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随堂练习
一、单选题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 )
A.增强民族自豪感 B.强化阶级分化
C.推动社会革命 D.阻碍科技发展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理念反映了( )
A.多样性和包容性 B.统一性和一致性
C.传统性和保守性 D.独立性和排他性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 )
A.和谐共生 B.仁爱为本 C.诚信友善 D.家国情怀
4.2009年9月,以“走近孔子,感悟圣城”为主题的祭孔大典在山东曲阜举行。活动中诵读了《论语》经典语句,其中读不到的是( )
A.仁者,爱人 B.德不孤,必有邻
C.民为贵,君为轻 D.礼之用,和为贵
5.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绚丽多姿,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①隶书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最能表现和抒发情感
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是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③在“康乾盛世”,京剧广为流传并走向成熟
④《清明上河图》是宋代写意画中的精品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 D.②
6.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自从人类在大自然中的地位处于优势以来,人类的生存没有比今天再危险的时代了”“不道德程度已近似悲剧,而且社会管理也很糟糕”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仁爱学说、墨家的兼爱学说,是解决现代化社会伦理问题所急需的。汤因比意在强调( )
A.人类已彻底征服自然 B.加强社会治理的必要性
C.西方文明正走向衰弱 D.中华文化具有现实意义
7.中华文明之起源,地域不限于中原,而是北至今长城地带,南至长江以南的水乡,东至黄海之滨,西至秦晋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落迁徙、分合、冲突的最为集中、最为突出的地区,也是中华文化融合的核心地区。这表明( )
A.南北文化渐趋一致 B.中原核心多元一体
C.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D.王朝国家形态成熟
8.距今约9000年前的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出土了我国现存最早的玉器;距今5500年左右,玉器被赋予“以玉事神”的内涵。夏商周时代,“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的观念逐步发展。其后,经儒家文化演绎,“君子比德于玉”的风尚延续发展,拥有广泛社会基础的玉文化得以经久流传。这表明中华文化的( )
A.包容性 B.连续性 C.多样性 D.凝聚性
9.《管子牧民》中提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此段话表明中华传统文化( )
A.重视以人为本 B.推崇天下为公 C.追求家国情怀 D.主张和而不同
10.《商君书·修权》中,作者论述了“法、信,权”三者之于国家治理的关系,认为“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权者,君之所独制也……君臣释法任私必乱。故立法分明,而不以私害法,则治。权制独断于君则威”。这反映了法家( )
A.呼吁君臣共治,树立威信 B.主张以法治国,君主独裁
C.反对君主专制,曲解立法 D.提倡限制君权,维护法律
11.中国古代从周公的"以德配天"、孟子的"民贵君轻"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这些主张的共通之处在于( )
A.对君权有所制约 B.以人性善为基础
C.受神权思想影响 D.批判了专制主义
12.周公吸取商朝亡国的教训,认为“有德者居之,无德者失之”,强调谨慎用刑,提出“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等主张,是中国历史上“德法共治”之首倡。下列各项中符合这一主张的儒家观点是( )
A.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C.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D.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13.汉初,统治者推行“黄老之学”,主张君主无为而治,但在具体治理过程中,“又援名、法入道,借用阴阳之家框架,重视儒家的伦理教化。”可见,汉初的“黄老之学”( )
A.为董仲舒改造儒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B.推崇虚静无为,完善了国家治理体系
C.认识到建立统一王权政治的必要性 D.主张兼收并蓄,推动了儒家思想复苏
二、材料题
14.君民关系是先秦诸子争鸣的焦点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圣人(君王)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春秋】老子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春秋】孔子
材料二 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战国】韩非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老子与孔子的治国理念。
(2)结合材料,谈谈先秦思想对后世国家治理的影响。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不能算是最早的,但是唯一的从未中断过的文明。……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文明。它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此后虽然历经战乱与分裂,不断有新的文明元素加入进来,但没有任何一种文明的分支分裂出去,所以这个大格局始终保持着它的完整性而没有打破。
——摘自严文明《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宋代的毕弄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匠谷登堡在中国活字印刷和油墨技术的基础上,创造出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并把造酒用的压榨机改装成了印刷机,代替了纯粹的手工操作,从而提高了质量和效率,使得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谷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1455年,谷登堡用他的活字印刷方法印刷了第一批拉丁文《圣经》,这个事件标志着西方进入了一个信息迅速、廉价传播的时代。
——摘编自《外国新闻史名词解释》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谷登堡的技术成就及其对文化发展的意义。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文化和成就,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A项正确;强化阶级分化是不正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是和谐、包容,排除B项;推动社会革命与题意不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是从价值观念等层面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支持,排除C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科技的发展,而不是阻碍,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和而不同”这一理念强调在保持差异的同时寻求和谐共处。它体现了对多样性的尊重和包容,即在多样性中寻求和谐,A项正确;统一性和一致性与“和而不同”的理念相悖,因为该理念并不强调形式上的统一或一致性,排除B项;传统性和保守性这一选项与“和而不同”的核心意义无直接关联,“和而不同”更多强调的是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排除C项;独立性和排他性,这同样与“和而不同”相悖,因为该理念倡导的是在差异中的和谐共处,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家国情怀融合了家庭与国家的深厚情感,体现了个人对家庭。这种情怀不仅贯穿于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它更全面地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D项正确;虽然和谐共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理念,但它更多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关系与生态平衡的哲学思考,并非其核心内容的全面概括,排除A项;仁爱确实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互助,它更多侧重于伦理道德层面,排除B项;诚信与友善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方面,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善意,它们也只是文化中的一部分,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民为贵,君为轻”出自孟子的思想,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仁者,爱人”“德不孤,必有邻”以及“礼之用,和为贵”都出自《论语》,是孔子的言论,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5.答案:D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强调绘画不能单纯描摹外在事物,而要具有深远意境,寄托人生志趣,使人如读诗歌,体现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②正确,D项正确;草书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①错误,排除A、C项;清朝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了京剧,并且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③错误;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的商业繁荣景象,是宋代风俗画中的精品,④错误,排除B项。故选D项。
6.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史(中国)。由材料“不道德程度已近似悲剧,而且社会管理也很糟糕”“中国传统文化……是解决现代化社会伦理问题所急需的”可知,汤因比认为,面对当今世界的社会伦理滑坡问题,中华文化仍具有它的现实意义,D项正确;材料认为人类在自然中占有优势后,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排除A项;汤因比强调中华文化在改善社会中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西方文明的衰弱,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华文明发源地分布广泛,其核心地区是地处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B项正确;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华文明发源地分布广泛,南北文化没有渐趋一致,排除A项;题干表述的是中华文明发源地分布广泛,没有涉及阶级分化,排除C项;王朝国家此时尚未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远古和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中国的玉文化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萌发,其后经过夏商周时代和封建社会时期的长期发展和丰富,一直延续至今,体现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绵延不绝,具有连续性,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玉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吸收融合了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文化成分,不能体现包容性,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不同时期玉文化的接续发展,而非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玉文化的特点和差异,不能体现多样性,排除C项;中华文化的凝聚性体现在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方面,材料主旨是玉文化的发展历程,未强调玉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选择A:材料中提到的“顺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等体现了对于民众的重视,表明中华传统文化重视“以人为本”。排除B:天下为公是指“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非一姓一家之私物,与材料无关。排除C:家国情怀强调爱国,与材料无关。排除D:和而不同是指提倡和谐,尊重差异,与材料无关。
10.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法家思想的相关知识,A.材料中“权者,君之所独制也”,说明君主独裁,故A错误;B.材料中“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权者,君之所独制也。……君臣释法任私必乱。故立法分明,而不以私害法,则治。权制独断于君则威”,说明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君主独裁故B正确;C.材料中“权者,君之所独制也”,说明君主独裁故C错误;D.材料中“权者,君之所独制也”,说明君主独裁,故D错误。
11.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周公提出“德配天”,强调只有有德者才可以承受天命;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这是中国早期民本思想,意思是从天下国家的立场看,民是基础,比君重要;董仲舒倡导“天人感应”,告诫统治者要做有道明君,否则会遭天谴。这些主张意在约束君主的政治行为,A项正确;人性善是孟子提出的主张,与“以德配天”不符,排除B项;民贵君轻并没有受神权思想的影响,排除C项:以上三者都没有批判专制主义,排除D项。故选A项。
12.答案:A
解析:
13.答案:D
解析: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黄老思想,但是又援名、法入道,借用阴阳之家框架,重视儒家的伦理教化,这种做法体现了兼收并蓄的特点,而且其对于儒家思想的复苏有一定作用,D正确;题干并未提供黄老之学与董仲舒思想之间的关联,排除A;题干信息提出,汉初统治者不仅仅采用了黄老之学,还借鉴了法家、阴阳五行家以及儒家思想,排除B;西汉初年已经建立了统一王权,排除C。
14.答案:(1)治国理念: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主张德治(为政以德)。
(2)影响:道家无为而治思想成为西汉时期休养生息政策的理论依据,推动了“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儒家为政以德有利于取得民心民力,对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法家韩非子建立君主权威,控制臣民的主张,体现了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适应了建立专制集权的政治思想,使法家学说逐渐成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治国理论,法家思想成为秦朝的治国思想,但严刑峻法易激化阶级矛盾,导致亡国。总之,先秦思想对后世国家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当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府管理理论和实践有一定的历史借鉴意义。
解析:(1)治国理念:根据材料一“……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可得出,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根据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可得出,孔子主张德治(为政以德)。
(2)影响:根据材料一“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并结合所学可得出,道家无为而治思想成为西汉时期休养生息政策的理论依据,推动了“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根据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儒家为政以德有利于取得民心民力,对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材料二“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消极两方面分析法家思想对后世国家治理的影响。如法家韩非子建立君主权威,控制臣民的主张,体现了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适应了建立专制集权的政治思想,使法家学说逐渐成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治国理论,法家思想成为秦朝的治国思想,但严刑峻法易激化阶级矛盾,导致亡国。最后总结先秦思想对后世国家治理的深远影响。
15.答案:(1)特点:连续性;多元一体;包容性;凝聚性(或完整性)。
(2)成就:采用金属活字印刷将多种技术整合在一起,发明印刷机。
意义: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推进了文化的传承、传播与保护;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史(中国)。
推断:据材料“中华文明的起源不能算是最早的,但是唯一的从未中断过的文明”,可知连续性;据材料“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可知多元一体;据材料“不断有新的文明元素加入进来,但没有任何一种文明的分支分裂出去”,可知包容性和凝聚性。
(2)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5世纪(德国)。
成就:据材料“金属活字排版印刷,并把造酒用的压榨机改装成了印刷机”,可知采用金属活字印刷将多种技术整合在一起,发明印刷机。
意义:据材料“提高了质量和效率,使得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及所学知识可知,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据材料“活字印刷方法印刷了第一批拉丁文《圣经》”,及所学知识可知,书籍印刷的进步推进了文化的传承、传播与保护;据材料“信息迅速、廉价传播的时代”,可知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