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随堂测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随堂测试(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9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6 09:37: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随堂测试
一、单选题
1.某地区南部“多用土坯和芦苇建造住宅,宫殿和庙宇的布局一般是几个院落连接在一起,大门是一对上面有雉堞的方形碉楼夹着拱门。这种碉楼形式与埃及神庙的牌楼门有一定相似。”下列属于该地区古代文明成就的是( )
①最早的轮车
②最早的村落
③最早驯化家马
④最早的太阳历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民居的建造反映了居住地的状况,学者对各地建筑做过如下评价“中轴线的划分……我国古代文化的理性”、“庭院……为高墙式层楼环绕,阻隔太阳辐射”、“缩小院落……有效隔热也减少寒风的侵袭”、“以宗祠为中心往外辐射的差序格局”。以下图片与评价相对应的是( )
A.③②④① B.①③④② C.③①②④ D.①②④③
3.《太平御览》中提道:“苍梧已南,有文郎野人,居无屋宅,依树上住宿,食生肉,采香以为业,与人交易,若上皇之人。”这体现当时的居住方式是( )
A.穴居 B.巢居 C.半穴居 D.地面筑屋
4.据考古发现,原始社会后期人们居住的房屋出现了明显的区别,富人的房屋宽敞,穷人的房屋狭小。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贫富分化的出现 B.阶级对立的产生.
C.国家机器的形成 D.生产能力的提高
5.下图是后人根据史料描述制作的四世纪君士坦丁一世统治下的古罗马城市景观模型(部分)。据此可知,古代罗马城的建设( )
A.凸显出农耕经济的首要功能 B.重视道路桥梁和有序城市规划
C.把宫殿和宗庙设在城市中心 D.遵循等级观念和封建礼仪制度
6.北魏在北部边陲建立了沃野等镇,用以防御。为了保证防御人员的各种物资供应,久而久之,镇的商品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集镇的形成和发展( )
A.与军事防御目的密切相关 B.主要是为了发展商品经济
C.以自然村落为基础而形成 D.导致人口向集镇大量聚集
7.阅读如图,下列对古代雅典城市布局与功能的阐释正确的有( )
①城市具有政治、宗教、防卫、经济功能
②布局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
③布局讲究对称和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④城市建有功能多样的公共活动场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下图为唐朝的长安地图,该图重在突出( )
(注:唐长安城分为内外城。内城位于全城中轴线靠北的区域,包括宫城和皇城,外城由坊、市和街三大部分组成,朱雀大街为中轴街,左右两侧对称的城区将整个外郭城分隔为108坊,坊区为居民区。在东西城区各设市区,为东西两市)
A.城市的设计理念 B.城市的安全职能 C.都城的管理职能 D.交通与文化功能
9.《易经》记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韩非子·难二》记载,景公过晏子,曰:“子宫小,近市,请徙子家豫章之圈。”而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尔雅音义》言:“秦汉以来惟王者所居称宫焉。”“宫”字含义的演变体现了( )
A.居住方式的多样化 B.居住条件的舒适化
C.房屋格局的时代化 D.房屋建筑的等级化
10.明政府对民居建造有严格规定:“庶民卢舍,不过三间五架,禁用斗拱、饰彩色。”民间合院式的住宅,多将坐北朝南、光照充足的正房安排给长辈居住,子女晚辈居住在朝向东西的厢房。据此可知,中国古代民居设计( )
A.突显君权神授 B.崇尚尊卑礼制
C.体现天人合一 D.追求因地制宜
11.四合院全宅的平面构图是按家长作为全家核心的原则布置的,一切房屋皆簇拥着正房,而且在开间尺寸、高矮、装饰等各方面皆低于正房。此种设计出现的原因是( )
A.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制度 B.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C.布局对称,主次分明有序 D.使用材料和木构抬梁结构
12.有学者把明清的中国城市分为“开封型城市”“苏杭型城市”“新兴工商业市镇型城市”:其中,“开封型”城市属传统城市,工商业是贵族地主的附庸;“苏杭型”城市以一个大城市为中心、以郊区市镇为延伸的城市扩张;“新兴工商业市镇型”城市属于“群芳争艳”。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
A.城市与乡村的差距在逐渐拉大 B.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已分离
C.南北方城市发展呈现不同态势 D.经济发展助推城市布局调整
13.三国时期的田庄,多以屯、营等编制单位或堡、寨等建筑外观来命名;东晋南朝时期的田庄则多称为别墅、田园。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出( )
A.政局的稳定性有所加强 B.士族势力受到削弱
C.大土地所有制继续发展 D.商品经济发展迟滞
二、材料题
14.考古人员在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发现一处距今约5000年的大型聚落遗址,该遗址先后出土了大型红烧土排房、围壕、祭祀广场、七足镂空器和鸟型神器(陶器)。该聚落最有可能是( )
A.新石器时代晚期村落 B.社会阶层高度分化的城市
C.原始人群时期的成就 D.具有早期国家雏形的都会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张家口堡俗称“堡子里”,占地约23公顷,东西长550米,南北长374米,始建于明代,曾享有“武城”之誉,是长城防线上的重要军事城堡。随着“北方丝绸之路”张库大道的兴盛,张家口由“武”而“商”,成为中、俄、蒙物资贸易的重要通道和集散地。清末时,张家口一度成为中国北方除天津之外的第二大商埠。
——摘编自李如意等《走进张家口堡,感受600年的城市年轮》
材料二
表2 张家口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分期 时间 说明
张家口堡时期 从明宣德年间至清康熙中期 张家口堡建堡,因其“为敌(元政权)要冲”,是长城防线上的重要军事城堡
张家口上下堡时期 康熙中期至道光年间 清政府平定噶尔丹,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的》,和平统一的政治局面得到强化,为互市贸易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促进汉蒙、中俄贸易上,清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了“张家口”地名的扩大及其城市职能的多样化
张家口城市时期 成丰到宣统年间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特别是北洋三口开埠,使中国北方被迫进入国际贸易市场,德、英、法、日等国加入张家口的经济贸易中,使张家口的商业贸易市场呈现外向化和开放化特征。张家口城市经济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城市实体地域进一步扩张,并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地名--张家口
——摘编自陈新海《明清时期草原丝路沿线城市张家口的发展与职能演变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清时期张家口城市职能的演变情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张家口城市不断扩张的原因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西亚地区。根据材料中“多用土坯和芦苇建造住宅,宫殿和庙宇的布局一般是几个院落连接在一起”和所学可知,该地区为古代西亚地区,结合所学可知,古代西亚地区出现最早的轮车,①正确;村落最早出现在西亚的两河流域地区,②正确,A项正确;最早驯化家马的地区是中亚地区,③不正确;最早的太阳历出现在埃及,④不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2.答案:D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轴线的划分.….我国古代文化的理性”与图①中的民居特征相符,“庭院...为高墙式层楼环绕,阻隔太阳辐射”与图②中的民居特征相符,“缩小院落...有效隔热也减少寒风的侵袭”与图④中的民居特征相符,“以宗祠为中心往外辐射的差序格局”与图③中的民居特征相符。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3.答案:B
解析:从题干材料“居无屋宅,依树上住宿”可知是巢居,故选B项;ACD项与“居无屋宅,依树上住宿”这一主旨不符合,排除。
4.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后期人们居住的房屋出现明显贫富区别的根本原因是,生产能力的提高,D项正确;贫富分化的出现是材料描述的历史现象,不是其根本原因,A项错误;阶级对立的产生是贫富分化的结果而非原因,B项错误;国家机器的形成是贫富分化的结果,不是贫富分化产生的根本原因,C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四世纪(古罗马)。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古罗马城市建设的道路系统、供水排水系统有着规范的设计,城市规划分布有序,B项正确;古罗马城具有一定的商业而非农耕经济功能,排除A项;四世纪的罗马神庙众多,并非宗庙,也不全位于城市的中心,排除C项;从材料中看不出罗马城的设计与封建礼仪制度的关联,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魏在北部边陲建立了沃野等镇,用以防御。为了保证防御人员的各种物资供应,久而久之,镇的商品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的集镇最开始是为了军事防御建立的,A项正确;B项与主旨不符,排除B项;建立集镇是为了方便防御,并不是以自然村落为基础而形成,排除C项;D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即雅典城市平面示意图中,城墙环绕、雅典娜等神庙集中、居民常住区与卫城、法院、市场等有序分开,可知古代雅典的兼具防御、宗教、行政、商业等城市功能。雅典城市位于河流附近,可见自然环境对城市布局具有一定的影响,故①②4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雅典城市布局不能体现对称性,故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8.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长安城分内外城,有中轴街,城区左右对称,坊市分开,展示了长安城的整体城市建设理念,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城市的安全、管理、交通和文化职能,排除B、C、D项。故选A项。
9.答案:D
解析:根据《易经》的记载,上古时候,人们居住在洞穴,生活在荒野,后世的圣人建筑房屋,改变了这种居住方式,上有屋顶,下有四壁,以躲避风雨;据《韩非子·难二》记载,齐景公走访晏子,说:“您的住宅太小,又靠近集市,请把您家搬到豫章的园地去”,可见这两个“宫”字的含义是房屋或者住宅但是由“秦汉以来惟王者所居称宫焉”可知,这里的“宫”字指的是王者居住的宫殿,由此可以看出,“宫”字含义的演变体现出房屋建筑逐步等级化,故选D项;题干显示的是房屋建筑的名称具有了等级色彩,与居住方式是否多样,居住条件是否舒适、房屋格局是否因时而变无关,排除A、B、C三项。
10.答案:B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庶民卢舍,不过三间五架,禁用斗拱、饰彩色”“多将坐北朝南、光照充足的正房安排给长辈居住,子女晚辈居住在朝向东西的厢房”可知,民间房屋禁用斗拱、饰彩色,体现了区别于官府的体制,正房给长辈居住体现了长幼有序,反映了明朝民族设计突出尊卑礼制,B项正确:君权神授体现君主权力来自神明,与民居无关,排除A项;天人合一反映人与自然关系,材料并未强调民居涉及效法自然,排除C项;材料并未明确说明是中国哪个地区的民居,体现不出因地制宜,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B
解析:“家长作为全家核心”体现了宗法制的影响,“皆低于正房”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等级尊卑,故B项正确;A、C两项是对“家长作为全家核心的原则布置的,一切房屋皆簇拥着正房,而且在开间尺寸、高矮、装饰等各方面皆低于正房”的总结而非原因,故均排除;D项是关于使用材料和设计结构的说明,与原因无关,故排除。
1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经济发展助推城市布局调整,D项正确;
AC两项表述材料无从体现,排除;
B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城市的发展,需要结合古代城市发展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城市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多以屯、营等编制单位或堡、寨等建筑外观来命名”可知,三国时期的田庄命名上倾向于跟军事相关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是国家大分裂时期,田庄在命名上多以与军事相关名称主要起到威慑作用;根据材料“东晋南朝时期的田庄则多称为别墅、田园”可知,东晋时期田庄命名基本不再用与军事相关名称,转而用别墅,说明这一时期不需要过多用名称威慑,政局相对稳定,A项正确;B项表述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势力强大,排除B项;田庄本质上是大土地所有制,不管是三国还是东晋南朝都一样,材料体现的是到魏晋南朝时期政局相对稳定,不能体现大土地所有制继续发展,排除C项;材料中的信息与商品经济发展不相关,材料体现的是到魏晋南朝时期,政局相对稳定,排除D项。故选A项。
14.答案:A
解析:结合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和出土文物信息,可以判断当地尚未进入青铜文明时代,但已掌握较高超的制陶技术,据此可知最可能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型村落,故选A项;材料无法反映出社会阶层分化、早期国家雏形的相关信息,故排除B、D两项;原始人群时期在母系氏族社会出现之前,对应的是旧石器时代前中期,故排除C项。
15.答案:(1)演变情况:明中期到清初期,张家口的城市职能以军事防御为主;清中期,张家口的交通枢纽职能和商贸职能增加;清朝后期,张家口军事职能弱化,经济贸易职能强化。(重点答出军事防御向交通枢纽、经济贸易转变)
(2)原因:清中前期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和平统一局面的强化;草原丝绸之路兴盛,张家口是重要的中转站;政府对汉蒙贸易、中俄贸易的重视;民族交融的推动;清末列强打开中国大门,张家口被迫进入国际市场。(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