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统编版四上第三单元 第7课时 9.古诗三首 教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统编版四上第三单元 第7课时 9.古诗三首 教案+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16 17:40:0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单元
课题:古诗三首
内容分析: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作者从不同角度欣赏能体会到不同美。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语言运用:背诵课文,并默写《题西林壁》《雪梅》。 思维能力: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从不同角度欣赏能体会到不同美。 审美创造: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从不同角度欣赏能体会到不同美。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活动流程:任务二 古韵今风·洞察世界万象 环节一:理解词义,指导朗读。 环节二:品读诗句,感受诗人独特观察视角。 环节三:环节三:拓展延伸,深入理解蕴含的哲理。 情境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练,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  (板书课题)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理解词义,指导朗读。
1.理解词义(可以多种形式,借助语境,引导学生理解词义) (1)题西林壁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今江西庐山脚下。 缘:因为。 (2)雪梅 降:服输。 骚人:诗人。 阁:同搁,放下。 评章:评议。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逊:不及,比不上。 2.朗读指导 自由诵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注意本诗的停顿节奏。 (1)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2)雪梅 宋代: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根据图片理解生字及词语 放声朗读,注意节奏。
活动意图: 初读课文、 理解词语的意思,对课文诗意整体进行把握,有节奏的朗读课文。
环节二:品读诗句,感受诗人独特观察视角。
学习《题西林壁》 1.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 自主诵读古诗,结合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 (2) 小组内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 (3) 小组推选代表在班内交流分享 预设: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2.读课文,想一想:从这两句诗看,作者都站在哪些角度看庐山呢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小组之间合作交流。 (3)小组代表汇报。 预设: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 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 庐山是南北走向,所以横看就是从东西侧看:侧面看,从山的南端或北端看。 “横”“侧”“远”“近”“高”“低”,说明诗人在庐山看时,每到一个地方都在仔细地观察、欣赏,但由于观察的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为下文的说理做好了铺垫。 3.为何诗人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小组交流,然后分享。 预设: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貌。 4.讨论:“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 前后桌交流,选代表发言。 我们下象棋,自己下的时候,走错了也不知道,在旁边的人却一目了然,这叫做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5.思考:诗中蕴含着怎样的道理? 学生交流,分享答案 ,教师指导。 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结果也不相同。 6.概括诗歌的主题 这首诗中,诗人抓住了庐山的姿态谈感受,赞美了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于写景中寄寓一定的哲理。 二、学习《雪梅》 (一)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2)小组之间合作交流。 (3)小组代表汇报。 预设: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以评议梅与雪的高下,只得搁笔好好思量。 诗的前两句:雪、梅都成了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象征。但在诗人卢梅坡的笔下,二者却为争春发生了“磨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这种拟人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难怪诗人无法判个高低。 1.请说说“梅雪争春未肯降”中“争”字的妙处。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二者为争春发生了“磨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的情态。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 2.赏析诗中“费”字的妙处。 “费”指煞费心思。这是指诗人要评价梅雪谁是报春使者,也需要放下手中笔,好好地权衡一番。 3.思考: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 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 (二)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 自主诵读古诗,结合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 (2) 小组内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 (3) 小组推选代表在班内交流分享 预设: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诗的后两句: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读完全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1.赏析“逊”字的妙处。 “逊”,逊色、差一点。作者从颜色角度来写,梅不如雪那样洁白。“三分”以实写虚,是“少许”的意思。这是梅的短处,恰是雪的长处。 2.赏析:“输”字的妙处。 “输”,这里指“差”。这句作者从气味角度来写,雪当然不具备梅花的香味。这是雪的短处,恰是梅的长处。 (三)概括诗歌的主题 《雪梅》通过把梅花和雪花进行对比,告诉了人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三)阅读《暮江吟》《题西林壁》《梅雪》说一说三首诗的异同。 学生交流、讨论,选出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相同点:三首诗描写的都是自然景物,诗人在细致观察后,借助自然景物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每首诗前两句以写景为主,后两句以抒情或说理为主。 诗名不同点写法所写景物情感 《暮江吟》借物抒情唐江水 露珠 弯月 喜爱 赞美《题西林壁》借物喻理庐山赞美 启智 《雪梅》借物喻理梅 雪情趣 理趣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些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交流一下读后的感受。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随机点评。 学生1:我和爸爸都是棋迷,我俩经常一起下棋。一次下棋,我没走几步,爸爸就摆出一个“挂角马”的阵法,笑眯眯地看着我,只等一招制胜。可我只顾着算自己的步数,不顾全局,结果被 “将死”了!爸爸意味深长地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啊!” : 学生2:昨天,我和好朋友打羽毛球,成绩不相上下。他扣球比我有力气,但我动作比他灵活。这真是“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学生3:我们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常常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对与错,如果我们能站在对方的立场,全面地考虑问题,就会发现自己也有错误。所以,我们要学会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 学生4:我们在看足球比赛时,有时会看到球员错过了在观众看来十分可惜的机会,那是因为他们的视野受到了限制,“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全班交流。 小组合作交流。 学生汇报感受。 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小组交流。 小组交流合作 。 学生汇报感受。
活动意图: 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感受诗人独特观察视角。
环节三:拓展延伸,深入理解蕴含的哲理。
雪梅(其二) 卢钺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译文】 只有梅花没有雪花的话,看起来没有什么精神气质。如果下雪了却没有诗文相和,也会非常俗气。在冬天的傍晚夕阳西下时写好了诗,刚好天空又下起了雪。再看梅花雪花争相绽放,像春天一样艳丽多姿,生气蓬勃。 【赏析】 在《雪梅(其二)》这首诗中,卢钺巧妙地运用了梅、雪、诗三个元素,不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脱俗的自然画卷,更在其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首先,从梅与雪的关系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一种相互映衬、相互成就的美。梅花在雪的映衬下更显其傲骨与神韵,而雪也因梅花的点缀而更加生动。这正如人生中的许多事物,往往需要相互依存、相互支持,才能共同展现出更加美好的一面。 其次,诗人在诗中提到“有雪无诗俗了人”,这暗示了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雪是自然的馈赠,而诗则是人类文化的结晶。当自然之美与人类文化相结合时,才能产生出更加深远的意义和价值。这也启示我们,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要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再者,“日暮诗成天又雪”一句,不仅表现了诗人创作时的灵感迸发和天时地利的巧合,更寓意着人生中的许多美好事物往往是在不经意间悄然降临的。这提醒我们要珍惜每一个瞬间,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最后,“与梅并作十分春”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梅花与雪花共同构成了春天般的美丽景象,这启示我们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态,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朗读诗句。 交流、汤轮。 分享感悟。
活动意图: 通过拓展延伸,感受诗人笔下“梅”所赋予的含义。
课堂总结: 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别的花都 是春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 精神品质。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首。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
作业布置: 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看 成岭 写景 侧看 成峰 变化莫测 远近高低 不同 赞美庐山奇景 不识 真面目 明理 寄意深远 只缘 此山中 雪梅 梅雪争春 起因 难分高下 搁笔评章 雪与梅相得益彰 梅逊雪三分白 结果 各有所长 雪输梅一段香
评价量表(或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评价等级优良中字词掌握1. 能否掌握并应用多种识字方法。2.能否正确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义。 3. 能否在语境中准确运用所学词义。朗读指导1. 能否按照指导正确停顿,读出诗句的节奏感。 2. 能否在朗读中表达出诗句的情感和意境。品读诗句能否准确分析诗中关键字的妙处(如“争”、“逊”等)。 2. 能否理解并阐述诗中蕴含的道理或哲理。 主题概括1. 能否准确概括两首诗的主题思想。 2. 能否比较三首诗的异同,并说明理由。 联系生活1. 能否将诗句中的哲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举出具体例子。 2. 能否从诗句中获得启示,并表达个人感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0张PPT)
古诗三首
(部编版)四年级

www.21cnjy.com
第7课时

素养目标
目录
学习活动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素养评价


素养目标
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认识“缘、降、骚、逊、输”5个生字和会写“题、侧、峰”等11个生字,“降”1个多音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从不同角度欣赏能体会到不同美。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学习活动
活动流程
任务二 古韵今风·洞察世界万象
环节一:理解词义,指导朗读。
环节二:品读诗句,感受诗人独特观察视角。
环节三:环节三:拓展延伸,深入理解蕴含的哲理。
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
理解词意
环节一:理解词义,指导朗读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今江西庐山脚下。
题西林壁
理解词意
环节一:理解词义,指导朗读
降:服输。
雪梅
骚人:诗人。
阁:同搁,放下。
逊:不及,比不上。
评章:评议。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朗读指导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朗读时,要注意诗句中的停顿!
雪梅
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学习《题西林壁》
环节二:品读诗句,感受诗人独特观察视角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环节二:品读诗句,感受诗人独特观察视角
读课文,想一想:从这两句诗看,作者都站在哪些角度看庐山呢
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
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
庐山是南北走向,所以横看就是从东西侧看:侧面看,从山的南端或北端看。
环节二:品读诗句,感受诗人独特观察视角
“横”“侧”“远”“近”“高”“低”,说明诗人在庐山看时,每到一个地方都在仔细地观察、欣赏,但由于观察的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为下文的说理做好了铺垫。
环节二:品读诗句,感受诗人独特观察视角
为何诗人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貌。
环节二:品读诗句,感受诗人独特观察视角
讨论:“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
我们下象棋,自己下的时候,走错了也不知道,在旁边的人却一目了然,这叫做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环节二:品读诗句,感受诗人独特观察视角
思考:诗中蕴含着怎样的道理?
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结果也不相同。
环节二:品读诗句,感受诗人独特观察视角
概括诗歌的主题
这首诗中,诗人抓住了庐山的姿态谈感受,赞美了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于写景中寄寓一定的哲理。
学习《雪梅》
环节二:品读诗句,感受诗人独特观察视角
(一)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以评议梅与雪的高下,只得搁笔好好思量。
环节二:品读诗句,感受诗人独特观察视角
(一)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诗的前两句:雪、梅都成了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象征。但在诗人卢梅坡的笔下,二者却为争春发生了“磨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这种拟人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难怪诗人无法判个高低。
环节二:品读诗句,感受诗人独特观察视角
请说说“梅雪争春未肯降”中“争”字的妙处。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二者为争春发生了“磨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的情态。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
环节二:品读诗句,感受诗人独特观察视角
拓展阅读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环节二:品读诗句,感受诗人独特观察视角
赏析诗中“费”字的妙处。
“费”指煞费心思。这是指诗人要评价梅雪谁是报春使者,也需要放下手中笔,好好地权衡一番。
环节二:品读诗句,感受诗人独特观察视角
思考: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
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
环节二:品读诗句,感受诗人独特观察视角
(二)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环节二:品读诗句,感受诗人独特观察视角
诗的后两句: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读完全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环节二:品读诗句,感受诗人独特观察视角
赏析“逊”字的妙处。
“逊”,逊色、差一点。作者从颜色角度来写,梅不如雪那样洁白。“三分”以实写虚,是“少许”的意思。这是梅的短处,恰是雪的长处。
环节三:品读诗句,感受诗人独特观察视角
赏析:“输”字的妙处。
“输”,这里指“差”。这句作者从气味角度来写,雪当然不具备梅花的香味。这是雪的短处,恰是梅的长处。
环节二:品读诗句,感受诗人独特观察视角
概括诗歌的主题
《雪梅》通过把梅花和雪花进行对比,告诉了人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环节二:品读诗句,共绘江景,体悟诗人情感
阅读《暮江吟》《题西林壁》《梅雪》说一说三首诗的异同。
相同点:三首诗描写的都是自然景物,诗人在细致观察后,借助自然景物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每首诗前两句以写景为主,后两句以抒情或说理为主。
环节二:品读诗句,感受诗人独特观察视角
阅读《暮江吟》《题西林壁》《梅雪》说一说三首诗的异同。
诗名不同点 写法 所写景物 情感
《暮江吟》 借物抒情唐 江水 露珠 弯月 喜爱赞美
《题西林壁》 借物喻理 庐山 赞美启智
《雪梅》 借物喻理 梅雪 情趣 理趣
环节二:品读诗句,感受诗人独特观察视角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些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交流一下读后的感受。
我和爸爸都是棋迷,我俩经常一起下棋。一次下棋,我没走几步,爸爸就摆出一个“挂角马”的阵法,笑眯眯地看着我,只等一招制胜。可我只顾着算自己的步数,不顾全局,结果被 “将死”了!爸爸意味深长地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啊!”
环节二:品读诗句,感受诗人独特观察视角
昨天,我和好朋友打羽毛球,成绩不相上下。他扣球比我有力气,但我动作比他灵活。这真是“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我们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常常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对与错,如果我们能站在对方的立场,全面地考虑问题,就会发现自己也有错误。所以,我们要学会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
环节二:品读诗句,感受诗人独特观察视角
我们在看足球比赛时,有时会看到球员错过了在观众看来十分可惜的机会,那是因为他们的视野受到了限制,“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环节三:拓展延伸,深入理解蕴含的哲理。
雪梅(其二)
卢钺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环节三:拓展延伸,深入理解蕴含的哲理。
【译文】
只有梅花没有雪花的话,看起来没有什么精神气质。如果下雪了却没有诗文相和,也会非常俗气。在冬天的傍晚夕阳西下时写好了诗,刚好天空又下起了雪。再看梅花雪花争相绽放,像春天一样艳丽多姿,生气蓬勃。
环节三:拓展延伸,深入理解蕴含的哲理。
【赏析】
在《雪梅(其二)》这首诗中,卢钺巧妙地运用了梅、雪、诗三个元素,不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脱俗的自然画卷,更在其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环节三:拓展延伸,深入理解蕴含的哲理。
【赏析】
首先,从梅与雪的关系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一种相互映衬、相互成就的美。梅花在雪的映衬下更显其傲骨与神韵,而雪也因梅花的点缀而更加生动。这正如人生中的许多事物,往往需要相互依存、相互支持,才能共同展现出更加美好的一面。
环节三:拓展延伸,深入理解蕴含的哲理。
【赏析】
其次,诗人在诗中提到“有雪无诗俗了人”,这暗示了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雪是自然的馈赠,而诗则是人类文化的结晶。当自然之美与人类文化相结合时,才能产生出更加深远的意义和价值。这也启示我们,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要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再者,“日暮诗成天又雪”一句,不仅表现了诗人创作时的灵感迸发和天时地利的巧合,更寓意着人生中的许多美好事物往往是在不经意间悄然降临的。这提醒我们要珍惜每一个瞬间,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环节三:拓展延伸,深入理解蕴含的哲理。
【赏析】
最后,“与梅并作十分春”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梅花与雪花共同构成了春天般的美丽景象,这启示我们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态,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
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看 成岭
写景 侧看 成峰 变化莫测
远近高低 不同
赞美庐山奇景
不识 真面目
明理 寄意深远
只缘 此山中
板书设计
雪梅
梅雪争春
起因 难分高下
搁笔评章 雪与梅相得益彰
梅逊雪三分白
结果 各有所长
雪输梅一段香
板书设计

素养评价
素养评价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评价等级 优 良 中
字词掌握 1. 能否掌握并应用多种识字方法。 2.能否正确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义。 3. 能否在语境中准确运用所学词义。
朗读指导 1. 能否按照指导正确停顿,读出诗句的节奏感。 2. 能否在朗读中表达出诗句的情感和意境。
品读诗句 1.能否准确分析诗中关键字的妙处(如“争”、“逊”等)。 2. 能否理解并阐述诗中蕴含的道理或哲理。
主题概括 1. 能否准确概括两首诗的主题思想。 2. 能否比较三首诗的异同,并说明理由。
联系生活 1. 能否将诗句中的哲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举出具体例子。 2. 能否从诗句中获得启示,并表达个人感受。
课程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