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随堂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随堂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6 10:13: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随堂练习
一、单选题
1.1869年5月10日,经过七年奋战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中央太平洋铁路和联合太平洋铁路提前完工。其中承担西段的主力是被称作“沉默的道钉”的华工。华工来到美洲与下面哪一事件有关(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太平天国运动 D.洋务运动
2.19世纪中叶,为美洲和大洋洲开发作出重要贡献的是( )
A.黑人奴隶 B.华工 C.印第安人 D.殖民者
3.美国成为“两洋国家”过程中,损失最大的是( )
A.白人移民 B.黑人移民 C.墨西哥人 D.印第安人
4.近代民歌中往往带有一些重要的历史信息。晚清时期有歌谣唱道:“咸丰二年(1852年)造金山(今美国旧金山),担起遥仙万分难;竹篙船,撑过海,离妇别姐去求财;唔(方言:不要)挂房中人女,唔挂二高堂。”这首歌谣反映了( )
A.清政府对公使的派遣 B.中国商人遭受列强的打压
C.华工漂洋过海的艰辛 D.洋务派选拔留学生的随意
5.1869年5月10日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开创性时刻,在犹他州的普罗蒙特里,第一条横贯大陆的铁路通车。曾经要耗时数月的危险旅程现在可以在一周内完成,这给这个支离破碎的国家的经济带来革命性变化。该铁路( )
A.见证了英国的殖民扩张 B.使美国南北部终于连成一体
C.体现了华工的巨大贡献 D.由美国总统华盛顿批准修建
6.1870年,华工在建造了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后,又接受低薪资的三角洲地区的开垦工作。他们推着单轮车筑起堤防,四十二万五千英亩水草丛生的沼泽地逐渐被开发。材料反映了美国( )
A.移民文化初步形成 B.华人社会影响力的增强
C.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D.苦力贸易形式趋于多样
7.中国人去南洋区域(东南亚地区)活动(官事.经商.打工.迁徙),历史上称之为“下南洋”。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下南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出现了以华人劳工为主体的海外移民潮。这一时期的“下南洋”( )
A.开启了中华文明对南洋的影响 B.开始改变了东南亚的人口结构
C.根源于国内民不聊生的社会局面 D.顺应了世界市场发展的历史潮流
8.有学者在研究近代契约华工时进行了数据统计。1849年美国华侨共有791人,1850年增至4025人,1851年达12000人。对这一历史现象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华工在美国取得了丰厚的报酬
B.华工为近代美国开发作出贡献
C.华工是被清政府贩卖出国
D.华工的存在体现了黑奴贸易的罪恶
9.下表所示为1700—1860年美洲各种族人口构成变化情况(单位:万人)。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土著人 白种人 黑种人 合计
1700年 75.0 22.3 2.7 100.0
1820年 32.5 788.4 177.2 998.1
1860年 160 2724.0 400.0 3140.0
A.美洲社会经济的发展 B.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C.美洲多元文化的形成 D.世界市场迅速拓展
10.19世纪60年代,一位美国商人说:“华工……几乎独霸了加利福尼亚的河床淘洗式淘金业,凡是发现有金沙的溪流河岸和深山峡谷,到处都是‘像蚂蚁一样’的华工。”这可说明( )
A.美国是华工的主要流入地 B.华工拥有先进的淘金技术
C.华人垄断了当地的淘金业 D.华工促进了北美地区开发
11.在澳大利亚,英国人到来之前原住民人口达75万人,1901年只剩下9万多人。在新西兰,18世纪原住民有25万,19世纪中叶只剩下5万多人。这一变化客观上导致大洋洲( )
A.难民救助问题尤为突出 B.华工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
C.混血人种成为最大族群 D.主流文化出现替代性变化
12.随着华工的增多,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议会通过《移民限制法案》,规定入境的华人要接受语言测试。测试可以是任何一种欧洲语言,如果一种语言通过了,移民官有权换另一种语言,直到通不过。华人团体的抗争迫使澳政府反思其种族歧视政策,直到1975年《反种族歧视法》出台,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强制性地确保了全体澳大利亚人不分种族、肤色与信仰,一律平等。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民族解放运动在澳大利亚的蓬勃兴起 B.华人奋斗抗争,逐渐融入澳大利亚社会
C.种族歧视政策遏止了华工赴澳 D.澳大利亚本土文化具有排外性
13.据1870年统计,在爱达荷,华工在6570名矿工中占58.5%,达3853人;在俄勒冈,华工在3065名矿工中占61.2%,达2428人。在华盛顿、爱达荷和蒙大拿各州,约有1.5万名华工为北太平洋铁路线铺轨。在加利福尼亚的农场工人中,华工1870年占1/10,1880年占1/3,1884年占1/2。这说明( )
A.工业革命使美洲劳动力实现多元化
B.清政府迫于人口压力鼓励移民海外
C.华工助推了近代美国西部经济发展
D.西方侵略势力掠夺中国劳动力资源
二、材料题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几乎是持续不断地进行的。迁徙的过程中,既有江北人士持续移居江南,也有统治阶级为了调整边疆人口分布,免遭敌对政权掳掠,将人口往内地或军事重镇的迁移,还有将南方少数民族粗暴地驱赶下山以补充兵员、营户和奴婢的行为。此外,一些民众根据自身需要而非受强制性因素影响而形成的自行流动也已经出现。
——摘编自郭林生《南北朝和隋朝人口研究》
材料二 明清时期,湖北的荆襄、那阳地区,陕西的巴山老林地区都聚集着许多开发性的经济移民,他们从事开矿、种靛等生产活动,都把对财富的追求放在首位。当时,有的商人甚至走出境外,以至于缅甸江头城出现“闽、广、江、蜀居货游艺者数万”的现象。清代前期,广东人口则以潮、惠、嘉为中心,向东流向台湾,向南流向高、雷、廉、海南及东南亚等地,向西流向广西、四川、云南,向北流向江西、湖南、湖北及陕西等地。
——摘编自季松《试论明清人口迁移的时代特征》
材料三 晚清时期,出洋华工群体以福建、广东地区的为多,流入地区遍布世界各地,尤以东南亚、南美地区为大家。19世纪60年代前后,美国旧金山一带发现金矿,加之受已在海外发财致富的华人影响,急需大量劳动力的美国也被华人认为是淘金之所。在贩卖华工所带来的可观利润刺激下,英国等殖民主义者纷纷进行惨无人道的苦力贸易,以至于在华工出洋合法化前,已有大量华人被西方人口贩子拐卖出洋。
——摘编自赵薇《晚清华工出洋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南朝与明清时期人口迁徙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晚清华工出洋现象。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太平洋铁路西段工程于1863年破土动工,它所经过的加利福尼亚州塞拉岭和内华达州一带,高山峻岭绵亘,地形复杂,气候条件恶劣,施工条件异常艰险。不少白人工人应聘后不久经受不了恶劣的条件而纷纷离去。管理层在加利福尼亚州雇用了首批来自中国南方的50名华工。此后,越来越多的华工加入筑路大军中。根据美国学者柯立芝所著《中国移民》一书的统计,太平洋中央铁路在建设高潮时,中国劳工占到90%,约9000人。这条铁路最艰险的路段,是由以中国人为主的工人修建的。
——摘编自黄安年《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成与在美华工的贡献》
材料二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通过包括劳务输出在内的多种渠道对发展中国家给予经济援助,我国的跨境劳务合作雏形逐渐显现。改革开放后,外出劳动者彰显的吃苦耐劳精神和聪明才智赢得了广泛的认可,我国对外劳务合作和对外工程承包迅速发展,在全球劳务市场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截至2019年底,我国对外劳务派遣在外人数突破62万人,较2000年增幅超70%。由于我国劳动者对不同民族文化、风俗一贯保持开放包容、相互理解的思维观念,加之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民族风俗、信仰文化差异等因素对大型工程跨国合作建设的阻碍作用显著降低,劳务输出活动推动了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交通便捷化、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马慧洁《文化差异和劳动力跨境流动—基于中国对外劳务输出的事实证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赴美华工对太平洋铁路修建和美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劳务输出的文化影响。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860年签订的《北京条约》规定允许华工出国,因此题干华工来到美洲应与1860年签订的《北京条约》,此时处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故B项正确,故选B。
2.答案:B
解析:根据教材内容可知,19世纪初,英美等国开始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19世纪中叶,大批印度、中国等亚洲国家的劳工来到美洲,签署契约,形成苦力贸易,为美洲、大洋洲开发作出了贡献。故选B项。
3.答案:D
解析: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列强尅是在中国掠夺劳动力,当时背井离乡去美国打拼的华人往往处境艰难,材料反映的是华工漂洋过海的艰辛,C项正确;1875年郭嵩焘是清政府派驻英国的第一个使臣,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华工出国生活艰难,与商人遭受列强的打压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洋务派选拔留学生的随意,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C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9年美国。题干反映了19世纪70年代美国一条横贯大陆的铁路通车,据所学可知19世纪中期以来有大量华工被运往欧美等地,因此这一时期美国铁路建设有华工的贡献,C项正确;题干涉及时间1869年,据所学美国早在18世纪末就已经摆脱英国而独立,排除A项;材料明确提及铁路走向是横贯,显然是东西走向,不是南北走向,排除B项;题干涉及时间是1869年,当时的美国总统不是华盛顿,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世纪后半叶美国。据材料,19世纪后半叶,华工成为美国西部铁路建设和土地开垦的重要劳动力,美国的开发建设中大量使用华工,改变了美国劳动力结构,C项正确;在华人大规模移民美国之前,欧洲移民就大量来到美国,促进了移民文化的形成,排除A项;材料体现美国劳工对于美国开发和建设的贡献,而非其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地位和影响力。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华工工资很低,多从事白人劳工不愿意从事的繁重工作,还受到歧视和排斥,“社会影响力的增强”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形成了苦力贸易。材料所述为华工在美国的工作情况,而非苦力贸易,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随着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西方殖民者在东南亚需要大量自由劳动力,于是掠夺和诱骗了大量华工出国,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下南洋”顺应了世界市场发展的历史潮流,故选D项。在中国古代,中华文明就已经对“南洋”产生了一定影响,A项错误。“下南洋”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存在,B项“开始改变”说法错误。近代“下南洋”的主要原因是列强对中国劳动力的掠夺,C项错误。
8.答案:B
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19世纪美国。近代美国契约华工数量在不断增加,这些契约华工在美国西部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为美国的开发做出了贡献,B项正确;契约华工薪资微薄,并没有取得丰厚报酬,排除A顶;华工并非清政府贩卖出国,排除C项;华工是在黑奴贸易结束之后出现的,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1700-1860年美洲。据材料数据可知,1700-1860年美洲土著人人口下降白种人、黑种人人口增长。结合所学,殖民者的入侵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此后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争相开始在美洲进行疯狂的殖民扩张和掠夺。在此期间,屠杀、奴役以及从欧洲传来的天花等传染病,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大约从16世纪开始,殖民者从非洲掳掠黑人贩卖到美洲作奴隶。在此期间,很多欧洲人因为各种原因远涉重洋,来到美洲,使美洲白人数量大大增加。 印第安人数量的锐减,欧洲人和非洲黑人数量的激增,迅速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B项正确;“美洲社会经济的发展”说法笼统,可以作为美洲人口总量增长的原因,不能具体说明人口构成变化的原因,排除A项;多元文化的形成是美洲人口构成变化的影响,而非原因,排除C项;世界市场拓展主要影响世界经济格局,不能具体说明美洲人口结构变化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60年代。依据材料概况可知:从材料可以看出加利福尼亚华工较多,为淘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促进了北美地区的开发,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华工去向的比较,不能得出美国是华工的主要流入地,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华工淘金技术的论述,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华人对当地淘金业具有所以权,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受英国殖民统治影响,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原住居民锐减,白人成为主要居民,这在客观上导致大洋洲主流文化出现替代性变化,白人文化取代土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故选D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大量原住民被屠杀,并非沦为难民,排除A项;原住民的减少推动了华工被卖到大洋洲,但华工不是当地的主要居民,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洋洲原住民大量减少,欧洲白人成为大洋洲的主要居民排除C项。
12.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了从华工增多于是受到排挤,到华人反抗、促使《反种族歧视法》出台的过程,反映了华人奋斗抗争、逐渐融入澳大利亚社会的过程,故选B项。华人的抗争不属于澳大利亚的民族解放运动,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结果,故C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从种族歧视到社会融合的过程,并不单纯是文化上的排外性,D项错误。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根据1870年统计,在爱达荷,华工在6579名矿工中占58.5%,达3853人;在俄勒冈,华工在3965名矿工中占61.2%,达2428人”“约有1.5万名华工为北太平洋铁路线铺轨”“在加利福尼亚的农场工人中,华工在1870年占1/10,1880年占1/3,1884年占1/2”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工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开发,助推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A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且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B、D两项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
14.答案:(1)特点:南朝时期:持续不断:被动迁徙与自行流动同时存在;以自北向南迁徙为主。明清时期:以经济移民为主;跨境迁徙进一步发展;人口流向较为多元。
(2)评述:晚清华工的出洋与近代西方殖民掠夺、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对劳动力的需求密不可分,也与东南沿海老百姓生活艰难、受海外致富华人的影响有关(任意三点);可以折射出晚清中国已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华工成为国际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工出洋推动了美国等海外地区的经济开发;客观上传播了中国文化。(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15.答案:(1)贡献:弥补了(修建太平洋铁路的)劳力不足;推动了太平洋铁路的完工(或答:促进美国铁路交通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大开发;为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创造了条件。(任答三点即可)
(2)影响:彰显了中华民族开放包容和相互理解的心态(或抄材料“保持开放包容、相互理解的思维观念”);发挥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吃苦耐劳精神;促进了美国等劳务输入国文化的发展;传播了中华文化,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63年(美国)。贡献:依据材料“它所经过的加利福尼亚州塞拉岭和内华达州一带,高山峻岭绵亘,地形复杂,气候条件恶劣,施工条件异常艰险。不少白人工人应聘后不久经受不了恶劣的条件而纷纷离去”可知,弥补了(修建太平洋铁路的)劳力不足;依据材料“根据美国学者柯立芝所著《中国移民》一书的统计,太平洋中央铁路在建设高潮时,中国劳工占到90%,约9000人”可知,华工的加入推动了太平洋铁路的完工(或答:促进美国铁路交通事业的发展);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华工的加入推动了太平洋铁路的完工,太平洋中央铁路的通车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大开发;美国西部的大开发为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影响:依据材料“由于我国劳动者对不同民族文化、风俗一贯保持开放包容、相互理解的思维观念”可知,彰显了中华民族开放包容和相互理解的心态(或抄材料“保持开放包容、相互理解的思维观念”);依据材料“改革开放后,外出劳动者彰显的吃苦耐劳精神和聪明才智赢得了广泛的认可,我国对外劳务合作和对外工程承包迅速发展,在全球劳务市场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可知,发挥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吃苦耐劳精神;依据材料“劳务输出活动推动了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交通便捷化、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文化的发展”可知,中国的劳务输出,把中国文化带到了输入国,传播了中华文化,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的劳务输出,把中国文化带到了输入国,促进了美国等劳务输入国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