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随堂练习
一、单选题
1."对中世纪的西非来说,这条商道是它跟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渠道。西非通过长途贸易引进新的作物,特别是棉花、靛蓝、洋葱等。这条商道的发展使北非和苏丹地区先后出现了一系列的早期城镇。”材料中“这条商道”指的是( )
A.地中海商路 B.大西洋商路 C.丝绸之路 D.撒哈拉商路
2.海上丝绸之路是国际公认的丝绸之路分支之一,和陆上丝绸之路密切相关。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出土了大量文物(汉金花球串饰—广西合浦出土,五代越窑鹦鹉纹粉盒—浙江余姚出土),这些文物的史料类型为( )
A.图像史料 B.文献史料 C.口述史料 D.实物史料
3.如图为在中国北魏墓葬中出土的拜占庭帝国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时期(491—518)的金币。这可以用来研究当时的( )
A.文字交流 B.商贸往来 C.宗教信仰 D.金属冶炼业
4.图为中国古代青铜工匠东渡路线复原示意图,此图可以用来佐证古代亚洲( )
A.青铜文明的起源 B.文化传播的状况 C.商品流动的特点 D.儒家文化的范围
5.中国毛驴因体小却善负重成为国人的生产工具与审美对象,唐朝之前对其少有负面评价。波斯所产大驴在中亚及西方文化中常以“高声狂叫”而戏剧性地吓倒敌人,是倔强与愚蠢的象征。中唐以后,柳宗元塑造的“庞然大物”、使“虎大骇”的“黔之驴”逐渐成为国人眼中主要的驴形象。这反映出唐朝时期( )
A.丝路交流促进文化交融 B.佛教传入改变物种形象
C.生产发展减少畜力依赖 D.文学创作决定审美取向
6.据下图可知,元朝的青花瓷分布( )
元青花瓷出土地点分布图
A.体现了中外交往的状况 B.说明了制瓷工具的进步
C.推动了农牧经济的发展 D.反映了草市贸易的发达
7.如图为“东南亚地区出土汉朝文物地点示意图”,该图可用来佐证( )
A.物质交流促进文明审美趋同 B.越南是贸易的主要对象
C.汉文化迈向世界的历史图景 D.西汉大一统的强盛气象
8.茶马古道指唐代以来为顺应当地人民需求,在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以茶叶和马匹为主要交易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工具的商品贸易通道。元朝建立驿站,从而使四川西部与西藏间的茶马古道大大延伸。明朝设卫驻军以保护茶道畅通。清朝时期四川在治藏中的作用大大提高,进一步推动了川藏“茶马贸易”。据此可知( )
A.茶马古道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与治理
B.政府推行重商主义,保护商人利益
C.茶马古道促进了中外经济与文化交流
D.政府保护互市,推动了跨区域贸易
9.有学者认为,与传统丝绸之路相比,草原丝绸之路不仅可称为“皮货之路”和“珠宝之路”,其分布也更为广阔,且中心地带随时代不同而改变,如鲜卑时代在漠南,契丹时代在东部草原,蒙元时代则横贯欧亚、纵贯南北。该观点重在强调( )
A.草原丝路独特的人文价值 B.草原考古分散性相对较强
C.草原民族豁达开放的性格 D.东西方文化交流畅通无阻
10.秦汉时期的政治史记载中,多次出现“海”的信息。《史记·始皇本纪》中“海”字出现38次;以汉武帝为记述重心的《史记·封禅书》中,“海”字出现多达39次:汉武帝至少10次东巡海上,超过了秦始皇的记录。这说明当时( )
A.对外贸易空前繁荣 B.对海洋的积极探索
C.海上交通取得突破 D.政府重视海防建设
11.在学习和模仿景德镇陶瓷生产技艺的基础上,诞生了很多世界闻名的陶瓷产区,如日本的伊万里、荷兰的代尔夫、法国的利摩日和德国的迈森。这反映出( )
A.商贸活动促进技术交流 B.西方制瓷水平超越中国
C.不同文明之间竞争激烈 D.世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12.南宋时期,政府规定在金宋榷场交易过程中南北客商不能直接见面交易,而只能由充当中间人的“牙人”往来评议;对客商过淮交易的人数、过淮的手续、交易商品的数量及种类、客商在榷场停留的时间都做了严格限定。这些规定意在( )
A.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 B.极力缓和宋金之间的民族矛盾
C.推动基层市场的繁荣 D.将边境贸易置于政府管控之下
13.新中国成立后,云南昭通出土了汉代的“蜀郡铁插”、中原地区的博山陶炉,云南昆明出土了五铢钱、中原铜镜等汉代实物。《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了巴蜀商人如卓氏、程氏等冶铁铸器倾销云南。由此可以证实,汉代( )
A.西南地区与中原的经济交往密切 B.云南地区的农耕生产十分发达
C.丝绸之路开通推动西南地区开发 D.郡县制度在西南地区普遍推行
二、材料题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汉书》
材料二 “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曰都护。……王莽篡位,贬易侯王,由是西域怨叛,与中国遂绝,并复役属匈奴。匈奴敛税重刻,诸国不堪命,建武中,皆遣使求内属,愿请都护。……永平中,北虏乃胁诸国共寇河西郡县,城门昼闭。十六年,明帝乃命将帅,北征匈奴……西域自绝六十五载,乃复通焉。……因以超为都护……。于是,五十余国悉纳质内属…… ”
——引自《后汉书·西域传》
(1)张骞出使西域的贡献是什么
(2)材料二中“武帝”“北虏”分别指的谁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值得注意的是,宋朝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要意义的商业革命。这场革命的根源可以在中国经济生产率的明显增长中找到。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同样,水稻的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发展。贸易量也随着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而上升。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二 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朝。唐朝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
——摘编自董茜茜《唐朝之海上丝绸之路》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发生“商业革命”的根源。概括宋朝在农业、手工业领域反映这一根源的具体表现。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的因素。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据材料“这条商道是它跟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渠道”“西非通过长途贸易引进新的作物”“这条商道的发展使北非和苏丹地区先后出现了一系列的早期城镇”,结合所学可知连通北非地中海沿岸国家与西非国家之间的商路是撒哈拉商路,故选D项;地中海商路是古代连接非洲和欧洲的商路,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大西洋商路是以大西洋为中心,连接世界的贸易网络,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丝绸之路是沟通欧洲和亚洲的商路,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汉金花球串饰、五代越窑鹦鹉纹粉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出土的文物属于实物史料,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来自地中海地区的金币在中国古代的墓葬中被发现,这种跨洲际流动的主要原因就是商业往来,B项正确;材料只能体现跨区域间的商贸往来,没有文字交流,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两个不同区域间的商贸往来,没有体现宗教信仰,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金属冶炼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图片信息和所学可知,秦汉时期,中国古代青铜工艺东渡经过朝鲜半岛最终传入日本,此图佐证了古代亚洲文化传播的状态,B项正确;
据材料可知,图片是青铜工艺传播的路线图,而不是青铜文明的起源问题,且青铜文明的繁盛时期主要在夏商周三朝,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 据材料可知,青铜工匠东渡是技术的传播,而不是商品的流动,排除C项;
儒家文化属于文化层面,与材料中的手工业技术传播无关,排除D项。 故选B项。
5.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黔之驴”的特征与西方大驴相似;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外交流频繁,欧亚大陆西端的物种——驴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原地区,促进了中原审美中驴形象的改变,A项正确;驴形象的改变与佛教无关,排除B项;中国古代的农业为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其最重要的生产方式为铁犁牛耕,C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审美取向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文学创作不能决定审美取向,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由图可知在日本等地有元青花瓷出土,可以证明有交往,能促进中外交往交流,A项正确;材料强调瓷器贸易,无法说明制瓷工具的进步,排除B项;青花瓷分布广泛,说明当时瓷器贸易繁荣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海外贸易额发达,而不是草市贸易,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图中展示了在东南亚地区有汉朝文物出土,这可以说明汉朝文化在东南亚地区有所传播,体现了汉文化迈向世界的一个方面,C项正确,从图中并不能直接看出文明审美趋同这一信息,汉朝与东南亚地区的文化是有差别的,排除A项;图中只是显示了东南亚地区出土汉朝文物的地点不能就此得出越南是主要贸易对象的结论,排除B项;图中主要体现的是汉朝文物在东南亚地区的分布情况与西汉大一统的强盛气象联系不紧密,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唐朝以后历代都对茶马古道进行维护,这有利于推动跨区域贸易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和边疆开发治理无关,排除A项;古代中国推行重农抑商,排除B项;茶马古道是国内的贸易通道,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与传统丝绸之路相比,草原丝绸之路具有特殊性,分布更广,中心地带也不断变化,说明草原丝路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A项正确;分散性只是体现材料的一部分,排除B项;材料和民族性格无关,排除C项;D项“畅通无阻”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的中国。材料“《史记·始皇本纪》中'海’字出现38次;以汉武帝为记述重心的《史记·封禅书》中,'海’字出现多达39次”“汉武帝至少10次东巡海上,超过了秦始皇的记录”体现的是秦汉时期,统治者多次东巡海上,说明的是对海洋的探索,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统治者个人行为,非海外贸易,排除A项;受生产力影响,当时海上交通并未取得突破,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海上防御力量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A
解析:
12.答案:A
解析:
13.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云南地区出土了中原地区的陶炉、铜镜等,而且在文献记载中四川地区的商人将铁器大量运往云南出售,这些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都反映了云南地区与中原等其他地区经济交往密切,A项正确;陶炉、铜镜等与农耕经济没有直接关系,B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排除B项;汉代开通的丝绸之路不经过云南,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云南地区的行政制度,不能反映郡县制度的推行,排除D项。故选A项。
14.答案:(1)加强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
(2)汉武帝,匈奴。
解析:
15.答案:(1)根源:中国经济生产率明显增长。具体表现: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经济作物的种植;制瓷业、矿冶业、印刷业的发展等。
(2)因素:宋朝北方战乱,陆上丝绸之路受阻;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海路运量大、成本低;政府鼓励海外贸易;中国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先进;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地理知识的进步等。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