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与《三姐妹》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契诃夫与《三姐妹》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2-24 18:3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契诃夫与《三姐妹》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契诃夫戏剧的重要地位与现代意义。
2、通过学习《三姐妹》,认识所谓“散文化戏剧”的特征。
3、认识戏剧悲喜剧因素交融的审美特性。
【教学重点】
理解契诃夫戏剧的重要地位与现代意义。
【教学难点】
1、通过学习《三姐妹》,认识所谓“散文化戏剧”的特征。
2、认识戏剧悲喜剧因素交融的审美特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想】
1、在本教材所收的外国戏剧剧目中,可以把 ( http: / / www.21cnjy.com )《俄狄浦斯王》视为古希腊戏剧的代表作,把《罗密欧与朱丽叶》视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代表作,而问世于1901年的契诃夫的《三姐妹》,则是20世纪现代戏剧的代表作。可以启发学生以戏剧冲突的性质来宏观地区别世界戏剧发展过程中这三个重大阶段,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古希腊戏剧的戏剧冲突表现为“人与神的冲突”,文艺复兴时期戏剧表现为“人与人的冲突”,以契诃夫戏剧为开端的20世纪现代戏剧展示的是“人与环境的冲突”。为此,可以约略地讲讲“戏剧冲突”对于戏剧艺术的重要性,讲讲“没有冲突便没有戏剧”的道理。
2、结合剧作家曹禺和著名文艺评论家王元化先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对于契诃夫戏剧的赏析,同时也结合教材中选入的本剧第一幕戏剧段落,领会契诃夫戏剧的散文化风格。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1)契诃夫善于从日常生活的流程中提示戏剧性,即曹禺所说的“没有一点张牙舞爪的穿插”,王元化所说的“在情节上都平淡无奇”;(2)契诃夫戏剧虽然情节上平淡无奇,但戏剧人物的心理挖得很深,人物的情感表现得很蕴藉,而且还有诗意的象征的渗透,于是如曹禺所说的,在契诃夫的戏剧中,“走进走出,是活人,有灵魂的活人”,如王元化所说,“契诃夫把这些平凡的生活写得像抒情诗一样美丽。”在讨论契诃夫的散文化戏剧风格时,还可以说明,质朴无华是艺术创造中的一种高境界。
3、《三姐妹》的戏剧结构似乎很平淡,那么它 ( http: / / www.21cnjy.com )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老师可把教材所提供的第四幕片段与第一幕片段作对照,从而发现这几个为剧作者所心爱的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逐渐升华的动人过程。尤其应该关注此剧的尾声──“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这一主题在这个尾声里得到了充分的诗意的表达。这里还能引发出对于“悲喜剧因素”交融这个戏剧美学问题的思考。三姐妹的心爱的人,有的如图森巴赫已经死了,有的如继尔希宁已经开拔走了,她们想回莫斯科去的愿望一时也不能实现,这当然是可悲伤的,然而,正是在这个“秋天的忧郁”之中,三姐妹的精神境界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她们相信,她们的痛苦会化成“后代人的愉悦,幸福与和平会降临到未来的人间”。而这也正是契诃夫本人相信明天一定会更美好的乐观主义精神的写照。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 ( http: / / www.21cnjy.com )1860~1904) 俄国小说家、戏剧家、十九世纪末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艺术大师。1860年1月29日生于罗斯托夫省塔甘罗格市。但契诃夫只身留在塔甘罗格,靠担任家庭教师以维持生计和继续求学。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系。1884年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广泛接触平民和了解生活,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良好影响。1904年6月,契诃夫因肺炎病情恶化,前往德国的温泉疗养地黑森林的巴登维勒治疗,7月15日逝世。他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 齐名为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二、初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三姐妹》是“20世纪现实主义戏剧奠基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契诃夫的现实主义巨著,剧中讲述了和弟弟相依为命的三姐妹,在生活带来的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冲击下,坚强前行,从未放弃“到莫斯科去”那一丝遥远的希望,内心的迷茫、爱情的扭曲、婚姻的欺骗、金钱的困窘谱写成一段生活的变奏曲。契诃夫在舞台上展现了生活的一角,用大师的悲悯情怀诠释着生活的艰辛、甜美与神秘。
三、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剧中的三姐妹一再说“要到莫斯科去”,但她们终于没有实现这一愿望。结合选段和导读文字,想一想她们的愿望为何没能实现。
提示:《三姐妹》的主题可以概括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莫斯科”在这里就是“美好生活”的象征。契诃夫是个积极的乐观主义者,他让他笔下的可爱的剧中人物都怀抱着“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都想到莫斯科去”;但契诃夫同时也是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不可能回避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他清醒地意识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并把它们表现出来。冷酷的现实、庸俗的环境决定了可爱的三姐妹很难轻易地实现“回到莫斯科去”的愿望。
2、俄罗斯大戏剧家丹钦科1940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导演《三姐妹》时,指出这个戏的“种子”(即主题)是“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请从选段中找出能表达这一主题的相关台词与段落。
提示:
在第一幕里有奥尔加与伊林娜关于“到莫斯科去”的对话:
“伊林娜到莫斯科去。卖掉房子,结束在这里的一切,到莫斯科去……”
“奥尔加对!尽早到莫斯科去吧。”
在第一幕里还有图森巴赫的这句台词:“如今一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时代已经来了,有个庞然大物在向我们逼近,就快要向我们刮起一场清新猛烈的风暴,把我们社会的惰性、冷漠、对劳动的鄙视、腐朽的沉闷生活一股脑的卷了去!我要去做工,不超过25年,或者过30年以后,每一个人都要去做工的。每一个人!”
在第四幕里奥尔加的那段结束 ( http: / / www.21cnjy.com )全剧的台词:“军乐奏得多么欢快,多有朝气啊,让人真想活下去!……我们的痛苦,都会化为我们后代人的愉悦,幸福与和平会降临到未来的人间……”
四、关于《三姐妹》的主题
俄国著名戏剧家丹钦科19 ( http: / / www.21cnjy.com )40年排演《三姐妹》时,曾作过一个关于《三姐妹》的主题的说明,他把此剧的“种子”(即主题)归结为:“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后来俄国的学术界普遍接受了丹钦科的这个观点。
1998年中国著名导演林兆华排演《三姐 ( http: / / www.21cnjy.com )妹·等待戈多》,等于是对《三姐妹》的主题在表述上作了个微调:由“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改变为“对于美好明天的等待”,或简洁地说是“等待明天”。
这样的主题揭示是受启发于贝克特的《等待 ( http: / / www.21cnjy.com )戈多》。两个流浪汉要等待的“明天会来”的戈多,其实也是三姐妹期盼的“明天要去”的莫斯科。永恒明天决定了永恒等待。
《三姐妹》里有五个最重要的人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三姐妹外还有名叫图森巴赫与维尔希宁的两个军官。他们都是知识分子。他们之所以是知识分子,不仅因为三姐妹懂得英、法、德三门外语(小妹伊林娜还懂意大利语),两位军官属于全城“最有教养的人”。三个姐妹和两位军官的知识分子气息,弥漫在他们的对于现实的痛苦反应中。痛苦来自更高的精神追求。当下满足不了他们的精神追求,于是他们只好等待,等待美好的明天的到来。
知识分子不是无所不知的,但他们执著地企图 ( http: / / www.21cnjy.com )探寻存在的意义与痛苦的根源。契诃夫相信这种探寻是会有结果的。他让大姐奥尔加在结束全剧的台词里说:“军乐奏得这么欢快,仿佛再过去一会儿我们就会知道我们为什么活着,为什么痛苦……”
《三姐妹》写于1900年,写于新世纪 ( http: / / www.21cnjy.com )已经来临之时,而此时契诃夫却已重病在身,自知不久于人世,因此,我们可以把《三姐妹》(还有写成于1904年的《樱桃园》)看作是契诃夫留给世人的艺术的遗嘱。他的这份遗嘱归根结底一句话:做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
而这恰恰是契诃夫戏剧的现代意义的所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物质与精神的冲突具有了世界性的意义,因此,契诃夫的那些可爱的戏剧人物的精神痛苦与精神追求,也越来越被现代人所理解,这就是契诃夫的戏剧成了当今世界舞台上演得最多的经典戏剧之一的原因所在。
五、关于“散文化戏剧”
当今世界的戏剧理论家或戏剧史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普遍认为契诃夫开了现代戏剧的先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肯定了契诃夫的“散文化戏剧”对于20世纪现代戏剧的启蒙意义。
契诃夫戏剧的散文化倾向最早就由契诃夫用最明确的语言说了出来。1895年11月21日契诃夫写完《海鸥》后给一位友人写信说:
“剧本写完了……违背所有戏剧法规。写得像部小说。”
契诃夫在世时,俄国不少作家,戏剧家(包 ( http: / / www.21cnjy.com )括托尔斯泰)不承认契诃夫的戏剧家地位,就是因为不承认他的“散文化戏剧”的存在价值。而当时的少数先知先觉者激赏契诃夫戏剧,也恰恰是因为看清了这种“散文化戏剧”的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创新意义。在俄罗斯,契诃夫戏剧的知音是莫斯科艺术剧院的两位创始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丹钦科。
在中国,契诃夫戏剧的最早的知音是戏剧家曹禺、戏剧导演焦菊隐和文艺理论家王元化。
曹禺1936年写的《日出·跋》里说:“我记 ( http: / / www.21cnjy.com )起几年前着了迷,沉醉于契诃夫深邃艰深的艺术里。”指出“在这出伟大的戏里没有一点张牙舞爪的穿插……不见一段惊心动魄的场面,结构很平淡,剧情人物也没有什么起伏发展却那样抓牢了我的魂魄。”曹禺所说的“这出伟大的戏”就是指《三姐妹》。
王元化1997年写的《莎剧解 ( http: / / www.21cnjy.com )读·序》里回顾了20世纪40年代他接触到契诃夫戏剧时所受到的感动。他说:“无论是契诃夫的剧本或者别林斯基的自然派理论,都使我对于表现平凡日常生活的作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我读过的剧作中,我把具有这种特点的剧本称作‘散文性戏剧’,将它与‘传奇性戏剧’相区别。不用说,在这样的对比下,我的偏爱很自然地会倾向契诃夫。”
在《三姐妹》中,的确如曹禺所说,“不见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段惊心动魄的场面,结构很平淡,剧情人物也没有什么起伏发展”,这是因为,在《三姐妹》里既没有一个贯串性的戏剧事件,也没有一个发生在人物与人物间的持久的戏剧性冲突。
契诃夫说他“违背所有戏剧法规”。他的对于传统“戏剧法规”的重大冒犯,恰恰是在他对“戏剧冲突”的重新认识与重新构建上。
没有冲突便没有戏剧的经典性定义是黑格尔 ( http: / / www.21cnjy.com )首先提出来的。黑格尔认为:“戏剧是以目的和人物性格的冲突以及这种斗争的必然解决为中心。”他把不同人物的不同目的与性格的冲突,解释为戏剧冲突的主要内容。但也有人持所谓“意志冲突”说。但无论是“性格冲突”还是“意志冲突”,都属于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而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恰恰是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戏剧冲突的基础。契诃夫作为现代戏剧的前驱人物的一个重要理由,是他用一种全新的戏剧冲突──“人与环境的冲突”──取代了“人与人的冲突”模式。在契诃夫的戏剧中,不是这个人物与那个人物过不去,而是所有这一群人都被他们所处的环境压迫着。在契诃夫戏剧中,人和生活环境永恒地冲突着。
然而,契诃夫戏剧的这一创新特征,迟到20 ( http: / / www.21cnjy.com )世纪50年代之后才被充分地意识到,这是因为包括荒诞派戏剧在内的西方现代戏剧的戏剧冲突也是以“人与环境的冲突”为基本内容,从而也更巩固了契诃夫作为20世纪现代戏剧开拓者的历史地位。
六、布置作业
曹禺在1936年写的《日出·跋》里,对《三姐 ( http: / / www.21cnjy.com )妹》,特别是它的尾声表示激赏,他说:“我记起几年前着了迷,沉醉于契诃夫深邃艰深的艺术里,一颗沉重的心怎样为他的戏感动着。读毕了《三姐妹》,我合上眼,眼前展开一幅秋天的忧郁……”试依据各自的阅读经验,结合三姐妹最后偎依在一起说的那些话语以及整个戏剧蕴含的情调,理解曹禺所说的“秋天的忧郁”。
点拨:曹禺“秋天的忧郁”这五个字,把 ( http: / / www.21cnjy.com )《三姐妹》中蕴涵的契诃夫的戏剧情调很传神地揭示了出来。《三姐妹》的第一幕是春天,三姐妹的情绪很好,就像大姐奥尔加所说:“今儿早上我醒了,看见遍地的阳光,看见春天就快来了,心里一股欢乐的浪潮翻涌起来,真想到咱们的故乡去啊!”她们的故乡是莫斯科。在第一幕里充溢着要回莫斯科去的幸福预感。但到第四幕的时候,三姐妹心里都很清楚,莫斯科她们是回不去了。而这时已是肃杀的秋天。伊林娜说:“现在是秋天,冬天也很快要来了,漫天雪花就要把大地覆盖……”天气凉了,人的心也有点凉了。把人的情绪与时令变化、自然现象放在一起呈现,到了全剧高潮第四幕就出现了“秋天的忧郁”的审美景象。但“秋天的忧郁”并不是悲观的情绪,因为还有对于未来的憧憬在鼓舞着寂寞的三姐妹。所以奥尔加最后“拥抱着两个妹妹”热情地说到:“可是我们的痛苦,都会化为我们后代人的愉悦,幸福与和平会降临在未来的人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