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戏》课件(共8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社戏》课件(共8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16 19:51: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3张PPT)
1.社 戏
鲁迅
鲁迅
短篇小说
文体——小说
一、概念: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二、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其中, 人物是主要要素。
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分类:
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
四、刻画人物的方法: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
解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1、说情节,多角度概括,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读精段,层次式品析,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2、评人物,简笔式速写,体会文章中人物形象
4、抓文眼,深入式理解,明确文章的主旨意义
文中的“我”是不是鲁迅?
小说本身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小说中的人物、环境、故事情节等要素都是虚构的,即使是第一人称的“我”也不例外。
如本文就是一篇小说,其中的我虽有少年鲁迅的影子,但绝不等同于他本人。“我”虽在文中称“迅哥儿”,但也不能视为鲁迅自己。
“社”,原指的是土地神或土地庙。后来发展演变为以演戏的方式来酬神祈福的活动,活动中演的戏就叫“社戏”。
南宋诗人陆游就曾描写过社戏热闹的情景:“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
后来,“社”演变成一种区域名称,相当于“村庄”。
在绍兴,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此后又发表了《阿Q正传》《孔乙己》《药》等文章。
走近作者
主要作品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热风》《而已集》《坟》《二心集》《三闲集》《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




本文选自《呐喊》。《呐喊》收录了鲁迅1918—1922年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包含《狂人日记》《明天》《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等14篇小说。这部作品真实地描绘了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的情节,学习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
2.体会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3.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学习目标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凫水(fú) 怠慢(dài)  纠葛(gé)
潺潺(chán) 蕴藻(zǎo)  家眷(juàn)  皎洁(jiǎo)  漂渺(miǎo)
撺掇(cuān duō)  絮叨(xù dāo)
字词积累
xǐnɡ
归省
shěnɡ
省心

hònɡ
一哄而散
hǒnɡ
哄骗

hánɡ
行辈
xínɡ
树行子

hōnɡ
哄笑
hàng
行走
qiáo
翘首
qiào
翘起


chuò
啜泣

chuò
辍学

duo
撺掇
收讫

迄今

屹立

xiāo
枭雄

niǎo
袅袅


凫水

zhuì
点缀




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
一、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
二、课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理清文章思路。
三、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
四、课文选材安排上,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一、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
写“我”十一二岁时来到平桥村后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经历。
二、课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理清文章思路。
线索:看社戏
看戏前( ):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看戏中( ):
看戏后( ): “我”对社戏的怀念。
月夜航船 ( )
赵庄看戏 ( )
归航偷豆 ( )
1- 3
4 - 30
31-40
看戏波折 ( )
4- 9
10-13
14-21
22-30
三、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
①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②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③看社戏前的波折;
④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⑤看社戏;
⑥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⑦六一公公送豆。
详写:③④⑤⑥
略写:①②⑦
四、课文选材安排上,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深层探究
朗读课文1-3段,思考下列问题:
1、“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你怎么知道的?
在春末夏初。因课文写“消夏”,"扫墓完毕之后","罗汉豆成熟""两岸的豆麦"。
写的是春末夏初时的景物。
看戏前
2、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
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3、文章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这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我”在那里受到“优待”。
(2)可以免念枯燥无味的书。
(3)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4)有热情好客的小朋友们。
(5)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
这一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戏”中的趣事做铺垫。
看戏中( ):
看戏中
月夜航船 ( )
赵庄看戏 ( )
归航偷豆 ( )
4 - 30
看戏波折 ( )
4- 9
10-13
14-21
22-30
看戏波折 (4-9段)
1、看戏出发前遇到那些波折?最后是怎样解决的?“我”当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看戏波折 (4-9段)
a.叫不到船
b.不准和别人一同去
c、大人不让我和伙伴们同去(不可靠)
a.八叔的船回来了
b.少年们愿意与“我”同去
c.双喜写包票保证不出事
三次波折
三次转机
“我”当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心情:盼望----焦急----失望----猜测----沮丧、赌气----高兴、有希望----兴高采烈
作用:
①“我”的心情变化描写突出了要付出看社戏的迫切心情,为写看社戏的乐趣作铺垫。
②写波折及被解决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的友爱、聪慧品质,同时也显得文笔曲折。
月夜航船 (10-13段)
1、找出描写少年朋友们开船动作的动词有哪些,并体味其运用之妙。
动词:拔、点、磕、架
(1)充分描绘出小伙伴架船技术的熟练反映出小伙伴们聪明、能干的特点。
(2)表现了去看社戏的急切、愉快心情。
2、在课文第11、12段中,从哪些感官写景,写出景物的什么特征?
视 觉
豆麦“碧绿”、远山“淡黑”,月色朦胧在水气里,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豆麦和水草的“清香”。
听 觉
触 觉
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潺潺” 的水声,小伙伴的说笑、嚷声,远处的“歌吹”。
嗅 觉
2、在课文第11、12节中,从哪些感官写景,写出景物的什么特征?
嗅觉 (水草的清香、豆麦蕴藻之香)
视觉 (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听觉 (歌吹、横笛)
想象 (戏台、渔火)
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1、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江南水乡月夜图”,歌颂了美好的自然风光
2、写出了行船之快。
3、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
4、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具体分析以下句子及其作用。
①写起伏的连山如兽脊——比喻,拟人,以动写静,形象地描绘了行船之快,烘托了我急迫的心情。
②写听到歌声,料想发自戏台——间接地表现了“我”急切的心情。
③写笛声宛转,悠扬,使我沉静——表现了“我”被水乡美丽的夜景所陶醉,因而忘记了自己。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不仅表现了小伙伴们友爱、能干的优秀品质,而且通过我的嗅觉、听觉、视觉、想象四方面对平桥村优美景色的描写,热情地歌颂了美好的自然风光。
赵庄看戏 (14-21段)
1、“我”所急切想看到的戏好看吗?
不好看。
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没翻。
②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
③最怕看“老旦”,并不停地唱着。 (以上是正面表现戏不好看)
文中写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神态描写,则是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在作者笔下,“我”所急切要看到的戏好看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不好看。
①想看铁头老生翻筋斗,但那老生却没翻。
②想看“蛇精”和“跳老虎”,但是等了许多时都不见。
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并不停地唱着。
④文中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来”等。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
1.什么是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侧面描写一般有对正面描写做有益补充,激发读者想象力和表现人物性格等作用。
常见的方法:
①以人衬人:意即写此人是为衬彼人;
②以物衬人:要写人,先避开不写,而写有关的物;
③以景衬人:要写人,先避开不写,而写有关的景。
2.考查形式
①文中对……的描写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②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表现某事物?
③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试分析它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3.答题模式
采用了侧面描写,通过对……的描写,表现了……特点(精神、品格等),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归航偷豆 (22-30段)
视觉
听觉
(写我对赵庄的依恋之情)
1.返航途中,再写夜景有什么作用?(22段)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赏析: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飘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戏台在红霞笼罩下时隐时现,如同画上仙境一般美丽动人。呼应前文,从视觉、听觉方面写出了我”对社戏欲罢不舍的依依情意。
赏析: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船行之快,从侧面衬托孩子们的驾船技术高超和欢快的心情。老渔父的喝彩从侧面衬托了孩子们的驾船技术高超。
2、写月下归航时,主要写了什么趣事?这时“我”的心情和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
写了小伙伴去“偷”罗汉豆的趣事。
去时“我”的心情很急迫,总“以为船慢”;
此时“我”和小伙伴们偷豆吃豆,心情无比畅快、轻松。
3、月下偷豆
(1)小伙伴们在什么地方偷?为什么“偷”?
(2)“偷”谁家的?怎样偷?
(3)他们怎样预防“偷”的秘密被人发觉?
“偷”一般意义上是“残酷、自私、遭人唾弃”的行为。你如何看待课文中孩子们“偷豆”的行为呢?
1.孩子们“偷豆”是为了招待“我”,反映了他们诚恳待客的热情。
2.阿发自愿“偷”自己家的豆,表现了他的纯洁无私。
3.他们还偷了六一公公家的豆,并将吃过的豆皮等丢到河里,他们还担心船主人八公公察觉出少了盐和柴,体现出他们的考虑周到、心思细致。
4.面对六一公公的指责,他们应对自如。
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的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
“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淳朴的天性。文中的“偷”成为了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 ”出了欢乐。
4、如何看待孩子们偷豆的事?
(1)偷的是自家的豆,请的客是公共的,偷豆请客,理所当然;
(2)从六一公公的话可以证明:“请客?--这是应该的。”
(3)六一公公还送豆给客人尝尝。
因此,这不算什么盗窃行为。而是表现孩子们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
5、在偷吃罗汉豆这一情节中,作者重点描写的是什么?
通过对孩子们的语言、动作以及“摸”、“摘”、“煮”、“吃”等几个细节描写,表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和优秀品质。
双喜: “偷豆”时征求阿发的意见和对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的处理,表现了双喜的聪明、果断、正直的性格特征。
阿发:在地里“往来的摸了一回”的独特动作和“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的个性化的语言,充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的性格特征。
6、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六一公公送给“我”和母亲吃的豆,和昨夜吃的豆是一样的,为什么“我”感到没有昨夜的好呢?
分析:(1)昨晚的豆是自摘自煮,随心所欲地享受。(2)是在充满着神奇色彩的夜晚,孩子们欢聚在一起的情况下吃的,孩子们觉得新奇、刺激。(3)是在“很疲乏”,“许久没有东西吃”的情况下吃的。现在环境不同了,豆味也不同了。那夜的豆,是很普通的豆,那夜的戏,也只是一般的戏,或者说还有些乏味。“我”之所以赞美它,是因为当时特定的环境,从封建的课堂走入广阔的天地,又有一样热情好客的小朋友,“我”自然终生难忘。其实,赞美豆和戏,正是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热情、无私的好品质,表现“我”对劳动人民深沉而真挚的感情。
6、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那夜似的好豆
那夜似的好戏
是童年那段天真
烂漫自由有趣的
生活的标志
说明甜蜜的童年
回忆一直珍藏
在作者的心里。
表达了对美
好生活的向
往之情
6、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1.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
2.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
3.“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我”对劳动人民深沉而真挚的感情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景 美
人 美
情义美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酒也。”
——欧阳修
迅哥之意不在戏,在乎山水人和之间也,山水人和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戏也。
人物形象分析
1、找出描写双喜的句子并朗读,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这个人物的印象。
(1)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
——(聪明)
(2)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理由有三:①船又大;②迅哥儿向来不乱跑;③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果断)
(3)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
——(聪明、细心)
(4)归航偷豆时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 ——(考虑事情周到)

(5)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 ——(考虑事情周到)
(6)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 ——(做事有始有终)
(7)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 ——(反应灵敏)
小结: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
2、分析六一公公的言行,谈谈六一公公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
(1)“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
——(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2)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揖,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
——(淳朴、好客)
(3)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
——(淳朴、好客、热诚。)
小结: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3、阿发:热情好客、淳朴无私、憨厚善良、天真活泼。
4、桂生:机灵勤快
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童年时“我”和伙伴们在农村看社戏的事件,抒发了“我”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从而表达了“我”对热忱、友好、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向往。
景 美

情意美
人 美
巩固训练
1、依次填入横线上的动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们已经___开船,在桥石上一_ _,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___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___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A.点 磕 夹 飞 B.点 敲 混 飞
C.磕 点 混 箭 D.点 敲 夹 箭
A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以“社戏”为线索,刻画了一群农家孩子的形象。
B.文中的双喜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考虑周全,办事果断,充满自信,又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是孩子们的领袖。
C.作者在文中浓墨重彩地铺写看社戏的经过,包括看戏前的曲折、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看戏的枯燥过程和归航偷豆。
D.本文记叙了鲁迅和他儿时的伙伴阿发、双喜等一起钓虾、看戏、偷罗汉豆等有趣的故事。
D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给自己的人生设立一个目标,并为着这个目标而努力,不断去超越自己,不让自己有怠慢的时候。
B.为你送一束花,希望能宽慰你忧郁的心情;为你唱一首歌,希望能抚平你创伤的心灵。
C.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
D.小妹妹手舞足蹈,夸张可爱的言行,引得在场的人都忍俊不禁。
A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上,经过奋力拼搏,刘翔再次登上了男子110米栏冠军。(把“登上”改为“赢得”)
B.通过观看航天科技展览,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删去“通过”或“使”)
C.市长工作繁忙,经常要接待很多市民的来访。(把“市民的来访”改为“来访的市民”)
D.随地吐痰,是衡量一个市民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把“随地吐痰”改为“不随地吐痰”)
D
5、下列画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行辈(háng) 絮叨(wēn)  船橹(lǔ)
B.不惮(dàn)  归省(shěng) 撺掇(cuān)
C.凫水(fú)  旺相(xiāng)  潺潺(chán)
D.竹篙(gāo)  晌午(shǎng) 松懈(xiè)
D
【解析】A项中“絮”应读xù,B项中“省”应读xǐng;C项中“相”应读xiàng。
6、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踊跃  驳回  希奇  偏僻
B.好歹  皎洁  诚肯  弄潮
C.乌蓬  吩咐  屹立  欺侮
D.家眷  礼数  聚拢  怠慢
D
【解析】A项中“希”应为“稀”;B项中“肯”应为“恳”;C项中“蓬”应为“篷”。
7、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借代)
B.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夸张)
C.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比喻)
D.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拟人)
D
【解析】D项的修辞手法是比喻。
8、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B.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
‘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C.鲁迅先生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一百年了。
D.近来,共享经济的概念大热,单车、汽车、充电宝等都打着共享的旗号在运营。共享设施如何配置?执法部门又该如何管理呢?
A
【解析】A项“说”在中间,前后都是一个人说的话,“说”后面应为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