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年高一10月份联合考试
语文
命题人
审题人
中
报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
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常
材料一:
我们在现代诗歌中经常看到“节奏一语法”现象:即有意中断语言的语法连续性,在句子的中间
强行中断,以造成“疏宕”之感。如诗句的潜在主语被作者省略了,读者被诗人直接带入情境之中。
这种把完整的语句打碎成片段,以之作为膏乐片段的手法在现代诗歌中时有出现。诗人也不太在乎
语义、逻辑的连贯性,而更多是以一个个片段的排列来造成某种“音乐感觉”。比如昌耀的这首诗:
内陆。一则垂立的身彩。在河源。
谁与我同享幕色的金黄然后一起退入月亮宝石?
孤独的内陆高迥沉寂空旷恒大
使一切可能的轰动自肇始就将潮解而失去弹性。
而永远渺小。
孤独的内陆。
无声的火曜。
无声的崩毁。
拟
昌耀是一个强调“音乐感觉”的诗人:“但我近来更倾向于将诗看作是‘音乐感觉’,是时空的抽
象,是多部主题的融会。”“诗,自然也可看作是一种‘空间结构',但我更愿将诗视作气质、意绪、灵气
的流动,乃至一种单纯的节律。”《内陆高迥》第一行是三个独立的片段,相互之间在语法上是断裂的,
与一千年前苏轼的《醉翁操·琅然》有几分相似。第二行“谁与我同享暮色的金黄然后一起退入月亮
宝石?”像是对读者发起的一封邀请函,邀请读者一起进入这“幕色的金黄”,这一行长句仿佛一段渐
语文第1页(共8页)
趋高潮的乐段。其后第二节第一行再次“著力”,尤其后面的“高迥沉寂空旷恒大”,四个形容词叠用,
仿佛手指在琴健上用力弹了四次,预示着最强音即将来临。果然,后面又出现了一个长句:“使一切
可能的轰动自肇始就将湖解而失去弹性。”趋于巅峰之后,旋律开始缓缓下降,接着四行五言短句都
是“余响”,吟咏之下,余音绕梁,袅要不绝。不仪情绪趋于低潮,狐独感亦顿生。这首诗对情绪的复
刻与音乐感觉的呈现首先是靠语段的长度,有时为了语段长度的考虑不惜打断、打乱句子的连贯性
(比如“而永远渺小”其实是上一行的下半部分,但单独断成了一句),这体现出“普乐感党”或曰“节
奏”对于语义、语法的高度优先性。
(摘编自《诗歌的“音乐感觉”与“时间”》)
材料二:
骆一禾最早提出昌耀诗歌的“古语特征”,认为它以“醒觉、紧张与撞击效能来体现精神的力道”;
燎原认为“古奥和滞涩是昌耀诗歌语言标志性的特征”:西川认为昌耀使用此种语言“强化了他作为
独语者的形象”,并使他的诗获得了“坚硬的封闭性”,从而实现了对新诗的偏离。
对昌据诗歌语言的“古语特征”大体上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是认同和赞赏,可以骆一禾、燎原和
西川为代表;另一种是质疑或否定,质疑者以洪子诚与刘登翰为代表:“为了凸现质感与力度,他的诗
的语言是充分‘散文化’的…常有意(不免过度)采用奇崛的语江、句式,并将现代汉语与文言词语、
句式相交错,形成突兀、冲撞、紧张的效果。”否定者以马丁为代表:“昌耀先生选择的语言形式最主要
的特征是重新组装和启用了一大批早被淘汰的文言词江…昌耀先生的某些组装,是否合乎汉语语
法,值得商被。”在我看来,即使“古语特征”出现在昌耀诗中有其合理性,但他的做法对当代诗的发展
并不足取。
(摘编自肖学周《试析昌耀与张枣诗歌语言的异同》)
材料三:
昌耀在诗歌中创造了一个象征其精神特质的视觉意象,它既是诗人内在精神的外化,也是贯穿
于整个诗作的核心理念。雄浑、凝重的高原意象造就了昌耀诗歌中的“巨人”形象,这个诗人意念中
的英雄,以其形体和精神的高大,吃立于大地河汉之间,怀着“生命的渴意”“踏着蚀洞斑驳的岩原”
“俯首苍茫”,聆听着河流的“呼喊”和冰湖的“坼裂”,感受着“苏动的大地诗意”。
这种巨人情怀和英雄情结在诗人笔下具化为“赶路人”和“攀登者”的形象,他们在驼峰、马蹄、汗
水、血迹、太阳般的燃烧中走进高原和生命的深处,把生命的征服、坚守和渴望表现得惊心动魄:“峡
谷,我听到疾行的蹄铁/在我身后迫近。我不甘落伍。/而我听到疾行的蹄铁如飞掠的蝙蝠/在我身
后追近。我不敢懈怠。”(《听候召唤:赶路》)“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我的指关节铆钉一
般/楔入巨石罅隙。血滴,从脚下浙裂的鞋底渗出。/啊,此刻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峨日朵雪峰之侧》)
诗人笔下的“赶路人”和“攀登者”表现了一种对生命的坚持和对信念的执着,从前行和攀登的身
影中体现出来的强悍是一种英雄主义的情结,归根结底是对生命的关切,是对生命运动中体现出来
的意志和教力、激情和憧憬、崇高和伟岸的敬重。
昌耀诗歌写作的哭机,来自内心深处激起生命热情的人生信念,来自提纯与净化生命理想的精神理
念。他在诗歌中所表现出的坚强的信念与执着的精神,是拨动世人心弦的强烈音符,他的诗歌如同一条
汹涌澎湃、激荡起伏的河流,将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都蕴含在这流动之中,冲击着读者的心灵。
(摘编自雷庆锐《以“赶路人”和“攀登者”的姿态向前》)
语文第2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