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随堂练习
一、单选题
1.3-6世纪亚欧游牧民族的大迁徙对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下列符合这一论断的是( )
A.佛教成为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 B.中国江南地区的经济得到开发
C.阿拉伯文明传播到达北非地区 D.查士丁尼在位时构建法律体系
2.公元前2千纪中后期,赫梯人建立了一个强大国家。利用强力的战车和先进的冶铁技术,他们很快建立了地区霸权,并与当时周边多个文明发生冲突。其建立霸权的“地区”是( )
A.西亚 B.南欧 C.西北欧 D.南亚
3.在3—6世纪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中,能够基本保持自己文化传统的地区是( )
A.拜占庭帝国 B.中国和印度 C.阿拉伯帝国 D.西罗马帝国
4.如图为两汉时期农牧业分界线变迁图。导致这一变动的因素是( )
A.游牧民族的内迁 B.自然条件的变化 C.政治中心的转移 D.经济重心的南移
5.印欧人的迁徙历时数千年,开始之时,世界上只有零星散布的个别文明中心。印欧人迁徙大体结束之时,奴隶制国家由点到面,在世界上占了统治地位,一度横跨三洲的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其主体民族都是印欧人的后裔。由此可知,印欧人的迁徙( )
A.扩大了游牧文明的影响 B.统一了欧亚非主要文明
C.密切了文明之间的联系 D.促成了奴隶社会的转型
6.如图是印欧人早期迁徙路线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印欧人早期迁徙路线示意图(公元前3000—前1000年)
A.从公元前3千纪初起进行迁徙 B.形成波斯人、阿拉伯人、日耳曼人
C.凭借农耕和武力优势对外征服 D.对亚欧大陆区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7.“民族大迁徙不是简单的民族住地的变化,而是日耳曼人各部落集团对奴隶制罗马帝国的武力征服。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使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
A.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时期
B.中古时期确立了日耳曼人在欧洲的统治
C.西欧封建制度既有罗马帝国特征又有日耳曼人传统
D.封建社会时期的西欧保留了农奴制
8.有学者认为,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的变化,是影响人口大规模迁徙的重要原因。观察下图,下列人口迁徙中符合这一论点的是( )
A.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B.中国沿海民众下南洋
C.英国人移民澳大利亚 D.欧洲人移民北美大陆
9.伴随着匈奴西征,日耳曼人掀起了民族大迁徙的狂潮,摧毁了西罗马帝国。入主西欧后,日耳曼人首先把没收来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亲兵、廷臣和主教,因此军事首领成为国王,亲兵成了贵族,原来简单的氏族组织因形势的需要变成国家组织。这说明日耳曼人的迁徙( )
A.促进了西欧的封建化 B.摧毁了古罗马帝国的文化
C.增强了区域文化认同 D.推动希腊文化中心的转移
10.3-6世纪的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下列历史现象的出现与之相关的是( )
①波斯帝国的灭亡
②中国北方形成民族大交融
③罗马帝国的建立
④日耳曼人建立一系列王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1.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他们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分别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据此,以下史实正确的是( )
A.赫梯人在小亚细亚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B.崛起于伊朗高原的波斯人首次统一了西亚与北非文明区
C.印欧人进入意大利半岛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古代的希腊人
D.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推进到恒河流域并开创了哈拉帕文化
12.公元前2世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整个迁徙过程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
①进入巴尔干地区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的新人群所创造的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源头
②波斯帝国统治下,西亚和北非文明区域被统一起来
③公元前14世纪,赫梯帝国进入鼎盛时期,疆域横跨亚、非、欧洲
④雅利安人从恒河流域推进到印度河流域,创立了种姓制度和佛教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这样写道:“商业联结和文化联结既不是互不关联的也不是彼此独立的。希腊文化传播到整个东方,主要是靠追随亚历山大军队东进的希腊商人。同样,印度佛教传播到中国的过程也可以沿着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了解到。”这表明促进东西方文明交融的两种方式是( )
A.希腊商人和亚历山大军队 B.马可·波罗和阿拉伯商人
C.暴力冲突与和平交流 D.商业联结和文化联结
二、材料题
14.公元3-5世纪,日耳曼人向罗马帝国腹地的持续迁移彻底终结了西罗马帝国的统治。但这一时期,也是高卢的巴高达运动、北非的阿哥尼斯特运动及奴隶起义连续地、反复地上演的时期。这说明日耳曼人的迁徙( )
A.是罗马灭亡决定性因素 B.揭开了西欧封建化序幕
C.催化了西欧政局的变动 D.以吸收罗马文化为目的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康熙十年(1671年),川湖总督蔡毓荣提出将原定的招民700名升官改为300名即升,又将起科年限由三年延长到五年,并宣布各省贫民携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大规模的移民入川由此而展开,后又准许移民入籍子弟参加科举。湖广移民捷足先登,首先占据距离长江最近的地点进行垦殖,后来的其他省移民遂逐渐向长江腹地进发。雍正五年,川陕总督以湖广、江西等省逃荒者携家入川者多,奏请安插,却受到申斥。朝廷认为这些流民“良奸莫辨”,规定“四川州县将入川人户逐一稽查姓名、籍贯”。乾隆中期以后,大批汉族流民进入四川的边缘山区。嘉庆二十五年,四川人口达到了2000万,已是明代末年人口峰值的4倍,很多州县已“无荒可垦”。至道光初年,迁入陕南的四川移民及其后裔已经达到了60万人之多,同时迁入云南、贵州的川人也不在少数。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移民史》
材料二: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1991年底全面调查统计,水库淹没涉及湖北省、重庆市共20个县(市、区),116个集镇、人口113万、工矿企业1599家、1000余处文物古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库区实际可供移民使用的可垦荒地仅有七万亩。安置移民必须从库区实际情况出发,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在二、三产业中寻求移民安置的出路。对淹没的企业进行搬迁补偿并考虑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的要求,同时国家批准三峡库区为“三峡经济开发区”,享受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某些特殊政策。移民安置中,应充分考虑为移民生产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提供必要保障,并且明确地将致富奔小康作为移民安置的目标。城镇迁建的难度大、周期长,因而城镇搬迁先行,特别是基础设施先搞,有助于及早发挥新城的经济功能。
——摘编自《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三峡工程四川库区移民安置与经济社会发展意见的通知》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四川移民潮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清代四川移民相比三峡移民的特点。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3—6世纪欧亚大陆。3—6世纪亚欧游牧部落开始了新一轮大迁徙,在中国,匈奴人逐步内迁,转向定居生活,同时,部分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B项正确;佛教成为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不属于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影响,排除A项;7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征服西亚和北非广大地区,与题目时间不符,排除C项;查士丁尼在位时构建法律体系与亚欧游牧民族的大迁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赫梯人是由公元前2千纪迁入小亚细亚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后形成的,他们建立霸权的“地区”应为西亚地区,A项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3.答案:B
解析:中国和印度受冲击较小,基本上保持了各自的文化传统,在吸收部分游牧民族因素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故B项正确;在3-6世纪的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中,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受到的冲击较大,各个区域的文化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变化,如拜占庭帝国保存并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部分文化遗产,并把基督教传到东欧;阿拉伯文化以伊斯兰教为底色,融合了希腊罗马和西亚传统文化,日渐繁荣;西罗马帝国则在冲击中被日耳曼人灭亡,在其废墟上诞生了日耳曼因素、罗马因素和基督教相互结合的欧洲新文化,故A、C、D三项均可排除。故选:B。
4.答案:A
解析:据变迁图可知,与汉武帝时期相比,东汉末年农牧业分界线明显南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鲜卑等少数民族内迁,他们从事游牧,导致分界线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牧业分界线应为400米等降水线分界线,而据变迁图中两条分界线对比可知,汉武帝前期与东汉末年相比,明显受非自然因素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少数民族内迁这一外力因素所致,排除B项;据变迁图可知,与汉武帝时期相比,东汉末年农牧业分界线明显南移,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中心是从长安转移到洛阳,故二者无必然联系,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南经济大开发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故“经济重心的南移”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由材料可知:印欧人的迁徙在某种意义上促进了奴隶制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印欧人后裔建立的大帝国更是掀起了洲际的文明交流潮流(如“希腊化”),这说明印欧人的迁徙密切了文明之间的联系,C项正确;不能简单地将印欧人的文明视为游牧文明,其中迁入东南欧和南亚的印欧人基本上都接受了农耕生产方式,排除A项;统一了欧亚非主要文明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印欧人的迁徙只是间接促进了奴隶制的扩展,并没有促成奴隶社会的转型,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000年(印欧地区)。根据图示及所学可知,印欧人入侵前,虽然西亚、南亚、南欧已经出现了古代文明,但这些文明中心只是零星地散布在个别地区。印欧人入侵后,使南亚次大陆到西欧几乎连成一片,由此可见印欧人的迁徙对亚欧大陆区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D项正确;印欧人的迁徙开始于公元前2千纪初,这一过程延续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排除A项;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西亚的广大地区,分别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排除B项;印欧人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对外征服,“农耕”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西欧。材料表明西欧的封建制度是罗马和日耳曼两种文明和制度等结合而产生的,C项正确;根据所学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时期,但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罗马和日耳曼两种文明共同形成的西欧封建社会,不是中古时期确立了日耳曼人在欧洲的统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农奴制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亚欧)。根据材料可知,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发生于公元3—6世纪,由于小冰河时期的原因,气温下降,亚欧游牧民族的生活条件下降,不得不向南迁徙,这改变了亚欧大陆的历史走向,A项正确;“中国沿海民众下南洋”是由于经济的发展,气温条件影响不大,排除B项;“英国人移民澳大利亚”是殖民扩张的结果,自然环境影响不大,排除C项;欧洲人移民北美大陆不是气候变化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西欧。根据材料可知,日耳曼人在摧毁西罗马后,将获得的土地进行分封,将原来氏族组织变成国王——贵族这样的国家组织,说明了日耳曼人的迁徙促进了西欧的封建化,A项正确;材料强调日耳曼人的迁徙对西欧社会发展的影响,与罗马帝国的文化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文化认同的信息,排除C项;亚历山大东征推动希腊文化中心的东移,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3-6世纪的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在中国,匈奴、鲜卑、羯、氐、羌逐渐迁徙到中原,形成中国北方民族大交融,在欧洲,日耳曼人利用罗马帝国的衰落,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西罗马帝国灭亡,②④正确,选择D项;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国被马其顿帝国灭亡,排除①,排除AB项;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排除③,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2千纪后(欧洲、亚洲)。根据材料“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他们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分别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可知,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崛起于高原,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并数次入侵。在波斯帝国统治下,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B项正确;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是波斯帝国,排除A项;印欧人进入巴尔于半岛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古代的希腊人,排除C项;哈拉帕文化是古代印度时期的文明,要早于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D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世界。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公元前14世纪,赫梯帝国进入鼎盛时期,但疆域并没有能够横跨亚、非、欧,③不是印欧人迁移带来的影响;雅利安人从恒河流域推进到印度河流域,创立了种姓制度,但没有创立佛教,④不是印欧人迁移带来的影响,③④符合题意;入巴尔干地区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的新人群所创造的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源头,波斯帝国统治下,西亚和北非文明区域被统一起来,①②都是印欧人迁移到来的影响,与题意不符,排除ABC项。故本题选择D项。
13.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题干可知准确时空背景:古代(希腊、印度、中国等)。根据题干中“希腊文化传播到整个东方,主要是靠追随亚历山大军队东进的希腊商人”可知这是通过暴力冲突的方式实现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印度佛教传播到中国的过程也可以沿着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了解到”可知这是通过和平交流的方式实现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融,C项正确;题干中希腊商人和亚历山大军队作为文明传播的实例,而非交融的两种方式的概括,排除A项;马可·波罗和阿拉伯商人只是东西方交流的一部分,不具有普遍性,排除B项;商业联结和文化联结是东西方文明交融的具体表现形式,而不是方式本身,排除D项。故选C项。
14.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是奴隶社会后期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日耳曼人的迁徙只是加速了奴隶制大帝国的灭亡和一系列封建小国兴起的过程,故选C项,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西欧的封建化,且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始于西罗马帝国灭亡,而非日耳曼人的迁徙,故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耳曼人的迁徙,主要是基于气候变迁背景下的生存需要,而不是因为倾慕罗马文化,故排除D项。
15.答案:(1)趋势:政府政策由支持鼓励逐渐转变为规范和限制;移民来源由湖广地区逐渐扩展到更多省份;迁入地由长江沿岸逐渐发展到边缘山区;四川由移民流入逐渐转变为移民流出。
(2)特点: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因地制宜,移民安置形式多样;开发性和开放性相结合;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前统一规划,城镇先行搬迁,基础设施建设先行。
解析:(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清朝时期的中国。由材料一中“康熙十年(1671年),川湖总督蔡毓荣提出将原定的招民700名升官改为300名即升,又将起科年限由三年延长到五年”可知,政府政策由支持鼓励逐渐转变为规范和限制;由“湖广移民捷足先登,首先占据距离长江最近的地点进行垦殖,后来的其他省移民遂逐渐向长江腹地进发”可知,移民来源由湖广地区逐渐扩展到更多省份;由“雍正五年,川陕总督以湖广、江西等省逃荒者携家入川者多”及“乾隆中期以后,大批汉族流民进入四川的边缘山区”可知,迁入地由长江沿岸逐渐发展到边缘山区;由“乾隆中期以后,大批汉族流民进入四川的边缘山区”及“至道光初年,迁入陕南的四川移民及其后裔已经达到了60万人之多”可知,四川由移民流入逐渐转变为移民流出。
(2)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现代中国。由材料二中“水库淹没涉及湖北省、重庆市共20个县(市、区),116个集镇、人口113万、工矿企业1599家、1000余处文物古迹”可知,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由“安置移民必须从库区实际情况出发,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在二、三产业中寻求移民安置的出路”可知,因地制宜,移民安置形式多样;由“对淹没的企业进行搬迁补偿并考虑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的要求,同时国家批准三峡库区为‘三峡经济开放区’,享受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某些特殊政策”可知,开发性和开放性相结合;由“并且明确地将致富奔小康作为移民安置的目标”可知,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由“城镇迁建的难度大、周期长,因而城镇搬迁先行,特别是基础设施先搞,有助于及早发挥新城的经济功能”可知,提前统一规划,城镇先行搬迁,基础设施建设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