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五 情节 同步练习
㈠以情节为主线的小说
1.故事与情节
从故事角度看,小说有两种:一种是依赖故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小说,古典形态的小说基本是依赖故事的小说,如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一种是不依赖故事的小说,现代形态的小说尽量摆脱故事的束缚,离开故事来写小说,如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
情节是一个小于故事的“小说单位”:情节可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构成故事(传统小说往往有一个核心情节,把这个核心情节作为小说的故事主线。有时甚至是先有这个核心情节,然后才有小说),也可以不构成故事(情节是有因果关系的一系列事件。有的现代小说“淡化故事”,减少情节的戏剧性。情节本身是很难取消的)。
情节在小说中使用的密度和写法,直接影响到小说故事性的强弱。(如《清兵卫与葫芦》故事性强一些,《在桥边》故事性弱一些。)
即便是写同一情节,写法不同,故事性的强弱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同。以叙述为主,将情景的描写融于事件的叙述,多粗线勾勒,故事性就强,如《炮兽》。以描写为主,经常将事件的发展停下来,多写风景、静止的人物等,甚至跳开话题,故事性就弱,如《安东诺夫卡苹果》。
2.情节的生发
事件本身构成一个独立的情节系统,情节的生发是事件自然的开始点,如《清兵卫与葫芦》《在前边》。
事件本身是历程较长的一系列 ( http: / / www.21cnjy.com )事件,小说家需要从中选择一个富有张力的“生发点”来组织自己的情节。如墨西哥著名作家胡安·鲁尔福的《都是因为我们穷》为了表现“都是因为我们穷”,选择洪水冲走了“我”姐姐的那头小母牛这一事情为情节的生发点。
情节的生发(与“突发性事件”不同)一般 ( http: / / www.21cnjy.com )写出一种矛盾的存在。《清兵卫与葫芦》《在桥边》选择从矛盾还没有激化的地方开始写,《都是因为我们穷》一上来就写“突发性事件”,从矛盾激化的地方写,效果更强烈。
3.情节与细节
细节从属于情节,为情节服务。
⑴细节不仅从属于情节,还与情节主线相关。如《炮兽》中“船上满载着”的“这种伪钞”成了终止这场灾难的利器。
⑵细节只为局部情节服务,与情节主线 ( http: / / www.21cnjy.com )无关(有的小说根本就没有情节主线)。如《桥边的老人》中“我”问老人“鸽笼没有锁上吧”,老人回答“没有”,此细节传神,但与情节主线无关。此时的细节实际上统属于一个整体的氛围。用情绪和氛围来代替情节主线,以统摄全篇。
㈡情节运行的方式
1.情节运行的基本方式
传统小说运行的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在这个模式中,一切都为了奔向高潮和结局。)
现代小说在采用“发生——发展——高 ( http: / / www.21cnjy.com )潮——结局”这一基本模式的同时,也突破这一基本模式,有些作家取消故事的高潮,用新的方式来连缀小说中的诸多事件,从而获取讲故事的最大自由。
2.摇摆
小说的运行过程,常常就是摇摆的过程。(摇摆是小说运行的动力之一。通过语言、情节、性格以及主题的摇摆,小说才得以如河流一般不住地奔流向前。)
摇摆的弧度可大可小。细小的摇摆,如《素芭》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素芭的心理摇摆使本文有一条丰满的暗线,大为增加悲剧和审美的深度。全篇的摇摆如《炮兽》《丹柯》和《炼金术士》(节选),贯穿主体的一个个细节左冲右突,摇摆到底:既简洁又丰厚,摇曳多姿。
摇摆走到极端,就成了“否定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否定”——在每一次摇摆中都走向原来的反面。摇摆的过程是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就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通过无止境的否定,情节得以巧妙的运行。此时,它的效果不仅针对情节本身,对小说所能达到的深度也有很大的影响。如茨威格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摇摆的一种极端方式是变线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原有的情节发展的脉络上脱开去,突然发生转向,开始叙述另一件事来创造出另一个情节的生长点。这种情节的变线通常有两种情况:⑴有联系的线:变线只是针对局部而言,遵循大框架里的情节内在逻辑,不遵循上下文的情节运行逻辑,开始另一个场景的描写或另一条线索的叙述,变线有其合理性。⑵没有联系的线:既不遵循上下文的情节运行逻辑,也不遵循大框架里的情节内在逻辑,硬生生地另辟蹊径,展开情节。如《墙上的斑点》。
3.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
在情节的上下文中,情节的运行方式是承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启下的巧妙设置,一个转折,既包容了前文,又为下面的情节提供广阔的空间。如果这种转折出现在结尾,成为揭示真相的点睛之笔,往往会收到让读者唏嘘不已、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如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
㈢情节运行的动力
1.突发性事件
突发性事件是最常用的情节运行的动力,有利于展开小说情节。
突发性事件在小说中的一般位置:小说的开头(如《炮兽》)或小说的中间(如《清兵卫与葫芦》)。
突发性事件也是小说情节发展中的悬念。
2.危机的爆发
危机的爆发(如《丹柯》)是小说情节的新起点。
危机的爆发能推动小说情节发展(包括突转)。
传统小说家一般是先设置悬念再叙述危机爆发后续写合理的情节。
现代小说家写的小说常常是无曲折、少危机、毫无先兆地发生危机、设置了悬念却没有任何危机。
【考查方式】
一:概括情节
二:寻找情节的生发点
三:分析情节如何展开(安排)
四:分析情节(细节)的作用
⑴情节(细节)与情节(细节)的关系
⑵情节(细节)与人物(心理、性格、品行、命运等)的关系
⑶风景描写与情节(细节)的关系
⑷场景描写与情节(细节)的关系
⑸标题与情节(细节)的关系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8分)
在桥边
[德国] 伯尔
⑴他们替我缝补了腿,给我一个可以坐着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差使:要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他们以用数字来表明他们的精明能干为乐事,一些毫无意义的空洞的数目字使他们陶醉。整天,整天,我的不出声音的嘴像一台计时器那样动着,一个数字接着一个数字积起来,为了在晚上好送给他们一个数字的捷报。当我把我上班的结果报告他们时,他们的脸上放出光彩,数字愈大,他们愈加容光焕发。他们有理由心满意足地上床睡觉去了,因为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走过他们的新桥……
⑵但是他们的统计是不准确的。我很抱歉,但它是不准确的。我是一个不可靠的人,虽然我懂得,怎样唤起人们对我有诚实的印象。
⑶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时,就送给他们几个。他们的幸福掌握在我的手中。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当我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时,我就用五位数字来表示我的慷慨。他们多么高兴啊!每次他们郑重其事地在我手中把结果拿过去,眼睛闪闪发光,还拍拍我的肩膀。他们什么也没有料想到!然后,他们就开始乘呀,除呀,算百分比呀,以及其他我所不知道的事情。他们算出,今天每分钟有多少人过桥,十年后将有多少人过桥。他们喜欢这个未来完成式,未来完成式是他们的专长——可是,抱歉得很,这一切都是不准确的……
⑷当我的心爱的姑娘过桥时——她一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走过两次——我的心简直就停止了跳动。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直到她转入林阴道消失为止。所有在这个时间内走过的人,我一个也没有数。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当她晚上又从冷饮店里走回来时,——这期间我打听到,她在一家冷饮店里工作——当她在人行道的那一边,在我的不出声音、但又必须数的嘴前走过时,我的心又停止了跳动;当不再看见她时,我才又开始数起来。所有一切有幸在这几分钟内在我朦胧的眼睛前面一列列走过的人,都不会进入统计中去而永垂不朽了,他们全是些男男女女的幽灵,不存在的东西,都不会在统计的未来完成式中一起过桥了。
⑸这很清楚,我爱她。但是她什么也不知道,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她不该知道,她用何等可怕的方式把一切计算都推翻了,她应该无忧无虑、天真无邪地带着她的长长的棕色头发和温柔的脚步走进冷饮店,她应该得到许多小费。我在爱她。这是很清楚的,我在爱她。
⑹最近他们对我进行了检查。坐在人行道 ( http: / / www.21cnjy.com )那一边数汽车的矿工及时地警告了我,我也就分外小心。我像发疯似地数着,一台自动记录公里行程的机器也不可能比我数得更好。那位主任统计员亲自站在人行道的那一边数,然后拿一小时的结果同我的统计数字相比较。我比他只少算了一个人。我心爱的姑娘走过来了,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女孩子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我这个心爱的小姑娘不应该被乘、被除、变成空洞的百分比。我的心都碎了,因为我必须数,不能再目送她过去,我非常感激在对面数汽车的矿工。这直接关系到我的饭碗问题。
⑺主任统计员拍着我的肩膀,说我是个好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很忠实、很可靠。“一小时内只数错了一个人,”他说,“这没有多大关系。我们反正要追加一定的百分比的零头。我将提议,调您去数马车。”
⑻数马车当然是美差。数马车是我从来没有碰到过的运气。马车一天最多只有二十五辆,每半小时在脑中记一次数字。这简直是交了鸿运!
⑼数马车该多美!四点到八点时根 ( http: / / www.21cnjy.com )本不准马车过桥,我可以去散散步或者到冷饮店去走走,可以长久地看她一番,说不定她回家的时候还可以送她一段路呢,我那心爱的、没有计算进去的小姑娘……
1.文章第一段画线的句子中“新桥”一词在文中有何深刻内涵?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2.《在桥边》的情节遵循着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生——发展——高潮——高潮”这一基本模式。请用序号在“[ ]”中标出各部分的起止,并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8分)
发生[ ]: ( http: / / www.21cnjy.com )
发展[ ]: ( http: / / www.21cnjy.com )
高潮[ ]:
结局[ ]:
★3.《在桥边》的情节在短短的篇幅中几经“摇摆”,“我”内心的情绪也随之紧张,造就了小说的悬念和节奏感。请概述情节中的“摇摆”。(3分)
4.“因为注意‘留白’,小小说的天地便很宽余了。”请以伯尔的《在桥边》为例,简述“留白”手法的妙用。(4分)
【高考模拟】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爷爷的宝藏
[美]劳拉 乌朗
闹钟响过后,布丽姬特从床上跳了起来。她轻轻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来到客厅。客厅非常安静,只有桌子上那只雕着各种图案的闹钟在“滴答滴答”地走着。那声音听起来伤感而空洞。
自从爷爷去世后,玫瑰别墅里的每一样东西似乎都让人感到伤感。爷爷在这儿生活了82年,每年夏天布丽姬特都来看望他。现在别墅将要被卖掉。
“你可以留下一样东西来怀念爷爷。”昨天,妈妈这样对她说。
布丽姬特把目光从闹钟上移开。怀念与爷爷在一起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那些快乐的时光,一只闹钟不是她所需要的。一本书呢?她走到书架前,浏览着那些书名。大部分书看起来都很烦,她不知选择哪一本。正在翻找的时候,她看到其中的一本书里露出来一张纸。她轻轻地抽出了那本书。
纸的一面写着一个日期:1927年2月1日。另一面却写着令人兴奋的内容。布丽姬特大喊着跑到哥哥科林的房间。
“科林,看我发现了什么?”布丽姬特喘着气说道。
科林接过那张纸,心不在焉地看了一眼那个日期。但当他看到纸的另一面时,呼吸一下子变得急促起来。上面写着几个字:我的藏宝图。
“爷爷一直说在他的农场埋有一份宝藏。我还以为他是在开玩笑。”布丽姬特说。
“我也以为是。”科林说,“这个藏宝图证明他没有骗我们。”
这个藏宝图非常简单:一个大圆圈,圆圈里写着“ ( http: / / www.21cnjy.com )巨石”的字样,然后一个箭头从巨石画出去,旁边写着:走20码。箭头的末端画着一个小圆圈,小圆圈里写着“石头”的字样,还打着一个叉。
“巨石就是爷爷所说的大圆石。”布丽姬特说。
“宝藏就埋在巨石20码以外的石头下。”科林说,“走,我们去挖宝藏。”
他们从杂物房里拿了两把铲就往外跑。他们穿过一块玉米地来到那块巨石旁。那块巨石是爷爷的农场里唯一一块大圆石,立在小河边已经不知多少年了。
科林从巨石开始计算步子。用他的小脚来计算20码的距离并不容易。但在玉米地周围只有两块石头能藏宝藏。
“先看这块。”说着,科林把那块比较大的石头滚到了一边。
布丽姬特马上用力把铲插进泥土里。“会是什么宝藏呢?金条?还是满满一箱的宝石和钻石?”布丽姬特嘀咕道。
科林哈哈笑道:“实际些,布丽姬特。我敢打赌是钱。”
“够买一台新电脑或者一辆自行车吗?”
“也许够买下这个地方。”克林说道,“如果找到很多钱,妈妈就不用卖掉别墅了。以后我们每年都可以来这里度暑假。”
布丽姬特知道,爷爷不在了,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切都不一样了,但她爱这栋老别墅。留住别墅的想法刺激着她。她紧握着铲,挖得更卖力了。但挖了半个小时,他们看到的还只是泥土。
“一定是在另一块石头下。”科林说。
他们马上转移地点。但两人又挖了一个小时,仍然一无所获。这时,阳光已经很强烈了,晒得两人的皮肤生痛。
“宝藏也不在这。”布丽姬特甩着酸痛的手臂沮丧地说。然后,她叹了口气,拖着铁铲转身走回了别墅。而科林咬着牙继续不停地挖。
回到别墅,布丽姬特又盯着那张藏宝 ( http: / / www.21cnjy.com )图。忽略了什么呢?到底还有什么线索还没被发现?她仔细地看着那幅图,然后翻过图的另一面。那上面只写着一个日期。
看着那个日期,布丽姬特的眼睛忽然一亮。“我找到啦!”她大喊着冲出屋子,抓起铁铲,朝巨石附近的小河跑去。
“布丽姬特,你去哪?等等我!”科林喊道。
科林也跑向小河。布丽姬特已经坐在了划艇上。
渡过小河,布丽姬特领着科林来到河岸的一块石头边。科林搬开石头,一只铁盒出现在他们眼前。
“布丽姬特,你怎么知道的?”科林乐坏了。
布丽姬特笑了。“藏宝图是在隆冬画的。那时小河已经结冰,爷爷穿过小河,把宝藏埋在了这里。”
“我们还忘了一些事情。”她继续说道,“那一年是1927年,藏这个盒子的时候,爷爷还是个孩子。”
科林急忙打开盒子。盒子里面没有钱,没有珠宝,也没有金条,只有几个铁做的士兵。科林失望地叹了口气。
但布丽姬特笑了。对她来说,这些玩具士兵才真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是一份宝藏,正是她想要的用来记住爷爷的特别的东西。当她抚摸爷爷这些小时候的玩具时,她感到爷爷就在她身边。
(选自《意林》2010.3)
1.开篇从闹钟写起有什么作用?(3分)
2.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爷爷的形象。(4分)
3.“爷爷的宝藏”在整篇小说中有哪些作用?(3分)
★4.小说通过哪些方式运行情节?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
5.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爷爷,也有人认为是布丽姬特,试结合文本予以探究,谈谈你的理解。(4分)
【2010全国3】
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保护人
[法] 莫泊桑
⑴玛兰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官运!
⑵有天早上,他从报上看到从前一位同学新近当了议员。玛兰重新成了他那位同学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朋友。
⑶不久议员摇身一变当了部长,半年后玛兰就被任命为行政法院参事。
⑷起初,他简直有点飘飘然了。为了炫耀,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仿佛别人只要一看见他,就能猜到他的身份。后来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有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他油然萌生一股压抑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他都高兴地迎上去,不等人家问,就连忙说:“您知道,我现在当参事了,很想为您出点力。如有用得着我的地方,请您甭客气,尽管吩咐好了。我在这个位置上,是有权力的。”
⑸一有机会,他对任何人都主动给予无限慷慨的帮助。他每天都要给人写十封、二十封、五十封介绍信,他写给所有的官吏。他感到幸福,无比幸福。
⑹一天早上,他准备去行政法院,屋外已经下雨了。
⑺雨越下越大。他只好在一个房门口躲雨。那儿已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个老神父。在当参事前,他并不喜欢神父。自一位红衣主教在一件棘手的事情上客气地向他求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他看看神父,关切地问:“请问您到哪一区去?”
⑻神父有点犹豫,过了一会儿才说:“我朝王宫方向去。”
⑼“如果您愿意,神父,我可以和您合用我这把伞。我到行政法院去。我是那里的参事。”
⑽神父抬起头,望望他:“多谢,我接受您这番好意。”
⑾玛兰接着说:“您来巴黎多半是为散心吧。”
⑿神父回答:“不,我有事。”
⒀“哦!是件重要的事吗?如果您用得着我,尽管吩咐好了。”
⒁神父好像挺为难。吞吞吐吐地说:“啊!是一件无关紧要的私事……一点小误会。您不会感兴趣的。是……是一件内部的……教会方面的事。”
⒂“哎呀,这正属行政法院管。您尽管吩咐我好了。”
⒃“先生,我也正要到行政法院去。您心肠真是太好了。我要去见勒尔佩、萨翁两位先生。说不定还得见珀蒂帕先生。”
⒄“哎呀,他们都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刮刮叫的同事。我都恳切地去替您托托关系。包在我身上好了。”
⒅神父嘟囔着说了许多感恩的话。
⒆玛兰高兴极了。“哼!您可碰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神父。瞧吧,瞧吧,有了我,您的事情解决起来一定非常顺利。”
⒇他们到了行政法院。玛兰把神父 ( http: / / www.21cnjy.com )领进办公室,请他坐在火炉前面,然后伏案写到:“亲爱的同事:请允许我恳切地向您介绍德高望重的桑蒂尔神父,他有一件小事当面向您陈述,务请鼎立协助。”
(21)他写了三封信,那受他保护的人接了信,千恩万谢地走了。
(22)这一天平静地过去了。玛兰夜里睡得很好,第二天愉快地醒来,吩咐仆人送来报纸。他打开报纸念到:
(23)有个桑蒂尔神父,被控告做过 ( http: / / www.21cnjy.com )许多卑鄙龌龊的事……谁知他找到一位叫玛兰的行政法院参事做他的热心辩护人,该参事居然大胆地替这个披着宗教外衣的罪犯,给自己的同事们写了最肯切的介绍信……我们提请部长注意该参事令人不能容忍的行为……
(24)他一下就蹦起来去找珀蒂帕。
(25)珀蒂帕对他说:“唉!您简直疯了,居然把那老阴谋家介绍给我。”
(26)他张皇失措地说:“别提了……您瞧……我上当了……他这人看上去那么老实……他耍了我……卑鄙可耻地耍了我。我求您,求您设法狠狠地惩办他一下,越狠越好。我要写信。请您告诉我要办他,得给谁写信?……对,找总主教!”
(27)他突然坐下了,伏在珀 ( http: / / www.21cnjy.com )蒂帕的桌子写道:“总主教大人:我荣幸地向阁下报告,最近有一个桑蒂尔神父欺我为人忠厚,用尽种种诡计和谎言陷害我。受他花言巧语哄骗,我竟至于……”
(28)他把信封好,扭转头对同事说:“您看见了吧,亲爱的朋友,这对您也是个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
(据郝运译文删改)
【】【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由于同学的帮助,玛兰才当上了行政法院参事。因此他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都主动向对方提供帮助,这是他回报的方式。
B.在当参事前,玛兰并不喜欢神父,但是在一位红衣主教向他请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这样描写达到了照应上文的目的。
C.玛兰被珀蒂帕训斥后,急于为自己辩解,并马上归罪于桑蒂尔神父。这足以看出他似乎很想保护别人,但实际上更关心自己的利益。
D.给总教主写信后,玛兰告诫同事要牢记自己的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这表明他力图文过饰非,变被动为主动。
E.桑蒂尔神父起初并不想用“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麻烦玛兰,因此他回应玛兰的请求时吞吞吐吐,这种神情表现了他内心的犹豫。
2.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6分)
★4.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课内阅读】参考答案
1.“新桥”象征德国战后的重建。(1分)
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以及故事中的主人公。(2分)
2.发生[⑴~⑶]:“我”丧失劳动能力后被安排来数人数,“我”对现实生活的玩世不恭(不满与反抗)。
发展[⑷~⑸]:“我”在数人数的同时,爱上了一个过桥的姑娘。
高潮[⑹ ]:“我”被统计员检查,面对工作和暗恋的矛盾,差点丢了饭碗。
结局[⑺~⑼]:“我”经受住检查,还交上鸿运——调“我”去数马车。
3.“我”对工作的不满因“我”暗恋的姑娘的过桥而冲淡,却又因上级的检查而增强;
“我”既要敷衍上级的检查,又要面对着保住饭碗和暗恋姑娘的矛盾;
“我”为保住饭碗而挣扎,却意外交上鸿运——调去数马车,有更多的时间和暗恋的姑娘在一起。
4.(4分)指出“留白”之处(1分)阐述(3分)
【留白】小说的表现手法之一,也叫留笔(留一笔)。多是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对某些情况不做明白的交代,而有意地留下此笔,让读者去猜,去想象,用自己的理解来弥补这留下的一笔。这种技法的运用,可使作品更含蓄,更有吸引力;可以调动起读者的主观能动性,与作品融合在一起。但作者在使用这一手法时要注意全文行文的严谨,留笔不能留漏洞,只有前后的呼应,疏而不漏,方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如王愿坚的《七根火柴》、莫泊桑的《项链》等。
【高考模拟】参考答案
1.①渲染忧伤、空洞的氛围;②烘托主人公失去爷爷的悲痛心理;③引出下文对爷爷的怀念。
(每要点1分)
2.①关爱孩子,孩子们和爷爷在一起的时光很快乐,爷爷死后,孩子们很怀念,很悲伤。
②充满童真。爷爷小时候埋藏了几个铁做的士兵,“郑重其事”地画了藏宝图;长大后依然念念不忘,经常告诉他的孩子们农场里有一份宝藏。
③热爱读书。布丽姬特寻找一样东西来怀念爷爷时,选择的是一本书。
(答对1点给1分,答对2点给3分,答对3点给4分,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适当给分。)
3.①结构上,宝藏是文章的线索,小说围绕发现藏宝图、寻找宝藏、找到宝藏展开故事情节。
②情节上,起着悬念的作用,吸引读者。
③人物形象塑造(主题)上,通过“爷爷的宝藏”展示了爷爷少年时代的天真与老年时对孩子的爱,也呈现了布丽姬特的童真情怀以及对亲情的珍视。
(每要点1分)
4.①设置悬念。“藏宝图”的发现引起布丽姬特的极大兴奋,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
②摇摆。小说的情节框架其实简单,但寻找宝藏的过程却跌宕起伏,极尽摇摆之能事,让“宝藏”不那么容易找到。
③伏笔与照应。“藏宝图”上的日期与下文依靠日期找到宝藏等情节形成照应。
④结局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花一番波折找到的宝藏竟是几个铁做的士兵,大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爷爷的形象。
(写出1点给2分,写出3点即给满分)
5.主人公是爷爷。①与标题“爷爷的宝藏”相呼应。
②虽然不是正面写爷爷,但所有人物都是围绕爷爷的安排展开。
③通过爷爷来揭示主题,体现要保持童真的人生趣味。
主人公是布丽姬特。①布丽姬特是小说最主要的正面描写人物。
②布丽姬特主导着情节的发展和变化,从发现宝藏图到找到宝藏都由她来完成。
③布丽姬特是作者要着力刻画的人物,着墨最多,性格最为明显。
④“宝藏”的真正含义最后由她的表情、动作予以揭示。
(观点明确1分,理由共3分,写出1点给1分。)
【高考真题】参考答案
1.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A、B不给分。
2.①自私,趋炎附势,见风使舵;②伪善,爱慕虚荣,自高自大;③天真,热心,却没有原则。
3.①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
②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
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像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
4.观点一: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深刻。
①以小见大,揭露当时法国上层社会的不良风气和多种黑暗现实;
②讽刺官场中趋炎附势、官官相护、相互推诿的丑恶现象;
③揭示出一个道理:如果社会需要保护人,如果大家都寻求保护人,社会就会失去“保护”,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公正的思考与追求。
观点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①抓住“保护人”时刻想要保护他人的这一突出心理特征,采用夸张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惟妙惟肖地刻画人物性格;
②以“保护人”为线索,使对比手法更加突出,有利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前后反差;
③通过“保护人”含义的变化,淋漓尽致地集中呈现小说的讽刺特色。
观点三:使情节结构更加紧凑、有序。
①以“保护人”的故事构成情节发展的主体,使结构主干突出,不枝不蔓;
②以“保护”与“被保护”为纽带,聚拢各种人物矛盾,使结构层次分明,井然有序;
③围绕“保护人”安排相辅相成的明暗两条叙事线索,使结构收放自如,平中见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