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随堂测试
一、单选题
1.有学者认为,建立与推行公务员制度,可以使国家机关人事管理体现公开、民主、平等、竞争的原则,增强人事管理的透明度,使人民群众在公务员“进、管、出”各环节有更多的发言权。这体现了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征是( )
A.民主化 B.科学化 C.法制化 D.规范化
2.近代以来,中国的选官制度发生变革且更加趋向开放和平等。其中允许女子参加考试选官始于( )
A.晚清时期 B.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C.北洋政府时期 D.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3.“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在推进上述问题的改革中迈出重要一步的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
C.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 D.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
4.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曾告诫全党:“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臣下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国家还没有办法治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毛泽东在当时说这句话的目的在于( )
A.惩治干部贪污腐败,恢复国民经济
B.提高干部素质,推行政治体制改革
C.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治国水平
D.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
5.运用时间轴,可以更好地学习历史。对下面时间轴对应各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904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 B.1905年,学堂选官制度形成
C.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取消考试制度 D.2005年,公务员考试制度确立
6.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典试委员会编制法草案》《文官考试法草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建立。对此结论理解正确的是( )
A.公务员制度开始 B.北洋政府近代化
C.文官考试法制化 D.文官考试制开始
7.2008年,上海浦东新区试点公务员聘任制改革,公开招聘城市规划、金融规划等6个专业领域的人才,并对聘任人员采用协议工资制,薪资待遇明显高于普通公务员。这一改革( )
A.标志着公务员聘任制的建立 B.使公务员待遇得到普遍提高
C.适应了深化改革开放的需要 D.提高了公务员岗位的吸引力
8.2010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中央领导人以身作则,逐步建立和完善领导人集体学习的体制。十六届、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分别进行了44次和33次集体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干部学习机制( )
A.改变了干部队伍的结构 B.推动了干部制度的法制化
C.为国家治理提供了人才资源保障 D.标志着学习型党组织的正式建立
9.南京国民政府的各类各级文官选拔考试都把国民党党义作为必考科目,党义不及格者无论其他各科成绩如何都不能录取,但各地方实力派以自行举行文官考试的方法与中央对抗。这表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 )
A.实施过程中出现拉帮结派的现象 B.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C.实行中央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 D.无法真正实现文官中立地位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延续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干部制度。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调配等工作中,首先强调政治标准,即干部要具有坚定的党性立场、为人民服务的职业道德、革命的精神和良好的修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干部制度强调政治标准( )
A.忽视了干部的专业管理知识与业务能力
B.有利于构建和完善竞争性干部选拔制度
C.有利于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D.忽视了改变干部队伍来源的结构性缺陷
11.1915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高等考试令》,年龄在25岁以上的民国男子可以报考文官高等考试,但有被剥夺公权、品行卑污、有精神病或年历衰弱、亏欠公款等情况者不得报考。据此可知,北洋政府的考试制度( )
A.拓宽了官员的渠道 B.保证了吏治的清明
C.存在完全西化现象 D.具有近代化的特点
12.1912年10月16日,北洋政府公布《中央行政官官等法》,废除了古代九品十八级制,采用文官等级品位分类制,实行官、职合一。官名仅表示为官名职务而不再表示其身份,也不再表示其特权。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文官制度阶级差异的消失 B.民主共和思想不断传播
C.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建立 D.政党政治已经基本实现
13.1919年10月,郁达夫回国赴北京参加文官高等考试。他才思泉涌,笔下生辉,感觉胸有成竹,可是最终名落孙山。据知情人透露,有权势的考生早已疏通好了关节,榜上有名者都是早已内定好的。不久,这一丑闻就见诸京城报端。该考试( )
A.反映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腐败 B.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主持
C.年满21岁的公民都可以参加 D.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建立
二、材料题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05年9月,清政府谕令停止科举考试。科举停废,基层社会学堂的数量急剧增多。科举停废前士子纷纷变换观念,改弦易辙,不再死守科考一途,开始寻求多元化的职业取向与路径,为改变自己的命运创造更多的实际机会。辛亥革命老报人朱峙三在日记中写道:“科举去年明令停废,自是以后各县专办学堂,以为培植人才之地,可望吾国富强矣。”他考取了县里的师范学堂,陶醉在“自建学堂后,气象一新,书声嚷嚷然,夜景犹佳”的氛围中。后来他在论及这一转变时说:“时论谓朝廷如不办学堂,则乡里儒生坐井观天,囿于一隅,不得相聚于大都会城市中,何曾有革命种族思想耶?”
——摘编自关晓红《科举停废与近代乡村士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清末废除科举制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清末废除科举制的影响。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刚被赐进士出身的康有为,痛斥科举使国人闭塞愚盲。过去闭关自守,愚弄国之百姓,尚可天下太平;如今海道大开,万国交通,竞逐富强,生死存亡之时,再以科举闭塞民智、窒息人才,亡国灭种,则指日可待。科举积陋已久,变科举、倡新学、开民智、求人才,在当时已有共识。庚子之乱后,清廷变法新政,封疆大吏张之洞等要求变通科举。终于到光绪三十一年,由直隶总督袁世凯主稿,请立废科举。待最后一根稻草压断了骆驼的脊背后,皇上只得诏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1905年废除科举,科场改做学堂,各地新学堂数以每年一万所左右的速度增加。到辛亥革命前,全国已有六万多所新式学堂,学生数将近两百万。新学堂培养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他们接受启蒙思想,崇尚科学民主,掌握了现代知识与思维方法。新式文人学习各种现代科学知识与技术,接受科学进步、民主自由新思想。这些思想无不冲击着传统儒家的观念与价值。但科举制度废除后,传统文人感到无所适从,废除科举与传统文人的失落,使儒家主体的传统文化失去其制度与个人的保证,最终导致传统文化的危机。
——摘编自周宁《蓦然回首:废除科举百年祭》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末废除科举制度进行评价。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材料“增强人事管理的透明度,使人民群众在公务员‘进、管、出’各环节有更多的发言权”体现了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民主化特征,故选A项。
2.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根据所学可知,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第一部《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D项正确;晚清政府新政时期废除科举制,建立学堂选官制度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1912年4月,南京临时政府已经解散,排除B项;1912年-1928年是北洋政府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B
解析:
4.答案:D
解析:从材料“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如果臣下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要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故选D项。
5.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2005年我国确立了公务员考试制度,D项正确;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排除A项;学堂选官制度形成于1904年,排除B项;南京国民政府并没有取消考试制度,排除C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北洋政府颁布《典试委员会编制法草案》《文官考试法草案》”可知,是考试制度法制化,故选C项;公务员制度开始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是结论,不是解释,故排除。
7.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改革,有利于给予具有高度专业化程度的公务员以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以更好地调动其参与新兴行业发展的积极性,故选C项;材料描述的仅是该制度的试点,并非建立,排除A项;材料中的高薪只针对特定行业的专业人才,故无法据此得出公务员待遇普遍提高和公务员岗位吸引力增强,排除B、D两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要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中央领导人以身作则,逐步建立和完善领导人集体学习的体制”可知,干部学习机制可以提高广大干部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素质,为国家治理提供了人才资源保障,C项正确;干部学习机制是对干部的要求,不会改变干部队伍的结构,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干部制度法制化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提出要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但不等于学习型党组织正式建立,排除D项。
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南京国民政府的文官选拔考试把国民党党义作为必考科目,意在加强文官对国民党政府的认同和支持,是为维护国民党一党专政服务的,无法真正实现文官中立地位,D项正确;南京国民政府不能实现对全国文官考试的统一领导,这与当时军阀割据的情况有关,“拉帮结派”的说法不恰当,排除A项;将国民党党义作为必考科目,为国民党党员进入政府大开方便之门,限制了不同政见者进入政府,有违开放性、平等性原则,排除B项;根据材料“各地方实力派以自行举行文官考试的方法与中央对抗”,得出国民政府未能实现对文官考试的统一管理,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延续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干部制度,在干部选拔任用中,首先强调政治标准,要求有坚定的党性立场、为人民服务的职业道德和革命精神,强调干部制度的政治标准有利于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C项正确;干部选拔任用首先强调政治标准,并非忽视干部的专业管理知识和业务能力,排除A项;干部选拔首先强调政治标准是干部选拔中的首要考虑因素,不能体现干部选拔制度的完善,排除B项;强调政治标准与干部队伍的来源的结构无关,排除D项。故选:C。
11.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北洋政府实行文官制度,以考试的办法选拔管理对性别、年龄有要求,强调公德和品德和身体健康要求,具有近代化特点,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文官制度的限定性要求,无法说明拓宽了官员的渠道,排除A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军阀割据、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很难保证吏治清明,排除B项;这些规定符合当时社会需求和发展,不是照搬西方,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2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北洋政府改革官制,文官等级品位分类制取代了古代的九品十八级,官名是职务不再是身份与特权,由此可见,民主、平等、自由的观念进一步得到传播,B项正确;文官依旧存在等级品位差异,排除A项;据所学,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文官考试制度建立,排除C项;材料讲的是官制的发展,非政党政治,排除D项。故选B项。
13.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9年(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文官高等考试和文官普通考试,各举行过两届,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留学毕业生甄拔考试等也举行过数届,B项正确;材料时空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排除A项;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即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排除C项;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这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B项。
14.答案:(1)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富强国家和救亡图存的需要;推行学堂教育的需要;西方教育思想传入的影响。
(2)促进了新的文官选拔制度的改革发展;促进了知识分子就业多元化;促进了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变革奠定人才基础;有利于改变社会文化价值取向。
解析:第(1)问,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中的“基层社会学堂的数量急剧增多”可知推行学堂教育;由材料“可望吾国富强矣”就往图存和国家富强的需要,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科举制度阻碍社会进步、西方教育思想传入等。
第(2)问,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中的“多元化的职业”可知,促进新的文官选拔制度的改革发展、促进知识分子就业多元化、促进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变革奠定人才基础、有利于改变社会文化价值取向等说明意义。
15.答案:(1)原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严重;科举制度落后、闭塞,不能选拔出适应近代化社会需要的人才;清末新政的推动;袁世凯等人的努力。
(2)评价:积极方面:建立了新式学堂,培养了许多适应近代化需要的新式人才,有力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传播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冲击了儒家传统观念,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消极方面:造成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理失落和不安;导致清末民初中国社会政治的一度不稳;传统文化一度遭到冲击。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由材料“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刚被赐进士出身的康有为,痛斥科举使国人闭塞愚盲。过去闭关自守,愚弄国之百姓,尚可天下太平;如今海道大开,万国交通,竞逐富强,生死存亡之时,再以科举闭塞民智、窒息人才,亡国灭种,则指日可待。科举积陋已久”、“直隶总督袁世凯主稿,请立废科举”可见废除科举的原因可答为:甲午战后,民族危机严重;科举制度落后、闭塞,不能选拔出适应近代化社会需要的人才。清末新政的推动;袁世凯等人的努力。
(2)本题主要考查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科举考试在我国延续了一千多年,存在有其合理性。在作答时既要承认科举制的废除是培养新式人才和学习西方的需要,但同时要指出废除科举制会造成社会震动和传统文化的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