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随堂练习
一、单选题
1.古代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主要可以分三大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3世纪至6世纪末;第二阶段是从7世纪到8世纪末;第三阶段是从10世纪到19世纪中叶。下列事物中最能说明“第二阶段”古代中国文化对日本影响的是( )
A.冶铁技术 B.神道教 C.景福宫 D.和服
2.《几何原本》又称《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所著的一部数学著作,其集中体现了古希腊的数学成就和哲学思想。最早与徐光启一起将其部分内容翻译成中文的外国传教士是( )
A.马戛尔尼 B.南怀仁 C.汤若望 D.利玛窦
3.公元646年(大化二年),某国颁布诏令,正式开始改革。其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废除部民制,实行班田收授法与租庸调制,确立封建土地国有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这个国家是( )
A.日本 B.越南 C.瑞典 D.朝鲜
4.左图是唐代敦煌文献中的《白描相扑图稿》(局部)。右图是唐代相扑传入日本后的线描图。它们可以用来说明( )
A.中日绘画风格渐趋一致 B.相扑运动源于民间竞技
C.中华传统文化深远影响 D.日本全面学习中国文化
5.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是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之一。他先在长安太学学习,毕业后参加唐朝科举考试,于开元年间高中进士,历仕三代皇帝,官至左散骑常侍兼安南都护,曾以大唐使节身份回访日本。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
A.科举制度对应试者没有身份限制 B.科举考试制度被日本所仿效
C.吸收融合了世界各国的文化 D.具有世界大国开放与自信的胸襟
6.16—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1599年的《航海全书》全面阐述中国科举制度。1657年的《英雄的美德》介绍了孔子及其思想,宣传孔子哲人形象。到18世纪的《世界公民》称赞中国有完善的道德和法律制度。中国热的出现( )
A.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复兴 B.适应了欧洲社会变革需要
C.推动了西学东渐的发展 D.导致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
7.朝鲜古代文献大多是用汉语文言文写的,如高句丽建国初期,就有人用汉文记下高句丽史事一百卷,叫作《留记》;公元414年,高句丽在辑安城东九华里处建的好太王碑,四面环刻汉字碑文,共44行,每行41字,竟达1775字。这可用于印证( )
A.中韩文化渊源相同 B.儒学得到了朝鲜社会的普遍认同
C.东亚文化圈已形成 D.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影响
8.如图为日本平城京和唐长安城平面图,这表明当时日本( )
A.深受中华文化影响 B.与中国维持宗藩关系
C.中央集权体制瓦解 D.推行锁国以加强统治
9.《源氏物语》引用了数量相当可观的中国诗词,作者在152个重要的情节中融入了131处节选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诗句。书中仅引用的白居易的诗歌就多达90多处。而白居易最重要的作品《长恨歌》几乎贯穿于整个小说中。由此表明( )
A.《源氏物语》是一部诗歌总集
B.《源氏物语》作者曾久居长安
C.《源氏物语》是研究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参考依据
D.《源氏物语》取材于中国故事
10.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这表明( )
A.中华文化开放包容 B.中华文化圈的发展扩大
C.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D.汉字文化具有丰富内涵
11.1893年,琉球王国学生开始到国子监学习。清代时特设琉球学馆于国子监内,作为琉球王国学生读书和生活的居所。他们在中国学习儒学、天文、地理、医学、音乐、绘画、冶炼、造船、铸钱、烧瓷、制茶、制糖等。这可用于说明( )
A.对外开放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B.中华文化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力
C.琉球王国大力弘扬中华文化 D.中国与琉球民间交流内容丰富
12.据日本作家丸山清子著《源氏物语与白氏文集》统计,《源氏物语》中引用中国古典文学典籍185处,其中白居易诗达106处之多。这说明( )
A.日本民族文化享誉世界 B.中华文化辐射影响东亚
C.中日两国审美互鉴频繁 D.文化交流推动中日邦交
13.英国人包令(1849—1859年在华),曾在厦门亲眼看见掠卖华工的情况“几百个苦力(华工)……胸前各自按照准备把他们送去的地方,分别打上‘C’(加利福尼亚)、‘P’(秘鲁)或者‘S’(山德维治群岛,即夏威夷群岛)等印记。”这一批华工( )
A.为提升中国一战后的地位作出贡献 B.赴加利福尼亚从事太平洋铁路建造
C.在各地形成唐人街传播着中华文化 D.自愿签署契约出国获取了巨额利润
二、材料题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607年,日本推古女皇派小野妹子等出使隋朝。小野妹子回国时,隋炀帝派裴世清陪送到日本,揭开了中日交往的新篇章。此后,日本频繁遣使来华。遣唐使每次来华,都送来100至250名留学生和留学僧。同时将“五经”与诸子、史学等汉字书籍带到日本。公元646年,大化新政府成立以后,任命长期居留中国并熟知中国典章制度的高向玄理、僧旻为国博士,参与新政府的施政。日本政府制定了《大宝律令》,仿唐朝官制,称为“二官八省制”。在地方官制方面也大体仿照唐制,设国、郡和里三级。佛教于公元6世纪从中国传入日本,日本派遣僧人留学唐朝,佛教许多宗派传入日本。律宗高僧鉴真也受邀去日本传经讲道。鉴真师徒用汉语讲读经书,使汉语广泛地渗入日本的社会生活。促进了日本汉文学和音韵学的发展。汉字伴随着汉文化东传日本,形成‘汉字文化圈’。该文化圈又因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明,而被称为“中国文化圈”。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华夏文明东传日本的背景。
(2)根据材料,归纳日本学习华夏文明的途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华夏文明东传日本的意义。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唐之后,中国成为光芒四射的世界文化中心,形成了以中华文明为基础的“中华文化圈”。
603年 日本圣德太子颁布“冠位十二阶”,制定的冠位从高到低为:大德、小德、大仁、小仁、大礼、小礼、大信、小信、大义、小义、大智、小智。
701年 日本政府制定《大宝律令》,设官制为“二宫八省制”,在地方设国、郡和里三级。
737年 圣武天皇在平城京内以日本僧人道慈在长安临摹的西明寺建筑样式为篮本,设计制造了大安寺。
788年 新罗仿唐科举制公布读书三品出身法,以儒家经典与汉学为主要考试科目,进行国家考试,以录用官吏。
9世纪左右 在长期使用汉字的基础上,日本借用汉字的形和义创造出假名,后逐步形成了日本语言文字。
9世纪 新罗僧人无染来华,习《华严》,受传心印,回国后被奉为国师,受六代君王的优隆礼遇。
1225—1400年 越南陈朝时期,借用汉字的形、音、义所创造的“喃字”得到推广,并运用到文学创作中。
16世纪中期 朝鲜李滉继承朱熹的理本论,对“理气一物”进行了富于思辨性的解释,突出了“理”的主宰作用。
1428—1788年 越南黎朝的阮秉谦糅合理学与道家学说,提出“安闲”的思想;黎贵惇认为理在气中,理因气而有。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化圈”形成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华文化圈”的共同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在古代中国文化对日本影响的第二阶段即从7世纪到8世纪末,日本大量学习中国的制度、文化等诸多方面,和服在这一时期受中国唐朝服饰的影响较大,日本的贵族和官员们常常穿着模仿唐朝风格的服饰,后来逐渐演变和发展成为具有日本特色的和服,D项正确;冶铁技术传入日本的时间相对较早,排除A项;神道教是日本本土的传统宗教,排除B项;景福宫是朝鲜的宫殿,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与徐光启一起把《原本》的前6卷翻译成中文,并改名为《几何原本》。这次翻译奠定了中国现代数学基本术语的基础,部分译法沿用至今。故选D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可知,公元646年,日本孝德天皇颁布诏令,正式开始大化改新,其模仿唐朝律令制度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A项正确。
4.答案:C
解析:相扑源于中国春秋时代,从春秋到秦汉时期名为“角抵”,南北朝到南宋时期叫“相扑”,相扑于唐朝传入日本后,成为一种流行的体育运动,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深远影响,C正确;题干只是针对一项运动的绘图,不能得出当时中日两国主流绘画风格的情况,排除A;B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B;D错在“全面”,排除D。
5.答案:D
解析:据题意可知,唐朝接纳日本留学生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这体现了唐王朝的包容与自信,具有世界大国开放与自信的胸襟,D项正确;A项说法无从体现,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日本效仿科举制度,排除B项;仅根据阿倍仲麻吕的经历不能说明融合了世界各国的文化,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18世纪(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99年的《航海全书》全面阐述中国科举制度。1657年的《英雄的美德》介绍了孔子及其思想,宣传孔子哲人形象。到18世纪的《世界公民》称赞中国有完善的道德和法律制度,16-18世纪时欧洲社会变革的时期期间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兴起、启蒙运动、政治革命等,中国热的出现适应了不同时期社会变革的需要,B项正确;中国热的出现的确有利于人文精神复兴,但这只能反映材料部分影响,属于以偏概全,排除A项;中国热是属于东学西渐,排除C项;导致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夸大了中国热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朝鲜)。根据材料“朝鲜古代文献大多是用汉语文言文写的”“高句丽在辑安城东九华里处建的好太王碑,四面环刻汉字碑文,共44行,每行41字,竟达1775字”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汉字在古代朝鲜得到了传播,这可用于印证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影响,D项正确;“中韩文化渊源相同”的说法有误,排除A项;汉字在朝鲜的传播并不代表儒学得到朝鲜社会的普遍认同,排除B项;东亚文化圈形成于唐代,而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日本)。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唐长安城平面图与日本平安京平面图城市布局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城市交通四通发达犹如棋盘一样:宫城都位于京城北部的中央,体现了皇权的威严;城市规划严格讲求左右对称;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为繁华的商业区,日本平安奈良城市建造时参考了唐代的都城建造风格,说明题本平城深受中华文明影响,A项正确;材料强调日本平城的布局受到中华文化影响,而非强调与中国的关系,排除B项;从平城的布局无法看出中央集权体制瓦解,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对外政策,是否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31处节选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诗句”、“白居易的诗歌就多达90多处”、“白居易最重要的作品《长恨歌》几乎贯穿于整个小说中”可知,《源氏物语》引用了很多中国诗歌,可以作为研究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参考依据,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源氏物语》是一部描写了平安京时期日本的风貌,揭露人性,宫中的斗争,反映了当时妇女的无权地位和苦难生活的古典文学名著,并不是诗歌总集,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得知其作者久居长安,排除B项;《源氏物语》引用了很多中国诗歌,但没有体现其取材中国故事,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后的世界。根据材料概况可知:从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后中国的汉字和文化不断影响周边国家,表明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圈的发展扩大,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周边文化的吸收,而是对周边文化的影响,不能得出中华文化开放包容,排除A项,材料不是强调中华文明的内涵,而是中华文明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不仅涉及汉字的传播,还涉及了儒家文化的传播,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清朝时期,琉球王国学生到中国国子监学习,清政府还专门设立琉球学馆,说明琉球对中国学习的次数频繁,规模较大,展现了中华文化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力,B项正确;清朝时期奉行闭关锁国,并不是对外开放的,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琉球王国学习中国文化,而不是大力弘扬中国文化,排除C项;琉球王国学生到中国国子监学习,并不属于民间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源氏物语》中引用大量中国古典文学典籍,这说明日本文化受到中国文化影响,即中华文化辐射影响日本,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未涉及日本文化的地位,排除A项;材料反映日本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借鉴,并未反映中国文化借鉴日本,并不是互鉴,排除C项;材料未反映中日关系的内容,无法得出文化交流推动中日邦交的结论,排除D项。
13.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期(中国、英国)。据本题材料“英国人包令(1849—1859年在华),曾在厦门亲眼看见掠卖华工的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清政府允许列强招募华工,大量华工被掠卖至世界其他地区,他们在海外聚居并将中国文化传播至异国他乡,C项正确;此时还未开始一战,排除A项;材料只是提及华工被掠卖到加利福尼亚,未体现他们赴加利福尼亚从事太平洋铁路建造,排除B项;部分华工并非自愿且没有获得巨额利润,排除D项。故选C项。
14.答案:(1)背景:隋唐完成大一统,国力强盛;中国是当时的世界文化中心;对外交通发达;中日两国统治者的重视与推动。
(2)途径:派遣唐使和留学生;仿照唐制;广泛使用汉字;佛教传播。
(3)意义:推动日本文化的发展;促使日本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有利于中日两国的友好往来;促进中华文化圈的发展。
解析:
15.答案:(1)“中华文化圈”形成的历史条件:隋唐时期中华文明的先进与强大。中日、中朝等国家的仰慕与学习。汉字、儒家思想等中华文明的传播与影响。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2)“中华文化圈”的共同特点及影响:共同特点:汉字及儒家文化的广泛传播。模仿唐朝制度进行政治改革。吸收和融合中华文明的先进成果。
影响:促进了东亚地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东亚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了中华文明的地位,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隋唐之后,中国成为光芒四射的世界文化中心”及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中国的强盛和文化繁荣为中华文化圈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据材料“新罗僧人无染来华,习《华严》,受传心印,回国后被奉为国师”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频繁交流,如日本、新罗、越南等国与中国的交往,使得中华文化得以传播。据材料“制定的冠位从高到低为:大德、小德、大仁、小仁、大礼、小礼、大信、小信、大义、小义、大智、小智”“新罗仿唐科举制公布读书三品出身法,以儒家经典与汉学为主要考试科目,进行国家考试,以录用官吏”可知,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影响了周边国家的政治、教育和社会制度。据材料“在长期使用汉字的基础上,日本借用汉字的形和义创造出假名,后逐步形成了日本语言文字”可知,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被周边国家广泛使用和改造。胡材料“设官制为'二宫八省制”“新罗仿唐科举制公布读书三品出身法”可知,中国的制度和文化,如科举制度、律令制度等,对周边国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促使这些国家仿效和学习。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中华文化圈”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体现在日本的“冠位十二阶”、新罗的科举制度、朝鲜的理学研究等方面;汉字在日本、新罗、越南等国被广泛使用,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假名和喃字体现了汉子的使用和改造;周边国家仿效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如日本的《大宝律令》、新罗的科举制度等;佛教在东亚地区的传播和影响,如日本的大安寺、新罗僧人无染的传教等。影响: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华文化深刻影响了中国周边国家的文化,进而促进了东亚地区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在古代,中国比周边国家发展快,周边国家学习中华文化,推动了周边国家的社会进步和发展;整体上来看,形成了以中华文明为基础的东亚文化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