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国家联盟
?编辑
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简称东盟(ASEAN)。成员国有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文莱、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1]?
其前身是马来亚(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
1967年8月7-8日,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
中文名
东南亚国家联盟
外文名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格言
同一愿景,同一立场,一同联盟
盟????歌
东盟之路
秘书长
黎良明
曼谷宣言
1967年8月8日
总面积
4,479,210.5 km2
秘书处
印度尼西亚
目录
1?简介
??盟歌
??主要机构
??总部
??成员国
??对话伙伴国
??负责人
??出版物
2?组织宪章
??主要内容
??组织机构
??问答
3?主要活动
??东盟十加三
??自由贸易区
??重要文件
4?主要会议
??历次会议
??年会
5?对外关系
??中国与东盟
??最强硬表态
6?东盟大事记
简介编辑
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前身是由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3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
8月7日至8日,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即《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 ASEAN)的成立。东盟成为东南亚地区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安全一体化合作组织,并建立起一系列合作机制。
东盟的宗旨和目标是本着平等与合作精神,共同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为建立一个繁荣、和平的东南亚国家共同体奠定基础,以促进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东盟成立之初只是一个保卫自己安全利益及与西方保持战略关系的联盟,其活动仅限于探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1976年2月,第一次东盟首脑会议在印尼巴厘岛举行,会议签署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以及强调东盟各国协调一致的《巴厘宣言》。此后,东盟各国加强了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的合作,并采取了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战略,推动经济迅速增长,逐步成为一个有一定影响的区域性组织。除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5个创始成员国外,20世纪80年代后,文莱(1984年)、越南(1995年)、老挝(1997年)、缅甸(1997年)和柬埔寨(1999年)5国先后加入东盟,使这一组织涵盖整个东南亚地区,形成一个人口超过5亿、面积达450万平方公里的10国集团。巴布亚新几内亚为其观察员国。东盟10个对话伙伴国是: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欧盟、印度、日本、新西兰、俄罗斯、韩国和美国。
东盟主要机构有首脑会议、外长会议、常务委员会、经济部长会议、其他部长会议、秘书处、专门委员会以及民间和半官方机构。首脑会议是东盟最高决策机构,自1995年召开首次会议以来每年举行一次,已成为东盟国家商讨区域合作大计的最主要机制,主席由成员国轮流担任。
20世纪90年代初,东盟率先发起区域合作进程,逐步形成了以东盟为中心的一系列区域合作机制。1994年7月成立东盟地区论坛,1999年9月成立东亚-拉美合作论坛。此外,东盟还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欧盟、韩国、中国、俄罗斯和印度10个国家形成对话伙伴关系。2003年,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发展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国成为第一个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非东盟国家。
根据2003年10月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第九届东盟首脑会议发表的《东盟协调一致第二宣言》(亦称《第二巴厘宣言》),东盟将于2020年建成东盟共同体。为实现这一目标,2004年11月举行的东盟首脑会议还通过了为期6年的《万象行动计划》(VAP)以进一步推进一体化建设,签署并发表了《东盟一体化建设重点领域框架协议》《东盟安全共同体行动计划》等。会议还决定起草《东南亚国家联盟宪章》以加强东南亚国家联盟机制建设。
为了早日实现东盟内部的经济一体化,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02年1月1日正式启动。自由贸易区的目标是实现区域内贸易的零关税。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6国已于2002年将绝大多数产品的关税降至0-5%。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4国于2015年实现这一目标。[1]?
东盟总面积约444万平方公里,人口5.91亿。候选国:东帝汶?观察员国:巴布亚新几内亚(自1976年起) 。
盟歌
创作东盟盟歌活动由东盟轮值主席国泰国的外交部发起。要求必须是原创歌曲,歌词用英语填写,要反映东盟文化和民族的多样性,体现东盟的尊严、合作与团结。盟歌创作的最后一轮评选于2008年11月20号在曼谷举行,共有10首候选曲目入围。评委来自东盟10个成员国,以及对话国中国、澳大利亚、日本。最终,来自泰国的歌曲《东盟方式》 成功当选。[2]?
主要机构
有首脑会议、外长会议、常务委员会、经济部长会议、其他部长会议、秘书处、专门委员会以及民间和半官方机构。首脑会议是东盟最高决策机构,会议每年举行两次,已成为东盟国家商讨区域合作大计的最主要机制,主席由成员国轮流担任,现任东盟秘书长黎良明,2013年1月出任,任期5年。外长会议是制定东盟基本政策的机构,每年轮流在成员国举行。常务委员会每两个月举行一次会议,主要讨论东盟外交政策,并落实具体合作项目。
总部
东盟秘书处设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
成员国
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文莱、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
对话伙伴国
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欧盟、印度、新西兰、俄罗斯、美国。
负责人
首脑会议是东盟最高决策机构,由东盟各国轮流担任主席国,每年轮换一次。文莱于2013年1月接任峰会轮值主席国。东盟秘书长是东盟首席行政官,向东盟首脑会议负责,由东盟各国轮流推荐资深人士担任,任期5年。黎良明?(英语:Le Luong Minh,越南语:Lê L??ng Minh,前越南副外长)于2013年1月接任东盟秘书长。[3]?
出版物
东盟拥有众多定期或不定期发行的出版物,如《东盟年度报告》、《东盟商务通讯》等。[4]?
组织宪章编辑
《东盟宪章》是东盟成立40多年来第一份具有普遍法律意义的文件。它确立了东盟的目标、
新加坡总理把《东盟宪章》交给东盟秘书长
原则、地位和架构,同时赋予了东盟法人地位,对各成员国都具有约束力。
2004年11月,东盟领导人签署《万象行动计划》,正式将制订《东盟宪章》列为东盟的一个目标,以加强东盟机制建设。2005年12月,东盟领导人签署《吉隆坡宣言》,并指定一个由10人组成的“名人小组”负责为宪章的制订提出建议。2007年1月,东盟领导人确认了“名人小组”提出的关于制订《东盟宪章》的具体建议,同时签署了关于制订《东盟宪章》的宣言,并指定一个由10人组成的“高级别特别小组”负责起草宪章文本。2007年7月,“高级别特别小组”向东盟外长会议提交宪章草案,2007年11月20日,东盟领导人在新加坡签署《东盟宪章》。2008年12月15日,《东盟宪章》正式生效。[5]?
主要内容
(一)维护和促进地区和平、安全和稳定,并进一步强化以和平为导向的价值观;
(二)通过加强政治、安全、经济和社会文化合作,提升地区活力;
(三)维护东南亚的无核武器区地位,杜绝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四)确保东盟人民和成员国与世界和平相处,生活于公正、民主与和谐的环境中;
(五)建立一个稳定、繁荣、极具竞争力和一体化的共同市场和制造基地,实现货物、服务、投资、人员资金自由流动;
(六)通过相互帮助与合作减轻贫困,缩小东盟内部发展鸿沟;
(七)在充分考虑东盟成员国权利与义务的同时,加强民主,促进良政与法律,促进和保护人权与基本自由;
(八)根据全面安全的原则,对各种形式的威胁、跨国犯罪和跨境挑战作出有效反应;
(九)促进可持续发展,保护本地区环境、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确保人民高质量的生活;
(十)通过加强教育、终生学习以及科学技术领域的合作,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民素质,强化东盟共同体意识;
(十一)为东盟人民提供适当的就业机会、社会福利和公正待遇,提高其福利和生活水平;
(十二)加强合作,为东盟人民营造一个安全、没有毒品的环境;
(十三)建设一个以人为本的东盟,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东盟一体化和共同体建设进程,并从中受益;
(十四)增强对本地区丰富文化和遗产的认识,促进东盟意识;
(十五)在一个开放、透明和包容的地区架构内,发展与域外伙伴的关系与合作,维护东盟的主导力量、中心地位和积极作用。
[4]??原则
继续坚持不干涉内政的基本原则。
尊重各成员国的独立、主权、平等、领土完整和民族特性;坚持以和平手段解决纷争;不干涉成员国内政;就涉及关系东盟共同利益事宜加强磋商机制,依照东盟条约和国际惯例解决纷争,棘手问题将交由东盟首脑会议协商决定。
地位
《东盟宪章》对各成员国具有约束力,赋予东盟法人地位。
架构
东盟首脑会议为东盟最高决策机构,每年举行两次会议。
东盟成员国领导人在峰会上决定有关东盟一体化的关键问题,决定发生紧急事态时东盟应采取的措施,任命东盟秘书长。
设立4个理事会,其中一个由外长组成,负责协调东盟重要事务,另外3个分别负责政治安全、经济一体化和社会文化事务;每个理事会各由一名副秘书长负责。
成立一个人权机构,致力于改进本地区人权状况。
组织机构
2008年12月,《东盟宪章》正式生效。根据该宪章,东盟调整了组织机构,主要包括
(一)首脑会议:就东盟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发展方向做出决策,每年举行两次。
(二)东盟协调理事会:由东盟各国外长组成,是综合协调机构,每年举行两次会议。
(三)东盟共同体理事会:包括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理事会、东
东南亚国家联盟
盟经济共同体理事会和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理事会,协调其下设各领域工作,由担任东盟主席的成员国相关部长担任主席,每年至少举行两次会议。
(四)东盟领域部长机制:加强各相关领域合作,支持东盟一体化和共同体建设。
(五)东盟秘书长和东盟秘书处:负责协助落实东盟的协议和决定,监督落实。
(六)常驻东盟代表委员会:由东盟成员国指派的大使级常驻东盟代表组成,代表各自国家与东盟秘书处和东盟领域部长机制进行协调。
(七)东盟国家秘书处:是东盟在各成员国的联络点。
(八)东盟人权机构:负责促进和保护人权与基本自由的相关事务。
(九)东盟基金会:与东盟相关机构合作,支持东盟共同体建设。
(十)与东盟相关的实体:包括各种民间和半官方机构。[4]?
其他
宪章将英文定为东盟的工作语言,并规定每年8月8日为“东盟日”,并对东盟旗帜、徽章作出相关规定。[6]?
问答
一、东盟为什么需要《东盟宪章》?
随着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东盟越来越感到大力推进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性,而推动一体化进程就需要一部对所有成员国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基本文件,以确定东盟发展方向,促使成员国为共同目标而努力。《东盟宪章》就是旨在增强东盟凝聚力、提高东盟整体实力和国际地位的一份基本文件。
二、东盟宪章的主要框架是什么?
《东盟宪章》由前言和正文组成。正文共分13章55款,内容涉及东盟的总体目标和原则、东盟的法律地位、成员国的责任和义务、东盟的机构构成和各自职责、东盟吸纳新成员国的标准、解决成员国分歧的机制、对外交往的原则以及宪章的修订等内容。
三、《东盟宪章》何时生效?
根据《东盟宪章》的规定,成员国领导人签署该文件后,各个成员国需要根据各自的法定程序批准这一文件。批准的文本需要存放在东盟秘书长处。自最后一个成员国提交批准文本30日后,《东盟宪章》即可生效。有媒体报道说,《东盟宪章》有望在一年后生效。
四、《东盟宪章》如何修订?
宪章规定,宪章实施5年后,可以对其内容进行审议和修订。成员国都有资格对修改内容提出意见和建议。修订的内容需经东盟领导人会议“一致通过”,并交由所有成员国根据各自法定程序批准。批准后的修订内容自最后一个成员国递交批准文本30日后生效。[7]?
主要活动编辑
2007年1月,第12届东盟首脑会议决定在2015年建成以安全、经济和社会文化共同体为支柱的东盟共同体。2008年12月,《东盟宪章》生效,明确了建设东盟共同体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20世纪90年代初,东盟率先发起东亚区域合作进程,逐步形成了以东盟为中心的一系列区域合作机制。其
中,东盟与中日韩(10+3)、东盟分别与中国(10+1)合作机制已经发展成为东亚合作的主要渠道。此外,东盟还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韩国、中国、俄罗斯、印度9国以及欧盟形成对话伙伴关系。
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02年1月1日正式启动。自由贸易区的目标是促进东盟成为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基地,以吸引外资;消除成员国之间关税与非关税障碍,促进本地区贸易自由化;扩大成员国之间互惠贸易的范围,促进区域内贸易;建立内部市场。2009年8月15日,中国和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这标志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主要谈判已经完成,中国-东盟自贸区将如期在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中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也是东盟作为整体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
2007年11月20日,东盟10国领导人在新加坡举行的第13届首脑会议上签署了《东盟宪章》和《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宣言》等重要文件。会议重申在2015年之前建成东盟经济共同体。这是东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也是一份指导性文件。2008年12月15日,《东盟宪章》正式生效。
2009年5月3日,东盟10国和中日韩(10+3)三国财长在巴厘岛会议上就规模为1200亿美元的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的主要要素达成共识,并决心在2009年年底启动这一被称作“亚洲货币基金”雏形的多边货币交换机制。这一合作行动,对维护亚洲地区经济金融稳定具有重大意义,并将对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系产生积极影响。[2]?
2010年4月第16届东盟首脑会议在越南河内举行,主题为“迈向东盟共同体:从愿景到行动”,重点就进一步落实《东盟宪章》、加快共同体建设和加强后金融危机合作等进行讨论。会议签署《东盟宪章争端解决机制议定书》,发表《东盟关于持续复苏和发展的声明》、《东盟领导人关于联合应对气候变化的声明》,宣布启动东盟促进和保护妇女儿童权利委员会,并将妇女儿童发展等确定为社会文化共同体建设优先领域。
2010年10月第17次东盟首脑会议在越南河内举行。会议通过《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签署《东盟服务框架协议第8个一揽子计划》,修订《东盟货物贸易协定为大米和糖提供特殊补贴的议定书》,发表《为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增长的人力资源和技能开发东盟领导人声明》和《促进东盟妇女儿童福利和发展河内宣言》。
2011年5月,第18次东盟首脑会议在印尼雅加达举行,主题为“全球大家庭中的东盟共同体”,重点就加快东盟共同体建设、东亚峰会发展、柬泰边界冲突等问题进行讨论。会议发表了《全球大家庭中的东盟共同体联合声明》,表示到2022年东盟成立55周年时,东盟将更有能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2011年11月,第19次东盟首脑会议在印尼巴厘岛举行。会议通过了《全球大家庭中的东盟共同体巴厘宣言》(也称第三份《巴厘宣言》),阐述了东盟成员国在政治与安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应如何加强合作,并承诺在2022年建立应对全球事务的东盟共同平台。
2012年4月,第20次东盟首脑会议在柬埔寨金边举行,主题为“东盟:共同体、共命运”,重点就提升东盟一体化水平等问题进行讨论。会议发表了《金边宣言——东盟:共同体、共命运》、《东盟共同体建设金边议程》、《2015年实现无毒品的东盟宣言》、《“全球温和派运动”概念文件》等文件。东盟领导人还共同庆祝了东盟成立45周年。
2012年11月,第21次东盟首脑会议在柬埔寨金边举行,主题为“东盟:共同体、共命运”,重点就确保共同体于2015年如期建成等问题进行讨论。会议发表了《东盟人权宣言》、《东盟领导人关于建立东盟区域地雷行动中心的宣言》、《巴厘协调一致第三行动计划(2013-2017)》。
2013年4月,第22次东盟首脑会议在文莱举行,主题为“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未来”,重点就进一步加强东盟共同体建设、建设“以人为本”的东盟进行了讨论。会后发表了《主席声明》,强调东盟当前重点仍在于加强内部建设和融合,推进政治安全、经济和社会文化共同体进程。[1]?
东盟十加三
东盟成立之初,视正处于“文革”浪潮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共产主义威胁,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则视东盟为反共集团,但在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及建交后,东盟各成员国亦开始陆续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并解除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贸易禁令。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6年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与日本、韩国一样通过“东盟十加三会议”与东盟成员国进行共同协商。
自由贸易区
2004年11月29日中国与东盟在老挝首都万象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朝推动成立自由贸易协议区(东盟十加一)的方向推进。为达到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物流零关税的目标,双方决定自2005年开始,针对部分货品开始协商免税,再逐渐扩大到2010年时达到全面免税的目标。另一方面,日本与韩国也宣布将自2005年开始,与东盟十国协商自由贸易区谈判,以作为成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十加三)的起步。
重要文件
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至今,陆续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对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曼谷宣言》(1967年),《和平、自由和中立化宣言》(即《吉隆坡宣言》,1971年),《东南亚国家联盟协调一致宣言》和《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1976 年),《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修改议定书》(1987年),《促进东南亚国家联盟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和《东南亚国家联盟自由贸易区共同有效优惠关税协定》(1992年),《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1995年),《东南亚国家联盟2020年远景规划》(1997年),《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第二修改议定书》和《河内行动计划》(1998 年),《东南亚国家联盟一体化倡议》(2000年),《为促进东南亚国家联盟一体化、缩小发展差距的河内宣言》(2001年),《东南亚国家联盟一体化倡议行动计划》(2002年),《东南亚国家联盟协调一致第二宣言》(2003年),《万象行动计划》(2004年),《东南亚国家联盟一体化建设重点领域框架协议》(2004年),《东南亚国家联盟安全共同体行动计划》(2004年),《东南亚国家联盟社会文化共同体行动计划》(2004年),《关于制定<东南亚国家联盟宪章>的吉隆坡宣言》(2005年)。
主要会议编辑
历次会议
东盟首脑会议是东盟最高决策机构,会议每年举行两次,主席由成员国轮流担任。秘书处设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自1967年成立以来,东盟已举行22次首脑会议,就东盟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发展方向做出决策。
第一次东盟首脑会议
1976年2月23日至24日,第一次东盟首脑会议在印尼巴厘岛举行。东盟5国首脑签署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和《东南亚国家联盟协调一致宣言》。
第二次东盟首脑会议
1977年8月4日至5日,第二次东盟首脑会议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会议确定东盟将扩大区域经济合作,加强同美、日、澳等国和欧共体的对话和经济联系。
第三次东盟首脑会议
1987年12月14日至15日,第三次东盟首脑会议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行。会议通过了《马尼拉宣言》。
第四次东盟首脑会议
1992年1月27日至28日,第四次东盟首脑会议在新加坡举行。东盟6国首脑签署了《1992年新加坡宣言》和《东盟加强经济合作框架协定》。
第五次东盟首脑会议
1995年12月14日至15日,第五次东盟首脑会议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会议通过了《曼谷宣言》,签署了38项旨在促进相互间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加强合作的文件。会议还决定在两次正式首脑会议之间每年召开一次非正式首脑会议。东盟7国首脑及与会的老挝、缅甸、柬埔寨(当时3国尚未入盟)3国领导人分别签署了《东南亚无核区条约》。
第六次东盟首脑会议
1998年12月15日至16日,第六次东盟首脑会议在越南首都河内举行。会议通过了《河内宣言》、《河内行动纲领》、《“大胆措施”声明》等一系列旨在促进东盟加强经济、政治与安全合作的文件。
第七次东盟首脑会议
2001年11月5日至6日,第七次东盟首脑会议在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举行。东盟10国领导人审议通过了《河内行动计划》的中期报告,并确定了加速东盟区域一体化、发展信息和通信技术以及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优先合作项目。
第八次东盟首脑会议
2002年11月4日至5日,第八次东盟首脑会议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10国领导人就实现东盟一体化、打击恐怖主义等共同关心的地区性和国际性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讨论,并签署了《东盟旅游协定》。
第九次东盟首脑会议
2003年10月7日至8日,第九届东盟首脑会议在印尼巴厘岛举行。会议通过了《东盟第二协约宣言》(亦称《第二巴厘宣言》),宣布东盟将于2020年建成东盟共同体。
第十次东盟首脑会议
2004年11月29日至30日,第十届东盟首脑会议在老挝首都万象举行。会议签署了《万象行动纲领》和《东盟关于一体化优先领域的框架协议》,并通过了《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行动纲领》和《东盟安全共同体行动纲领》。会议还决定起草《东盟宪章》,以加强东盟机制建设。
第十一次东盟首脑会议
2005年12月12日,第十一届东盟首脑会议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会议通过了关于制定东盟宪章的《吉隆坡宣言》,以加快实现东盟共同体的建设。
第十二次东盟首脑会议
2007年1月13日至14日,第十二届东盟首脑会议在菲律宾中部城市宿务举行。会议确定了东盟宪章蓝图计划并签署了《宿务宣言》,决定成立高级别特别小组,负责起草宪章,决定在2015年建成以安全、经济和社会文化共同体为支柱的东盟共同体。此外,会议还签署了包括《东盟反恐公约》在内的一系列文件。
第十三次东盟首脑会议
2007年11月,第十三届东盟首脑会议在新加坡举行。会议就实现2015年建立东盟经济共同体的目标、加强区域合作、气候变化以及能源和环境等问题进行广泛讨论,通过了包括《东盟宪章》《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宣言》在内的一系列重要文件,重申在2015年之前建成东盟经济共同体。
第十四次东盟首脑会议
2009年2月27日至3月1日,第十四届东盟首脑会议在泰国中部海滨城市华欣举行。会议签署了《东盟共同体2009-2015年路线图宣言》,以及东盟政治与安全、经济、社会与文化蓝图等多项对东盟今后发展及共同体建设具有战略意义的文件。会议确立了粮食和能源安全战略计划。
第十五次东盟首脑会议
原定于2009年4月10日至12日在泰国海滨城市帕塔亚举行的东盟与对话国系列峰会因反政府示威者冲击会场而被迫取消。之后,泰国政府曾计划6月份在泰国南部普吉举行系列峰会,但因对话国领导人无法全部出席而作罢。5月13日泰国外长甲西·披龙耶宣布,东盟与对话国系列峰会将推迟到10月下旬,与第15届东盟首脑会议合办。
2009年10月23日至25日,第十五届东盟首脑会议在泰国华欣举行,主题为“增强互联互通,赋予人民权力”。会议通过了关于成立东盟政府间人权委员会的宣言,并发表了加强东盟教育合作和关于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
第十六次东盟首脑会议
2010年4月8日至9日,第十六届东盟首脑会议在越南首都河内举行。会议通过了《东盟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联合声明以及东盟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会议期间,东盟各国还签署了《东盟宪章框架内争端解决机制协议》,确定将在《东盟宪章》框架内以规则来解决各成员国之间的争端。
第十七次东盟首脑会议
2010年10月,第十七届东盟首脑会议在越南河内举行。会议通过了促进经济复苏和人力资源开发的《东盟宣言》、旨在加强保障东盟地区妇女儿童福利的《河内宣言》、《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以及实施海上搜救合作的文件。
第十八次东盟首脑会议
2011年5月7日至8日,第十八届东盟首脑会议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举行。会议发表主席声明,表示东盟领导人将继续致力于建设一个以人为本、以规则为基础的东盟。
第十九次东盟首脑会议
2011年11月17日,第十九届东盟首脑会议在印尼巴厘岛举行。主题为“在全球国家共同体中的东盟共同体”。会议通过了《在全球国家共同体中的东盟共同体巴厘宣言》(又称《巴厘第三协约宣言》),强调东盟在加快共同体建设的同时,将加强与外部世界互动与融合,提升东盟作为地区组织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
第二十次东盟首脑会议
2012年4月3日至4日,第二十届东盟峰会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会议通过了包括《金边宣言》《主席声明》《金边议程》《2015年建立东盟无毒品区宣言》和《“全球温和派行动组织”概念文件》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为东盟共同体建设取得进展制定了具体行动计划。
第二十一次东盟首脑会议
2012年11月,第二十一届东盟首脑会议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与会东盟领导人共同签署了历史性的《东盟人权宣言》,启动了旨在维护东盟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和平与和解机构”,决定在柬埔寨建立东盟地区排雷行动中心,并将2015年12月31日设为建立东盟共同体的最后期限。
第二十二次东盟首脑会议
2013年4月24日至25日,第二十二届东盟首脑会议在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举行。主题是“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未来”。会后发表的《主席声明》强调加强东盟共同体建设,扩展东盟次区域合作,和平处理有关争议。
东盟1年举办1次。[8]?
年会
东盟外长会议:是东盟组织机构主要部分,是制定东盟基本政策的机构,但东盟的重大问题由东盟首脑会议作出决策。外长会议由东盟成员国外长组成,每年轮流在成员国举行会议。东盟外长还不定期举行非正式会议。1991年7月,钱其琛外长第一次出席第24届东盟外长会议开幕式。自此,中国外长每年都出席东盟外长会议的后续会议。
东盟-中日韩(10+3)外长会议:根据东盟“10+3”合作机制,在东盟外长会议结束后,还将举行“10+3”外长会议。“10+3”外长会议是指东盟10国加中国、日本、韩国3国外长举行的会议,它是“10+3”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框架下的一个专业部长级会议机制。首次“10+3”外长会议于2000年7月在曼谷举行。
东盟与中国(10+1)对话会:中国与东盟对话进程始于1991年。2001年7月,唐家璇外长在河内举行的东盟与中国10+1对话会上指出,中国--东盟关系正在走向更加稳固和成熟的阶段。他2002年在文莱的10+1外长对话会上提出了全面启动自由贸易区谈判、湄公河流域开发和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等3点建议。
东盟与对话伙伴国会议:始于1978年,是东盟外长会议的后续会议。其10个对话伙伴是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欧盟、印度、日本、新西兰、俄罗斯、韩国和美国。每年由东盟成员国和对话伙伴国的外长出席会议,主要讨论政治、经济、东盟与对话伙伴国的合作等问题。中国于1996年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国。[9]?
对外关系编辑
东盟积极开展多方位外交。自1978年始,东盟国家每年与其对话伙伴(时为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欧盟,后相继增加韩国、中国、俄罗斯和印度)举行对话会议,就重大国际政治和经济问题交换意见。1994年7月,东盟倡导成立东盟地区论坛(ARF),主要就亚太地区政治和安全问题交换意见。1994年10月,东盟倡议召开亚欧会议(ASEM),促进东亚和欧盟的政治对话与经济合作。1997年,东盟与中、日、韩
关税缩减
等共同启动了东亚合作,东盟与中日韩(10+3)、东亚峰会等机制相继诞生。1999年9月,在东盟的倡议下,东亚-拉美合作论坛(FEALAC)成立。
美、日、韩、澳等主要域外国家不断加强与东盟关系。2009年7月,美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2009年,日提出“亚洲经济倍增倡议”,对以东盟为主的亚洲发展中国家打出包括官方发展援助、贷款保险、贸易融资担保、环保投资倡议等共约700亿美元援助计划。韩国于2009年6月举行了纪念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特别峰会,宣布东盟-韩国自贸区将于2010年1月正式启动。2009年,澳、新西兰与东盟签署自贸区协议,2012年1月正式生效。
2011年11月,东盟提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倡议,旨在构建以东盟为核心的地区自贸安排。[4]?
中国与东盟
1991年,中国与东盟开始正式对话。当年7月,时任中国外长钱其琛出席了第24届东盟外长会议开幕式,标志着中国开始成为东盟的磋商伙伴。
随着政治交往的不断加深,中国1996年3月明确提出希望成为东盟全面对话国,这个倡议得到东盟各国的积极响应。同年7月,东盟外长一致同意中国为东盟的全面对话伙伴国。中国首次出席了当月举行的东盟与对话伙伴国会议。
1997年12月,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首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会议期间,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发表了《联合宣言》,确定了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中国与东盟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
为进一步推进中国与东盟对话合作,2002年11月,在第六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双方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确定了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目标。
2003年10月,第七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与东盟领导人签署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在这次会议上,中国正式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双方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强。
2004年,温家宝总理出席第八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提出了加强双方合作的十点新倡议。会议期间,双方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和《中国与东盟争端解决机制协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入了实质性建设阶段。
随着互利合作的不断深化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稳步推进,2005年7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协议》开始实施,双方7000余种商品开始全面降税,贸易额持续增长。
2007年1月14日,中国与东盟在菲律宾宿务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协议的签署为中国-东盟如期全面建成自贸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9年8月15日,中国与东盟共同签署中国-东盟自贸区《投资协议》。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双方成功地完成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协议的主要谈判,中国-东盟自贸区将如期在2010年全面建成。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建成后是一个拥有19亿人口、国内生产总值接近6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达4.5万亿美元、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
2011年是中国-东盟友好交流年,也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20年来,中国与东盟通过互利合作,不仅繁荣了地区经济,也维护了地区和平,堪称区域合作的典范。
2011年11月,温家宝总理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纪念峰会上宣布,中方将于2012年在雅加达设立常驻东盟使团。[10]?
最强硬表态
2014年5月16日,现任东盟秘书长、越南人黎良明周五称,东盟下一步有必要让中国撤出越南领海,这是当务之急。
黎良明的言论是东盟十国发言人迄今发表的最强硬的讲话。此番言论也标志着黎良明的重大转变。他上周末参加东盟峰会期间提到了一份对越南和中国冲突表示“严重关切”的联合声明,但已经不再对批评北京有所顾虑。
黎良明称,中国此举使地区会谈受到挫折,也再次表明中国与东盟2002年签署的行为宣言不足以有效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
他表示,与中国解决领土争端的努力缺乏进展令人失望,各方应该力争开展实质性磋商和谈判,这一最新事件使这一点显得更加重要。
这番表态随即遭到中国外交部的强烈反对。洪磊同时表示,中国已经启动接回在越南中方人员的行动。对于何时恢复因越南打砸事件暂停的部分和越南的双边交往计划,则要视情况发展做出具体决定。
对于东盟秘书长指中方侵犯越南领土主权,违反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精神。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今天表示,有关人员违背东盟中立立场,单方面宣扬个别国家主张,对外释放错误信号与秘书长身份不符,不利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对此强烈不满和反对。并要求东盟恪守中立立场,不介入具体争议,以实际行动切实维护中国东盟关系发展。[11]?
2015年人民网北京10月9日电 据外交部网站消息,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9日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提及美国宣布加大对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等国海上执法的支持,华春莹回答称,中方希望有关方面尊重中国和东盟国家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努力,多说一些建设性的话,多发挥一些建设性的作用。多做春风化雨的事,少做煽风点火的事。[12]?
东盟大事记编辑
1992年,东盟就提出建立自由贸易区,力争通过推进贸易自由化提高合作水平和加强经济一体化建设,增强东盟的整体实力。
1995年12月,第5届东盟首脑会议通过的《曼谷宣言》强调,东盟国家要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加强合作,努力加快东南亚一体化进程。
1997年5月底,东盟七个成员国在吉隆坡举行外长特别会议,一致决定于同年7月接纳缅甸、柬埔寨和老挝加入东盟。这是东盟朝东南亚国家政经一体化迈出的重要一步。
2000年11月,在新加坡举行的东盟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东盟领导人同意将东盟国家视为一个经济体并在国际上采取整体行动,以提高东盟的竞争力和实现地区一体化。东盟领导人还达成了“推进东盟一体化计划”。
2003年10月,第9届东盟首脑会议发表的《东盟第二协约宣言》宣布,将于2020年建成以安全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社会文化共同体为三大支柱的东盟共同体。
2004年11月,第10届东盟首脑会议通过了《东盟安全共同体行动纲领》和《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行动纲领》,并正式将制定《东盟宪章》列为东盟的一个目标,为东盟共同体建设寻求法律保障。
2007年1月,第12届东盟首脑会议通过的《宿务宣言》决定,将东盟共同体建设提前至2015年完成,并正式启动东盟宪章的起草工作。《东盟宪章》于同年11月获得通过,2008年12月正式生效。宪章规定,东盟共同体将由东盟经济共同体、东盟安全共同体和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组成。建成后的东盟共同体将使东盟具有一个目标、一个身份和一个声音,共同应对未来的挑战。
2007年8月8日,为庆祝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40周年,特定当天为东南亚国家联盟日。
2009年2月,第14届东盟首脑会议上通过《东盟共同体2009年-2015年路线图宣言》及相关文件,就在2015年建成东盟共同体提出了战略构想、具体目标和行动计划。
2010年10月,第17届东盟首脑会议通过《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规划》囊括700多项工程和计划,投资规模约达3800万美元。“规划”实施后将促进东盟地区全方位联通。
2012年4月,第20届东盟首脑会议通过了《主席声明》《金边宣言》《金边议程》等一系列重要成果文件,确定了东盟当年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关注的领域。在同年11月举行的第21届东盟首脑会议上,东盟领导人决定将2015年12月31日设定为建立东盟共同体的最后期限。
2013年4月,第22届东盟首脑会议明确了确保2015年建成东盟共同体必须采取的具体措施和步骤,并提出了在2015年后努力实现真正“以人为本”的东盟长远目标。东盟共同体由三部分构成,即安全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社会文化共同体。鉴于内部发展不平衡,东盟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将于2015年率先实现经济共同体的目标。[13]?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会员
??澳大利亚联邦
??文莱达鲁萨兰国
??加拿大
??智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
??印度尼西亚
??日本
??韩国
??马来西亚
??墨西哥合众国
??新西兰
??巴布亚新几内亚
??秘鲁
??菲律宾共和国
??俄罗斯
??新加坡
??泰国
??美国
??越南
观察员
??太平洋岛国论坛
??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
??东南亚国家联盟
上海合作组织
成员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
??吉尔吉斯共和国
??俄罗斯联邦
??塔吉克斯坦共和国
??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
观察员国
??印度
??伊朗
??蒙古国
??巴基斯坦
对话伙伴
??斯里兰卡
??白俄罗斯
参会客人
??阿富汗
??独立国家联合体
??土库曼斯坦
??东南亚国家联盟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编辑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Economic?Cooperation,简称APEC)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
截至2014年9月,亚太经合组织共有21个正式成员和三个观察员。
1989年11月5日至7日,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会议的成立。1993年6月改名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991年11月,中国以主权国家身份,中华台北和香港(1997年7月1日起改为“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共有21个成员。
2001年10月,APEC会议在中国上海举办。这是APEC会议首次在中国举行。
2014年在举办北京APEC会议,这也是自2001年上海APEC会议之后时隔13年APEC再次来到中国。
2015年11月20日,习近平出席G20、APEC峰会 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1]?
2015年11月2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吉隆坡国际会议中心出席第十八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
总部所在地 新加坡 成????员21个成员,3个观察员 创建日期1989年
成立背景编辑
亚太经合作组织诞生于全球冷战结束的年代。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形势日趋缓和,经济全球化、贸易投资自由化和区域集团化的趋势渐成为潮流。同时,亚洲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也明显上升。
2001年上海APEC会议
组织为推动区域贸易投资自由化,加强成员间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亚太区内各地区之间促进经济成长、合作、贸易、投资的论坛。
宗旨议题编辑
宗旨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宗旨是:保持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促进成员间经济的相互依存;加强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减少区域贸易和投资壁垒,维护本地区人民的共同利益。
APEC的大家庭精神是在1993年西雅图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宣言中提出的。为该地区人民创造稳定和繁荣的未来,建立亚太经济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要深化开放和伙伴精神,为世界经济作出贡献并支持开放的国际贸易体制。在围绕亚太经济合作的基本方针所展开的讨论中,以下7个词出现的频率很高,它们是:开放、渐进、自愿、协商、发展、互利与共同利益,被称为反映APEC精神的7个关键词。[5]?
议题
APEC主要讨论与全球及区域经济有关的议题,如促进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实施亚太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推动金融稳定和改革,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和能力建设等。APEC也开始介入一些与经济相关的其他议题,如人类安全(包括反恐、卫生和能源)、反腐败、备灾和文化合作等。
组织结构编辑
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自1993年起,共举行了近二十次,分别在美国西雅图、印尼茂物、日本大阪、菲律宾苏比克、加拿大温哥华、马来西亚吉隆坡、新西兰奥克兰、文莱斯里巴加湾市、墨西哥洛斯卡沃斯、中国上海、泰国曼谷、智利圣地亚哥、韩国釜山、越南河内、澳大利亚悉尼、秘鲁利马、日本横滨、新加坡新加坡、美国夏威夷和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中国:海参崴)。
部长级会议
APEC的部长会议分为APEC部长级会议和APEC专业部长级会议。 部长级会议实际是“双部长”会,即各成员的外交部长(中国香港和中国台北除外)和经济部长(或者外贸部长、商业部长等)会议,每年的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前举行。始于1989年11月。 专业部长级会议,是指讨论中小企业、旅游、环保、教育、科技、通信等问题的部长会议。
高官会
APEC高官会议是APEC的协调机构,每年举行3-4次会议,该会议始于1989年11月。高官会议一般由各成员司局级或大使级官员组成,提出议题,相互交换意见,协调看法,归纳集中,然后提交部长会议讨论。会议主要任务是负责执行领导人和部长会议的决定,并为下次领导人和部长会议做准备。因此,有人把高官会议称为部长会议的“实际工作部门”,高官会对上向部长级会议负责,对下总体协调APEC各委员会和工作组的工作,是APEC的核心机制。
委员会和工作组
委员会
高官会下设4个委员会,即:贸易和投资委员会(CTI),经济委员会(EC),经济技术合作高官指导委员会(SCE)和预算管理委员会(BMC)。
1.贸易投资委员会
工作领域:关税、非关税措施、服务、投资、标准一致化、海关程序、知识产权、竞争政策、政府采购、放宽管制、原产地规则、争端调解、商务人员流动、乌拉圭回合结果执行、信息收集和分析。
下属机构:市场准入组、服务工作组、投资专家组、标准一致化分委会、海关程序分委会、知识产权专家组、政府采购专家组、争端调解专家组、竞争与放宽管制工作组、商务人员流动专家组、乌拉圭回合结果执行和原产地规则工作组。
2.经济委员会
工作领域:负责研究、分析APEC区域的经济问题及发展趋势,撰写有关专题报告。其固定出版物为《APEC年度经济展望报告》。
3.经济技术合作分委会
工作职责:协助高官会协调、管理APEC经济技术合作活动,审议各项活动的进展情况,确定有价值的合作倡议;遵循相互尊重、互利互助、协商一致的原则,与APEC各论坛充分协商;为强化、精简APEC工作提供政策管理知识等。
4.预算和管理委员会
工作职责:就有关APEC预算、行政和管理等问题向APEC高官提出意见。评估APEC预算结构并提出建议,审议项目申请,草拟APEC年度预算报告,审查APEC预算及预算过程有关的所有问题,研究APEC进程中的管理改革问题。
组织成员编辑
APEC现有21个成员,分别是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智利、中国、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俄罗斯、新加坡、中华台北、泰国、美国、越南,1997年温哥华领导人会议宣布APEC进入十年巩固期,暂不接纳新成员。2007年,各国领导人对重新吸纳新成员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但在新成员须满足的标准问题上未达成一致,于是决定将暂停扩容的期限延长3年。此外,APEC还有3个观察员,分别是东盟秘书处、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和太平洋岛国论坛。
运行方式编辑
贸易投资
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是APEC的长远目标,但由于APEC成员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在实现自由化目标的具体步骤上,APEC采取了区别对待的方式,制定了两个时间表,即1994年在印尼通过的《茂物宣言》中所确定的,APEC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分别于2010年和2020年实现投资自由化。此后APEC先后在1995年和1996年通过了实施《茂物宣言》的《大阪行动议程》和《马尼拉行动计划》,开始通过单边行动计划和集体行动计划两种途径,落实各成员对贸易投资自由化的承诺。
1996年以来,APEC各成员主要通过执行和更自单边行动计划的方式,对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目标做出了一些承诺。1998年开始的部门自愿提前自由化磋商是APEC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又一项重要活动,但因成员立场分歧过大,最后未取得实质成果。总体上,自1994年确定贸易投资自由化长远目标以来,APEC在贸易自由化领域的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而投资自由化进程则仍以信息交流和政策对话为主。受金融危机影响,1999年APEC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的步伐有所放慢,但成员总体上仍然认同自由化的目标。在单边行动计划中,各成员的改进措施与实现茂物目标的联系更加紧密。2000年APEC各成员决定采用电子版单边行动计划(E-IAP),通过网络提交和宣传各成员就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采取的措施。
经济合作
自1989年APEC成立起,经济技术合作(E-COTECH)已经历了一个逐步走向具体化的发展过程。1994年的茂物会议将"加强亚太大家庭内的发展合作"正式作为APEC的合作目标之一。1995年的大阪会议将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并列为APEC的两个车轮,确立了ECOTECH的三个基本要素,即政策共识、共同活动和政策对话。制定了APEC经济技术合作的行动议程,确定了合作的目的、合作方式及13个合作领域。这些都是技术合作领域中迈出的具体的建设性的步伐。合作模式也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那种给取关系,而是确立了经济技术合作机制,鼓励私人部门和其他相关机构参加合作,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ECOTECH活动得到开展的情况下,1994年成立了产业科技工作组。1995年召开了科技部长会议,明确了APEC开展技术合作的四个重点主题:科技信息交流、促进研究人员的交往及人力资源开发,增进政策透明度,开展合作研究项目。
1996年的苏比克会议是经济技术合作的一个里程碑,通过了第一个专门为经济技术合作制订的文件--《APEC加强经济合作与发展框架宣言》即《马尼拉框架》。该文件为经济技术合作规定了目标和原则,并确定了人力资源开发、基础设施、资本市场、科学技术、环保和中小企业等6个优先合作领域。《马尼拉框架》的制定标志着APEC经济技术合作进入了新的阶段。此后,1997年的温哥华会议通过了《加强公共和私营部门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伙伴关系的温哥华框架》,并决定成立APEC高官会经济技术合作分委会,专门负责管理、协调经济技术合作活动,为其提供了机制上的保证。1998年的APEC主要议题是科技和人力资源开发,吉隆坡会议通过了江泽民主席倡议的《走向21世纪的APEC,科技产业合作议程》、《吉隆坡技能开发行动计划》等一系列重要的纲领性文件,为以后的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99年的奥克兰会议通过了以上倡议的执行情况报告,确定了经济技术合作项目申请APEC中央基金的评估标准,改进了APEC秘书处经济技术合作项目数据库。几年来,APEC经济技术合作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并取得了一些具体成果。
面临问题
经济技术合作一直是发展中成员为增强自身发展能力所大力倡导的领域。亚洲金融危机后,APEC各成员对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普遍将经济技术合作视为亚太经济恢复的重要条件,希望通过合作加强能力建设,并为中长期经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然而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仍大大滞后于贸易投资自由化。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第一,一些发达成员对经济技术合作态度消极。第二,APEC成员的多样性特征既为合作提供了前提,另一方面也包含着合作的障碍因素。第三,缺少一个操作性强、切实可行的机制,缺少必要的资金、技术和人员。合作项目缺乏足够的资金启动。
会议编辑
部长级会议
部长级会议是亚太经合组织决策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每年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前举行。会议的主要任务包括:为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召开进行必要的前期准备;贯彻执行领导人会议通过的各项指示,讨论区域内的重要经济问题,决定亚太经合组织的合作方向和内容。部长级会议实际是“双部长”会,即由各成员的外交部长(中国香港和中国台北除外)以及外贸部长或经济部长、商业部长等(中国香港和中国台北派代表)出席。首次会议于1989年在堪培拉召开。2012年9月5日,为期两天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24届部长级会议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开幕,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马朝旭和商务部部长助理俞建华代表中国参加会议。[7]?
高官会议
马朝旭(前左)和俞建华(前右)
高官会议是亚太经合组织的协调机构,始于1989年,通常由当年举办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东道主主办,每年举行3至4次会议,主要负责执行领导人和部长级会议的决定,审议各工作组和秘书处的活动,筹备部长级会议、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及其后续行动等事宜。高官会议下设4个委员会和11个专业工作小组。4个委员会是贸易和投资委员会、经济委员会、高官会经济技术合作分委员会和预算管理委员会。11个专业工作小组分别为产业科技、人力资源开发、能源、海洋资源保护、电信、交通、旅游、渔业、贸易促进、农业技术合作和中小企业。
工商领导人会议
工商领导人会议 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是亚太经合组织系列会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6年起每年举行一次,旨在为该地区的工商界领导人提供一个与APEC成员领导人、政府官员及知名学者等进行对话和交流的平台。1996年,首次亚太经合组织商业论坛在菲律宾举行,以加强亚太地区工商界的联系与合作。此次会议被视为工商领导人会议的前身。1997年,第一次以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会议命名的会议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此后,工商领导人会议每年作为亚太经合组织系列会议之一举行一次。工商领导人会议主要探讨该地区当前面临的社会经济等热点问题和发展方向,每年一些APEC成员的领导人都受邀与会,让工商界精英人士有机会同政界领导人共商发展大计。
中小企业部长会议
中小企业部长会议的目的正是为了找出影响亚太经合组织中小企业发展的领域,协调政策措施并讨论如何在这些方面加强合作,推动各成员中小企业的共同发展。中小企业在亚太经合组织经济体中占有重要地位。该地区95%的企业为中小企业,雇用了80%的劳动力,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60%和整个出口的35%。但由于规模和实力原因,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遇到了特有的困难。
妇女领导人会议
妇女领导人会议由亚太地区经济体中商业、政府、学术界和民间、社会等方面的妇女领导人组成,是亚太经合组织框架内形成的妇女论坛,它不设领导机构和常设机构。其目的主要是为亚太地区妇女设立一个进行交流的论坛。它提供、传播、推动并应用与性别相关的知识和信息,重点为中、小企业的女企业家开展经贸合作提供机会,并向亚太经合组织提出意见和建议。2000年文莱会议决定成立了由7人组成的妇女领导人会议协调组,负责承担宣传联络、监督、咨询等工作。妇女领导人会议每年举行一次,由当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东道国主办,会议议题一般与政府会议主题密切相连。
性质特点编辑
成员国的广泛性
亚太经合组织是截止2014年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多边区域经济集团化组织,APEC成员国的广泛性是世界上其他经济组织所少有的。APEC的21个成员体,就地理位置来说,遍及北美、南美、东亚和大洋洲;就经济发展水平来说,既有发达的工业国家,又有发展中国家;就社会政治制度而言,既有资本主义国家,又有社会主义国家;就宗教信仰而言,既有基督教国家,又有佛教国家;就文化而言,既有西方文化,又有东方文化。成员的复杂多样性是APEC存在的基础,也是制定一切纲领所要优先考虑的前提。
独特的官方经济性质
APEC是一个区域性的官方经济论坛,在此合作模式下,不存在超越成员体主权的组织机构,成员体自然也无需向有关机构进行主权让渡。
坚持APEC官方论坛的性质,是符合亚太地区经济体社会政治经济体制多样性、文化传统多元性、利益关系复杂性的现实情况的。它的这种比较松散的"软"合作特征,很容易把成员体之间的共同点汇聚在一起,并抛开分歧和矛盾,来培养和创造相互信任及缓解或消除紧张关系,从而达到通过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同时推动世界经济增长,以实现通过发展促和平的愿望。
开放性
APEC是一个开放的区域经济组织。APEC之所以坚持开放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APEC大多数成员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以加工贸易或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方式及发展战略。这样的发展战略所形成的贸易格局使这一地区对区外经济的依赖程度非常大,而采取开放的政策,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内贸易长处,同时也可以避免对区域外的歧视政策而缩小区域外的经济利益。除此之外,APEC成员体多样性,及其实行的单边自由化计划也客观要求它奉行"开放的地区主义"。
自愿性
由于成员国之间政治经济上的巨大差异,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投资贸易自由化方面要想取得"协商一致"是非常困难的,APEC成立之初就决定了其决策程序的软约束力,是一种非制度化的安排。不具有硬性条件,只能在自愿经济合作的前提下,以公开对话为基础。各成员国根据各自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开放程度与承受能力对具体产业及部门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进程自行作出灵活、有序的安排,并在符合其国内法规的前提下予以实施,这就是所谓的"单边自主行动(IAPs)"计划。
松散性
a.没有组织首脑。b.没有常设机构(各成员国轮流举办。2001年7月在中国上海举行非正式首脑会晤,这是自该组织成立以来首次在中国举办,这对让世界了解中国,展示中国2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成果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c.对成员国的约束力较小。
作用地位编辑
亚太经合组织总人口达26亿,约占世界人口的40%;国内生产总值之和超过19万亿美元,约占世界的56%;贸易额约占世界总量的48%。这一组织在全球经济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自成立以来,亚太经合组织在推动区域和全球范围的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开展经济技术合作方面不断取得进展,为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促进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和共同繁荣做出了突出贡献。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简称亚太经合组织) 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成立于1989年,成立之初是一个区域性经济论坛和磋商机构,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已逐渐演变为亚太地区重要的经济合作论坛,也是亚太地区最高级别的政府间经济合作机制。
领袖会议编辑
经济领袖会议(Economic Leaders' Meeting)每年召开一次,讨论由部长级会议(经济领袖会议的前几天召开)及企业顾问委员会所提供的战略建议,随后通过经济领袖宣公布达成的正式政策。
第21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习近平和彭丽媛与各成员领导人夫妇集体合影
2013年10月7日,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第21次非正式会议在印尼巴厘岛正式举行,来自21个成员国和地区的领导人参加会议,就如何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建立一个更加强劲而富有活力的亚太地区进行讨论。
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出席印尼总统苏西洛和夫人为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各成员领导人夫妇举行的欢迎晚宴。这是晚宴前,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与各成员领导人夫妇集体合影。
习近平在APEC峰会第二阶段会议上发表讲话,构建亚太互联互通格局。
会议发表了《活力亚太,全球引擎——— 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宣言》和《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和世界贸易组织第九届部长级会议声明》,承诺加强政策协调和多边贸易体制,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深化互联互通等领域合作,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
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014年11月11日,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第一阶段会议。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会议并致开幕辞。本届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主题是“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会议设立三大议题:“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经济创新发展、改革与增长;加强全方位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建设”。
财长会议
北京时间2011年11月11日,由美国财长盖特纳召集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财政部长会议在檀香山国际会议中心召开,APEC经济体各国首脑正陆续抵达檀香山。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于11月12日至13日正式召开。11月10日,盖特纳正在召开亚太经合组织财政部长会议,11月11日国务卿希拉里和美国贸易代表柯克将共同主办的亚太经合组织部长级会议。12至13日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9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经济领袖会议,胡锦涛主席和奥巴马将发表讲话。期间,各大参会公司也将单独组织会议。
2011年11月11日上午8时,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夫人刘永清乘专机抵达檀香山,出席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此之前,中国外交部在11月7日媒体吹风会上表示,中方对于APEC会议的期待主要在贸易问题上,中方强调各方应通过此次会议共同抵御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推动亚太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以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
在本次APEC峰会上,所谓泛太平洋经济战略伙伴关系(TPP)的初拟协议备受关注。多方预计参与TPP谈判的9个APEC国家 -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智利和秘鲁将在周六表示,就泛太平洋经济战略伙伴关系已达成初拟协议,但仍需要时间完成更多的工作,以达成最终协议。
会议焦点
TPP协定
TPP协定被广泛认为“针对并遏制中国”。“TPP将几乎涵盖亚洲核心经济圈,是美国对抗中国崛起的策略”,并以“美国寻求策略应对世界经济中心移向中国”为题表示。
汇率博弈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博弈也是本次会议的焦点。本周,美财政部国际金融事务助理部长查尔斯-科林斯(Charles Collyns)明确表示,将在APEC峰会上继续向中国施压,要求中国加快人民币升值速度。
研究显示,如果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达到10%,将使中国制造业就业岗位减少4 .1%至5 .3%,工资将降低约4%,使出口商品美元计价更贵。在市场激烈竞争下,相比私营企业,国有企业的利润率更低,或将被挤出出口市场。
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表示,人民币已升值到了合理水平,而且香港离岸市场上的人民币抛售压力表明,市场认知正在发生变化,即市场可能并不认为人民币被低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学者孟庆轩分析称,“美国一再要求人民币升值,看中的是中国的市场,希望扩大对华出口。”
征收关税
美国还希望说服APEC成员签署协议降低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电池板等环保商品关税至5%,并提议各国在2035年前将单位GDP能耗降至2005年水平的50%,而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吴海龙则表示,美国为峰会制定的部分目标“过高”。
美国对各类“环保商品”征收的关税平均为1.4%,而中国的平均关税接近7%。对此,中国明确表示:不能一方面推动绿色产品和服务的自由贸易,另一方面又滥用贸易手段,实行保护主义。
2014年度峰会编辑
筹备阶段
中国APEC代表团新闻中心举行第三场新闻发布会,北京市政府外事办公室主任赵会民介绍:①北京将主办2014年APEC会议;②地点在北京雁栖湖,位于北京市东北部、怀柔新城以北的雁栖镇;③已完成官方网站建设、会标设计等筹备工作。
空气治理
2014年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将于下半年在怀柔雁栖湖举行,北京官方表示,会议期间将参照“奥运模式”,采取限制污染物排放或限产等措施。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采取部分机动车限行等措施,使得空气质量天天达标,创造10年来历史最好水平。[8]?
建筑物外立面清洗粉饰
2014年,为迎接APEC会议,北京对245条主要大街约3000栋建筑物外立面清洗粉饰,随后将陆续在全市范围推进。[9]?
APEC期间北京部分单位将放假
2014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APEC会议)将于11月在北京召开,经国务院批准,除保障会议和国事活动、城市运行等必要的工作岗位外,在京中央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北京市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调休放假。放假安排为11月7日至12日调休放假,共6天。7日(周五)、10日(周一)放假,11日(周二)、12日(周三)调休,2日(周日)、15日(周六)上班。其他企业等可自行安排。[10]?
2014年5月17日,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贸易部长会议在青岛世贸中心召开,APEC 21个经济体贸易部长或代表率团与会。世贸组织(WTO)总干事阿泽维多等出席了会议。据悉,本次贸易部长会议是2014年11月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一次重要准备会议,为期两天,将围绕“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这一主题,讨论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和反对保护主义、推进亚太自贸区建设、促进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合作、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促进经济创新发展、改革与增长、加强全方位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建设等重要议题。
本届贸易部长会议主席、中国商务部部长高虎城主持会议并致辞。他指出,亚太经合组织已经步入了第25个合作年度。在过去二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亚太经合组织始终秉持开放的区域主义精神,围绕着领导人于1994年共同确定的“茂物目标”,通过集体行动和自主行动,为促进亚太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加强成员间的经济技术合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为期一天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一次中小企业部长会议2014年9月5日在南京召开。会议听取了中国APEC高官、APEC秘书处、APEC中小企业工作组、APEC工商咨询理事会、APEC中小企业工商论坛有关报告,发表了《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南京宣言》和《第二十一次APEC中小企业部长会议部长联合声明》。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会后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会议围绕“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主题,针对“增强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改善中小企业创新政策环境”“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等三个议题深入讨论交流,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这次会议在友好、合作的气氛中进行,取得了积极、务实和丰富的合作成果,为今年11月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成功召开做出了贡献。[11]?
高官会
2014年8月23日,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三次高官会在京闭幕。此次高官会是2014年领导人会议周前各经济体高官最后一次全体会议,核心工作是为11月举行的APEC领导人会议做好全面准备。[12]?
此次会议包括21个APEC经济体、秘书处、工商咨询理事会及观察员的高官和代表出席会议。谈践表示,各方围绕领导人会议成果达成广泛共识。[12]?
各方普遍认为应继续推动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启动亚太自贸区进程;进一步推进各成员推动经济结构改革,促进创新发展,挖掘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和亮点;积极推进APEC互联互通蓝图的制定,为加强区域互联互通建设提供顶层设计和坚实保障[12]?
谈践表示,中方对本次会议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合作,推动各方达成共识。中方还在会上通报了11月领导人会议成果文件要素,介绍了领导人会议筹备进展和初步安排,组织各经济体代表考察了领导人会议场地。[12]?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将在2014年11月8日赴北京,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2014领导人会议及相关会议。[13]?
重要事件编辑
2014,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北京会场一角
APEC交通指示牌登陆五环路
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将在北京举办。伴随APEC会期的日益临近,北京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8月14日,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挂有APEC字样的交通指示牌已于日前登陆五环和京承高速,北京APEC气氛日渐浓厚。
2014年8月14日,北青报记者在京哈高速东五环进京的入口处看到,一块最新竖立起的棕色指示牌格外显眼。整块指示牌由三部分组成,上面是APEC会议怀柔举办地雁栖湖的景观图,下面是“雁栖湖”三个大字并配有英文,最下面是“APEC”的英文缩写。这样的指示牌在东五环进京的入口处可以找到两块。
随后,北青报记者又驱车赶往京承高速,京承高速是通往APEC怀柔会址的必经之路。在距离京承高速收费口1.5公里处,指示牌再次出现。和东五环的指示牌不同,这里的指示牌更加明确了,上面清楚标明了距离雁栖湖还有49公里。通过京承高速收费口后,这种倒计公里数的指示牌越来越多。北青报记者了解到,随着会期的临近,北京的地面交通指示信息也将更加完善[14]?
“中国日”活动编辑
2014年APEC峰会在北京召开
2013年10月4日,由中国APEC发展理事会举办的2013印尼APEC中国日活动于印尼巴厘岛乌达雅纳大学盛大拉开帷幕。澳大利亚前总理吉拉德和中国APEC发展理事会理事长张力军,印尼巴厘岛省长苏里巴塔,美国财经专家马尔库斯·索斯沃斯以及APEC高管,印尼华商华人,媒体代表等近300人出席了活动。[15]?
“2011APEC中国日”活动
2011年11月8号,第一届“APEC中国日”活动在美国夏威夷大学成功举行。夏威夷州副州长布赖恩·沙茨、中国驻洛杉矶总领事邱少芳大使、中国APEC发展理事会理事长张力军以及夏威夷华人代表APEC各理事国商界领袖近300人出席了活动。[16]??CNN、BBC、凤凰卫视、中央电视台等近20家全球各地重要媒体进行了报道。“中国日“活动已成为展示中国经济文化及沟通世界的重要平台。[7]?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英语: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简称:IMF)是根据1944年7月在布雷顿森林会议签订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于1945年12月27日在华盛顿成立的。与世界银行同时成立、并列为世界两大金融机构之一,其职责是监察货币汇率和各国贸易情况,提供技术和资金协助,确保全球金融制度运作正常。其总部设在华盛顿。我们常听到的“特别提款权”就是该组织于1969年创设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15年4月6日早间发布了一份官方公报,在公报中,IMF主席拉加德确认,希腊方面已经同意在2015年4月9日如期偿还其应偿付的的IMF到期借款。[1]?
2015年10月1日,中国首次开始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报其外汇储备。[2]?
中文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外文名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简????称IMF成立时间1945年12月27日总????部美国华盛顿主????席拉加德
发展历程编辑
1944年,联合国赞助的财金会议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
1944年7月22日,会议上签订了成立国际货币基金协议。国际货币基金的主要设计者是费边社成员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以及美国副财政部长亨利·迪克特·怀特(Harry Dexter White)。
1945年12月27日,协议条款付诸实行。
1946年5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成立,是为二战完结后之重建计划的一部分。
1947年3月1日正式运作。[3]?
机构设置编辑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基金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为理事会,由各成员国派正、副理事各一名组成,一般由各国的财政部长或中央银行行长担任。每年9月举行一次会议,各理事会单独行使本国的投票权(各国投票权的大小由其所缴基金份额的多少决定);执行董事会负责日常工作,行使理事会委托的一切权力,由24名执行董事组成,其中8名由基金份额最大的5个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组织结构
家(美、日、德、法、英)和另外3个国家(中、俄、沙)任命。其余16名执行董事由其他成员国分别组成16个选区选举产生;中国为单独选区,亦有一席。执行董事每两年选举一次;总裁由执行董事会推选,负责基金组织的业务工作,任期5年,可连任,现任总裁是克里斯蒂娜·拉加德,另外还有四名副总裁。
该组织临时委员会被看作是世界两大金融机构之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决策和指导机构。该委员会将在政策合作与协调,特别是在制订中期战略方面的充分发挥作用。委员会由24名执行董事组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每年与世界银行共同举行年会。
组织宗旨
该组织宗旨是通过一个常设机构来促进国际货币合作,为国际货币问题的磋商和协作提供方法;通过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平衡发展,把促进和保持成员国的就业、生产资源的发展、实际收入的高低水平,作为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稳定国际汇率,在成员国之间保持有秩序的汇价安排,避免竞争性的汇价贬值;协助成员国建立经常性交易的多边支付制度,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有适当保证的条件下,基金组织向成员国临时提供普通资金,使其有信心利用此机会纠正国际收支的失调,而不采取危害本国或国际繁荣的措施;按照以上目的,缩短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时间,减轻不平衡的程度等。
主要职能
制定成员国间的汇率政策和经常项目的支付以及货币兑换性方面的规则,并进行监督;
对发生国际收支困难的成员国在必要时提供紧急资金融通,避免其他国家受其影响;
为成员国提供有关国际货币合作与协商等会议场所;
促进国际间的金融与货币领域的合作;
促进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步伐;
维护国际间的汇率秩序;
协助成员国之间建立经常性多边支付体系等。
援助使命
国际货币基金的使命,是为陷入严重经济困境的国家提供协助。对于严重财政赤字的国家,基金可能提出资金援助,甚至协助管理国家财政。受援助国需要进行改革,参阅华盛顿共识。
会员资格
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的申请,首先会由基金的董事局审议。之后,董事局会向管治委员会提交“会员资格决议”的报告,报告中会建议该申请国可以在基金中分到多少配额,以及条款。管治委员会接纳申请后,该国需要修改法律,确认签署的入会文件,并承诺遵守基金的规则。而且会员国的货币不能与黄金挂钩(不能兑换该国储备黄金)。
成员国的“配额”决定了一国的应付会费、投票力量、接受资金援助的份额,以及特别提款权SDR的数量。
中国是该组织创始国之一。1980年4月1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恢复中国的代表权。中国当时在该组织中的份额为80.901亿特别提款权,占总份额的4%(数据来源于2012年6月19日IMF官网公布数据)。
2010年11月6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董事会通过改革方案,中国份额占比计划从4%升至6.39%。中国自1980年恢复在货币基金组织的席位后单独组成一个选区并指派一名执行董事。1991年,该组织在北京设立常驻代表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由188个国家参与的组织,致力促进全球金融合作、加强金融稳定、推动国际贸易、协助国家达致高就业率和可持续发展”。联合国会员中朝鲜、列支敦士登、古巴、安道尔、摩纳哥、图瓦卢和瑙鲁并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非联合国会员科索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4]?
议事规则
IMF的议事规则很有特点,执行加权投票表决制。投票权由两部分组成,每个成员国都有250票基本投票权,以及根据各国所缴份额所得到的加权投票权。由于基本票数各国一样,因此在实际决策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加权投票权。加权投票权与各国所缴份额成正比,而份额又是根据一国的国民收入总值、经济发展程度、战前国际贸易幅度等多种因素确定的。
IMF的投票权主要掌握在美国、欧盟手中。
美国是IMF的最大股东,具有17.69%的份额,中国仅占4%,显然不能准确反映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日益增加的重要性。IMF这种以经济实力划分成员国发言权和表决权的做法与传统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显然是背离的,引起了不少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不满。据统计,基本投票权曾经超过IMF所有投票权的15%,但由于IMF的扩大,现只占总数的2%。
2010年IMF执行董事会通过改革议案,中国的份额计划由3.65%升至6.19%。2013年3月11日,美国国会否决这一提案。[5]?
特别权力
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DR),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设的一种储备资产和记账单位,亦称“纸黄金(Paper Gold)”。它是基金组织分配给会员国的一种使用资金的权利。会员国在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可用它向基金组织指定的其他会员国换取外汇,以偿付国际收支逆差或偿还基金组织的贷款,还可与黄金、自由兑换货币一样充当国际储备。但由于其只是一种记帐单位,不是真正货币,使用时必须先换成其他货币,不能直接用于贸易或非贸易的支付。因为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有的普通提款权以外的一种补充,所以称为特别提款权(SDR)。
特别提款权不是一种有形的货币,它看不见摸不着,而只是一种帐面资产。
2011年1月1日,IMF“一篮子”货币在特别提款权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美元(41.9%)、欧元(37.4%)、日元(9.4%)、英镑(11.3%)。[6]?
2015年11月30日,IMF将篮子货币的权重调整为:美元占41.73%,欧元占30.93%,人民币占10.92%,日元占8.33%,英镑占8.09%。[7]?
运营资金
该组织的资金来源于各成员认缴的份额。成员享有提款权,即按所缴份额的一定比例借用外汇。1969
年又创设“特别提款权”的货币(记账)单位,作为国际流通手段的一个补充,以缓解某些成员的国际收入逆差。成员有义务提供经济资料,并在外汇政策和管理方面接受该组织的监督。
基金功能编辑
资金融通
会员国家在国际收支困难时,可以向基金申请贷给外汇资金。但其用途限于短期性经济收支的不均衡,各会员国可利用基金的资金,其最高限额为该国摊额的2倍,而在此限额内1年仅能利用摊额的25%。后来,基金已慢慢放宽会员国对于资金利用的限制,以配合实际的需要。
相关措施
规定各会员国汇率、资金移动和其他外汇管制措施:会员国的国际收支,除非发生基本不均衡,否则不得任意调整其本国货币的平价。所谓基本不均衡,乃指除了因季节性、投机性、经济循环等短期因素外的原因,所产生的国际收支不均衡。对于资金移动,基金则规定:各会员国不得以基金的资金,用于巨额或持续的资本流出的支付。对于此种资本流出,会员国得加以管制,但不得因此而妨碍经济交易的对外支付。
组织作用
对会员国有提供资料和建议的作用:我国在基金的历史较早,1944年的布雷敦森林会议我国便是与会44国之一,并作为大国而摊额十分庞大,仅次于美国的275亿美元及英国的130亿美元,而为55亿美元,与美、英、法、印度并列入摊额最大的国家。1959年基金增资时,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摊额并未增加,因此不能列入摊额最大的5国之内,1961年单独任命执行董事的资格为西德取代。过去,我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的资格由国民党政府当局代表,自从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于1980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通过取消台湾当局资格,恢复我国为会员国资格。
基金评价
国际货币基金对于外汇汇率采取平价制度,规定各会员国均须设定本国货币的平价。基金第4条规定:会员国的货币的平价,概用黄金1盎司(英两)等于35美元表示。各国外汇买卖价格上下变动,不得超过平价的1%。1971年史密松宁协定成立后,此一现货汇率的波动幅度,已扩大为平价上下2.25%的范围,而决定“平价”的标准,也由黄金改为特别提款权。至于经基金公布的平价,非经基金同意不得变更。但如果会员国的国际收支发生基本不均衡时,即可向基金提出调整平价的要求。若整幅度在平价的10%以内时,会员国得自行调整后,由基金予以追认。若超过10%以上时,则须先经基金同意才能调整。此种平价制度就是“可调整的盯住汇率”。虽然与金汇兑本位制颇接近,但基金的平价,是基金与会员国所决定,而金汇兑本位制则由黄金含量比率所决定。
组织机构编辑
IMF的组织结构由理事会、执行董事会、总裁和常设职能部门等组成。
理事
理事会是IMF的最高决策机构,由各成员国各派一名理事、一名副理事组成,任期5年。理事通常由该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部外观
员国的财政部长或中央银行行长担任,有投票表决权。副理事在理事缺席时才有投票权。理事会的主要职权是:批准接纳新的成员国;批准IMF的份额规模与特别提款权的分配,批准成员国货币平价的普遍调查;决定成员国退出IMF;讨论有关国际货币制度的重大问题。理事会通常每年开一次年会,一般同世界银行理事会年会联合举行。
董事会
执行董事会是IMF负责处理日常业务工作的常设机构,由24名执行董事组成,任期2年。执行董事包括指定与选派两种。指定董事由持有基金份额最多的5 个成员国即美、英、德、法、日各派一名,中国、俄国与沙特阿拉伯各派一名。选派董事由其他成员国按选区轮流选派。执行董事会的职权主要有:接受理事会委托定期处理各种政策和行政事务,向理事会提交年度报告,并随时对成员国经济方面的重大问题,特别是有关国际金融方面的问题进行全面研究。执行董事会每星期至少召开三次正式会议,履行基金协定指定的和理事会赋予它的职权。当董事会需要就有关问题进行投票表决时,执行董事按其所代表的国家或选区的投票权进行投票。
总裁
总裁是IMF的最高行政长官,其下设副总裁协助工作。总裁负责管理IMF的日常事务,由执行董事会推选,并兼任执行董事会主席,任期5年。总裁可以出席理事会和执行董事会,但平时没有投票权,只有在执行董事会表决双方票数相等时,才可以投决定性的一票。虽然IMF和世界银行都是全球性机构,但二者仍处于西方国家的控制之下。IMF的总裁通常由欧洲人担任,而世界银行的一把手总是由美国人出任。
自根据1944年签订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于1945年12月成立后,迄今共有10位欧洲人出任IMF总裁,其中包括4位法国人。第一位女总裁总部设在华盛顿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1年6月28日宣布,现任法国女财长拉加德将出任IMF总裁。拉加德提名中国央行前副行长朱民出任新增设的第四副总裁,后者将于26日赴IMF履新。
常设部门
IMF设有16个职能部门,负责经营业务活动。此外,IMF还有2个永久性的海外业务机构,即欧洲办事处(设在巴黎)和日内瓦办事处。
制度缺陷编辑
(1)IMF 的组织机构由美国及欧盟控制
(2)IMF 的基金份额和投票权分配不合理,在IMF的重大决策上,美国拥有一票否决权
(3)IMF竭力维护美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霸权地位,忽视超主权储备货币的作用
(4)IMF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的能力不足,导致全球国际收支严重失衡
任职情况编辑
根据不成文规定,IMF的总裁来自欧洲,而世银的主席则来自美国。
现任总裁
2011年6月2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宣布,法国财长克里斯蒂娜·拉加德被选为新一任总裁和执行董事会主席,上任时间为2011年7月5日,任期五年。[8]??作为多米尼克·施特劳斯·卡恩的继任者,拉加德将是基金组织自1944 年成立以来第一位担任该组织最高职位的女性。
IMF当日以公开信的方式向拉加德详细列举了一系列聘用条款。根据该条款,拉加德任期五年,其税后年薪为46.794万美元,另外还享受每年税后8.376万美元的津贴。她的收入高于前任卡恩(卡恩税后年薪为42.09万美元,还享受每年7.53万美元的津贴),也高于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收入。据白宫披露,奥巴马税前年薪为40万美元,此外还有每年5万美元的免税津贴。
克里斯蒂娜·拉加德
1956年1月1日出生在巴黎。曾经是国际律师及女商人,后由德维尔潘政府邀请加入法国政府。从2005年2月至今先后担任法国外贸部长级代表;法国农渔业部长;法国经济、财政、就业部长;法国经济、工业、就业部长;法国经济、财政、工业部长。是迄今为止,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任期最长的财政部长。
拉加德曾在世界著名律师事务所——贝克麦坚时国际律师事务所工作25年,历任律师、合伙律师、主管律师、全球执行委员会成员和主席。
《福布斯》杂志曾在2009年将其评为“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女性”排名第17位,《金融时报》同年将其评为欧元区最佳财长。拉加德1956年1月生于法国巴黎。拉加德的本科学业分别在法国和美国完成。此后,拉加德就读于巴黎第十大学法学院和法国政治研究学院,获得法学、政治学硕士学位,并曾在巴黎第十大学短期任教。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拉加德曾在美国时任国会议员、后来的参议员及国防部长威廉·科恩的办公室做实习生。早年在美留学以及在美国政界的实习经历使拉加德练就了娴熟的英文。1981年,拉加德在巴黎加入世界著名的贝克麦坚时国际律师事务所。在长达25年的职业生涯中,拉加德专门处理劳工、反垄断与企业收购领域的法律事务,1999年成为这家律师事务所首位女性执行委员会主席,2004年担任事务所全球战略委员会主席。
2005年6月,拉加德出任法国内阁负责外贸的部长级代表。2007年萨科齐上台后,拉加德出任农业部长。同年6月,萨科齐内阁改组,拉加德出任经济、财政与就业部长,成为八国集团成员国中首位女财长。2010年11月14日,拉加德任经济、财政与工业部长。
由于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措施及时得当”以及在国际金融监管等一系列谈判中展现出良好的外交能力和娴熟的谈判技巧,2009年11月,英国《金融时报》评选她为“欧元区最佳财长”。
拉加德兴趣广泛,年少时,她曾是法国花样游泳国家队队员,喜欢练瑜珈,潜水,游泳和园艺。她还是个素食主义者,从不饮酒。拉加德已离婚,有两个儿子,分别为25岁和23岁。
发行刊物编辑
《世界经济展望》、《国际金融统计》(月刊)、《国际货币基金概览》(周刊) 、《国际收支统计》(月刊) 、《政府财政统计年鉴》。
中国发展编辑
中国是IMF的创始国之一,新中国诞生后我国的席位长期被台湾当局所占据。1950年,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致电IMF,严正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要求恢复中国在IMF的合法席位。然而,由于国际政治环境的制约,中国在IMF的代表权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为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序列下各专门机构的席位创造了条件。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议为我国加入国际金融组织创造了有利的内部环境。1979年1月,中、美建交,加入国际金融组织的外部条件最终趋于成熟。1980年3月,IMF派团来华与我方谈判;4月17日,IMF的执行董事会通过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中国的决议,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IMF的合法席位;9月,IMF通过决议,将中国份额从5.5亿特别提款权增加到12亿特别提款权;11月,中国份额又随同IMF的普遍增资而进一步增加到18亿特别提款权。2001年2月5日,中国份额增至63.692亿特别提款权,占总份额的2.98%,升至第8位,投票权也增加至2.95%,中国也由此获得了在IMF单独选区的地位,从而有权选举自己的执行董事。2008年IMF改革之后,中国份额增至80.901亿特别提款权,所占份额仅次于美、日、德、英、法五大股东国,投票权上升到3.65%。
2014年10月10-12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年会系列会议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并在第30届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IMFC)部长级会议上就中国经济形势作了发言。[9]?
2015年10月1日,中国首次开始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报其外汇储备,这是中国向外界披露一项重要经济数据的里程碑式事件。[2]?
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执董会批准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新的货币篮子将于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7]?
2015年12月19日美国国会在18号通过了2016财年的拨款法案,也宣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延宕5年的份额改革终于完成。IMF总裁拉加德通过声明表示欢迎,中国也将跃升为IMF的第三大成员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10]?
外界批评编辑
冷战后期以来,布雷顿森林机构的角色一直引起争议。有批评指出,基金偏袒与欧美公司有良好关系的资本主义军事独裁者。另有批评称,国际货币基金不重视民主、人权和劳工权益。这些批评引起社会的讨论,促进了反全球化运动。相反意见认为,国际货币基金促使国家民主化的能力有限,而它的宗旨也没有写明要这样做。有支持者指出,经济稳定是民主的先决条件。
有经济学家批评,国际货币基金的经济援助都是“有条件地”批出:受援助国需要实行基金建议的经济改革。经济学家认为,这样做会影响国家的社会稳定,实际上适得其反。
一般来说,国际货币基金和它的支持者推崇凯恩斯主义。于是,供应学派的支持者通常与国际货币基金唱反调。国际货币基金提倡把货币贬值,被供应学派批评会造成通货膨胀。
大部分反对经济全球化的组织,例如ATTAC,认为IMF加深了贫穷问题,也增加了第三世界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
反对IMF的组织各有不同的立场。例如,供应学派认为,ATTAC提出的政策,理念上与IMF的相差无几。
阿根廷因采用布雷顿森林机构提出的经济政策,而被IMF推崇为模范国家。然而,2001年,该国出现灾难性的金融危机,不少人相信是由IMF倡议的紧缩财政预算和私有化重要资源开发项目所致。紧缩的预算削弱了政府维持基础建设、福利、教育服务的能力。阿根廷的金融危机加深了南美洲国家对IMF的怨恨,他们指责基金要为南美地区的经济问题负责。受到阿根廷经济危机影响,现时南美地区的政府渐走中
世界银行
间偏左的路线,并致力摆脱商业企业对经济政策的压力。
另一个引起争议的国家是肯尼亚。原本肯尼亚的中央银行控制了该国货币的流动,IMF提出协助后,要求放宽货币政策。调整后不但外商投资大减,在贪污官员的腐蚀下,Kamlesh Manusuklal Damji Pattni 亏空了数以十亿计的肯尼亚先令(是为 Goldenberg scandal),肯尼亚的财政状况比之前更差。
国际货币基金亡羊补牢的行动影响了它的声誉:往往当国家已深受经济打击,IMF才伸手援助。其实,这些国家出现经济问题,通常是数十年管理不善的结果,而不为外界所知。管理不善导致国家陷入多年的经济困境,IMF通常于这时提供协助,人们于是把经济崩溃与IMF的介入连系起来。犯政客善于转移视线,利用民族主义和人们对IMF的坏印象,以IMF作自己的代罪羔羊。
虽然IMF成立目的是协助稳定环球经济,但自1980年代以来,超过100个国家曾经历银行体系崩溃,并令GDP下降4%以上,这是史无前例的。IMF对危机的迟缓反应,以及亡羊补牢的做法,令不少经济学家提出要改革IMF。
尽管西方社会对国际货币基金毁誉参半,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超过60%的亚洲人
份额改革配图
和70%的非洲人认为,IMF和世界银行对他们的国家有“正面”的影响[2]。
记录片《 Life and Debt 》以批判的角度描述国际货币基金的政策对牙买加的影响。
关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承认误判英国经济的消息被世界各大媒体广为传播,英国当地媒体则更为起劲,不断热炒此事,还借此盛赞英国经济的发展成就,憧憬未来经济前景。
毫无疑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误判了。当前,英国经济成功渡过难关,经济总量恢复到了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失业率降至6.8%,经济发展速度位列7个工业国家之首,而且经济发展后劲尚足,经济中长期发展计划正在发挥作用。拉加德本人也承认,随着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又一引擎,英国经济前景更具可持续性。[12]?
贸易区别编辑
国际货币基金主要的角色是核数师,工作是记录各国之间的贸易数字,和各国间的债务,并主持制定国际货币经济政策。至于世界银行,则主要提供长期贷款。世银的工作类似投资银行,向公司、个人或政府发行债券,将所得款项借予受助国。IMF的成立目的是要稳定各国的货币,以及监察外汇市场。由于IMF不是银行,它不会放款。然而,国际货币基金有储备金,供国家借用,以在短时间内稳定货币;做法类似在往来户口中透支。所借款项必须于5年内清还。
相关报道编辑
美拒绝人民币进入IMF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
据新华社消息,美国财政部长雅各布·卢日前对人民币进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一事表示拒绝。
卢的理由是,虽然人民币自由化已经取得进展,仍需“进一步自由化和改革,以符合IMF标准”。但是,IMF总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表示,IMF欢迎并分担中国希望人民币进入SDR的目标。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表示,要对人民币能否加入SDR持平常心,“(无论)中国什么时候加入、加不加入SDR,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进程都会继续向前推进”。
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
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执董会批准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新的货币篮子将于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
IMF当天发表声明说,执董会当天完成了五年一度的SDR货币篮子审议,认为人民币符合“入篮”的所有现有标准。自2016年10月1日起,人民币被认定为可自由使用货币,并将与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一道构成SDR货币篮子。
IMF认为,人民币“入篮”将使货币篮子多元化并更能代表全球主要货币,从而有助于提高SDR作为储备资产的吸引力。
IMF还将篮子货币的权重调整为:美元占41.73%,欧元占30.93%,人民币占10.92%,日元占8.33%,英镑占8.09%。
IMF总裁拉加德当天在执董会结束后说,人民币“入篮”是中国经济融入全球金融体系的重要里程碑,也是IMF对中国过去几年改革货币和金融体系取得进展的认可。[7]?
欧洲联盟
?
(欧洲经济、政治共同体)
?编辑
欧洲联盟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创始成员国有6个,分别为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该联盟现拥有28个会员国,正式官方语言有24种。
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2012年,欧盟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欧洲理事会主席为图斯克,欧洲议会议长为马丁·舒尔茨。卢森堡前首相容克为欧盟委员会轮值主席[1]??。
欧洲联盟的条约经过多次修订,截止2014年欧洲联盟的运作方式是依照《里斯本条约》。政治上所有成员国均为民主国家(2008年《经济学人》民主状态调查),经济上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实体(其中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为八大工业国成员),军事上绝大多数欧洲联盟成员国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
建立政治联盟
1990年4月,法国总统密特朗和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联合倡议于当年底召开关于政治联盟问题的政府间会议。同年10月,欧共体罗马特别首脑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政治联盟的基本方向。同年12月,欧共体有关建立政治联盟问题的政府间会议开始举行。经过1年的谈判,12国在1991年12月召开的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上通过了政治联盟条约。其主要内容是12国将实行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并将最终实行共同的防务政策。此外还实行了共同的渔业政策、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建设经济货币联盟等措施。[2]?
欧盟诞生
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的《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2年2月7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设立理事会、委员会、议会,逐步由区域性经济共同开发转型为区域政经整合的发展。1993年11月1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生效,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欧洲三大共同体纳入欧洲联盟,这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同时发展共同外交及安全政策,并加强司法及内政事务上的合作。1994年的欧洲议会选举,执委会
欧盟
提议雅克·桑特担任执委会主席,但其实他被视为第二选择。议会勉强批准桑特的任命案,但他所领导的执委会则获得强力的支持(416票赞成、103票反对)。[2]?
1994年3月30日,奥地利、瑞典、芬兰和挪威的入盟协商完成。各国举行公民投票,除了挪威以外,其他各国均通过加入欧盟的提案。然而,挪威与冰岛、列支敦士登等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成员国在1994年1月1日加入欧洲经济区。瑞士曾计划加入欧洲经济区,但遭到公民投票否决。隔年,《申根公约》正式生效,到1996年年底已扩展到近乎全欧盟会员国。1994年1月1日,欧洲经济暨货币联盟(Economic and Monetary Union of the European Union)进入第二阶段,成立欧洲货币管理局,1998年一月欧洲中央银行成立,1999年欧元开始运作,2002年1月1日,硬币与纸币开始流通,完全代替旧有货币。
1994年12月9日至10日,欧洲联盟12国和即将加入欧盟的奥地利、瑞典和芬兰的领导人在德国埃森就改进欧盟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和欧盟向东欧扩大问题达成一致。
1995年1月1日,瑞典、芬兰、奥地利正式加入欧盟,欧盟成员国扩大到15个。
1996年12月14日,欧盟都柏林首脑会议通过了《稳定和增长公约》、《欧元的法律地位》和《新的货币汇率机制》的欧元运行机制文件。
1997年6月17日,欧盟首脑会议通过了对《马约》修改和补充的《阿姆斯特丹条约》,同年10月2日,欧盟外长签署了该条约。
1998年3月12日,欧盟15国与申请加入欧盟的中、东欧11个国家的领导人在伦敦正式启动了名为“欧洲会议”的首脑定期磋商机制。[2]?
1999年1月1日,欧盟正式启动欧元。5月1日,《阿姆斯特丹条约》正式生效。12月11日,欧姆赫尔辛基首脑会议通过了《千年宣言》,决定正式接受土耳其为入盟候选人并决定在2003年前成立欧盟快速反应部队。
巴尔干地区的冲突给予欧盟发展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强大的动力。欧盟在冲突之初未能及时反应,而联合国维和部队无法阻止欧洲在二战之后最大伤亡、发生于波斯尼亚和赫塞哥维纳的斯雷布雷尼察屠杀。最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介入战争,迫使双方坐上谈判桌。1999年3月24日,科索沃的局势使得欧盟发表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声明,并迫使北约介入科索沃与塞尔维亚之间的冲突。相较于波斯尼亚冲突,这次欧盟更为积极,之前的失败使得欧盟希望在外交事务上更有效力。 欧盟早期的外交经验显1999年5月1日生效的《阿姆斯特丹条约》,以及1997年西欧联盟领导人所发表,关于欧盟及北约两组织所扮演的角色的宣言。 之后,《尼斯条约》加强了高级代表(High Representative)与外交政策的合作。[2]?
1999年3月,爆发预算危机。议会拒绝批准执委会所提出的预算案,理由是执委会财政管理不当、欺骗及裙带关系。议会成立调查委员会,调查结果在1999年3月15日发表,内容大力抨击执委会。原来唯一表态支持的主流政党欧洲社会党决定不再支持,并与议会准备罢免执委会。在报告出炉的当天傍晚,欧盟执委会宣布总辞。 该危机严重损害了欧盟执委会面对全球危机的立场,而欧洲理事会也逐渐不信任执委会。欧洲怀疑主义在后德洛尔时代更加根深蒂固,理事会与议会也在之后几年不断质疑执委会的立场。 很快地,继任的执委会成立反欺诈部门OLAF。[2]?
1999年议会选举,欧洲人民党挤下社会党成为
普罗迪与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第一大党,罗马诺·普罗迪所率领的新任执委会成立反欺诈部门OLAF。在《阿姆斯特丹条约》赋予的新权力下,部分人士称普罗迪为“欧洲第一任首相”。1999年6月4日,哈维尔·索拉纳被任命为欧盟理事会秘书长兼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它也被部分人视为欧洲第一任外交部长。 《尼斯条约》在2001年2月26日签订,隔年2月1日正式生效,开始起草欧盟宪法。《尼斯条约》在2004年扩张之前完成了最后的准备阶段。[2]?
2000年2月15日,欧盟开始与罗马尼亚、斯洛伐克、拉脱维亚、立陶宛、保加利亚和马耳他第二批6个入盟候选国正式举行入盟谈判。
2001年1月1日,希腊正式成为欧元区第12个成员国。
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流通。3月1日,欧元成为欧元区国家唯一法定货币。
2002年11月18日,欧盟15国外长会议决定邀请塞浦路斯、匈牙利、捷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10个中东欧国家入盟。
2003年4月16日,在希腊首都雅典,欧盟与捷克、塞浦路斯、爱沙尼亚、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等10个完成入盟谈判的候选国签署入盟协议。
2003年4月17日,在雅典举行的欧盟非正式会议上,安南与欧盟各国首脑一起合影留念。
2003年12月12日,欧盟首脑会议在布鲁塞尔开幕。2003年7月,欧盟制宪筹备委员会全体会议就欧盟的盟旗、盟歌、铭言与庆典日等问题达成了一致。根据宪法草案:欧盟的盟旗仍为现行的蓝底和12颗黄星图案(这12颗星不代表12国,而是代表圣母玛利亚的守护),盟歌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为保证不出现语言问题只有曲子而无歌词),铭言为“多元一体”,5月9日为“欧洲日 ”。[2]?
2004年3月,欧盟首脑会议在欧盟理事会大楼举行,会议发表了《反恐声明》。
2004年5月1日,前来参加欧盟扩大仪
欧盟首脑巴罗佐和范龙佩
式的25个成员国及欧盟领导人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拍摄欧盟扩大后的第一个“全家福”。
2004年5月1日,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10国正式加入欧盟。
2004年6月17日,欧盟首脑会议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欧盟理事会大厦开幕。
2004年6月10日至13日,25个会员国参与史上最大的跨国选举(世界第二大的民主选举)。这次议会选举是欧洲人民党-欧洲民主派的第二次胜利。同时这场选举也出现了最低的投票率(45.5%),是第二次低于50%。
2004年7月,欧盟外长会议决定正式开始建立欧盟军事装备局。
2004年7月22日,若泽·曼努埃尔·巴罗佐被新议会任命为下届执委会主席。不过他所率领的25名新任委员立刻面对艰难的困境。议会反对他所提出的部分委员名单,使得巴罗佐必须撤回名单重新提案。因此普罗迪团队必须延长任期至11月22日,新任委员名单正式批准为止。
2004年9月,在欧盟国防部长非正式会议上,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与荷兰的国防部长在荷兰诺德韦克签署了组建欧盟宪兵部队的意向声明。[2]?
2004年10月29日,欧盟25个成员国的领导人们在罗马签署了欧盟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条约。
2004年10月,欧盟25个成员国的领导人在罗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欧盟首脑
马签署了欧盟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条约,标志着欧盟在推进政治一体化方面又迈出重要的一步。
2004年11月,在布鲁塞尔举行的欧盟国防部长会议正式决定,欧盟将于2007年前组建13个能部署到世界上任何热点地区的快速反应战斗小分队。
2004年12月,欧盟首脑会议在布鲁塞尔决定,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将于2005年4月签订入盟条约并于2007年成为欧盟正式成员国。
2005年1月,欧洲议会全会表决批准了欧盟宪法条约,但该条约还需要欧盟各成员国的批准方可生效。
2005年4月25日,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两国领导人在卢森堡签署了两国加入欧盟条约,为两国按计划于2007年1月1日正式入盟奠定了基础。[2]?
2005年5月11日,保加利亚、奥地利和斯洛伐克议会分别批准《欧盟宪法条约》。
2005年5月29日,法国全民公决否决《欧盟宪法条约》,6月1日,荷兰全民公决否决《欧盟宪法条约》。
2005年12月15日-17日,在欧盟首脑会议
习近平会见欧盟领导人巴罗佐
上欧盟25国领导人就欧盟2007-2013年财政预算方案达成协议,从而解决了这一困扰欧盟各国已久的难题,并为欧盟的进一步扩大和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创造了良好条件。本次首脑会议还同意给予马其顿“欧盟候选国地位”。[2]?
2006年1月1日,欧盟开始实施新的普惠制。
2006年3月27日在布鲁塞尔举行的欧盟成员国交通部长会议上发布的欧盟国家统一的驾驶执照样本。
2007年1月1日,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正式成为欧盟成员国。这是欧盟历史上第六次扩大。
2007年3月25日, 欧盟迎来50岁“生日”。
2007年6月23日,参加欧盟峰会的27国首脑在布鲁塞尔就替代《欧盟宪法条约》新条约草案达成协议。
2007年10月19日,欧盟非正式首脑会议通过了欧盟新条约,从而结束了欧盟长达6年的制宪进程。新条约被称为《里斯本条约》。
2007年12月12日,欧盟轮值主席国葡萄
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考察中欧法学院
牙总理苏格拉底、欧洲议会议长珀特林以及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在欧洲议会总部所在地法国的斯特拉斯堡共同颁布旨在保障欧盟公民权利的《欧盟基本权利宪章》。
2009年7月17日,冰岛政府向欧盟轮值主席国瑞典和位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欧盟委员会正式申请加入欧盟。
2009年10月15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欧盟总部,欧盟贸易委员阿什顿(右)与韩国外交通商交涉本部长金宗壎签署欧盟与韩国自由贸易初步协议。
2011年6月上旬克罗地亚加入欧盟的司法谈判获得成功,入盟谈判可画上句号。
2012年,欧盟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2013年7月1日,克罗地亚正式成为欧盟第28个成员国。
欧洲人民党候选人、卢森堡前首相容克15日在欧洲议会全体会议上赢得422票赞成票,当选新一届欧盟委员会主席[1]??。
欧盟扩张
经过多次协商、法国总统的改选,丹麦、爱尔兰和英国(包括直布
欧盟委员会主席让-克洛德·容克
罗陀)在1973年1月1日正式加入欧洲各大共同体。这是欧共体的第一次扩张。
1979年,欧洲议会举行第一次直接普选,选出410位议员。随后这些议员选出第一位女性欧洲议会议长西蒙娜·韦伊(Simone Veil)。
1981年1月1日,在1975年就提出申请的希腊成为会员国。1985年,自丹麦获得地方自治权的格陵兰投票脱离共同体。西班牙与葡萄牙(1977年申请)在1986年1月1日第三次扩张成为会员国。
1986年,欧盟执委会主席雅克·德洛尔(Jacques Delors)正式通过欧盟旗帜的采用。1986年2月,领导人签署《单一欧洲法案》(Single European Act)。其内容论及机构改革,包括扩展共同体权利(特别是外交政策)。该法案是完成单一市场的重要要件,并在1987年7月1日正式实施。
土耳其在1987年申请加入欧共体,成为申请期最长的一个国家。1989年,东欧剧变,柏林墙倒塌,铁幕落幕。两德统一,也打开了东欧集团通往欧共体的门(哥本哈根标准)。
随着新一波的扩张,《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在1992年2月7日签署成立欧洲联盟,并在隔年正式生效。[5]?
类别
序号
国家
英文名称
即将加入欧盟国家
(On the road to EU membership Candidate countries)
1
冰岛
Iceland
2
黑山
Montenegro
3
塞尔维亚
Serbia
4
马其顿
The former Yugoslav Republic of Macedonia
5
土耳其
Turkey
潜在国家(Potential canditates)
1
阿尔巴尼亚
Albania
2
波黑
Bosnia and Herzegovina
3
科索沃
Kosovo
机构编辑
理事会
唐纳德·图斯克
理事会(The 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包括欧洲联盟理事会和欧洲理事会。欧洲联盟理事会原称部长理事会,是欧盟的决策机构,拥有欧盟的绝大部分立法权。由于马约赋予了部长理事会以欧洲联盟范围内的政府间合作的职责,因此部长理事会自1993年11月8日起改称作欧洲联盟理事会。欧洲联盟理事会分为总务理事会和专门理事会,前者由各国外长参加,后者由各国其他部长参加。欧洲理事会即欧共体成员国首脑会议,为欧共体内部建设和对外关系制定大政方针。[5]?
委员会
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
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是常设执行机构。负责实施欧共体条约和欧洲联盟理事会作出的决定,向理事会和欧洲议会提出报告和建议,处理欧盟日常事务,代表欧共体进行对外联系和贸易等方面的谈判。委员会由27人组成 ,每个成员国各1人。主席由首脑会议任命,任期2年;委员由部长理事会任命,任期4年。[5]?
欧洲议会
欧洲议会(The European Parliament)是欧盟监督、咨询机构。欧洲议会有部分预算决定权,并可以2/3多数弹劾委员会,迫其集体辞职。议员共有 518 名,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各81名,西班牙60名、荷兰25名,比利时、希腊、葡萄牙各24名,丹麦16名,爱尔兰15名,卢森堡6名。议长任期2年半 ,议员任期5 年。议会秘书处设在卢森堡。每月一次的议会例行全体会议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行,特别全体会议和各党团、委员会会议在布鲁塞尔举行。[5]?
欧洲法院
欧洲法院(The Court of Justice)是欧盟的仲裁机构。负责审理和裁决在执行欧共体条约和有关规定中发生的各种争执。
外围组织
欧洲经济区
地中海联盟
欧洲统计局
欧洲统计局位于卢森堡,是欧盟统计工作的最高行政机构。欧洲统计局并非单独执行欧盟统计工作,而是依赖一个称为“欧洲统计系统(EUROPEAN STATISTICAL SYSTEM)”的工作网络。该统计体系由欧洲统计局、欧盟成员国及冰岛、挪威和列支敦士登的统计机构和中央银行共同组成。成员国机构负责收集本国统计数据并进行编辑,欧洲统计局的作用则是与各成员国统计机构紧密合作,协调、整合统计资源,按照欧盟的需要汇总分析成员国提供的统计数据。[5]?
欧洲审计院
欧盟审计院(The Court of Auditors)成立于1977年10月,由12人组成,均由理事会在征得欧洲议会同意后予以任命。审计院负责审计欧共体及其各机构的账目,审查欧共体收支状况,并确保对欧共体财政进行正常管理。其所在地为卢森堡。
此外,欧盟还设有经济和社会委员会(The European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ttee)、地区委员会(The Committee of the Regions)、欧洲煤钢共同体咨询委员会、欧洲投资银行等机构。[5]?
欧洲中央银行
总部设在德国金融中心法兰克福,是根据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而设立的欧元区中央银行,是共同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实施者、监督者。欧央行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产物,是世界上第一个管理超国家货币的中央银行,也是为了适应欧元发行和流动而设立的金融机构。欧央行的职责和结构以德国联邦银行为模式,独立于欧盟机构和各国政府之外。欧央行主要任务是维持欧元购买力,保持欧元区物价稳定。欧央行管理主导利率、货币储备与发行,以及制定欧洲货币政策。欧元区货币政策的权力虽然集中了,但是具体执行仍由欧元区成员国央行负责。欧元区各国央行仍保留自己的外汇储备,欧央行的储备由各成员国央行根据本国在欧元区内的人口比例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来提供。
欧央行管理委员会是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制定利率和执行货币政策,由6名执行董事会成员和欧元区成员国央行行长组成,每月定期召开会议。
随着欧洲银行联盟的建立,欧央行被赋予了监管欧盟内主要银行的职能,将从2014年11月起,和成员国主管机构共同履行该职能。[5]?
欧洲投资银行
欧洲投资银行总部设在卢森堡,是欧盟的政策银行,由欧盟成员国出资合营,享有独立法人地位。其宗旨是促进欧盟政策目标的实现。该行可向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提供贷款,具体投向欧盟区域发展、中小企业、环境工程、交通、能源、研发与创新,以及欧盟与140多个国家签署的合作协议。为了信贷的安全,欧洲投资银行从不对一个项目进行全额贷款,一般只提供项目投资额的30-40%。
欧洲投资银行对外主要目标是根据欧盟与第三国签订的发展援助或合作计划,对欧盟以外地区的项目进行投资。1993年以来,其贷款额已经超过世界银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多边优惠信贷提供者。[5]?
语言编辑
截止2014年欧盟共有24种官方语言,分别为: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荷兰语、丹麦语、瑞典语、芬兰语、希腊语、波兰语、斯洛伐克语、马耳他语、匈牙利语、立陶宛语、拉脱维亚语、斯洛文尼亚语、捷克语、爱沙尼亚语、爱尔兰语、保加利亚语、罗马尼亚语、克罗地亚语。上述语言均享有同等权利,欧盟所有官方文件、出版物、重要会议以及官方网站,均须同时使用这些语言。[5]?
标志编辑
会旗
1986年5月29日正式悬挂,会旗为天蓝色底,上面有12颗金黄色的星,是圣母玛利亚的象征。制作会旗的目的是表示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增强人们对欧洲联盟和欧洲统一性的印象。欧盟的会徽:1988年1月开始使用,会徽的底呈蓝色,上面12颗星围成一个圆圈,代表欧盟的12个国家。[5]?
新标志
欧盟委员会日前斥资31.5万英镑,相当于320万人民币设计了新的欧盟logo,引起巨大的争议;英国就有议员批评,如果不注意观察,新设计的欧盟logo看上去和原来的没有什么区别,何况欧盟面临许多经济问题,其举动可说是非常浪费。对此欧盟委员会官方解释说真的不太贵。
英国《每日邮报》报导,新的欧盟logo只在旗帜四周围插入了简单的线条,就要花费11万英镑;再加上该标志取代了原本欧盟委员会使用的各标志,又花了21.5万英镑。[6]?
地位编辑
欧洲联盟是欧洲地区规模较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的国际组织。成员国已将部分国家主权交给组织(主要是经济方面,如货币、金融政策、内部市场、外贸),令欧洲联盟越来越像联邦制国家。虽然欧洲联盟还不是真正的国家,欧洲联盟本身也无权行使各成员国的主权,但里斯本条约第一条第八项(款)允许欧洲联盟签订欧洲人权公约成为欧洲委员会的成员国。[5]?
宗旨编辑
促进和平,追求公民富裕生活,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确保基本价值观,加强国际合作。[5]?
组织成员编辑
成员国
截止2014年欧盟共有28个成员国,法国、德国、
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为创始成员国,于1951年结盟。此后,丹麦、爱尔兰和英国(1973年),希腊(1981年),西班牙和葡萄牙(1986年),奥地利、芬兰、瑞典(1995年)先后成为欧盟成员国。2004年5月1日,欧盟实现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扩盟,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马耳他、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十个国家同时加入欧盟。2007年1月1日,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加入欧盟。2013年7月1日,克罗地亚入盟。此外,欧盟还启动了与冰岛的入盟谈判;将土耳其、马其顿、黑山列为欧盟候选国;与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和波黑签署了《稳定与联系协议》。按字母排序成员国如下:[5]?
欧洲联盟成员国名单
序号
英文名
中文名
1
Austria
奥地利
2
Belgium
比利时
3
Bulgaria
保加利亚
4
Cyprus
塞浦路斯
5
Croatia
克罗地亚
6
CzechRepublic
捷克共和国
7
Denmark
丹麦
8
Estonia
爱沙尼亚
9
Finland
芬兰
10
France
法国
11
Germany
德国
12
Greece
希腊
13
Hungary
匈牙利
14
Ireland
爱尔兰
15
Italy
意大利
16
Latvia
拉脱维亚
17
Lithuania
立陶宛
18
Luxembourg
卢森堡
19
Malta
马耳他
20
Netherlands
荷兰
21
Poland
波兰
22
Portugal
葡萄牙
23
Romania
罗马尼亚
24
Slovakia
斯洛伐克
25
Slovenia
斯洛文尼亚
26
Spain
西班牙
27
Sweden
瑞典
28
United Kingdom
英国
轮值主席国
《罗马条约》,明确规定了欧洲理事会在欧洲联盟中的中心地位。理事会主席由各成员国轮流担任,称为“欧盟轮值主席国”,任期半年。顺序基本按本国文字书写的国名字母排列。
拉脱维亚自2015年1月1日起接任欧盟轮值主席国,为期半年。[7]?
组织制度编辑
《里斯本条约》的签署
《欧盟宪法》于2004年10月28日签署。虽然议会先批准该条约,但一些国家在2005年举行了该议题的公民投票。西班牙是第一个公民投票的国家,支持率高达77%。但法国的投票结果却造成了条约推行的阻碍,以反对率58%否决批准《欧盟宪法》。荷兰的投票结果与法国相同,以61%的反对率遭到否决。这两次结果几乎中止了条约的推行。虽然卢森堡的投票以57%的支持率通过批准,但并未改变当时的处境。领导人宣布将深思投票结果,进入“思考期”。
2007年,领导人正式结束“思考期”,并在3月25日签订《柏林宣言》(《罗马条约》50周年)。该宣言是为寻找新体制提供新的动力。 同年,欧洲理事会同意撤销宪法,但宪法中大部分的变革将保留在修订条约中。2007年12月13日,《里斯本条约》签署,并打算在2008年结束前批准,在2009年1月1日正式生效。不同于宪法,《里斯本条约》将只有爱尔兰举行公民投票。2008年6月12日,爱尔兰的投票结果显示有53%的民众不同意批准《里斯本条约》。2009年10月2日,爱尔兰又以超过60%的赞成票,通过了《里斯本条约》。至此,《里斯本条约》已在27个欧盟成员国中获得通过。[5]?
资金来源编辑
欧盟的资金中75%来自各成员国按其国民收入的比例交纳的“会费”。第二个收入来源是增值税,增值税约占总收入的14%。增值税由成员国征收,然后将1%上缴给欧盟。其他来源还有关税和农产品进口的差价税等。[8]?
经济编辑
概况
欧盟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深化又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2013年,欧盟28个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万亿欧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3100欧元。欧盟为世界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最大进出口方。欧盟对外贸易中,美国、中国、俄罗斯、瑞士为主要贸易伙伴。欧盟也是全球最不发达国家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援助者,多边贸易体系的倡导者和主要领导力量。[5]?
欧盟的诞生使欧洲的商品、劳务、人员、资本自由流通,使欧洲的经济增长速度快速提高。1995年至2000年间经济增速达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1.9万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2.06万美元。欧盟的经济总量从1993年的约6.7万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近10万亿美元。
欧盟是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28国面积为242.0万平方千米,人口3.50亿。1992年欧共体12国国内生产总值为68412亿美元(按当年汇率和价格)。欧共体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集团,1992年外贸总额约为29722亿美元,其中出口14518.6亿美元,进口15202.7亿美元。
欧盟成立后,经济快速发展,数据显示1995年至2000年间经济增速达3%,国内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1.9万美元提升到1999年的2.06万美元。欧盟的经济总量由1993年的约6.7万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近10万亿美元。
欧盟的经济实力已经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而随着欧盟的扩大, 欧盟的经济实力将进一步加强,尤其重要的是,欧盟不仅因为新加入国家正处于经济起飞阶段而拥有更大的市场规模与市场容量,而且欧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的国家集团和商品与服务出口的国家集团,再加上欧盟相对宽容的对外技术交流与发展合作政策,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至关重要。欧盟可以称得上是个经济“巨人”。
2010年欧盟国内生产总值16.106万亿美元,人均GDP32283美元。
欧盟28个成员国基本情况统计
(人口、实际GDP、人均GDP均为欧盟统计局公布的2013年数据)[5]?
入盟
(年份)
面积
(平方公里)
人口
(百万人)
实际GDP
(亿欧元)
人均GDP
(欧元)
欧盟
/
4379663
505.7
117645
23100
比利时
1952
30538
11.2
3278
29500
保加利亚
2007
110900
7.3
275
3800
捷克
2004
78866
10.5
1192
11300
丹麦
1973
43094
5.6
2090
37200
德国
1952
357031
80.5
24824
30200
爱沙尼亚
2004
45227
1.3
128
9600
爱尔兰
1973
70925
4.6
1667
36200
希腊
1981
131957
11.1
1610
-
西班牙
1986
505124
46.7
9217
20100
法国
1952
549087
65.6
18127
27600
克罗地亚
2013
56594
4.3
3573
8400
意大利
1952
301338
59.7
13652
22400
塞浦路斯
2004
9251
0.87
142
16400
拉脱维亚
2004
64589
2.0
144
7100
立陶宛
2004
65300
2.97
251
8500
卢森堡
1952
2586
0.54
340
62400
匈牙利
2004
93030
9.9
886
9000
马耳他
2004
316
0.42
58
13700
荷兰
1952
35518
16.8
5430
32300
奥地利
1995
83858
8.5
2726
32200
波兰
2004
312685
38.5
3331
8600
葡萄牙
1986
91916
10.5
1494
14300
罗马尼亚
2007
238400
20.0
1428
7098
斯洛文尼亚
2004
20273
2.1
304
14800
斯洛伐克
2004
49035
5.4
512
9500
芬兰
1995
338150
5.4
1648
30300
瑞典
1995
449974
9.6
3411
35500
英国
1973
244101
63.9
19568
30500
欧元
欧盟成员国(2007年)
英国、瑞典和丹麦外的11个国家(奥地利、比利时、法国、德国、芬兰、荷兰、卢森堡、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于1998年首批成为欧元国,1999年1月1日起在11个国家开始正式使用。这些国家的货币政策从此统一交由设在德国法兰克福的欧洲中央银行(The European Central Bank)负责。
2000年6月,欧盟在葡萄牙北部城市费拉举行的首脑会议批准希腊加入欧元区。
2002年1月1日零时,欧元正式流通。
2006年7月11日,欧盟财政部长理事会正式批准斯洛文尼亚在2007年1月1日加入欧元区 ,这将是欧元区的首次扩大。同时该国将成为新加入欧盟的10个中东欧国家中第一个加入欧元区的国家。
2007年1月1日,欧盟第五次扩张,罗马尼亚与保加利亚正式加入。因此,议会将新增53位议员,执委会增加两个职位。罗马尼亚委员的职位名称为欧洲执委会多语委员(European Commissioner for Multilingualism),遭到部分人士批评太过狭隘。同一天,斯洛文尼亚开始使用欧元,但立陶宛等其他国家因通货膨胀而拒绝。
2008年1月1日,塞浦路斯、马耳他加入了欧元区。
2009年1月1日,斯洛伐克成为欧元区第16个会员国。
2011年1月1日,爱沙尼亚加入欧元区。
2012年2月下旬,法国正式宣布停止流通原有本土货币法郎,在全法国境内统一流通欧元。
截至2012年12月31日,欧元区有18个成员国。
财政政策
1993年生效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
和1997年生效的《稳定与增长公约》(又称《阿姆斯特丹条约》,简称《公约》),规定了欧盟财政政策的基本规则。《马约》对成员国财政政策作出了原则性规定,即从1994年起,欧盟各成员国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即赤字率)不能超过3%,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即债务率)不能超过60%。《公约》在进一步明确《马约》规定的财政政策原则基础上,确定了欧盟财政政策协调的规则、过度财政赤字的惩罚程序,以及建立预警机制监督各国财政运行状况,保证各成员国在中期内(从1997—2004年)实现财政基本平衡或者略有盈余。《公约》被认为是欧盟经济稳定的根本保证,也是欧元稳定的基石。按照《公约》规定,成员国必须确定实现中期财政预算目标的时间表,努力在2004年实现预算基本平衡或略有盈余;欧盟对成员国财政政策的制定及实施进行协调和监督,如果判定某一成员国赤字率可能或已经超过3%,就向该国提出警告并要求其进行纠正;如果成员国仍不执行,欧盟就会启动过度赤字惩罚程序。成员国赤字率连续三年超过3%,最多可处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0.5%的罚款。
债务危机
不断升级的债务危机成为危及欧盟经济复苏的头号杀手。根据欧盟委员会2010年5月初发布的预测,欧盟和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将仅为1%和0.9%,复苏步伐明显落后于美国等其他发达经济体,更无法与新兴经济体相比。[2]?
希腊
希腊等国发行的国债大量被欧洲金融机构内部“消化”,因此愈演愈烈的主权债务危机令欧洲金融形势再度吃紧。受债务危机影响,欧洲金融市场再度陷入剧烈动荡,欧元信心遭遇沉重打击。自希腊债务危机爆发以来的半年多时间里,欧元对美元汇率已累计下挫约20%,并一度探至4年多来的新低,债务危机对于欧洲经济的杀伤力由此可见一斑。
信心受挫
债务危机更对经济信心构成重创,导致私人消费和投资萎缩,令欧盟脆弱的经济复苏失去两个重要的增长引擎。当前,欧盟严峻的就业形势依然没有好转,失业率仍在攀升,消费增长反弹势弱。截至2010年4月,欧元区失业率已升至10.1%,创下1998年8月以来的新高,欧盟失业率则升至9.7%。
其他国家
葡萄牙、意大利等国的形势同样不容乐观。甚至连身处欧元区之外的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等国也难免遭到殃及,一点点风吹草动都会挑动市场敏感的神经,掀起轩然大波。
进退两难
债务危机还将欧盟置于两难境地。为了遏制危机蔓延,欧盟各国纷纷出台财政紧缩计划,削减公共支出,努力巩固财政,以重塑市场信心,但在经济复苏尚未企稳的情况下,急于“退出”却有可能令复苏夭折。[2]?
救援基金
2012年1月31日,欧盟领导人确认从2012年7月
欧盟将设立永久性救援基金
起引入永久性欧洲稳定机制(ESM)。欧洲稳定机制的贷款能力将为5000亿欧元,将取代为爱尔兰和葡萄牙提供了救助的暂时性救助基金——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
另据媒体报道,欧盟主席范龙佩(Herman Van Rompuy)30日称,欧盟27个成员国中有25个都将签字同意建立永久性的援助基金“欧洲稳定机制”(ESM)。
据新华网消息,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30日晚宣布,除英国和捷克以外的欧盟成员国当晚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欧盟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通过了“财政契约”草案。
范龙佩在欧盟峰会结束后举行的记者会上说,欧盟同意加入“财政契约”的成员国将于3月开始签署草案,随后启动批准程序,只要欧元区12个成员国批准便可付诸实施。这一契约将对欧元区国家以及其他愿意加入的欧盟成员国施加更严格的财政纪律,对违反财政纪律的国家自动处以惩罚等。
欧盟起初计划于2013年7月引入ESM,但是德国敦促尽早引入该机制,以建立更为稳定的永久性基金,增强抵御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能力。[5]?
货币政策
概况
欧洲中央银行(ECB)于1998年6月1日成立。1999年1月1日,欧洲中央银行承担起在欧元区制定货币政策的责任,实现了实施单一货币欧元和在欧元区国家实行统一货币政策的目标。
体系
欧洲中央银行体系
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由两个层面构成,一个层面是具有法人资格的欧洲中央银行,另一个是欧盟成员国的中央银行。欧盟成员国中尚未采用欧元的国家,虽然是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的成员,但不能参与欧元区货币政策的制定,也不能参与货币政策的操作和实施。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Governing Council)和执行董事会(Executive Board)是欧洲中央银行两个主要决策机构。[2]?
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机制
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的货币政策可分为三
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和美国总统奥巴马交谈
类:公开市场业务、常设工具和最低准备金。
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在指导利率、管理货币市场、向市场发出政策信号等方面发挥主要作用,具体有四种方式:一是再融资,成员国中央银行根据投标程序每周进行一次,两周到期,向市场发出政策信号。再融资利率也是欧洲中央银行调控经济的最主要的杠杆利率。二是长期融资业务,成员国中央银行根据投标程序每月进行一次,三个月到期。三是微调操作,由成员国中央银行在特定情况下通过投标程序和双边程序进行。四是结构操作,只要欧洲中央银行想调整资金结构,就可由成员国中央银行通过投标程序和双边程序进行。[2]?
欧洲中央银行的汇率机制
汇率政策是欧元区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欧元区将在保持价格稳定的前提下制定汇率政策。
汇率政策的制定机制。欧元区汇率政策制定权归欧盟理事会,欧洲中央银行和欧委会也发挥重要作用。在协调汇率政策方面,欧盟理事会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对欧元汇率走势进行监督,向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提出有关看法,欧洲中央银行负责组织实施欧盟理事会制定的汇率政策,欧盟理事会有权决定签署有关汇率体制协议,确定与第三国及国际组织有关汇率的立场。
外汇管理和干预。《马约》规定欧洲中央银行具有实施外汇业务的全部权力。欧洲中央银行拥有外汇储备500亿欧元,这些外汇由成员国中央银行按其所在国的人口和经济总量比例缴纳。根据欧洲中央银行体系规定,欧洲中央银行可自由支配这500亿欧元外汇储备,在必要时,还可动用成员国中央银行外汇储备。欧元区成员国中央银行在动用其外汇储备时,必须征得欧洲中央银行批准,以防止成员国中央银行进行外汇业务时出现与欧元区汇率政策不一致问题。必要时,欧洲中央银行可在欧洲理事会指示下,对欧元区与美元、日元以及其他货币进行外汇干预。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确定如何分配外汇干预的职权范围,并根据信贷信誉、竞争价格、资产规模等标准,选定进行外汇干预的银行和信贷机构。[2]?
欧洲银行业联盟
2012年6月举行的欧盟领导人峰会提出了建立银行业联盟的构想,其由三大支柱支撑。除了“单一清算机制”外,另外两大支柱是“单一监管机制”和“共同存款保险机制”,即建立一套完善机制来保护欧元区银行储户的存款。欧盟希望银行业联盟能够成为阻断银行业危机向主权债务危机蔓延扩散的防火墙,并为建立更广泛深化的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打下基础。
2012年12月,欧盟财政部长达成协议,赋予欧洲中央银行新的权力,自2014年起统一监管欧元区银行业。这意味着欧洲向建立银行联盟迈出实质性的第一步。财政部长还决定,允许欧委会立即直接监管至少150家欧洲大型银行,并且在麻烦初露端倪时介入规模较小的银行。
2014年3月,欧洲议会、欧盟委员会和欧盟理事会经过长时间谈判,就银行业单一清算机制规则取得一致,为该机制如期立法生效铺平道路。“单一清算机制”旨在让银行股东及债权人在银行破产时实行“自救”,而不是像上次欧债危机时那样接受政府救助。此外,单一清算机制有助于让资不抵债的银行进行有序破产,让银行业健康的部分继续存活下去。[2]?
债务危机以来欧元区的货币政策
2009年第四季度欧债危机爆发后,欧元区金融形势再度紧张。多个外围国家融资成本升至欧元启动以来新高,希腊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超过35%;银行业之间互不信任,同业拆借规模大幅下降,导致拆借利率飙升;银行为规避风险,纷纷提高贷款标准,收缩信贷资金投放,导致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无法融资;美国货币市场基金等外部投资者抽逃资金,进一步加剧欧洲金融市场流动性紧张局面。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欧央行会同成员国央行一起,创造性地推出多项货币政策操作,向市场投放大量流动性,以稳定金融市场,避免金融动荡冲击实体经济。2011年11月新行长德拉吉上台后,欧央行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务实。
购债。2010年5月10日,欧央行推出名为证券市场计划的购债措施,通过购买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外围国家国债,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稳定欧元区主权债券市场。
降息。经过数次降息,从2014年6月11日起欧央行将主要再融资利率从0.25%降至0.15%,边际贷款利率从0.75%降至0.4%,存款利率从0%降为负0.1%。
流动性操作。债务危机发生后,欧央行重启金融危机时期曾使用过的长期再融资操作工具,先后恢复了6个月和一年期再融资操作,向银行业提供较长时期贷款资金。
直接货币交易机制。2012年9月初,欧央行通过“直接货币交易机制”(OMTS),干预欧元区主权债券二级市场,以保障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以及货币政策的统一性。[2]?
对外关系编辑
概述
欧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积极作用。欧盟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外交关系,并缔结了各种经贸合作协定。目前有160多个国家向欧盟派驻了外交使团,欧盟也已在120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所在地派驻了代表团。在一些国际机构如世界贸易组织中,欧盟代表成员国发出声音并行使权利。欧盟还参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工作,并在联合国及一些专业机构中派有观察员。[5]?
对外关系
同中国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欧洲联盟(其前身为欧洲共同体)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会晤欧盟首脑
1975年5月建交。40年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欧关系得到了长足发展。在政治领域,欧盟先后制定了《欧中关系长期政策》、《欧盟对华新战略》和《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3个对华政策文件。这些文件认为“欧洲同中国的关系必然成为欧洲对外关系,包括亚洲和全球关系中的一块基石”,主张同中国建立全面的伙伴关系。与此同时,中国也一再重申,中国与欧盟都是当今世界舞台上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重要力量,全面发展同欧盟及其成员国长期稳定的互利合作关系,也是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8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与欧盟轮值主席国、英国首相布莱尔、欧盟委员会主席桑特在伦敦举行了中欧领导人之间的首次正式会晤。1999年12月21日,中国-欧盟第二次领导人会晤在北京举行。
2000年5月19日,中国与欧盟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达成双边协议。9月8日,欧盟委员会发表的《欧盟-中国关系报告》指出,欧盟与中国的关系在过去两年里得到加强并快速发展。欧盟认为,越来越多的双边交往增进了相互了解,有利于互助互利。报告认为,欧中双方建立的每年一度的领导人会晤制度及欧盟与中国签署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协议是欧中关系快速发展的明证。2000年10月23日,中国-欧盟第三次领导人会晤在北京举行。会议将就加强双边关系、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控制非法移民等问题进行谈判和讨论。
2005年9月,中欧签署文件就解决纺织品贸易问题达成一致,中国商务部长薄熙来、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代表双方在北京签署了《磋商纪要》。[5]?
同美国的关系
美国是欧盟最大贸易伙伴。欧美在多层面、多渠道就国际事务开展合作:以跨大西洋经济理事会加强经济关系;以面向国际危机管理的更紧密合作关系
普京与欧洲联盟领导人会晤
框架协议,加强在全球热点全球领域合作;试图在全球气候变化、银行体系改善等领域,与美国建立更紧密的合作框架。
同俄罗斯的关系
欧俄合作关系在全面深化。今后在以下领域的合作将继续拓展:能源供应,投资与创新,防范冲突、反恐和打击有组织犯罪,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环境问题。随着乌克兰就是进一步升级,欧盟开始向俄罗斯实施签证限制和资产冻结等制裁措施,并在欧盟春季峰会上宣布取消原定于6月举行的欧盟峰会。
同中东地区关系
欧盟和地中海中东地区,已经通过“地中海论坛”建立了一个涵盖包括欧盟各成员国在内,截止2014年总共有43个国家,8亿人口的合作联盟。通过经贸协定以及在新能源、环境、船运等领域开展合作项目,欧盟和这些国家的合作关系将继续深化。[2]?
主要活动编辑
内部建设
欧共体实行一系列共同政策和措施
实现关税同盟和共同外贸政策
1967年起欧共体对外实行
统一的关税率,1968年7月1日起成员国之间取消商品的关税和限额,建立关税同盟(西班牙、葡萄牙1986年加入后,与其他成员国间的关税需经过10 年的过渡期后才能完全取消)。1973年,欧共体实现了统一的外贸政策。马约生效后,为进一步确立欧洲联盟单一市场的共同贸易制度,欧共体各国外长于1994年2月8日一致同意取消此前由各国实行的6400多种进口配额,而代之以一些旨在保护低科技产业的措施。
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
1962年7月1日,欧共体开始实行共同农业政策。1968年8月开始实行农产品统一价格;1969年取消农产品内部关税;1971年起对农产品贸易实施货币补贴制度。
建立政治合作制度
1970年10月建立。1986年签署,1987年生效的《欧洲单一文件》,把在外交领域进行政治合作正式列入欧共体条约。为此,部长理事会设立了政治合作秘书处,定期召开成员国外交部长参加的政治合作会议,讨论并决定欧共体对各种国际事务的立场。1993年11月1日马约生效后,政治合作制度被纳入欧洲政治联盟活动范围。
基本建成内部统一大市场
1985年6月欧共体首脑会议批准了建设内部统一大市场的白皮书,1986年2月各成员国正式签署为建成大市场而对《罗马条约》进行修改的《欧洲单一文件》。统一大市场的目标是逐步取消各种非关税壁垒,包括有形障碍(海关关卡、过境手续、卫生检疫标准等)、技术障碍(法规、技术标准)和财政障碍(税别、税率差别),于1993年1月1日起实现商品、人员、资本和劳务自由流通。为此,欧共体委员会于1990年 4 月前提出了实现上述目标的282项指令。截至 1993年12月10日,264项已经理事会批准,尚有18项待批。在必须转化为12国国内法方可在整个联盟生效的219项法律中,已有115项被12国纳入国内法。需转化为成员国国内法的法律,平均已完成87%。1993年1月1日,欧共体宣布其统一大市场基本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行。
欧盟计划1000亿欧元企业贷款以促南欧经济增长
欧洲投资银行(EIB)和欧盟委员会于2013年6月25日正式展开合作,计划形成550亿-1000亿欧元新贷款提供给企业,以推动南欧地区的经济增长。[10]?
欧盟高层非常希望启动希腊、塞浦路斯、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和斯洛文尼亚的经济增长,使这些国家具备还债能力。三年多以前,正是这些国家的高负债引爆了欧元区危机。
欧盟希望通过向企业进一步提供低成本信贷,使之有信心增加招聘和生产,从而让经济增长的车轮再次开始转动,尤其是南欧那些一直为低增长或衰退所困的国家。
欧盟委员会和EIB希望以贷款担保和证券化相结合的办法使用100亿欧元结构性资金。这部分资金来自欧盟2014-2020年长期预算。
EIB和欧盟委员会的联合报告中列举了三个选项,准备对这100亿欧元资金进行杠杆化操作,以便能有更多的资金提供给企业。欧盟领导人将在周四选定一个选项来进一步研究。
三个选择
一位欧盟官员表示,第一种选择是,这笔结构性资金的四分之三将用于提供贷款担保,担保比例介于50%至80%之间。
剩下的四分之一资金将用于担保作为资产担保债券(ABS)出售的企业贷款。ABS的标的贷款将只是那些满足EIB和欧盟执委会标准的新贷款,以保证其质量。
该报告称,通过这种方式,100亿欧元结构性资金的杠杆倍数约为五倍,将带来550-580亿欧元企业贷款。
第二种选择将是为新增和现存的证券化贷款组合提供担保,但只在国家范围内进行。比如,西班牙贷款组合的担保,将由这100亿欧元资金中,按照欧盟长期预算分配给西班牙的比例来负责。
随后,银行必须按照他们出售的新增或现存贷款ABS金额,向企业提供新贷款。报告称这将带来约650亿欧元贷款,杠杆倍数为六倍。
该欧盟官员表示,第二个选择可能更为棘手,因为银行将试图把不良贷款与优质贷款打包销售。EIB分别审核两种贷款需要时间和精力,成本也会提高。
第三种选择中,担保额将不受各国取得的结构性资金比例所限,而是在整个欧盟内综合计算。例如,西班牙贷款的ABS担保可使用100亿欧元额度以内的结构性资金。
报告称,最后一种选择可能带来约1000亿欧元的企业贷款,杠杆倍数为10倍。贷款将惠及约100万家中小企业,后者为欧盟贡献了大部分增长和就业。[2]?
保护权益
欧盟还十分注重同性恋者权益的保护,在欧盟28个成员国内,已有荷兰,比利时,西班牙,瑞典,葡萄牙,丹麦6国承认同性婚姻,另有法国,德国,芬兰,卢森堡,英国,捷克,斯洛文尼亚,匈牙利,奥地利,爱尔兰等10国承认同性伴侣的民事结合。欧盟要求各成员国必须在国内制定禁止歧视同性恋者的法律,新加入的成员国必须在国内制定禁止性倾向歧视的法律后才可考虑加入欧盟。[5]?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课件47张PPT。伏口中心学校 黄超雄 制作2015年12月24日第五章 世界的发展差异第二节 国际经济合作经济全球化活动1、在你日常所见的商品中,有哪些是从国外进 口的品牌?有哪些是中外合资的品牌?售价:10000美元1750美元付给美国
广告商、经销商1500美元付给韩国
汽车零部件厂家3900美元付给
美国生产厂家、
银行与保险公司1750美元付给
日本零件厂商400美元用来购买新加坡生产的零件700美元付给
德国设计师活动2、读下图,完成下列任务经济全球化活动(1). 说一说,美国某汽车公司的汽车生产
与哪些国家有着密切的协作关系?美国某汽车公司与新加坡、
德国、韩国、日本等国有着
密切的协作关系。经济全球化活动(2).图中所表达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该公司的这种汽车生产方式有什么好处?图中表达的基本含义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
产品生产的分工协作越来越显著,各国经济向经济全球化方向发展。这种生产方式的好处:对于美国某汽车公司来说,既可以
充分利用各地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降低生产成本,
又可以提高产品质量;从全球经济发展来看,使世界各地的
经济更加相互依赖,相互融合,带动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经济全球化活动(2).如果你的家乡引进外资发展经济,你认为当地
有哪些优势?可以在哪些方面与外商进行合作?联合国联合国总部大楼读教材 “联合国的由来”,试说明:
联合国产生的时间与背景?
1、时间:1945年10月24日
2、背景:二战后人们渴望找到一个有所作为、能保障战后和平与安全的国际安全体系。 读图式尝试题读“联合国机构图”回答:
1、联合国总部设在何处?
2、联合国有哪些部门?
3、你认为哪一个最重要?
知识小结 联合国
机构安全理事会大会
经济及社会理事会 国际法院秘书处托管理事会总部:纽约秘书长
探究式尝试题 充分发挥想象,并结合平时的观察与已有的知识,
你认为当今联合国的主要职责应是什么?1.维持世界和平;
2.发展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
3.帮助各国共同努力,改善贫困人民的生活,
战胜饥饿、疾病和扫除文盲,并鼓励尊重
彼此的权利和自由;
小结联合国的主要职责1、防止战争,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2、发展国际间的友好关系。
3、开展国际合作,解决国际的经济、 社会、文化和人道主义性质的问题。
重点关注的问题:
1、提高人口素质,改善卫生条件。
2、保护生态环境,反对国际恐怖主义活动,打击毒品犯罪,减轻自然灾害,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困难,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等。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中国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之一,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联合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1945年10月24日,在美国旧金山签订生效的《联合国宪章》,标志着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致力于促进各国在国际法、国际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权及实现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联合国现在共有193个成员国,总部设立在美国纽约。联合国的行政首长是联合国秘书长,
当前由潘基文担任。
联合国的经费由会员国分摊和自愿捐赠。
联合国内的五大常任理事国有:
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和法国
截至2013年5月,联合国共有193个成员国,
包括所有得到国际承认的主权国家。中国是联合国创始成员国之一。
联合国共有六种工作语言,分别为
阿拉伯语、汉语、英语、法语、俄语和西班牙语。
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
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在协调国际经济关系,
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科学、文化的合作与交流方面,
都发挥着相当积极的作用。热点链接 日本作为世界经济大国目前已向联合国提出要进入常任理事国......
对此,你是赞成,还是反对? 世贸组织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1995年1月1日正式开始运作,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莱蒙湖畔。1996年1月1日,它正式取代关贸总协定临时机构。世贸组织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国际组织,在调解成员争端方面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它的前身是1947年订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与关贸总协定相比,世贸组织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知识产权贸易,而关贸总协定只适用于商品货物贸易。世贸组织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起,并称为当今世界经济体制的“三大支柱”。目前,世贸组织的贸易量已占世界贸易的95%以上。现任总干事是欧盟前贸易委员帕斯卡尔·拉米 (法国人),2005年9月任职。
????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7月11日,世贸组织总理事会会议决定接纳中国为该组织的观察员,并于2001年12月11日加入该组织。
????世贸组织成员分四类:发达成员、发展中成员、转轨经济体成员和最不发达成员。2006年11月7日世界贸易组织关于接纳越南加入该组织的工作全部完成,11月28日,越南国会批准关于越南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议定书。在这项议定书获得批准30天后,越南将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第150个成员。世贸组织总部瑞士首都 日内瓦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于1894年6月23日在巴黎举行的有49个体育组织和12个国家的79名代表参加的国际体育大会上成立。总部设在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是一个非政府性、非盈利性和永久性的国际体育组织。它是领导奥林匹克运动和决定有关奥林匹克运动问题的最高权力机关。国际奥委会与其成员国或地区,以及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相互承认。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鼓励组织和发展体育运动和体育竞赛;在奥林匹克思想指导下,鼓舞和领导体育运动,从而促进和加强各国运动员之间的友谊;保证按期举办奥运会。国际奥委会对每4年举办一次的奥运会拥有一切权力。从1924年开始又单独举行冬季奥运会,也是4年一次。
国际奥委会宗旨是: 国际奥委会是依照奥林匹克宪章领导奥林匹克运动的。宪章包括73项规则及其实施细目。国际奥委会是奥运会及其五环会徽的专管机构。国际奥委会全体会议的任务之一,是选定每届奥运会的主办城市。根据国际奥委会的规定,主席不参加申办奥运会的投票。由奥委会全体会议选出国际奥委会主席,任期8年。主席任期的延长期限只有4年。全体会议还要选出任期4年的4名副主席和6名委员,由他们与主席一起组成执行委员会。法语和英语是国际奥委会的两种官方工作语言,它还有另外四种工作语言:德语、西班牙语、俄语和阿拉伯语。 国际奥委会委员是由奥委会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的,委员数目并不是固定的。国际奥委会全体会议的职能就像议会一样,它每年举行一次会议。国际奥委会委员是国际奥委会驻在委员所在国的使节,而不是委员所在国驻国际奥委会的代表。一个国家只能出一名奥委会委员,对于那些已组织过一次以上奥运会(冬季奥运会或夏委奥运会)的国家则不在此列,这样的国家可以出两名委员。本届奥委会(1993年),共有委员91人,按洲际分布是:欧洲38人,非洲16人、拉丁美洲16人、亚洲14人、大洋洲4人、北美洲3人。在奥委会委员中,除了那些在1966年以前自行选出的委员,以及那些作为终身委员的人士之外,凡年龄到了75岁的委员,就将成为名誉委员。截止1993年有终身委员12位。 截止1998年3月,国际奥委会共拥有198个成员国或地区。1993年6月20日国际奥委会执委会决定暂时承认马其顿为其成员。同年9月,巴勒斯坦被接受为临时委员。1993年9月,布隆迪、佛得角、科摩罗群岛、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多米尼加等被接纳为新成员。1994年6月,瑙鲁加入国际奥委会。1995年7月,柬埔寨、几内亚比绍加入国际奥委会。成员国: 1924年中国奥委会获得国际奥委会的承认。1979年10月,国际奥委会执委会名古屋会议通过决议,11月26日起正式恢复对中国奥委会的承认,确认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为中国全国性委员会,设在台北的奥委会以“中国台北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名称留在国际奥委会内。目前,在国际奥委会中,中国奥委会和中国台北奥委会各有一名委员。 与中国关系: 1997年7月3日,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香港将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参加奥运会。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为第十一届亚运会设计的工程获得了国际奥委会颁发的“1992年体育建筑奖”。“1992年体育建筑奖”是国际奥委会首次设立并颁发的专项奖。奖牌为透明三角状水晶体。上方是五环标志。正面、背面各有一组运动人体雕像。底座上刻有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的签名。
红十字会?坐落在瑞士日内瓦的国际红十字会总部在瑞士苏黎世某处的苍松翠柏间,耸立着一座白色的大理石纪念碑,碑上正面的浮雕是一位白衣战士,他正跪下给一个濒于死亡的伤兵喂水;碑的背面刻着几行字:琼·亨利·杜南,1828—1910,红十字会创始人。 红十字会?国际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联合会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ed Cross and Red Crescent Societies) 是独立的非政府的人道主义团体。它是各国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的国际性联合组织。总部设在日内瓦。 ????1863年,亨利·杜南创建了红十字组织后,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各国相继成立了红十字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银行家、美国红十字会战时委员会主席亨利·戴维逊倡议建立各国红十字会的国际联合会,在国际范围内组织和协调卫生救护活动。
红十字会? ????国际红十字会成立于1864年,是国际性人道主义救助团体,至今已有140多年历史,世界上有175个国家入会,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国际红十字组织与联合国、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并列称为三大国际... 中国于1919年7月8日加入该组织。 1864年8月,红十字
会在日内瓦再次举行会议,
签署了第一个《改善战地
武装部队伤者病者境遇之日内瓦公约》,即红十字会公约。从此,红十字会正式得到国际公约的承认和保护。由于宗教和历史等原因,一些伊斯兰国家类似的组织采用红新月或红狮和太阳作为标志。 红十字会? 高举人道主义旗帜;为了保护生命;红十字会是人道主义的桥梁;红十字会------危急时刻的救生索;参与和奉献;以仁爱致和平;捐献血液,拯救生命;保护儿童生命;保护人类生命、人类尊严和人道的力量等。 红十字会口号: ?世界贸
易组织
国 际奥
委会
红十字
会知识小结其他国际组织欧洲联盟(EU)非洲统一组织(OAU)美洲国家组织(OAS)东南亚国家联盟(ASAN)阿拉伯国家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简称东盟(ASEAN)。成员国有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文莱、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
其前身是马来亚(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
1967年8月7-8日,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
总部设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伊斯兰会议组织英联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英语: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简称:IMF)是根据1944年7月在布雷顿森林会议签订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于1945年12月27日在华盛顿成立的。与世界银行同时成立、并列为世界两大金融机构之一,其职责是监察货币汇率和各国贸易情况,提供技术和资金协助,确保全球金融制度运作正常。其总部设在华盛顿。我们常听到的“特别提款权”就是该组织于1969年创设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15年4月6日早间发布了一份官方公报,在公报中,IMF主席拉加德确认,希腊方面已经同意在2015年4月9日如期偿还其应偿付的的IMF到期借款。
2015年10月1日,中国首次开始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报其外汇储备。
中文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外文名: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简称:IMF 成立时间:1945年12月27日; 总部:美国华盛顿 ; 主席:拉加德。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总部所在地: 新加坡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Economic?Cooperation,简称APEC)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
截至2014年9月,亚太经合组织共有21个正式成员和三个观察员。
1989年11月5日至7日,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会议的成立。1993年6月改名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日月如梭,转眼间30年过去了……
假如,你是以下人员,你准备如何在岗位上作出应有的贡献。
A、联合国秘书长
B、WTO总干事
C、国际奥委会主席
D 、红十字会负责人角色模拟实践式尝试题 上网搜集材料,写一篇介绍某一国际组织的文章,题目自拟。
再见愿世界和平,
人民安康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