用适当的术语来描述意境的特点,如繁华热闹、雄浑壮丽等,可以使答案更加专业和准确
(3)答题模板:内容描述+技法及意境分析+表达情感
二、文言文
1.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2.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略无:完全没有; 阙:同“缺”,空隙、缺口
3. 自非亭午夜分 自非:如果不是;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4. 不见曦月 曦月:日月;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5. 至于夏水襄陵 襄陵:水漫上山陵; 襄:冲上、漫上
6. 沿溯阻绝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7. 虽乘奔御风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8. 不以疾也 不以疾:没有这么快
9. 则素湍绿谭 素湍: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
10. 回清倒影 回清:回旋的清波
11. 绝?多生怪柏 绝?:极高的山峰
12. 飞漱其间 飞漱:飞速地往下冲荡
13. 清荣峻茂 荣:茂盛
14. 良多趣味 良:甚,很
15. 每至晴初霜旦 晴初:天刚放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16. 林寒涧肃 肃:肃杀,凄寒
17. 属引凄异 属引:接连不断; 凄异:凄惨悲凉
18. 空谷传响 响:回声
19. 五色交辉 交辉:交相辉映
20. 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21. 晓雾将歇 歇:消散
22. 夕日欲颓 颓:坠落
23. 沉鳞竞跃 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24. 实是欲界之仙都 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25.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26. 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27. 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子里
28. 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29.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30.从流飘荡 从:跟、随
31.任意东西 东西: 向东或向西
32.泉水激石 激: 冲击,撞击
33.蝉则千转不穷 转: 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34.鸢飞戾天者 戾: 至、到达
35.望峰息心 息心: 指平息名利之心
36.经纶世务者 经纶: 筹划、治理
37.窥谷忘反 反: 同“返”,返回
真题训练
第一篇
古代诗歌阅读(共6分)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①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注】①浴蚕:指古时用盐水选蚕种的劳动。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B )
A.本诗是一首七言绝句,无论是从题目中的“山村”还是从诗中的“鸡鸣”“竹溪”等意象,都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
B.首句写入山村前的所闻。因为是雨天,山村的轮廓在远处未必看得分明,但鸡鸣声却听得清晰,故用鸡鸣之声衬托出山村的喧闹。第二句通过对一条引人入胜的山村小径的描绘,显示山居之“深”,让读者在诗句中体验了款步山行的味道。
C.第三句写入村所见。妇姑雨中相唤浴蚕,亲切和睦,呈现了一派融洽和谐的农忙景象。
D.诗人处处扣住山村特色,从景物写到人事,从人事写到环境气氛,运用新鲜活泼的语言,鲜明生动的意象,传达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解析】B(“故用鸡鸣之声衬托出山村的喧闹”说法有误。)
11.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请指出来,并结合全诗分析这一字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示例一:“闲”是本诗的诗眼(1 分)。闲字运用了反衬手法(对比/衬托),用中庭栀子花之闲从侧面入笔,衬托出了农事繁忙的景象,充满了欢快向上的劳动生活气息,表达了诗人悠然闲适的心境,抒发了诗人对田家生活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示例二:“闲”是诗眼,“闲”字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栀子花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栀子花肆意绽放/尽情绽放,无人观赏的特点,表达作者对栀子花的喜爱赞美/作者的悠然闲适的心境。
示例三:“闲”是诗眼,“闲”是闲适、悠闲的意思,栀子花在中庭尽情绽放,悠闲自在,展现了一副宁静优美/清新恬淡(同类词)的景象,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悠然闲适的心境,抒发诗人对田家生活的喜爱与赞美。
(诗眼 1 分,手法和内容 1 分均要有,表达心境或特点 1 分,抒发情感 1 分,同类词均可,如果诗眼找错了,但是分析对几分就给几分。)
(二)文言文阅读(共16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
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传云:“夏禹见神女,授符书于此。”坛上观十二峰,宛如屏障。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1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B )
A.“引”的古字形像一人拉弓,本义是“开弓”,引申指“拉”。这里引申为“延长”。
B.“是日,天宇晴霁”和“实是欲界之仙都”(《答谢中书书》)中“是”的含义是一样的。
C.“左顾右盼”中“顾”是“看”的意思。以此推断,“四顾无纤翳”中“顾”也可以解释为“看”。
D.“亦可异也”和“属引凄异”(《三峡》)中的“异”含义是不一样的。
【解析】B(前一个“是”是代词,这;后一个“是”做动词,表判断,两者用法不同。)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 B )
A.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
B.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
C.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
D.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
【解析B】(A、C 两项在“上”字前断句不当,D 项在“翔”和“舞”两个字中间断句不当,故选择B。)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参考答案:】 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评分细则:虽:即使,1 分;奔:飞奔的马(骏马),1 分;整句大意翻译正确 1 分
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参考答案:】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种奇异(奇妙,奇特,奇峭,奇丽)的景象(景色)。
评分细则:议者:议论的人(们),1 分;奇:翻译成:奇异,奇妙,奇特,奇峭,奇丽) 的景象,1 分;整句大意翻译正确 1 分
甲、乙文段都写到山,两文中的山各有什么特点?另外,两文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请简单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6分)
【参考答案】甲文描写三峡两岸的群山具有连绵不断、雄奇险岭、遮天蔽日的特点(答出一个特点给 1 分,答出两个即可给满分 2 分,只要是相应特点,不同词语也可,如:山高、岭连等); 乙文描亏巫山及其神女峰具有高、奇、秀等特点(标准同上,答出“高峻、纤丽、奇峭等词语都可给分)。两文都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意思对即可)(甲、乙文中山的特点各 2 分,共 4 分:情感 2 分)
【参考译文】 【乙】二十三日,经过巫山的凝真观,参拜了妙用真人的祠堂。妙用真人就是世上大家所说的巫山神女。祠堂正对着巫山,峰峦很高冲入高天,而山脚则直插入江水中。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种奇异的景象。可是十二峰并不能全看见。能看到的八九个山峰, 只有神女峰纤巧修长……
在庙的后边,半山腰中有个石坛,比较平坦。传说“夏禹遇到神女,神女就是在这个地方把符书送给禹。”在石坛上看十二峰,就像屏障一样。这一天,天空晴朗,看四周围没有丝毫云烟, 只有神女峰上有几片白云,就像凤凰、白鹤在那里跳舞、散步,很久也不散去,也是很奇异的一个现象。
第二篇
古诗文阅读(18分)
春日
汪藻①
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
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茅茨②烟瞑③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注释】①汪藻,字彦章,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南宋文学家。②茅茨:茅草屋顶。③烟瞑:烟而迷蒙。
10. 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 这首诗写了一个多雨“春日”,作者是用浮云带雨、田水如镜、客衣沾湿等镜头来表现的。
B. 诗中“客衣湿”所呼应的一联是“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
C. 颔联主要写人,写出了人经过渡口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状态。
D. 全诗语言清新明快,素净淡雅,极具画面感,读来别有一番意趣。
【 解析C 】.颔联主要写景,而不是写人。写人眼前所见的景:野田、春水、渡口、鸥鸟。
11. 小明同学读此诗后觉得可以从景物描写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以下是他的总结,请你根据诗歌内容,补充完整。
写景方法 相关诗句 景物特点 表达情感
夸张 野田春水碧于镜 ③ ④
拟人 ①
② 茅茨烟瞑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答案】 ①桃花嫣然出篱笑②视听结合③恬静优美④喜爱
【解析】“桃花嫣然出篱笑”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嫣然”“笑”赋予桃花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枝桃花伸出篱外,将开未开、含苞待放的动人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桃花(或春日所见景色)的喜爱之情。
“茅茨烟瞑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意思是草屋顶烟雨靡靡,打湿了行客的衣裳,午后鸡鸣一声将人从闲梦中唤引回了现实。运用了视觉和听觉,写茅茨人家,柳昏烟暝;迷蒙雾气,沾衣欲湿;意境朦胧优美。作者忽闻一声鸡鸣,更觉宁静安谧。表现出诗人心情之欣悦,感受的新鲜。
整首诗写野田春水映映,一碧如镜,固然赏心悦目;渡边鸥鸟忘机,与人相亲相近,自有物我欣然之趣;篱间夭桃临风,似开未开,嫣然含笑,更觉深情。茅茨人家,柳昏烟暝;迷蒙雾气,沾衣欲湿;意境朦胧优美。作者忽闻一声鸡鸣,更觉宁静安谧。表现了恬静优美的景物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
【甲】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祝史①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传云:“夏禹见神女,授以符书于此。”坛上观十二峰,宛如屏障。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②,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祝史:祠中主持祭祀的人。②翳:遮盖,这里指云。
12. 对文中加点词词义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文言词句 推断方法 词义
A 然十二峰者 不可悉见 联想成语法:悉听尊便 全、都
B 谒妙用真人祠 联系语境法:上文说“过巫山凝真观” 参拜
C 授以符书于此 课内迁移法:不以疾也 认为
D 久之不散 查阅词典法: 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这”或“它”;③动词“往、去”;④音节助词,无实义。 音节助词,无实义
【解析】C 不以疾也,句意为不及船行得快。以,认为。授以符书于此,句意为在此把符书送给了(夏禹)。以,把。选项中使用课内迁移法,因此推断“以”的词义为“认为”表述有误。
1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
A. 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
B. 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
C. 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
D. 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
14. 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有很多趣味。
15. 甲乙两文都写到了“山”,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两文段所写“山”的特点有何不同。
甲文段写群山具有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乙文段描绘的巫山及其神女峰具有高、奇、秀等特点。
【翻译】
二十三日,经过巫山凝真观时,参拜了妙用真人祠。妙用真人就是大家所说的巫山神女。祠庙正对着巫山,峰峦高耸冲上云霄,山脚径直插入江水。人们议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里奇妙。但是巫山十二峰并不能全部看到。所能见到的八、九座峰,只有神女峰最是纤细峻峭,适宜作为神女的化身。祠中主持祭祀的人说:“每年的八月十五晚上月亮朗照的时候,就能听到优美的音乐,在峰顶上往返行走,能听到山上的猿猴啼叫,到天明才渐渐停止。”庙的后边的半山腰中有个石坛,比较平坦。传说:“夏禹碰到神女,神女在这个地方把神符送给夏禹。”在石坛上看有十二座山峰,就像屏障一样。这天,天空晴朗,四周天空无云,只有神女峰的上空有几片白云,就像凤凰、仙鹤在飞舞,徘徊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散去,也是很觉得奇异的一个现象啊。
第三篇
(一)诗歌鉴赏(6分)
秋夜
唐·方干
度鸿惊睡醒,欹枕已三更。
梦破寂寥思,灯残零落明。
空窗闲月色,幽壁静虫声。
况是离乡久,依然无限情。
【注】欹:qī,依靠,倚靠。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睡醒”“欹枕”写出了诗人在秋夜里被鸿雁惊醒,彻夜无眠的情状。
B.颔联写诗人的梦被打破,灯光逐渐消失,被深夜包围的寂寥之感。
C.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月色”“虫声”,营造了闲适惬意的氛围。
D.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虽离开了故乡很久,但对故乡的思念未曾减少的情感。
【解析C】空荡的月光和微弱的虫声一静一动,营造了清幽孤寂的氛围,“闲适惬意”解读有误。
9.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句“空窗闲月色,幽壁静虫声”。(4分)
【参考答案】示例:“我”坐在窗前,看着空荡的月光,聆听寂静的墙壁上微弱的虫鸣声。(1分)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空荡的月光和微弱的虫叫声,营造了清幽寂寥的氛围,(1分)表现了诗人思乡的孤苦之情。
(二)文言文阅读(14分)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极乐寺纪游
袁宗道
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馀。
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亘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
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①。殿前剔牙松②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③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余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④,作六桥⑤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⑥乎?
是日分韵,各赋一诗而别。
【注】①张盖:张开的车盖。②剔牙松:一种针叶松,其叶如牙签,故名。③斑剥:斑驳疏落。④进贤冠:古时儒者所戴的一种表示身分的缁布冠,元代以后废。这里说挂进贤冠,表示弃官退隐。⑤六桥:在杭州西湖苏堤上,称“跨虹六桥”,风景优美。⑥情障:这里犹言“心愿”。
10.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从西山深涧中来”中的“从”和“从流飘荡”(《与朱元思书》)的“从”意思相同。
B.“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的“若”本义是“顺从”,引申为“如同,像”“选择”“比得上”等,在此处取“如同,像”之意。
C.“然”有“对,正确”“如此,这样”“然而,但是”等义项,“思立亦以为然”的“然”应为“然而,但是”。
D.“是日分韵”的“是”与“是非曲直”中的“是”意思相同。
【解析B】A.“从西山深涧中来”中的“从”意为“自”,“从流飘荡”中的“从”意为“跟、随”,意思不同。B.理解正确。C.“思立亦以为然”的“然”应为“如此,这样”。D.“是日分韵”的“是”的意思是“这”,“是非曲直”中的“是”意思是“对的,正确的”,意思不同。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A.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B.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C.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D.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6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重点词:但、耳)
(2)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
【翻译】极乐寺离桥大约三里路,道路的风景也很好,马在绿荫下前行,就像给马车做的车棚。(重点词:去、可、若)
13.本文与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同为游寺,情感上有相通之处,但因个人际遇不同,也存在着差异,请从情感的角度说说两文的异同。(4分)
【参考答案】 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1分)
异:《极乐寺纪游》对官场的厌倦(对个人心性解脱的追求)。(1分)《记承天寺夜游》贬谪的悲凉、不得志的抑郁之情、寂寞、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等。(2分)
【乙】文参考译文
高梁桥下的河水从西山深峡谷中流淌过来,经过此地流入河里,像是一千匹白色的带子,微风吹过水面就像罗纹纸。河堤筑在水中,被两条河夹着。堤上有四行绿色的杨树,树木古老枝叶繁盛,一棵大树的树荫,可以铺好几张席子,从叶子缝隙中垂下的柳条有一丈多长。
河岸北边寺庙道院非常多,红门大殿,绵延好几十里远。对面远处的树木,高矮成林,中间几处水田,西山好像人盘着螺旋状的头发,耸立在树林河水之间。
极乐寺离桥大约三里路,道路的风景也很好,马在绿荫下前行,就像给马车做的车棚。佛殿前有几株“剔牙松”,松树躯干碧绿嫩黄,斑驳疏落就像大鱼的鱼鳞,松树大约有七八围粗。
空闲时节,我曾经和黄思立等先生一起来这里游玩。我的弟弟袁中郎说:“这个地方就像钱塘、苏堤。”黄思立也认为是。我于是感慨西湖美景,我梦到很多次了,什么时候能挂起进贤冠,充当西湖六桥底下的游客,了却我一段山水情缘? 当天每人分别押一个韵,各自做了一首诗,然后道别。
第四篇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9~10题。(6分)
春山夜月
于良史①
春山多胜事②,赏玩夜忘归。掬③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④。
【注】①于良史:唐代诗人,其五言诗清丽超逸,讲究对仗。②胜事:美好的事物。③掬(jū):双手捧起。④翠微:指山腰青翠幽深处,泛指土小。
9.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D )
A.这首诗开头两句统领全篇,后六句具体展开对“胜事”“赏玩忘归”的描述。
B.因为春天山中美好的事物很多,所以诗人一整天都在山里“赏玩”,竟然忘了回去。
C.颈联中诗人唯兴所适,不比较路程远近,他陶醉于山中月下美景,在将要离开时,对眼前的一花一草怀着依依惜别的深情。
D.尾联从远方转向近处,以声音引出画面,用爱怜的笔触将春山月下特有的景色勾勒出来。
【解析】D 由近处转向远方
10.这是一首有特色的写景诗,“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是传神名句,请你赏析这句诗的传神之处。(4分)
【参考答案】结构上,前句紧承上联的“夜”字,下句“弄花”则承首句的“春”字。(1分)内容上“掬水”句写泉水清港明激照见月影,好像那一轮明月在自己的手里一般,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花香衣香浑为一体,这两句写出了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2分)“掬”字和“弄”字,既写景又写人,表现了诗人的童心和雅兴,确是传神。(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14分)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过杭,东还会稽①。龙井②辨才法师以书邀予入山。比出郭,已日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③,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毛发。遂弃舟,从参寥杖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经佛寺十,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或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有也。
行二鼓矣,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潮音堂。明日乃还。
(选自秦观《淮海集》)
【注】①会稽:今浙江绍兴。②龙井:在今杭州市西风篁岭上,附近产茶。③篮舆:竹轿。
11.下面是阅读本文时对文言字词的推断,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B )
A.“书”的意思有:写字;②字体;③装订成册的著作;④书信;⑤文件;⑥姓,“以书邀余人山”的“书”的意思应为④,与“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同义。
B.成语“比邻而居”的“比”的意思是“挨着,紧靠着”,据此可类推“比出郭”的“比”也为此意。
C.“霁”,从雨,齐声。本义:雨止。“天宇开霁”的“霁”的意思为“雨止,天放晴”。
D.“憩于龙井亭”与《记承天寺夜游》中“相与步于中庭”的“于”用法相同。
【解析B】“比出郭”意为“等到出了城”。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B )
A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人/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算岭
B.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人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
C.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人/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
D.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人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语句的大意。(6分)
(1)遂弃舟,从参寥杖策并湖而行。(3分)
【翻译】于是(我)便放弃坐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慢走。(“遂”“从”“杖策”各1分)
(2)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有也。(3分)
【翻译】草木长得葱葱郁郁,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深郁”“悲鸣”“殆”各1分)
14.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4分)
(1)文中称山中“皆寂不闻人声”,又说“流水激激悲鸣”,是否前后矛盾 (2分)
【答案】并不矛盾,以声衬静,突出了环境的寂静与清幽,表现了作者对美景的喜爱之情。
(2)作者为什么发出“殆非人间有也”的感叹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2分)
【答案】隐显的灯火,葱郁的草木和悲鸣的急流所组成的夜景优美,幽寂,让作者内心沉寂、澄明,故而情不自禁地发出“殆非人间有也”的感叹。(2分)
第五篇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9—10题。
夜行
吴兆骞①
惊沙莽莽②飒风飙,赤烧连天夜气遥。雪岭三更人尚猎,冰河四月冻初消。
客同属国思传雁③,地是阴山学射雕④。忽忆吴趋⑤歌吹地,杨花楼阁玉骢骄⑥。
【注释】①吴兆骞,清初诗人,吴江松陵镇人,顺治十四年科场案,无辜遭累,遣戍宁古塔23年。②莽莽:辽阔无边。③属国思传雁:这里运用了汉朝苏武的典故。属国,指苏武,他受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后被囚禁。经过19年的煎熬,终于被皇帝鸿雁传诏,得以放还。归国后,任典属国。④学射雕:指诗人在阴山脚下学习射雕。⑤吴趋:古代吴地歌曲的名称。⑥玉骢骄,指骑马奔驰于春郊。
9.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 2 分 )
A. 首联的“惊沙”“飒风飙”突出了西北的特点,“赤烧连天”是指烧野草的火焰在远处与天边相连,意境阔大。
B. 三更过后,雪岭上还有人在打猎;四月已到,冰封的河流方始解冻。颔联在写景的同时描绘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和物候特征。
C. 颈联中的“客”字,措词独具匠心。明明是被囚之身,却偏偏说是异乡作客,从中隐隐可见作者无罪被谴的遭遇,透露出一种无奈苦涩的心理。
D. 尾联中诗人的心情逐渐变得明朗欢快,主要是此时诗人听到了吴地的歌曲、看见了随风飘荡的柳絮、精美的琼楼玉阁,还有在春风里畅意奔跑的骏马。
【解析D】没有“听到”“看见”,是回忆。
10.重点分析诗歌的后两联,填写下面的表格。 (4分)
手法 情感
客同属国思传雁,地是阴山 学射雕 。 ① ②
忽忆吴趋歌吹地,杨花楼阁 玉骢骄。 ③ ④
【答案】①用典 ②运用苏武的典故,表达了对希望有朝一日能被赦免返乡的渴望之情。(从中也透露出作者无罪被谴的无奈苦涩)“学射雕”一事可以看出诗人入乡随俗,正视现实,身处困境依然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 ③想象与联想;④回忆江南繁华热闹的景象,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对过往家乡生活的怀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
宋 ·苏轼①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①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乙】龙山重
明 ·张岱①
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②,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芥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③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④雪货呆白⑤。坐久清冽,苍头⑥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⑦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⑧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界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注释】①张岱:明代文学家。中年以后,张岱遭遇了国破家亡的变故,为躲避战火,他被迫隐居西白山。回想五十年来的经历,当年的繁华靡丽就好像一场大梦,于是他追忆往事写下了这篇散文。 ②霁:雨后或雪后转晴。③李芥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都是当时的伶人(戏曲演员)。生,指男演员。马小卿、潘小妃为女伶。④光:显出光亮。⑤呆白:苍白。⑥苍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⑦觥(gōng):古代一种酒器。⑧欱:同“喝”。
11.下面对文中字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B )(2分)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月色入户 字源推测法:甲骨文 A.门
相与步于中庭 课内迁移法:未复有能与其奇其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B.参与,这里指领悟、欣赏
余勉强举大觥敌寒 参考成语法:寡不敌众 C.抵挡,抵抗
三鼓归寝 查阅词典法:①一种打击乐器;②击鼓;③ 古代夜间击鼓报时, 一夜报五次。“三鼓”,即“三更”。 D.③(序号)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 2 分 )
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
A. 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 B.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
C. 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 D. 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
13.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语句的大意。 (3分)
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
【翻译】声音被寒气的威力所震慑,艰涩得出不来。(建议给分点:为…所…:被动句式;慑:震慑、威慑;句子翻译通顺完整)
14. 【甲】【乙】两文均是情景交融的佳作,它们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根据景物特点及写作背景,简要概括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分)
【答案】景色:【甲】文:描绘了一幅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月夜图景;【乙】文:稀薄、暗淡的月色;阔大、苍白的雪景(甲乙文景色特点2分);
情感:【甲】文:微妙而复杂: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乙】文:人生道路迷茫的感慨和难以释怀的故国之思。(甲乙文分别概括情感3分,可以不用具体分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二 古诗文阅读
知识回顾
一、古诗
1、古诗阅读方法:读标题;读作者;读意象;读注释。
2、古诗常见题材:山水田园诗;送别诗;咏物诗;边塞战争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诗。
3、古诗常见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多感官结合、托物言志、对比、用典、借古讽今等。
4、常见语言风格:沉郁顿挫、慷慨悲壮、婉约细腻、含蓄委婉、粗犷豪放等。
5、炼字题答题方法:
(1)析词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
(2)找修辞写其表达效果;
(3)绘画面,即烘托了xx的意境;
(4)写感情:表达了xx感情、传达了xxx的思想。
6、炼句题
(1) 赏句中“意” :分析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内容和意境。
(2) 赏句中“技” :分析诗句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手法。
(3) 手法+内容表达+情感作用+结构作用 :运用这个模板,可以有效地引导思考,使答案更加完善。
7、内容理解题
(1) 准确解读文本 :首先,需要仔细阅读诗歌,注意诗歌的题目、作者和注释。诗歌的题目有时会提供关键信息,作者的风格和时代背景也对理解诗歌有帮助。注释中可能会提供关于诗歌背景和关键词汇的解释,这些都是理解诗歌的重要线索 。
(2) 分析诗歌结构和内容 :诗歌通常由起承转合几个部分组成,每部分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意义。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图和情感表达。此外,注意诗歌中的意象和关键词汇,这些是理解诗歌内容的关键 12。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诗歌往往通过意境和情感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受。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如孤寂、凄清、喜悦等,可以帮助理解诗歌的情感基调。使用适当的术语来描述意境的特点,如繁华热闹、雄浑壮丽等,可以使答案更加专业和准确
(3)答题模板:内容描述+技法及意境分析+表达情感
二、文言文
1.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2.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略无:完全没有; 阙:同“缺”,空隙、缺口
3. 自非亭午夜分 自非:如果不是;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4. 不见曦月 曦月:日月;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5. 至于夏水襄陵 襄陵:水漫上山陵; 襄:冲上、漫上
6. 沿溯阻绝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7. 虽乘奔御风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8. 不以疾也 不以疾:没有这么快
9. 则素湍绿谭 素湍: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
10. 回清倒影 回清:回旋的清波
11. 绝?多生怪柏 绝?:极高的山峰
12. 飞漱其间 飞漱:飞速地往下冲荡
13. 清荣峻茂 荣:茂盛
14. 良多趣味 良:甚,很
15. 每至晴初霜旦 晴初:天刚放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16. 林寒涧肃 肃:肃杀,凄寒
17. 属引凄异 属引:接连不断; 凄异:凄惨悲凉
18. 空谷传响 响:回声
19. 五色交辉 交辉:交相辉映
20. 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21. 晓雾将歇 歇:消散
22. 夕日欲颓 颓:坠落
23. 沉鳞竞跃 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24. 实是欲界之仙都 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25.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26. 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27. 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子里
28. 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29.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30.从流飘荡 从:跟、随
31.任意东西 东西: 向东或向西
32.泉水激石 激: 冲击,撞击
33.蝉则千转不穷 转: 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34.鸢飞戾天者 戾: 至、到达
35.望峰息心 息心: 指平息名利之心
36.经纶世务者 经纶: 筹划、治理
37.窥谷忘反 反: 同“返”,返回
真题训练
第一篇
古代诗歌阅读(共6分)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①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注】①浴蚕:指古时用盐水选蚕种的劳动。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本诗是一首七言绝句,无论是从题目中的“山村”还是从诗中的“鸡鸣”“竹溪”等意象,都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
B.首句写入山村前的所闻。因为是雨天,山村的轮廓在远处未必看得分明,但鸡鸣声却听得清晰,故用鸡鸣之声衬托出山村的喧闹。第二句通过对一条引人入胜的山村小径的描绘,显示山居之“深”,让读者在诗句中体验了款步山行的味道。
C.第三句写入村所见。妇姑雨中相唤浴蚕,亲切和睦,呈现了一派融洽和谐的农忙景象。
D.诗人处处扣住山村特色,从景物写到人事,从人事写到环境气氛,运用新鲜活泼的语言,鲜明生动的意象,传达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11.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请指出来,并结合全诗分析这一字的妙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共16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
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传云:“夏禹见神女,授符书于此。”坛上观十二峰,宛如屏障。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1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引”的古字形像一人拉弓,本义是“开弓”,引申指“拉”。这里引申为“延长”。
B.“是日,天宇晴霁”和“实是欲界之仙都”(《答谢中书书》)中“是”的含义是一样的。
C.“左顾右盼”中“顾”是“看”的意思。以此推断,“四顾无纤翳”中“顾”也可以解释为“看”。
D.“亦可异也”和“属引凄异”(《三峡》)中的“异”含义是不一样的。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
B.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
C.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
D.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乙文段都写到山,两文中的山各有什么特点?另外,两文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请简单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篇
古诗文阅读(18分)
春日
汪藻①
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
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茅茨②烟瞑③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注释】①汪藻,字彦章,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南宋文学家。②茅茨:茅草屋顶。③烟瞑:烟而迷蒙。
10. 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写了一个多雨“春日”,作者是用浮云带雨、田水如镜、客衣沾湿等镜头来表现的。
B. 诗中“客衣湿”所呼应的一联是“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
C. 颔联主要写人,写出了人经过渡口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状态。
D. 全诗语言清新明快,素净淡雅,极具画面感,读来别有一番意趣。
11. 小明同学读此诗后觉得可以从景物描写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以下是他的总结,请你根据诗歌内容,补充完整。
写景方法 相关诗句 景物特点 表达情感
夸张 野田春水碧于镜 ③ ④
拟人 ①
② 茅茨烟瞑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甲】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祝史①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传云:“夏禹见神女,授以符书于此。”坛上观十二峰,宛如屏障。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②,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祝史:祠中主持祭祀的人。②翳:遮盖,这里指云。
12. 对文中加点词词义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文言词句 推断方法 词义
A 然十二峰者 不可悉见 联想成语法:悉听尊便 全、都
B 谒妙用真人祠 联系语境法:上文说“过巫山凝真观” 参拜
C 授以符书于此 课内迁移法:不以疾也 认为
D 久之不散 查阅词典法: 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这”或“它”;③动词“往、去”;④音节助词,无实义。 音节助词,无实义
1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
B. 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
C. 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
D. 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
14. 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甲乙两文都写到了“山”,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两文段所写“山”的特点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篇
(一)诗歌鉴赏(6分)
秋夜
唐·方干
度鸿惊睡醒,欹枕已三更。
梦破寂寥思,灯残零落明。
空窗闲月色,幽壁静虫声。
况是离乡久,依然无限情。
【注】欹:qī,依靠,倚靠。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睡醒”“欹枕”写出了诗人在秋夜里被鸿雁惊醒,彻夜无眠的情状。
B.颔联写诗人的梦被打破,灯光逐渐消失,被深夜包围的寂寥之感。
C.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月色”“虫声”,营造了闲适惬意的氛围。
D.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虽离开了故乡很久,但对故乡的思念未曾减少的情感。
9.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句“空窗闲月色,幽壁静虫声”。(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14分)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极乐寺纪游
袁宗道
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馀。
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亘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
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①。殿前剔牙松②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③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余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④,作六桥⑤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⑥乎?
是日分韵,各赋一诗而别。
【注】①张盖:张开的车盖。②剔牙松:一种针叶松,其叶如牙签,故名。③斑剥:斑驳疏落。④进贤冠:古时儒者所戴的一种表示身分的缁布冠,元代以后废。这里说挂进贤冠,表示弃官退隐。⑤六桥:在杭州西湖苏堤上,称“跨虹六桥”,风景优美。⑥情障:这里犹言“心愿”。
10.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从西山深涧中来”中的“从”和“从流飘荡”(《与朱元思书》)的“从”意思相同。
B.“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的“若”本义是“顺从”,引申为“如同,像”“选择”“比得上”等,在此处取“如同,像”之意。
C.“然”有“对,正确”“如此,这样”“然而,但是”等义项,“思立亦以为然”的“然”应为“然而,但是”。
D.“是日分韵”的“是”与“是非曲直”中的“是”意思相同。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B.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C.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D.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6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本文与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同为游寺,情感上有相通之处,但因个人际遇不同,也存在着差异,请从情感的角度说说两文的异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篇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9~10题。(6分)
春山夜月
于良史①
春山多胜事②,赏玩夜忘归。掬③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④。
【注】①于良史:唐代诗人,其五言诗清丽超逸,讲究对仗。②胜事:美好的事物。③掬(jū):双手捧起。④翠微:指山腰青翠幽深处,泛指土小。
9.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这首诗开头两句统领全篇,后六句具体展开对“胜事”“赏玩忘归”的描述。
B.因为春天山中美好的事物很多,所以诗人一整天都在山里“赏玩”,竟然忘了回去。
C.颈联中诗人唯兴所适,不比较路程远近,他陶醉于山中月下美景,在将要离开时,对眼前的一花一草怀着依依惜别的深情。
D.尾联从远方转向近处,以声音引出画面,用爱怜的笔触将春山月下特有的景色勾勒出来。
10.这是一首有特色的写景诗,“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是传神名句,请你赏析这句诗的传神之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14分)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过杭,东还会稽①。龙井②辨才法师以书邀予入山。比出郭,已日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③,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毛发。遂弃舟,从参寥杖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经佛寺十,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或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有也。
行二鼓矣,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潮音堂。明日乃还。
(选自秦观《淮海集》)
【注】①会稽:今浙江绍兴。②龙井:在今杭州市西风篁岭上,附近产茶。③篮舆:竹轿。
11.下面是阅读本文时对文言字词的推断,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书”的意思有:写字;②字体;③装订成册的著作;④书信;⑤文件;⑥姓,“以书邀余人山”的“书”的意思应为④,与“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同义。
B.成语“比邻而居”的“比”的意思是“挨着,紧靠着”,据此可类推“比出郭”的“比”也为此意。
C.“霁”,从雨,齐声。本义:雨止。“天宇开霁”的“霁”的意思为“雨止,天放晴”。
D.“憩于龙井亭”与《记承天寺夜游》中“相与步于中庭”的“于”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人/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算岭
B.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人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
C.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人/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
D.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人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语句的大意。(6分)
(1)遂弃舟,从参寥杖策并湖而行。(3分)
(2)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有也。(3分)
14.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4分)
(1)文中称山中“皆寂不闻人声”,又说“流水激激悲鸣”,是否前后矛盾 (2分)
(2)作者为什么发出“殆非人间有也”的感叹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2分)
第五篇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9—10题。
夜行
吴兆骞①
惊沙莽莽②飒风飙,赤烧连天夜气遥。雪岭三更人尚猎,冰河四月冻初消。
客同属国思传雁③,地是阴山学射雕④。忽忆吴趋⑤歌吹地,杨花楼阁玉骢骄⑥。
【注释】①吴兆骞,清初诗人,吴江松陵镇人,顺治十四年科场案,无辜遭累,遣戍宁古塔23年。②莽莽:辽阔无边。③属国思传雁:这里运用了汉朝苏武的典故。属国,指苏武,他受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后被囚禁。经过19年的煎熬,终于被皇帝鸿雁传诏,得以放还。归国后,任典属国。④学射雕:指诗人在阴山脚下学习射雕。⑤吴趋:古代吴地歌曲的名称。⑥玉骢骄,指骑马奔驰于春郊。
9.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 分 )
A. 首联的“惊沙”“飒风飙”突出了西北的特点,“赤烧连天”是指烧野草的火焰在远处与天边相连,意境阔大。
B. 三更过后,雪岭上还有人在打猎;四月已到,冰封的河流方始解冻。颔联在写景的同时描绘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和物候特征。
C. 颈联中的“客”字,措词独具匠心。明明是被囚之身,却偏偏说是异乡作客,从中隐隐可见作者无罪被谴的遭遇,透露出一种无奈苦涩的心理。
D. 尾联中诗人的心情逐渐变得明朗欢快,主要是此时诗人听到了吴地的歌曲、看见了随风飘荡的柳絮、精美的琼楼玉阁,还有在春风里畅意奔跑的骏马。
10.重点分析诗歌的后两联,填写下面的表格。 (4分)
手法 情感
客同属国思传雁,地是阴山 学射雕 。 ① ②
忽忆吴趋歌吹地,杨花楼阁 玉骢骄。 ③ 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
宋 ·苏轼①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①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乙】龙山重
明 ·张岱①
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②,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芥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③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④雪货呆白⑤。坐久清冽,苍头⑥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⑦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⑧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界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注释】①张岱:明代文学家。中年以后,张岱遭遇了国破家亡的变故,为躲避战火,他被迫隐居西白山。回想五十年来的经历,当年的繁华靡丽就好像一场大梦,于是他追忆往事写下了这篇散文。 ②霁:雨后或雪后转晴。③李芥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都是当时的伶人(戏曲演员)。生,指男演员。马小卿、潘小妃为女伶。④光:显出光亮。⑤呆白:苍白。⑥苍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⑦觥(gōng):古代一种酒器。⑧欱:同“喝”。
11.下面对文中字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月色入户 字源推测法:甲骨文 A.门
相与步于中庭 课内迁移法:未复有能与其奇其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B.参与,这里指领悟、欣赏
余勉强举大觥敌寒 参考成语法:寡不敌众 C.抵挡,抵抗
三鼓归寝 查阅词典法:①一种打击乐器;②击鼓;③ 古代夜间击鼓报时, 一夜报五次。“三鼓”,即“三更”。 D.③(序号)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2 分 )
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
A. 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 B.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
C. 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 D. 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
13.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语句的大意。 (3分)
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甲】【乙】两文均是情景交融的佳作,它们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根据景物特点及写作背景,简要概括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