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章广袤浩瀚的宇宙第1节 认识地球
第1课时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材分析:
学习目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漫长历史,初步掌握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一些现象和方法;知道地球是一个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加深对地球的认识。
科学思维:举例证明地球是球体;
科学探究:通过活动、读图、倾听等方式,了解地球是球体的实例,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重点: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难点: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培养科学的发展观。
知识点一 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地球的形状是怎样的 人类很早就在探索地球,并提出过种种看法。今天,我们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但人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却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1.古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古时候,由于人们活动范围很小,认知能力非常有限,只看到自己生活地区的一小块地方,对地球形状产生了很多不同的认识。
古人往往凭经验和直觉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绕着地球转动,而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地是平的,整个大地也是平的。
2.对古人“地是平面”认识的怀疑
既然地是平的,应该有“天涯海角”,为什么我们在地面上总是走不到边 为什么远去船只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许多现象促使人们逐渐对“地是平面”的认识产生了怀疑。
(1)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即“天圆地方”的说法。
(2)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提出了地球是球体的猜想。
(3)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通过多次对月食的观察发现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总是弧形的,由此推断地球是个球体。这是人类通过观察天象得出地球形状的推论,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
(4)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他们用自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球体,结束了人们关于地“方与地“圆”的争论,在人类的科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5)20世纪,人类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器从太空中拍到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照片上面有蓝色的海和白色的云。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在太空目睹地球是个球体的人。他看到的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星球。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几千年来对地球形状的探索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知识点二 地球的大小
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确立了地球的概念,并用几何学方法定量地测定了地球的大小。
1.地球大小的数据现代科学技术测量表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2.地球仪是正球体的原因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6378km,两极方向的半径约为6357 km,仅差0.33%。因此,地球看上去是圆的。它的赤道周长约为4万km。如果我们把这个庞大的地球缩小,制成一个直径1m的地球仪,赤道半径只比极半径长约3mm。这点微小差别,在地球仪上是看不出来的。
测量地球的周长
两地夹角=900-82.80=7.20
这个夹角等于圆的1/50
两地距离=800km
地球的周长C=50×800km=4×104km
科学记数法
对于很大或很小的数;可以用科学记数法来呈现。科学记数法是用一个大于等于1,小于10的数乘以10的指数来表示。例如:
长度单位换算:1m=1000mm =1×103mm,
1mm=1/1000m=1×10-3m
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40000km=4×104km
细胞的大小约为:0.000022m=2.2×10-5m
考向1 地球的形状
人类首次得到的能够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证据是( )
A.人们发现太阳或月亮是球体
B.月食时地球的影子是圆的
C.麦哲伦船队的成功环球航行
D.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答案】C
【解答】解:1519年9月,航海家麦哲伦率领一支200多人的探险船队,分乘5艘帆船从西班牙出发,向西南穿越大西洋,绕过南美大陆南端的海峡,进入太平洋。向西穿过印度洋,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终于在1522年9月回到原出发地西班牙。麦哲伦船队首次完成了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故选:C。
对点练.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不断探索了解地球。下列说法不符合人类对地球现有认知的是( )
A.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B.地球内部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C.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由七大板块组成
D.最先用实践证明地球形状的是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
【答案】C
【解答】解: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故A叙述正确。
地球内部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故B叙述正确。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主要由六大板块组成,故C叙述错误。
最先用实践证明地球形状的是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故D叙述正确。
故选:C。
考向2 地球的大小
2023年6月4日6时33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全部安全顺利出舱,结束了为期6个月的太空之旅。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下列关于地球大小的数据,错误的是( )
A.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B.地球表面积约5.1亿千米
C.地球的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D.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
【答案】B
【解答】解: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A正确;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B错误;地球的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C正确;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D正确。
故选:B。
对点练.某家长问自己的孩子:“你学习地理这么久了,能告诉我地球到底有多大吗?”孩子最合理的回答是( )
①地球很大,上面生活着70多亿人
②地球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
③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④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⑤地球到月球的距离约为38万公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答案】B
【解答】解:地球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这些数据可以描述地球的大小,①⑤所述不能说明地球的大小。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1.在海边观察远处驶来的轮船,会出现图1中①至③所示的现象。根据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作出的合理推论是( )
A.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B.地球一定是个球体
C.海平面上升了
D.地球表面可能是曲面
【答案】B
【解答】解:图中所示从远处驶来的轮船,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该事例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故选:B。
2.下列诗句中能够说明地球形状的是( )
①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②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④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⑤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A.①③ B.④⑤ C.②⑤ D.②④
【答案】D
【解答】解:能证明地球形状是球体的例子很多,如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
故选:D。
3.地理老师为了让课堂更加生动直观,组织同学一起演示了如下探究活动:第一组:甲同学拿帆船模型由远到近向桌子一侧移动,让乙同学观察帆船的变化。(如图)第二组:丙同学手拿帆船模型,由雨伞一侧向位于雨伞另一侧移动,让丁同学观察帆船的变化。(如图)你认为这个探究活动所蕴含的地理知识是( )
A.地球是一个体积比较大的星球
B.大地被雨伞一样的“天”盖着
C.地理课上可以按照雨伞的形状制作一个地球仪
D.说明地球表面是弧形,而非水平
【答案】D
【解答】解:D、在平面上由近及远移动物体时,观察的同学一直能看到物体,而在伞面上由近及远移动物体时,物体慢慢从视野中消失,结合实际生活中船远行时的景象,可以说明地球表面是弧形的,符合题意。
A、该探究活动无法确定地球是一个体积比较大的星球,不符合题意。
B、这个探究活动不能体现大地被雨伞一样的“天”盖着,不符合题意。
C、地球仪是一个正球体,雨伞不是正球体,不符合题意。
故选:D。
4.限于活动范围,人们通常无法直接观察地球的形状,但可通过身边某些现象和事件找到地球是球体的证据。下列现象和事件不能作为证据的是( )
A.麦哲伦环球航行
B.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
C.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D.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答案】C
【解答】解:能证明地球形状是球体的例子很多,如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麦哲伦环球航行、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选项ABD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是由地球自转导致的,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5.同学们都玩过拨浪鼓吧.“演示地球形状变化的试验示意图”与玩拨浪鼓很类似.这个试验能说明( )
A.地球因为自转变成了一个正圆球体
B.地球因为公转变成了一个两极略鼓赤道略扁的球体
C.地球因为自转变成了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D.地球正在向正圆球体演化
【答案】C
【解答】解:“演示地球形状变化的试验示意图”与玩拨浪鼓很类似。这个试验能说明地球因为自转变成了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故选:C。
6.如图为课外兴趣小组同学利用乒乓球、细铁丝制作地球仪的过程示意图,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由图A所示可知,乒乓球的粘合线表示 。
(2)图B中的倾斜铁丝表示地轴,其与水平面的夹角应为 度。
【答案】(1)赤道;(2)66.5。
【解答】解:(1)由图A所示可知,乒乓球的粘合线表示赤道。
(2)地球仪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之一,它形象直观,能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在地球仪上,地轴与水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由此可判定,其与水平面的夹角应为66.5°。
故答案为:(1)赤道;(2)66.5。
7.2022年4月22日是第53 个“世界地球日”,本次“世界地球日”的活动主题为“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请根据地球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按照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将下列事件或说法按时间先后排序: (填序号)。
A.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
B.天圆地方
C.从太空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出,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星球
(2)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 (填字母)。
A.地球形状随着人类的认识而改变
B.古人对地球的认识符合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是完全正确的
C.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没有阶段的,完全靠人们的突发奇想
D.一定的科学技术是认识地球形状的基础
(3)在同一水平视线上,图中在木板上移动的铅笔从 C 点到 D 点,笔的长度看上去变化 (填“明显”或“不明显”)。
(4)通过上述模拟实验,能否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
【答案】(1)B→A→C;(2)D;(3)不明显;不能。
【解答】(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想象、推测、验证、目睹、测量的漫长过程。古人凭借想象认为地球是“天圆地方”,有“天圆如张盖,地方似棋局”的说法。16世纪初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成功,证明地球是个圆球体的说法。从太空拍摄的照片使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星球。
(2)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自然存在的事物不会因为人类的认识而改变,古人对地球的认识符合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但其观点并不符合客观事实,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所以一定的科学技术是认识地球形状的基础;
(3)铅笔在水平板上从C点到D点,始终能看到全貌,笔的长度看上去变化不明显;铅笔在球面上由近及远移动时,渐远渐小,但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
故答案为:(1)B→A→C;(2)D;(3)不明显;不能。
8.阅读材料并结合图,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环球航行线路如图。
(1)环球航行起止:西班牙位于A 洲,该大洲西隔B大洋与C大洲相望,世界上唯一比A大洲面积小的大洲是 。
(2)环球航行路线:1519 年,从西班牙率先进入B大洋,然后绕过D大洲南端进入E大洋,1521年,到达F大洲的菲律宾群岛,艰难渡过G 洋,再绕过H 洲南端好望角,于1522年回到西班牙。
(3)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最大的地理意义是 。
【答案】(1)欧;大洋洲;(2)印度;非;(3)地球是个球体。
【解答】解:读图分析可知:
(1)西班牙位于A欧洲,该大洲西隔B大西洋与C北美洲相望,世界上唯一比A欧洲面积小的大洲是大洋洲,大洋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洲。
(2)依据大洲大洋的分布,图中D为南美洲,E为太平洋,F为亚洲,G为印度洋,H为非洲。
(3)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最大的地理意义是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
故答案为:(1)欧;大洋洲;(2)印度;非;(3)地球是个球体。
9.如图为观察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的示意图。请回答:
(1)图1、2中铅笔分别在篮球和木板表面上由近及远移动时,你看到的现象分别是 。
(2)在大海上航行的船只从离岸到远去,观察到的现象应与图 (填“1”或“2”)的现象相似,说明海面是 。
(3)如果海面上的帆船从远方驶来,在岸边可以观察的现象是 。
【答案】(1)铅笔头会慢慢看不见,铅笔的长度会慢慢变短和铅笔长度及铅笔头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2)1;弧形;(3)先看到船帆,后看到船身。
【解答】解:(1)观察图1中铅笔在篮球表面上由近及远移动时,发现因为视线被篮球形状的阻挡,铅笔头会慢慢看不见,铅笔的长度会慢慢变短。观察图2中铅笔在木板表面上由近及远移动时,所看到的铅笔长度和铅笔头位置因为视线没有被阻挡,所以看到的铅笔长度和铅笔头位置不会发生变化。
(2)在大海上航行的船只从离岸到远去,船身相当于“铅笔头”,船帆相当于铅笔的“笔身”,海面相当于“篮球”,观察到的现象应与图1的现象相似,说明海面是弧形,可以证明地球表面是球形的。
(3)如果海面上的帆船从远方驶来,在岸边可以观察的现象是先观察到船帆,后观察到船身。
故答案为:(1)铅笔头会慢慢看不见,铅笔的长度会慢慢变短和铅笔长度及铅笔头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2)1;弧形;(3)先看到船帆,后看到船身。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将下列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按时间顺序排列 (填序号)。
①亚里士多德观察月食时地球的影子是弧形的,推断出地球是个球体
②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一周,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
③人们凭直觉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④从太空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到,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星球
(2)科学家不仅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而且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作成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小明按照科学书上的步骤,自制地球仪,他先在乒乓球的中间用笔画了一个圈,如图所示。则小明是想用该圆圈表示 。
(3)下列各项用于研究地球形状或内部结构,其中能作为证据的是 。
A.①用铅笔在篮球上移动来研究地球的形状
B.②用切开的熟鸡蛋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
C.③绘制结构示意图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
D.④用天宫一号拍摄的地球照片来研究地球的形状
【答案】(1)③①②④;(2)赤道;(3)D。
【解答】解:(1)由于受观测条件和科学技术的限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从③人们凭直觉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①亚里士多德观察月食时地球的影子是弧形的,推断出地球是个球体→②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一周,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从太空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到,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星球。故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按时间顺序排列③①②④。
(2)科学家不仅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而且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作成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小明按照科学书上的步骤,自制地球仪,他先在乒乓球的中间用笔画了一个圈,如图所示,则小明是想用该圆圈表示赤道。
(3)①铅笔沿篮球表面向右移动时笔尖先消失,可以模拟地球表面是球体,但不能作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A错误;②切开的熟鸡蛋有蛋壳、蛋白和蛋黄,其厚度比例与地球内部结构不同,也与地球内部结构无关,不能作为地球内部结构的证据,B错误,③绘制结构示意图是人为根据地球内部结构制作的,不能作为地球内部结构的证据,C错误;④天宫一号拍摄的地球照片是地球形状的直接表现,可用来研究地球的形状,D正确。故选D。
故答案为:(1)③①②④;(2)赤道;(3)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章广袤浩瀚的宇宙第1节 认识地球
第1课时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材分析:
学习目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漫长历史,初步掌握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一些现象和方法;知道地球是一个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加深对地球的认识。
科学思维:举例证明地球是球体;
科学探究:通过活动、读图、倾听等方式,了解地球是球体的实例,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重点: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难点: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培养科学的发展观。
知识点一 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地球的形状是怎样的 人类很早就在探索地球,并提出过种种看法。今天,我们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但人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却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1.古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古时候,由于人们活动范围很小,认知能力非常有限,只看到自己生活地区的一小块地方,对地球形状产生了很多不同的认识。
古人往往凭经验和直觉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绕着地球转动,而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地是平的,整个大地也是平的。
2.对古人“地是平面”认识的怀疑
既然地是平的,应该有“天涯海角”,为什么我们在地面上总是走不到边 为什么远去船只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许多现象促使人们逐渐对“地是平面”的认识产生了怀疑。
(1)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即“天圆地方”的说法。
(2)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提出了地球是 的猜想。
(3)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通过多次对 的观察发现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总是弧形的,由此推断地球是个球体。这是人类通过观察天象得出地球形状的推论,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
(4)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 率领船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他们用自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 ,结束了人们关于地“方与地“圆”的争论,在人类的科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5)20世纪,人类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器从太空中拍到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 ,照片上面有蓝色的海和白色的云。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在太空目睹地球是个球体的人。他看到的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星球。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几千年来对地球形状的探索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知识点二 地球的大小
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确立了地球的概念,并用几何学方法定量地测定了地球的大小。
1.地球大小的数据现代科学技术测量表明,地球是一个两极 、赤道 的球体。
2.地球仪是正球体的原因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 km,两极方向的半径约为 km,仅差0.33%。因此,地球看上去是圆的。它的赤道周长约为 万km。如果我们把这个庞大的地球缩小,制成一个直径1m的地球仪,赤道半径只比极半径长约3mm。这点微小差别,在地球仪上是看不出来的。
测量地球的周长
两地夹角=900-82.80=7.20
这个夹角等于圆的1/50
两地距离=800km
地球的周长C=50×800km=4×104km
科学记数法
对于很大或很小的数;可以用科学记数法来呈现。科学记数法是用一个大于等于1,小于10的数乘以10的指数来表示。例如:
长度单位换算:1m=1000mm =1×103mm,
1mm=1/1000m=1×10-3m
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40000km=4×104km
细胞的大小约为:0.000022m=2.2×10-5m
考向1 地球的形状
人类首次得到的能够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证据是( )
A.人们发现太阳或月亮是球体
B.月食时地球的影子是圆的
C.麦哲伦船队的成功环球航行
D.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对点练.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不断探索了解地球。下列说法不符合人类对地球现有认知的是( )
A.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B.地球内部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C.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由七大板块组成
D.最先用实践证明地球形状的是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
考向2 地球的大小
2023年6月4日6时33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全部安全顺利出舱,结束了为期6个月的太空之旅。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下列关于地球大小的数据,错误的是( )
A.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B.地球表面积约5.1亿千米
C.地球的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D.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
对点练.某家长问自己的孩子:“你学习地理这么久了,能告诉我地球到底有多大吗?”孩子最合理的回答是( )
①地球很大,上面生活着70多亿人
②地球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
③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④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⑤地球到月球的距离约为38万公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1.在海边观察远处驶来的轮船,会出现图1中①至③所示的现象。根据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作出的合理推论是( )
A.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B.地球一定是个球体
C.海平面上升了
D.地球表面可能是曲面
2.下列诗句中能够说明地球形状的是( )
①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②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④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⑤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A.①③ B.④⑤ C.②⑤ D.②④
3.地理老师为了让课堂更加生动直观,组织同学一起演示了如下探究活动:第一组:甲同学拿帆船模型由远到近向桌子一侧移动,让乙同学观察帆船的变化。(如图)第二组:丙同学手拿帆船模型,由雨伞一侧向位于雨伞另一侧移动,让丁同学观察帆船的变化。(如图)你认为这个探究活动所蕴含的地理知识是( )
A.地球是一个体积比较大的星球
B.大地被雨伞一样的“天”盖着
C.地理课上可以按照雨伞的形状制作一个地球仪
D.说明地球表面是弧形,而非水平
4.限于活动范围,人们通常无法直接观察地球的形状,但可通过身边某些现象和事件找到地球是球体的证据。下列现象和事件不能作为证据的是( )
A.麦哲伦环球航行
B.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
C.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D.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5.同学们都玩过拨浪鼓吧.“演示地球形状变化的试验示意图”与玩拨浪鼓很类似.这个试验能说明( )
A.地球因为自转变成了一个正圆球体
B.地球因为公转变成了一个两极略鼓赤道略扁的球体
C.地球因为自转变成了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D.地球正在向正圆球体演化
6.如图为课外兴趣小组同学利用乒乓球、细铁丝制作地球仪的过程示意图,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由图A所示可知,乒乓球的粘合线表示 。
(2)图B中的倾斜铁丝表示地轴,其与水平面的夹角应为 度。
7.2022年4月22日是第53 个“世界地球日”,本次“世界地球日”的活动主题为“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请根据地球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按照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将下列事件或说法按时间先后排序: (填序号)。
A.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
B.天圆地方
C.从太空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出,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星球
(2)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 (填字母)。
A.地球形状随着人类的认识而改变
B.古人对地球的认识符合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是完全正确的
C.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没有阶段的,完全靠人们的突发奇想
D.一定的科学技术是认识地球形状的基础
(3)在同一水平视线上,图中在木板上移动的铅笔从 C 点到 D 点,笔的长度看上去变化 (填“明显”或“不明显”)。
(4)通过上述模拟实验,能否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
8.阅读材料并结合图,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环球航行线路如图。
(1)环球航行起止:西班牙位于A 洲,该大洲西隔B大洋与C大洲相望,世界上唯一比A大洲面积小的大洲是 。
(2)环球航行路线:1519 年,从西班牙率先进入B大洋,然后绕过D大洲南端进入E大洋,1521年,到达F大洲的菲律宾群岛,艰难渡过G 洋,再绕过H 洲南端好望角,于1522年回到西班牙。
(3)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最大的地理意义是 。
9.如图为观察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的示意图。请回答:
(1)图1、2中铅笔分别在篮球和木板表面上由近及远移动时,你看到的现象分别是 。
(2)在大海上航行的船只从离岸到远去,观察到的现象应与图 (填“1”或“2”)的现象相似,说明海面是 。
(3)如果海面上的帆船从远方驶来,在岸边可以观察的现象是 。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将下列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按时间顺序排列 (填序号)。
①亚里士多德观察月食时地球的影子是弧形的,推断出地球是个球体
②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一周,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
③人们凭直觉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④从太空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到,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星球
(2)科学家不仅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而且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作成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小明按照科学书上的步骤,自制地球仪,他先在乒乓球的中间用笔画了一个圈,如图所示。则小明是想用该圆圈表示 。
(3)下列各项用于研究地球形状或内部结构,其中能作为证据的是 。
A.①用铅笔在篮球上移动来研究地球的形状
B.②用切开的熟鸡蛋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
C.③绘制结构示意图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
D.④用天宫一号拍摄的地球照片来研究地球的形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