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大学之道》课件(共30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2《大学之道》课件(共30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16 16:22: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大学之道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大学》是一本书?
儒家基本经典之一。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原为《礼记》中的一篇。到了唐代,韩愈、李翱从维护儒家的所谓“道统”出发,十分推崇《大学》、《中庸》这两篇文章,把它和《论语》、《孟子》相提并论。到了宋代,程颢、程颐更是竭力推崇这两篇文章,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
《大学》介绍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两千余字,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
《礼 记》
作者 (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
又称 ,和 、 并称“三礼”。《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46篇,其主要内容:一是介绍先秦的礼制条文,二是阐述了周礼的意义。此外,个别篇目对《礼仪》进行了解释说明。《礼记》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行教养,对社会和谐建设起着重要的影响。
戴圣
《小戴礼记》
《周礼》
《礼仪》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夏禹后代,姒姓,曾氏,名参 ,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曾子主张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著写了《大学》、《曾子十篇》等作品。
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了解曾子
曾子杀猪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耳。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遂烹彘也。
大家就用“曾子杀猪教子”来表示人应该言而有信,诚信待人,尤其是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说到做到,给孩子树立诚信的榜样;父母是孩子的对待这个世界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子女将来的成长起很大的作用,所以作为家长在孩子面前要处处以身作则,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
理解标题
题目为什么叫“大学之道”?大学与小学有什么不同?
1.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理解标题
2.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理解标题
“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 开篇的第一句。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后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 、 、
合称为“四书”。
《大学》
《论语》
《孟子》
《中庸》
“大学之道”指的是: 、 、
、 的根本原则。
穷理
正心
修身
治人
理解标题

文本探究
明德
新民
至善
美好的德行
使天下人去旧更新
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1.大学之道(宗旨)是什么?
“三纲”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还是层层递进的?
【答案】①“三纲”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②“明明德”,就是要彰显人性中美好的品德,这是儒家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的根本要求。“亲民”,有一种解释就是要使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强调只有不断革新,永不停滞地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使人性中美好的品德得以弘扬。“止于至善”,就是要使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告诉人们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③这三者之间是一个循序渐进、有始有终的过程。
【探究】
1.本文第一段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答案】①第一段将三纲领依次展开之后,紧接着用一连串的逻辑推理,论述了“知止”,也就是说明了明确目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②“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在思想道德修养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但殊途同归,他们最终的目标应是“止于至善”。③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成为随波逐流的过客,碌碌无为,虚度此生。
本文第一段阐明“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从“知止”到“能得”,“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这告诉人们要明白每件事物都有本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活动:问题探究
1. 概括内容及作用。
提出“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现“三纲”指出了具体的方法。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探究事物原理
获得知识
使心意诚实
端正内心
修养自身
整治家庭
治理国家
使天下归于太平
2.欲明明德于天下,应该怎么做呢?
八目具体阐述
“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从实践中求知,然后明白事物。
“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
“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公正诚明,无所偏倚,不动摇心志。
“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了解事物,获得“真知。能辨明是非善恶。
“齐家”:是善于理处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
“修身”: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它处在“八条目”的中枢地位。
“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布施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
八目具体阐述
深入研讨
“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
“修身”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
“格物致知”就是要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
“八目”之间的关系如何?其核心是什么?
“八目”是逐一递进的关系,其核心是“修身”
第一步:格物、致知,是“知”的功夫;
第二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的功夫;
第三步: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用”的功夫
【理解2】
【明确】
八目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是“核心”
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使之成为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


明明德
亲 民
止于至善
格物、致知
“三纲”
“八目”
诚意、正心
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
(修)
(知)
(用)
宗旨
步骤
总结
【明确】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三纲八目是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是领略儒学经典的奥义所在。


本文阐述了什么道理?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作用?
【答案】道理:①本文阐述的是“修己以安百姓”的道理,将“大学之道”阐述得非常透彻。
②意义和作用:本文深刻地体现了儒家学派“内圣外王”的思想,打通了个人与社会、道德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带有强烈的道德理想主义色彩。这一思想经宋明理学的大力提倡,对以后的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大学校训中的《大学》格言
河南大学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Add your title
厦门大学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Add your title
东南大学
止于至善
香港大学
明德格物
河南理工大学
明德任责

艺术感悟
【理解3】
本文的论证特点:
【明确】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2.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课堂小结
《大学之道》通过“三纲”明确了为人修身的根本宗旨,并以“修身”为核心,指出具体步骤。进一步指出修身的步骤,即“八目”。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宽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请记住:文化修养是一个人无形的名片,它虽然不能装进口袋里,却能够展现在脸庞上,流淌在语言间,体现在行动中。你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无不透露出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雅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