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化学全册第四单元:4.1 空气的成分(课件18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化学全册第四单元:4.1 空气的成分(课件18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02-25 15:15:39

文档简介

《空气的成分》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小学科学课的学习,已经知道空气主要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也能及时了解全国各主要城市和当地的空气质量状况,也一定感受到了空气污染的危害。他们在接触该课题是,感兴趣的是:怎样通过化学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除氮气、氧气外,空气中还含有哪些物质?科学史上,是谁最先发现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与防治跟化学有什么关系?… 教学的起点应定位于学生充分发表他们对空气的认识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分析如何设计较为精确的化学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让学生思考:化学上怎样研究空气?
《空气的成分》学习效果评测结果及分析
一、【试题分析】
本课检测共7小题,选择题6个,1个是实验探究题。主要内容就是空气的组成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因为是课堂练习,所以主要考察的是基础知识,检测学生上课的听讲效果和接受能力。
二、【结果分析】
1-4小题是关于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及用途的练习, 其中第二题有15%的同学出错,主要原因是“冰水混合物”属于纯净物,这部分学生被“混合”所迷惑。5、6以及探究题主要考察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重点考察了实验的注意事项以及误差分析。学生对实验注意事项掌握的较好,在误差分析中20%的学生不能灵活的应用。
三、【采取措施】
1、继续加强课堂的引导,提高课堂效率。
2、丰富突破重点难点的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3、课堂也要注重做题方法的讲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题
第四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一节 空气的成分
课型
新授课
总课时
2
本课时
第1课时
授课人
王冬冬




知识目标
1. 知道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知道空气中各成分的用途。
2. 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学习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能力
目标
1. 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提升实验探究的能力。
2. 增强定量研究实验的意识。
情感
目标
1. 通过追寻科学家研究空气组成的足迹,培养大胆质疑、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2. 认识到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提高环保意识和觉悟。
教学重点
认识空气的成分;学习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
教学难点
学习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设计思路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一、情景导入
【图片导入】:五彩斑斓的气球漂浮在空中
【提出问题】:空气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
【提出问题】:你知道吗?两百多年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单一物质。你知道是谁最先揭开空气的这面目的吗?
二、探究过程
探究一:空气成分的发现
观看拉瓦锡研究空气组成的模拟视频。学生结合多识一点思考: 拉瓦锡是怎样研究空气的组成的?他得出什么结论?瑞利和拉姆齐的发现是什么?
探究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问题思考:
1. 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我们运用什么方法?
2. 实验中所用的装置具备了哪些条件?装置中气球有什么作用?
3. 实验的步骤有哪些?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针对测定思路、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及步骤进行交流展示。
进行实验,测出所需数据并计算。
4. 铜粉、木炭、镁都能用于本实验吗?实验中所选择的药品应具有哪些条件?
5. 实验反思:实验结果与真实情况不吻合,反思哪些环节造成了误差,这些误差对实验的结果又哪些影响?
师生共同分析各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探究三: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在社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概括系统地认识空气中各组分的用途。
美丽多的图片,激发学生研究空气的兴趣。
学生通过查阅课本快速找出答案,解决心中的疑惑。
以科学家自己的口吻讲述科学实验,让学生感受科学精神,同时体会科学家研究空气成分的方法。

学生在体会拉瓦锡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逐步探究,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探究实验。
通过分析学生明确了各个环节应该注意的问题。
学生根据对实验的分析交流整理可能存在的误差。
学生将探究的过程自动升华,内化为方法。
学生体会到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自动唤起保护空气的意识。
三、盘点收获

1. 追寻历史了解空气的组成。
2.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3. 明确空气中各成分的分离及用途。
《空气的成分》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化学》 (鲁教版)八年级全一册。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让学生学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是初中化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本课以学生最熟悉、自然界存在最广泛的物质之一—氧气作为学习的范例,从空气成分的发现、含量、测定、用途四个方面入手,多采用学生自主活动的方式编排教材,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并从探究活动中习得一些科学方法。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着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激发兴趣、激活思维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力图贯彻“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特点,让学生经历一个个探究活动。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后,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
能力目标:
1、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简单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实验设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动手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合作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进一步培养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2、能主动与人交流、讨论,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成分。
《空气的成分》观评记录
观评记录(一):
本课设计新颖,从空气成分的发现到含量的测定再到工业上的分离最后到用途,环环相扣,引领学生经历了对空气成分的完整探究。
本课利用了微课拉瓦锡自述自己的传奇经历,引人入胜,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了科学家的大胆质疑和严谨求实的精神。
在实验探究环节,学生亲自经历了探究过程,并且分析试验中的注意事项,再结合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反思,使得学生对整个探究过程更加清晰了。
观评人:高霞
观评记录(二):王春梅
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入手,从已知到未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节课的一大亮点就是拉瓦锡的自述,很好的弥补了教材中没有拉瓦锡发现的缺陷,而且效果非常好。
本课对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处理松紧得当,环环紧扣,使得学生既学会了科学方法和思想又明确了探究的各个环节。
观评人:王春梅
《空气的成分》评测练习
一、选择题
1.空气中含量较多且性质不活泼的气体是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答案】B
2.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
A.氧气、液氧 B.冰水混合物、矿泉水
C.汽水、河水 D.净化后的空气、受污染的空气
【答案】B
3.下列关于空气各成分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按质量计算,空气中约含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等其他成分1%
B.氦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食品防腐
C.造成空气污染的气体主要有CO、CO2和SO2等
D.空气中的稀有气体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反应,又被称为“惰性气体”
【答案】A
4.电工师傅使用的“验电笔“中常充入一种气体,此气体通电时会发光,它是
A.氧气 B.氮气 C.氖气 D.空气
【答案】C
5.下图装置常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对该实验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B.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细铁丝
C.该实验可说明氮气难溶于水 D.红磷的量不足会导致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大于1/5
【答案】C
6.用如图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做法会使实验结果不准确的是(  )
A.事先在集气瓶内加少量水
B.燃烧匙内加足量红磷
C.红磷熄灭后,立即打开弹簧夹
D.实验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答案】C
二、探究题
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量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并取得成功。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40℃。
[提出问题]氧气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多少?
[实验准备]锥形瓶内空气体积为230mL,注射器中水的体积为50mL,
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实验探究]装入药品,按图所示连接好仪器,夹紧弹簧夹。
先将锥形瓶底部放入热水中,白磷很快被引燃,然后将锥形瓶从热水中取出。
[现象分析]
(1)实验中使用了足量的白磷,目的是 ,足量的白磷在锥形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瓶内剩余气体 燃烧(填“支持”或“不支持”)。
(2)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气球的变化是 。
(3)如果实验后发现测定的氧气含量低于21%的体积数,实验中可能存在的原因是
1. 2. 3. 。
【答案】
把锥形瓶中的氧气完全反应掉;不支持;
气球先胀大后缩小
红磷的量不足;装置漏气;没冷却到室温就读数
《空气的成分》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反思: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将教学的起点落脚在学生对空气有一定的了解上,是我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着力考虑的问题。因此,我在课前布置研究性课题—空气中有什么?课堂上让学生尽情地发表他们的高见,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认识上的不足,展开本课教学。让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成为化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设计本节课教学时的基本思想。探究的动因源于问题,探究的功效在于教师的恰当引导。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本节课追求的又一个教学目标,对于空气成分的发现史等知识的学习,宜采用学生课上自学教材和相互交流的方式进行。
教学过程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是立足于新课程的理念,运用引导讨论教学过程来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学生在观察实验探究过程中的专注、相互合作的精神以及对自已的见解的执着,再辅以教师的启发、引导等教学手段,出色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动手、动脑的机会,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又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相互合作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教学效果反思:上课前,我对本课的教学方案进行了精心的设计,特别是通过创设探究情景,进行了认真的构思。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学校条件允许的话,我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完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放心大胆地交给学生完成,或许效果会更好一些。
《空气的成分》课标分析
1、本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位置:
《空气的成分》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初中化学八年级全一册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本课中的核心任务“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是初中化学运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一种气体混合物的具体事例,它为学习将混合物中的某一组分分离或除去的化学原理打开突破口;学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同时培养学生进行定量研究时的误差分析意识。通过探寻空气成分的发现史,学生可以感受科学家的大胆质疑、严谨求实的精神,树立关心环境,关爱自然的意识和责任。
2、教材特点及处理
教材采用了理性知识与事实性知识穿插编排的形式。首先以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上就有初步认识且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空气作为单元学习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空气的组成,关注空气质量,了解空气的用途和空气的发现史;然后再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侧定。
采取学生主体活动的方式进行学习是本课教学的一大特点,这其中蕴含了许多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如定量法、对比实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