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随堂测试
一、单选题
1.工业革命引发了交通的变革。交通的改变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带动了城市格局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以下城市中哪一个发展趋势与其他城市有差异的是( )
A.清江浦 B.郑州 C.纽约 D.曼彻斯特
2.英国是近代世界上最早实现城市化的国家之一,实现城市化的判断标准是( )
A.城市的数量 B.城市的规模
C.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的50% D.城市人口的素质
3.19世纪80年代,美国芝加哥建成世界第一栋“摩天大楼”。此后高耸林立的大楼逐渐改变现代城市的面貌,成为20世纪都会城市的重要景观。“摩天大楼”大量出现,主要得益于( )
A.化学工业的发展 B.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C.内燃机的创制 D.炼钢技术的改进
4.上海是近代中国形象的一个缩影。下列选项不符合对19世纪中后期上海城市面貌构想的是( )
A.可以到先施百货等大型百货公司购买商品
B.可以看到外商银行和中国人自办的银行
C.可以购买轮船招商局等洋务企业发行的股票
D.煤气、自来水、电报、电话等基础设施逐渐发展
5.19世纪70年代,上海租界建成自来水厂,率先引进有线电报和电话;80年代又引进了电灯。1884年,上海至南京的电报线延伸至长江中游的汉口,1899年汉口电报局兼办电话。之后重庆也引进了饮水、照明、通讯等设施。这表明近代城市设施的兴办( )
A.由民族企业家主导 B.沿海、沿江与内地同时进行
C.与开埠通商紧密联系 D.遍及城乡为民众所普遍接受
6.1903年英商济安公司芥园水厂在天津建成供水,举行通水典礼,津海关道前往祝贺。但是,祖辈“喝河水长大”的百姓对来自铁管子中的水心存疑虑,称其为“机器水”,传言喝了会断子绝孙。为此,济安公司采取免费品尝的推销方式,还“粘贴水价并有县示一纸”。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列强侵略导致百姓民族意识增强 B.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无作为
C.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影响社会生活 D.英商的营销方式带有欺诈性
7.如表所示为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中期英国颁布的一系列法律。这反映出,此时期的英国( )
1875年 1866年 1945年 1946年 1947年 1949年 1952年
《公共卫生法》 《环境卫生法》 《工业分布法》 《新城法》 《城乡规划法》 《国家公园和乡村通道法》 《城镇发展法》
A.“城市病”的急剧恶化 B.政府重视城市建设
C.工业化进程飞速推进 D.议会权力逐渐扩大
8.新中国成立之初,共有132座城市,全国5.42亿人口中城镇人口为5765万。1957年,全国城市为176座,城市人口达9949万人,城镇化水平提高至15.39%。这一时期城市化的推进( )
A.反映了工业化目标的实现 B.得益于“一五”计划的开展
C.助长了党内“左”倾的发展 D.说明三线建设成就的显现
9.1929年重庆正式建市后,提出了“辟城建市,拓展新市区”的规划建设理念,以工程建设为先导,先后修筑道路,整顿旧市场,修建公园,安装路灯、电话、自来水等。这些措施( )
A.得益于工业体系的健全 B.旨在缓解经济危机的影响
C.提升了城市发展的潜力 D.改变了西南地区落后面貌
10.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开始。各个时期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分别为:1843年5 .1%,1894年6 .0%,1949年10 .6%。据此可知,中国近代城市化( )
A.呈半封建半殖民地特征 B.低速推进
C.得益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D.分布不均
11.德意志帝国时期(1871—1918年)出现了以回归乡土为取向的乡土运动。其间乡土文学大行其道,传统乡村生活被想象成一种家庭和谐、生活悠然、亲近自然的“田园诗”。各地争相编撰乡土教程、乡土志,面向学校、家庭和社会广泛传播。这反映了( )
A.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 B.乡土文学思潮进一步发展
C.民族国家概念被普遍认同 D.小农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
12.有学者指出,(北美地区)新英格兰的民主政治,看上去就像古典民主政治在英属北美殖民地基层单位的一种简单的“复制”,又像是英国传统地方自治生活的一种自然的“再版”:它首先发生在“乡镇”这种清教徒移民的自然聚居点之中。美国建国后的“乡镇”( )
①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传统
②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
③承担着所有公共服务功能
④工业革命后转化成为社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3.据统计,中国城市数量由1978年的193个发展到2007年的655个。城镇化水平已由2000年的36.2%提高至“十五”期末的43.0%,再到2007年的44.9%,年均增长1.24%。1988~2007年,我国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幅达21.6%,占GDP的比重由1988年的28.6%上升到2007年的40.1%。这主要缘于我国( )
A.城市化区域均衡性发展的增强 B.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C.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劳动力转移 D.城市基础设施的明显改善
二、材料题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农业革命使大量农村人口迅速涌入城市,导致城市原有的基础设施不堪重负。住房拥挤和私自搭建房屋的现象大量存在,出现了早期的贫民窟。1831年和1832年,英国许多城市霍乱流行,共导致3万多人死亡。城市不断吸纳人口以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又按照资本运行的规律创造了一批批失业工人。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后,对于全新的生活环境表现出了极大的不适应,于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开始寻找宣泄的途径,社会道德沦丧和社会价值观丧失的情形严重,犯罪率居高不下。新兴的工业城市街道狭窄,建筑物品质低劣而且杂乱无章。英国城市社会问题的持续恶化,使政府面临着来自社会各界的压力,政府在社会分配和公共服务方面进行了干预,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法令法规,最终使早期的城市社会问题得到了初步治理。
——摘编自李明超《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城市社会问题及初步治理》
材料二:1954年河南省会由开封迁至郑州,国家将郑州确定为工业化建设重点城市之一。郑州市人民政府制定了1954年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城市性质为以轻工业为主导的城市,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8年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启动筹建。1993年郑州规划建设了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年河南提出加快开发郑东新区。2010年国务院批准设立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2013年国务院批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6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郑州将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契机,从文化、产业、生态、设施等方面全面优化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加快提升国际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
——摘编自张善奎、孙玉娟《郑州城市规划发展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城市社会问题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其产生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现代郑州城市发展的原因。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最突出问题首先是环境污染,工厂的污水排放污染附近河流,城市用水卫生条件差。其次,人口迅速膨胀还带来严重的住房拥挤问题,两人以上共住一间房间从19世纪一直持续到20世纪。再次就是交通拥堵问题。更重要的是,英国在城市化变革中新的社会矛盾涌现出来,例如,社会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扩大产生极大不安定因素,犯罪率的提高也是一个普遍规律,1805—1848年英格兰犯罪人数由4605人上升到27816人。因此,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英国,逆城市化渐成趋势,其城市化水平由1931年的80.4%减至1960年的78.44%,此后的50多年基本不再增长。
——摘编自任泽平《英美城镇化经验与中国城镇化趋势》
材料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家用汽车的普及,英国人口开始大量向小城镇迁移,大中城市周边的卫星城镇迅速兴起。为进一步带动小城镇的发展,英国政府实施了逆城市化行动,将政府部门或其下属机构向小城镇转移,以期带动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小城镇整体经济发展,缩小与大中城市的差距。随后,英国大企业总部落户小城镇也渐成趋势,例如,英国泰晤士水公司总部在斯文登小城,英国燃气公司总部设在温莎小镇。许多跨国企业也把英国总部设在了小城镇,如能源企业E.ON的英国总部在考文垂小城,丰田英国总部在朴次茅斯小城。
——摘编自许燕红《伦敦逆城市化发展“小而精”》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逆城市化的影响。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工业革命后(世界)。据材料“交通的改变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带动了城市格局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清江浦因京杭大运河的疏通而崛起,又因漕运路线改变和津浦铁路的开通而衰落,清江浦因交通的变化而最终衰落,A项正确;京汉和陇海两大铁路开通后,郑州发展态势超越了洛阳与开封两大古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排除B项;美国的伊利运河将纽约和五大湖与整个中西部地区联系起来,推动纽约发展成为国际化商贸中心,也取得了较大发展,排除C项;通海运河的建成,使曼彻斯特迅速成为英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C
解析:城市化是一个整体范畴。判断某个国家是否实现了城市化。主要看这个国家城市人口是否超过了总人口的50%,C项正确;城市的数量、城市的规模、城市人口的素质只能代表城市的发展情况并不能作为衡量是否实现城市化的标准。排除ABD项。故选C项。
3.答案:D
解析:摩天大楼与化学工业没有直接关联,故A项错误;计算机技术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以后,故B项错误;摩天大楼与内燃机技术没有联系,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摩天大楼都是用钢筋凝筑的,这些都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炼钢技术的突飞猛进,故D项正确。
4.答案:A
解析:先施百货公司于1900年在香港成立,与材料中的时间“19世纪中后期”不符,故选A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近代城市设施的建设出现在上海、南京、汉口、重庆等通商口岸城市,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是民族企业家主导城市设施建设,排除A项;
材料的城市是沿海、沿江城市,并不是内地城市,排除B项;
材料中的设施主要集中在开埠通商城市,而不是遍及城乡,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题干的能力。
6.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英商济安公司芥园水厂在天津建成供水,举行通水典礼,津海关道前往祝贺。但是,祖辈‘喝河水长大’的百姓对来自铁管子中的水心存疑虑,称其为‘机器水’,传言喝了会断子绝孙。为此,济安公司采取免费品尝的推销方式”可以看出当时的自来水影响到人们的社会生活,C正确;ABD选项都不符合题干的特点,排除。故选:C。
7.答案:B
解析:通过观察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英国政府就公共卫生、工业分布、城乡规划和公园、乡村通道等问题颁布一系列法律,体现了英国政府对城市建设的重视,B项正确;“城市病”问题的严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只有一系列立法,不能说明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排除C项;“议会权力逐渐扩大”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B。
8.答案:B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材料可知,从1949年到1957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全国城市和城市人口数量增长明显,这主要得益于“一五”计划的开展。随着工业化的开展,大量人口集聚于城市以及新型工业城市的出现,推动了这一时期的城市化,B项正确;此时还未实现工业化目标,排除A项;这一时期城市化的推进得益于“一五”计划的开展,未体现党内“左”倾的发展,排除C项;三线建设发生于20世纪60~70年代,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C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目的题、影响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9年的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以工程建设为先导,先后修筑道路,整顿旧市场,修建公园,安装路灯、电话、自来水,主要是进行了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提升了城市发展的潜力,C项正确;此时中国尚未建成健全的工业体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经济危机的中国的影响,且此时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有限,排除B项;改变了西南地区落后面貌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B
解析:中国近代城镇人口经历一百余年的发展,才从5.1%增长到10.6%,且前50年里,城镇人口比例提高不足1%,可见是低速推进,B项正确;据材料数据信息不能得出“呈半封建半殖民地特征”得益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分布不均的结论,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1.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德意志帝国时期(1871—1918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德意志帝国时期(1871—1918年),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统一后的德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在生产力飞速提高的同时,也对城市环境造成了破坏,大气污染、水污染严重,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希望回归到传统乡村,因而出现了材料中的“乡土运动”,A项正确;乡土文学思潮进一步发展是材料所体现的表象而不是本质,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民族国家认同无关,排除C项;德意志帝国时期实行资本主义经济,不是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12.答案:A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代(美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建国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传统,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公共服务功能,①②正确,A项正确;乡镇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公共服务功能,不是所有功能,③错误,工业革命后,各国探索社会救济的新方法,促使社区组织开始形成,不是直接转化,④错误,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3.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从1978年开始,中国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幅占GDP的比重也不断上升:结合所学可知较大,这些变化主要缘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B项正确;材料只给出了城市数量和城镇化水平的数据,没有直接证据表明材料中的现象是城市化区域均衡性发展增强的结果,排除A项;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转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城市基础设施的明显改善也是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4.答案:(1)表现: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污染严重;失业人数增加;社会道德沦丧,犯罪率居高不下。
原因:人口大量涌入,导致失业问题频发;工业革命排放的废水废气导致环境污染;城市规划与人口增长脱钩;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后,对全新的生活环境不适;政府缺乏整体布局意识。
(2)政治中心的转移,国家的大力扶持;城市定位明确,工业发展产业化;交通便利,交通枢纽地位突出;科技引领,增强了国际竞争力。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表现:根据材料一“工业革命使大量农村人口迅速涌入城市,导致城市原有的基础设施不堪重负”可得,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污染严重;根据材料一“同时又按照资本运行的规律创造了一批批失业工人”可得,失业人数增加;根据材料一“社会道德沦丧和社会价值观丧失的情形严重,犯罪率居高不下”可得,社会道德沦丧,社会价值丧失,犯罪率居高不下。
原因:根据所学可知,根据材料一“工业革命使大量农村人口迅速涌入城市,导致城市原有的基础设施不堪重负”可知,英国工业革命之后社会问题的原因在于,人口大量涌入,导致失业问题频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发展,在其过程中排放的废水废气导致环境污染;根据材料“城市不断吸纳人口以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又按照资本运行的规律创造了一批批失业工人”可知,在工业革命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与人口增长脱钩;根据材料“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后,对于全新的生活环境表现出了极大的不适应”可知,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后,对全新的生活环境不适;根据材料“政府在社会分配和公共服务方面进行了干预,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法令法规,最终使早期的城市社会问题得到了初步治理”可知,政府缺乏整体布局意识。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54—2016年(中国)。根据材料二“1954年河南省会由开封迁至郑州,国家将郑州确定为工业化建设重点城市之一”并结合所学可得,政治中心的转移,国家的大力扶持;根据材料二“明确城市性质为以轻工业为主导的城市,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可得,城市定位明确,工业发展产业化;根据材料二“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可得,交通便利,交通枢纽地位突出;根据材料二“郑州将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契机,从文化、产业、生态、设施等方面全面优化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加快提升国际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可得,科技引领,增强了国际竞争力。
15.答案:(1)原因:工业化的弊端凸显;现代交通的发达;政府的倡导;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答出三点即可)
(2)影响:有利于缓解“城市病”有利于城乡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利于推动城市文明的扩散和城乡资源的流动;有利于振兴乡镇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客观上推动了城市化更广泛地传播。(答出四点即可)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原因:根据材料一“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最突出问题首先是环境污染,……其次,人口迅速膨胀还带来严重的住房拥挤问题,……再次就是交通拥堵问题。更重要的是,英国在城市化变革中新的社会矛盾涌现出来”可得出工业化的弊端凸显;根据材料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家用汽车的普及,英国人口开始大量向小城镇迁移,大中城市周边的卫星城镇迅速兴起。”可得出现代交通的发达;根据材料二“为进一步带动小城镇的发展,英国政府实施了逆城市化行动,将政府部门或其下属机构向小城镇转移,以期带动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小城镇整体经济发展,缩小与大中城市的差距。”可得出政府的倡导;根据所学可知,随着城市化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影响:根据材料一“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最突出问题首先是环境污染,……其次,人口迅速膨胀还带来严重的住房拥挤问题,……再次就是交通拥堵问题。更重要的是,英国在城市化变革中新的社会矛盾涌现出来”可得出有利于缓解“城市病”;根据材料二“为进一步带动小城镇的发展,英国政府实施了逆城市化行动,将政府部门或其下属机构向小城镇转移,以期带动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小城镇整体经济发展,缩小与大中城市的差距。随后,英国大企业总部落户小城镇也渐成趋势”可得出有利于城乡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利于推动城市文明的扩散和城乡资源的流动;有利于振兴乡镇经济,缩小城乡差距;根据所学可知,从城市到农村的逆城市化也在客观上推动了城市化更广泛地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