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诫子书
诸葛亮
走近作者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国政治家、军事家。
早年隐居陇亩,后辅助刘备联孙抗曹,在赤壁打败曹操,取得荆州,西取益州,建立蜀汉,拜为丞相。诸葛亮雄韬伟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善于治国,备受后世尊崇;民间推其为“智慧化身”,以“智圣”誉之。
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诫”是“告诫、劝勉”的意思。
“子”在文中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即书信,是古代一种应用性文体。
以“诫子书”为题,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简洁明了。
诫 子 书
文题解读
自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读出感情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dàn bó)/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yí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suì) /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自读课文
(1)自由练习朗读,读得顺畅。
(2)小组互读,揣摩语气,读出韵味。
用担忧的语气读,要读出不能陪伴孩子成长的无奈。
用劝诫的语气读,语气语调要表现父亲的冷静与智慧。
用期望的语气读,语气要热切,热切中有期盼,期盼中有警示。
(3)个人展示朗读。
◆文言句式
倒装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宾语前置,即“以静修身,以俭养德”)
研读探究
文中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夫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研读探究
请你用一个字概括文章的内容?
静
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1.“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研读探究
链接材料
诸葛亮所处年代厚葬之风盛行,对此他深感不满。在弥留之际,诸葛亮嘱咐后人:
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生不奢侈,死不厚葬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兰溪诸葛后裔。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说明了静有什么作用?
立志
研读探究
诸葛亮的志向是什么呢?
出山以后:
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出师表》
隐居隆中: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淡泊不是厌弃世俗,宁静也不是慵懒无为。由淡泊名利到鞠躬尽瘁,我们可见诸葛亮的拳拳爱国之心。
3.作者认为“静”与“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要想有才干必须通过学习,而求学的过程之中又必须有“静”心。
治 学
4.淫慢、险躁指的是什么?作者运用了什么方式说明?
指的是人需要保持静心。如果一个人“淫慢”“险躁”,无静心,无恒心,则无法达到静。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修 身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句话有什么含义,作者是从什么角度阐述的?
这句话的含义是年华易逝,流年似水,如果不珍惜时光,必将碌碌无为,老大徒伤悲,到那时就悔之晚矣。作者从反面阐述,劝诫儿子。
惜 时
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
归纳拓展
主旨
作者概括了自己做人治学的经验,劝勉儿子勤学立志,表达了自己对后代寄予志存高远的厚望。
诵读成诵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弛, (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