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单元
课题:古诗三首
内容分析: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作者从不同角度欣赏能体会到不同美。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语言运用:背诵课文,并默写《题西林壁》《雪梅》。 思维能力: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从不同角度欣赏能体会到不同美。 审美创造: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从不同角度欣赏能体会到不同美。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活动流程:任务二 古韵今风·洞察世界万象 环节一:理解词义,指导朗读。 环节二:品读诗句,感受诗人独特观察视角。 环节三:环节三:拓展延伸,深入理解蕴含的哲理。 情境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练,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 (板书课题)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理解词义,指导朗读。
1.理解词义(可以多种形式,借助语境,引导学生理解词义) (1)题西林壁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今江西庐山脚下。 缘:因为。 (2)雪梅 降:服输。 骚人:诗人。 阁:同搁,放下。 评章:评议。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逊:不及,比不上。 2.朗读指导 自由诵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注意本诗的停顿节奏。 (1)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2)雪梅 宋代: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根据图片理解生字及词语 放声朗读,注意节奏。
活动意图: 初读课文、 理解词语的意思,对课文诗意整体进行把握,有节奏的朗读课文。
环节二:品读诗句,感受诗人独特观察视角。
学习《题西林壁》 1.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 自主诵读古诗,结合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 (2) 小组内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 (3) 小组推选代表在班内交流分享 预设: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2.读课文,想一想:从这两句诗看,作者都站在哪些角度看庐山呢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小组之间合作交流。 (3)小组代表汇报。 预设: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 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 庐山是南北走向,所以横看就是从东西侧看:侧面看,从山的南端或北端看。 “横”“侧”“远”“近”“高”“低”,说明诗人在庐山看时,每到一个地方都在仔细地观察、欣赏,但由于观察的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为下文的说理做好了铺垫。 3.为何诗人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小组交流,然后分享。 预设: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貌。 4.讨论:“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 前后桌交流,选代表发言。 我们下象棋,自己下的时候,走错了也不知道,在旁边的人却一目了然,这叫做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5.思考:诗中蕴含着怎样的道理? 学生交流,分享答案 ,教师指导。 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结果也不相同。 6.概括诗歌的主题 这首诗中,诗人抓住了庐山的姿态谈感受,赞美了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于写景中寄寓一定的哲理。 二、学习《雪梅》 (一)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2)小组之间合作交流。 (3)小组代表汇报。 预设: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以评议梅与雪的高下,只得搁笔好好思量。 诗的前两句:雪、梅都成了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象征。但在诗人卢梅坡的笔下,二者却为争春发生了“磨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这种拟人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难怪诗人无法判个高低。 1.请说说“梅雪争春未肯降”中“争”字的妙处。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二者为争春发生了“磨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的情态。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 2.赏析诗中“费”字的妙处。 “费”指煞费心思。这是指诗人要评价梅雪谁是报春使者,也需要放下手中笔,好好地权衡一番。 3.思考: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 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 (二)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 自主诵读古诗,结合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 (2) 小组内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 (3) 小组推选代表在班内交流分享 预设: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诗的后两句: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读完全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1.赏析“逊”字的妙处。 “逊”,逊色、差一点。作者从颜色角度来写,梅不如雪那样洁白。“三分”以实写虚,是“少许”的意思。这是梅的短处,恰是雪的长处。 2.赏析:“输”字的妙处。 “输”,这里指“差”。这句作者从气味角度来写,雪当然不具备梅花的香味。这是雪的短处,恰是梅的长处。 (三)概括诗歌的主题 《雪梅》通过把梅花和雪花进行对比,告诉了人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三)阅读《暮江吟》《题西林壁》《梅雪》说一说三首诗的异同。 学生交流、讨论,选出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相同点:三首诗描写的都是自然景物,诗人在细致观察后,借助自然景物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每首诗前两句以写景为主,后两句以抒情或说理为主。 诗名不同点写法所写景物情感 《暮江吟》借物抒情唐江水 露珠 弯月 喜爱 赞美《题西林壁》借物喻理庐山赞美 启智 《雪梅》借物喻理梅 雪情趣 理趣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些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交流一下读后的感受。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随机点评。 学生1:我和爸爸都是棋迷,我俩经常一起下棋。一次下棋,我没走几步,爸爸就摆出一个“挂角马”的阵法,笑眯眯地看着我,只等一招制胜。可我只顾着算自己的步数,不顾全局,结果被 “将死”了!爸爸意味深长地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啊!” : 学生2:昨天,我和好朋友打羽毛球,成绩不相上下。他扣球比我有力气,但我动作比他灵活。这真是“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学生3:我们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常常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对与错,如果我们能站在对方的立场,全面地考虑问题,就会发现自己也有错误。所以,我们要学会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 学生4:我们在看足球比赛时,有时会看到球员错过了在观众看来十分可惜的机会,那是因为他们的视野受到了限制,“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全班交流。 小组合作交流。 学生汇报感受。 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小组交流。 小组交流合作 。 学生汇报感受。
活动意图: 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感受诗人独特观察视角。
环节三:拓展延伸,深入理解蕴含的哲理。
雪梅(其二) 卢钺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译文】 只有梅花没有雪花的话,看起来没有什么精神气质。如果下雪了却没有诗文相和,也会非常俗气。在冬天的傍晚夕阳西下时写好了诗,刚好天空又下起了雪。再看梅花雪花争相绽放,像春天一样艳丽多姿,生气蓬勃。 【赏析】 在《雪梅(其二)》这首诗中,卢钺巧妙地运用了梅、雪、诗三个元素,不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脱俗的自然画卷,更在其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首先,从梅与雪的关系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一种相互映衬、相互成就的美。梅花在雪的映衬下更显其傲骨与神韵,而雪也因梅花的点缀而更加生动。这正如人生中的许多事物,往往需要相互依存、相互支持,才能共同展现出更加美好的一面。 其次,诗人在诗中提到“有雪无诗俗了人”,这暗示了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雪是自然的馈赠,而诗则是人类文化的结晶。当自然之美与人类文化相结合时,才能产生出更加深远的意义和价值。这也启示我们,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要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再者,“日暮诗成天又雪”一句,不仅表现了诗人创作时的灵感迸发和天时地利的巧合,更寓意着人生中的许多美好事物往往是在不经意间悄然降临的。这提醒我们要珍惜每一个瞬间,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最后,“与梅并作十分春”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梅花与雪花共同构成了春天般的美丽景象,这启示我们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态,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朗读诗句。 交流、汤轮。 分享感悟。
活动意图: 通过拓展延伸,感受诗人笔下“梅”所赋予的含义。
课堂总结: 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别的花都 是春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 精神品质。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首。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
作业布置: 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看 成岭 写景 侧看 成峰 变化莫测 远近高低 不同 赞美庐山奇景 不识 真面目 明理 寄意深远 只缘 此山中 雪梅 梅雪争春 起因 难分高下 搁笔评章 雪与梅相得益彰 梅逊雪三分白 结果 各有所长 雪输梅一段香
评价量表(或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评价等级优良中字词掌握1. 能否掌握并应用多种识字方法。2.能否正确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义。 3. 能否在语境中准确运用所学词义。朗读指导1. 能否按照指导正确停顿,读出诗句的节奏感。 2. 能否在朗读中表达出诗句的情感和意境。品读诗句能否准确分析诗中关键字的妙处(如“争”、“逊”等)。 2. 能否理解并阐述诗中蕴含的道理或哲理。 主题概括1. 能否准确概括两首诗的主题思想。 2. 能否比较三首诗的异同,并说明理由。 联系生活1. 能否将诗句中的哲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举出具体例子。 2. 能否从诗句中获得启示,并表达个人感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0张PPT)
古诗三首
(部编版)四年级
上
www.21cnjy.com
第7课时
一
素养目标
目录
学习活动
二
课后作业
三
板书设计
四
素养评价
五
一
素养目标
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认识“缘、降、骚、逊、输”5个生字和会写“题、侧、峰”等11个生字,“降”1个多音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从不同角度欣赏能体会到不同美。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二
学习活动
活动流程
任务二 古韵今风·洞察世界万象
环节一:理解词义,指导朗读。
环节二:品读诗句,感受诗人独特观察视角。
环节三:环节三:拓展延伸,深入理解蕴含的哲理。
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
理解词意
环节一:理解词义,指导朗读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今江西庐山脚下。
题西林壁
理解词意
环节一:理解词义,指导朗读
降:服输。
雪梅
骚人:诗人。
阁:同搁,放下。
逊:不及,比不上。
评章:评议。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朗读指导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朗读时,要注意诗句中的停顿!
雪梅
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学习《题西林壁》
环节二:品读诗句,感受诗人独特观察视角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环节二:品读诗句,感受诗人独特观察视角
读课文,想一想:从这两句诗看,作者都站在哪些角度看庐山呢
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
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
庐山是南北走向,所以横看就是从东西侧看:侧面看,从山的南端或北端看。
环节二:品读诗句,感受诗人独特观察视角
“横”“侧”“远”“近”“高”“低”,说明诗人在庐山看时,每到一个地方都在仔细地观察、欣赏,但由于观察的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为下文的说理做好了铺垫。
环节二:品读诗句,感受诗人独特观察视角
为何诗人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貌。
环节二:品读诗句,感受诗人独特观察视角
讨论:“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
我们下象棋,自己下的时候,走错了也不知道,在旁边的人却一目了然,这叫做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环节二:品读诗句,感受诗人独特观察视角
思考:诗中蕴含着怎样的道理?
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结果也不相同。
环节二:品读诗句,感受诗人独特观察视角
概括诗歌的主题
这首诗中,诗人抓住了庐山的姿态谈感受,赞美了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于写景中寄寓一定的哲理。
学习《雪梅》
环节二:品读诗句,感受诗人独特观察视角
(一)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以评议梅与雪的高下,只得搁笔好好思量。
环节二:品读诗句,感受诗人独特观察视角
(一)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诗的前两句:雪、梅都成了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象征。但在诗人卢梅坡的笔下,二者却为争春发生了“磨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这种拟人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难怪诗人无法判个高低。
环节二:品读诗句,感受诗人独特观察视角
请说说“梅雪争春未肯降”中“争”字的妙处。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二者为争春发生了“磨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的情态。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
环节二:品读诗句,感受诗人独特观察视角
拓展阅读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环节二:品读诗句,感受诗人独特观察视角
赏析诗中“费”字的妙处。
“费”指煞费心思。这是指诗人要评价梅雪谁是报春使者,也需要放下手中笔,好好地权衡一番。
环节二:品读诗句,感受诗人独特观察视角
思考: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
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
环节二:品读诗句,感受诗人独特观察视角
(二)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环节二:品读诗句,感受诗人独特观察视角
诗的后两句: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读完全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环节二:品读诗句,感受诗人独特观察视角
赏析“逊”字的妙处。
“逊”,逊色、差一点。作者从颜色角度来写,梅不如雪那样洁白。“三分”以实写虚,是“少许”的意思。这是梅的短处,恰是雪的长处。
环节三:品读诗句,感受诗人独特观察视角
赏析:“输”字的妙处。
“输”,这里指“差”。这句作者从气味角度来写,雪当然不具备梅花的香味。这是雪的短处,恰是梅的长处。
环节二:品读诗句,感受诗人独特观察视角
概括诗歌的主题
《雪梅》通过把梅花和雪花进行对比,告诉了人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环节二:品读诗句,共绘江景,体悟诗人情感
阅读《暮江吟》《题西林壁》《梅雪》说一说三首诗的异同。
相同点:三首诗描写的都是自然景物,诗人在细致观察后,借助自然景物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每首诗前两句以写景为主,后两句以抒情或说理为主。
环节二:品读诗句,感受诗人独特观察视角
阅读《暮江吟》《题西林壁》《梅雪》说一说三首诗的异同。
诗名不同点 写法 所写景物 情感
《暮江吟》 借物抒情唐 江水 露珠 弯月 喜爱赞美
《题西林壁》 借物喻理 庐山 赞美启智
《雪梅》 借物喻理 梅雪 情趣 理趣
环节二:品读诗句,感受诗人独特观察视角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些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交流一下读后的感受。
我和爸爸都是棋迷,我俩经常一起下棋。一次下棋,我没走几步,爸爸就摆出一个“挂角马”的阵法,笑眯眯地看着我,只等一招制胜。可我只顾着算自己的步数,不顾全局,结果被 “将死”了!爸爸意味深长地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啊!”
环节二:品读诗句,感受诗人独特观察视角
昨天,我和好朋友打羽毛球,成绩不相上下。他扣球比我有力气,但我动作比他灵活。这真是“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我们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常常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对与错,如果我们能站在对方的立场,全面地考虑问题,就会发现自己也有错误。所以,我们要学会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
环节二:品读诗句,感受诗人独特观察视角
我们在看足球比赛时,有时会看到球员错过了在观众看来十分可惜的机会,那是因为他们的视野受到了限制,“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环节三:拓展延伸,深入理解蕴含的哲理。
雪梅(其二)
卢钺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环节三:拓展延伸,深入理解蕴含的哲理。
【译文】
只有梅花没有雪花的话,看起来没有什么精神气质。如果下雪了却没有诗文相和,也会非常俗气。在冬天的傍晚夕阳西下时写好了诗,刚好天空又下起了雪。再看梅花雪花争相绽放,像春天一样艳丽多姿,生气蓬勃。
环节三:拓展延伸,深入理解蕴含的哲理。
【赏析】
在《雪梅(其二)》这首诗中,卢钺巧妙地运用了梅、雪、诗三个元素,不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脱俗的自然画卷,更在其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环节三:拓展延伸,深入理解蕴含的哲理。
【赏析】
首先,从梅与雪的关系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一种相互映衬、相互成就的美。梅花在雪的映衬下更显其傲骨与神韵,而雪也因梅花的点缀而更加生动。这正如人生中的许多事物,往往需要相互依存、相互支持,才能共同展现出更加美好的一面。
环节三:拓展延伸,深入理解蕴含的哲理。
【赏析】
其次,诗人在诗中提到“有雪无诗俗了人”,这暗示了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雪是自然的馈赠,而诗则是人类文化的结晶。当自然之美与人类文化相结合时,才能产生出更加深远的意义和价值。这也启示我们,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要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再者,“日暮诗成天又雪”一句,不仅表现了诗人创作时的灵感迸发和天时地利的巧合,更寓意着人生中的许多美好事物往往是在不经意间悄然降临的。这提醒我们要珍惜每一个瞬间,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环节三:拓展延伸,深入理解蕴含的哲理。
【赏析】
最后,“与梅并作十分春”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梅花与雪花共同构成了春天般的美丽景象,这启示我们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态,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三
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
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四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看 成岭
写景 侧看 成峰 变化莫测
远近高低 不同
赞美庐山奇景
不识 真面目
明理 寄意深远
只缘 此山中
板书设计
雪梅
梅雪争春
起因 难分高下
搁笔评章 雪与梅相得益彰
梅逊雪三分白
结果 各有所长
雪输梅一段香
板书设计
五
素养评价
素养评价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评价等级 优 良 中
字词掌握 1. 能否掌握并应用多种识字方法。 2.能否正确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义。 3. 能否在语境中准确运用所学词义。
朗读指导 1. 能否按照指导正确停顿,读出诗句的节奏感。 2. 能否在朗读中表达出诗句的情感和意境。
品读诗句 1.能否准确分析诗中关键字的妙处(如“争”、“逊”等)。 2. 能否理解并阐述诗中蕴含的道理或哲理。
主题概括 1. 能否准确概括两首诗的主题思想。 2. 能否比较三首诗的异同,并说明理由。
联系生活 1. 能否将诗句中的哲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举出具体例子。 2. 能否从诗句中获得启示,并表达个人感受。
课程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