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学生在本课的第一课时中,已经学习了原子的结构,但是对于知识缺乏一个系统的整合,对知识的应用还不到位,因此在本课时的复习中,重在对知识的整合和强化应用。另外在新课部分相对原子质量的学习中,如果让学生单纯记住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并根据定义进行应用的话,学生的认知只是处在一个浅层次,因此我计划利用类比、化学史、当堂练习的方式,加深对学生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渗透化学理念!
本节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为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我主要采用了类比、阅读化学史料和趣味资料、当堂练习等方式,通过课堂的表现来看,这种方法还是可行的。学生的积极性较高,并且大多数学生能投入思考,提出自己的假设。但也看出部分学生的探究意识还不够,探究仅停留在表面上,未做深入思考。
原子的构成(2)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相对原子质量,并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进行简单计算;
2.自主构建原子构成的知识体系,并强化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归纳、类比等方法认知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通过利用知识框架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情感与态度:
知道化学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同时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难点】
重点:认识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知识体系的自主构建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
2.学生回答,教师大屏幕展示;
3.过渡:我们知道原子核体积虽小,但几乎集中了整个原子的质量,那么一个原子的质量有大呢?
二、探究相对原子质量
(一)师生互动:
1.学生比较大屏幕上展示的四种原子的质量大小,并谈感受;
2.给出另外四种数据(它们是以氢原子质量为标准算出的比值),让学生再次比较大小并谈感受;
3.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的发展历史,逐渐明晰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4.讲一个有关《克拉的故事》,并与相对原子质量类比。
5.通过练习和归纳表格的数据,让学生体会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和规律。
(二)设计意图:
通过体验、归纳、类比等方法让学生加深对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通过相对原子质量的史料,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复习原子的构成
师生互动:
结合下列知识结构图,发挥自己的联想,发掘出知识结构图中隐含的知识
分析大屏幕中的典型例题,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回答出依据。
设计意图:
通过知识框架图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并让学生体会知识框架图的应用方法,也是一种学法指导;典型例题分析,要让学生回答有据,重在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应用。
课堂检测
推荐作业:根据元素周期表,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质子数=原子序数);画好后,找找里面有什么规律可循?
淄博市优质课评选
原子的构成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张店区第九中学 常胜
2013.11.10
课件24张PPT。初中八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第一节张店区第九中学 常胜 原子的构成 第二课时
温故 知新原子原子核
(+)质子(+)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温故 知新D你能一眼看出下表中四种原子质量的大小吗?智力竞赛ABC表中的倍数是以哪种原子的质量做标准得来的?化繁为简相对原子质量源远流长 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氢原子的质量作为标准。 1959年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研究决定,以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新标准。1960年,国际纯粹和应用物理学联合会也接受了上述标准。
源远流长世界公认现代相对原子质量诞生了! 经过研究实践,国际上一致同意:以碳12原子(质子数和中子数均为6的碳原子)质量的 1/12 作为标准。= 1.993×10-26 kg×1/12 ≈ 1.66×10-27 kg一个碳12原子质量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实际质量1/12 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氧原子相对原子质量=-----------------------=16 氧原子的实际质量试一试 铁原子的质量为9.288×10-26kg ,求铁原子的相
对原子质量______________ (只列式即可)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省略不写。有部分化学家为了纪念道尔顿对相对原子质量的贡献,还把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规定为“道尔顿”(D)。趣闻采撷 克拉的故事
克拉作为重量单位,起源于欧洲地中海边的一种角豆树(古希腊人称其为“克拉”),角豆树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无论长在何处,它所结的果仁---稻子豆,每一颗重量均一致,于是稻子豆就被用来作为测定重量的标准,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种重量单位,用它来称贵重和细微的物质。1907年国际上一致决定把“克拉”作为为宝石的计量单位,沿用至今。
如一粒钻石重量是2克拉,指的就是这粒钻石相当于一个稻子豆重量的两倍。趣闻采撷励志人物 张青莲(1908.7.31-2006.12.14)江苏常熟人,无机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辅仁、清华、北京等大学教授,中国质谱学会首届理事长。长期从事无机化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1991年测得的铟相对原子质量114.818士0.003,已被国际采用为新标准。
典题分析例一:完成下列表格你通过这个表格发现什么规律了吗?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66112626+11+17+18ABC 你从上述微粒结构示意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画一画原子原子核
(+)质子(+)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典题分析例二:完成下列表格 A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A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电
子,变成______(阴/阳)离子,属于______(金属/非金属)原子;B离
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该离子带____个单位的正电荷,那么
B原子的核外电子总数为______汇流成海原子原子核
(+)质子(+)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离子沙场实战1.原子化学性质是由( )决定的
A、质子 B、中子 C、最外层电子 D、原子核
2.下列关于原子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中
B、任何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C、有的原子的核电荷数不等于核内质子数
D、原子核的体积占原子的大部分。
3.下列关于相对原子质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它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B、它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C、它是以碳12原子质量为标准 D、它约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
4.下列关于原子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通常由中子和电子构成 ②通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③带负电荷 ④不显电性 ⑤不能再分 ⑥体积大约相当于原子 ⑦质量大约相当于原子
A.①⑤ B.②⑦ C.③④ D.②⑥⑦CADB 化学名人堂 道尔顿,原子论的提出,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汤姆生,发现了电子,证明原子可分。 卢瑟福,证明原子核的存在,为现代原子模型打下了基础。 张青莲,中国人的骄傲,为世界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贡献。深深的敬意!你达标了吗一、知道原子的构成,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二、认识相对原子质量,并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进行简单计算;
三、通过了解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知道化学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同时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推荐作业 根据元素周期表,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质子数=原子序数);画好后,找找里面有什么规律可循?课后寄语 原子核体积虽小,却决定了原子的质量;电子质量虽轻,却左右着原子的性质;生活中千万个你我,虽普通,却掌握着自己的命运。衷心祝愿每一位同学能够奋发图强,创造出自己美好的明天! 谢谢合作!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原子的构成内容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课时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第二课时介绍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构成是“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主题下的最重要的内容,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本课题的内容既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是对前面内容的一个深入和延续。因此本课题对于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 本节课是原子构成的第二课时,倘若只是单纯进行相对原子质量的学习则显得内容过少,因此在本课时又加入了对第一部分原子构成内容的整合复习。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认识相对原子质量,并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进行简单计算;
②自主构建原子构成的知识体系,并强化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体验、归纳、类比等方法认知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②通过利用知识框架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道化学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同时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题的内容和地位,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原子的构成知识的整合复习。
难点是相对原子质量。
观课记录表(初中化学)
基本信息
学校: 张店区付家中学 班级:__三3班______ 课题: 原子的构成 第二课时 学生人数: 50
课型:新授+复习课 执教教师: 常胜 是否本校教学(否) 是否本班教学(否)
观课者: 刘月霞
量化汇总(请于观课记录后汇总)
教 师
学 生
提问与启发次数(T):4 (类似于“行不行”、“好不好”等无思考价值问题不统计)
活动时间: (需去除教师布置任务或打断学生活动进行指导反馈的时间)
10~15分钟
任务次数(R): 4 (围绕一个大任务展开的分任务不另计次数)
巡视范围:50~80%(指整堂课停留关注或指导过的学生)
发言覆盖面 : <20%
本体性知识错误次数:
游离人数:
课堂整体效果
(在相应级别上选勾,5级效果最佳、1级效果最差)
板书设计:
没有,这是一大失误,课件不能代替板书
环节过渡 (衔接)流畅 5 | 4 | 3 | 2 | 1生硬
时间与节奏 恰当 5 | 4 | 3 | 2 | 1不合理
教师提问质量 优 5 | 4 | 3 | 2 | 1劣
教师点评 有(效) 5 | 4 | 3 | 2 | 1无(效)
生成性问题处理 有(效) 5 | 4 | 3 | 2 | 1无(效)
任务与要求 明确 5 | 4 | 3 | 2 | 1含糊
学生合作 协调 5 | 4 | 3 | 2 | 1生疏
学生思维量 多 5 | 4 | 3 | 2 | 1少
学习氛围 浓厚 5 | 4 | 3 | 2 | 1无氛围
学习效果 明显 5 | 4 | 3 | 2 | 1无
教学资源:学案 课件
环节
时间
教学过程记录
即时评议
学习过程记录
编
码
教学
行为
讲解与示范J
提问与启发T
巡视指导X
情景导入Q
过渡与小结D
任务与要求R
点评P
板书B
其他O
编码
学习
行为
听讲和记录J
自学Z
小组活动X
提问T
回答H
操作C
示范S
点评P
其他O
观课者:___________ 第( )页
原子的构成 小检测
1.原子化学性质是由( )决定
A.质子 B.中子 C.最外层电子 D.原子核
2.下列关于原子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中
B.任何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C.有的原子的核电荷数不等于核内质子数
D.原子核的体积占原子的大部分。
3.下列关于相对原子质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它是个比值,不能反映原子质量大小 B.它的单位是千克
C.它是以碳12原子质量为标准 D.它约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
4.下列关于相对原子质量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B.两种原子的质量之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
C.由于原子的质量太小,使用不方便,所以采用相对原子质量
D.相对原子质量就是一个该原子的质量与 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 1/12相比所得的倍数。
5.下列关于原子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通常由中子和电子构成 ②通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③带负电荷 ④不显电性 ⑤不能再分 ⑥体积大约相当于原子 ⑦质量大约相当于原子
A.①⑤ B.②⑦ C.③④ D.②⑥⑦
本课题在教科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节课教学中最大的难点在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知之较少,为探究活动制造了困难,哪些地方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怎样引导探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相当好了。在这方面也做过一些尝试.例如通过分析和讨论相对原子质量的科学史料,学生们提高了想象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了解了科学的方法。但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第一,本节课最大的缺点就是讲的太多,学生探究的偏少。在提出问题后,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有些问题也没能彻底的放手给学生。虽然难度较大,还是要相信学生,相信自己,以科学探究的思路解决一个个难题。
第二,时间分配问题上也存在问题:由于在处理第一个问题时,有些地方不紧凑,浪费的时间较多,如果不这么啰嗦,可以省出很多时间。对于这样的理论课,如何协调“讲清”和“探究”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探讨。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全方位、多角度来考虑问题、描述问题,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宏观现象想象微观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本节内容比较抽象,为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原子的构成,通过课堂的表现来看,这种方法还是可行的。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并且大多数学生能投入思考,积极提出自己的假设。
第三,有部分同学在课堂上发言少,很少参与交流活动。如何培养这此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兴趣?学生的表现和积极性差异较大,如何具体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和进步在方式方法上值得探讨。由此我越发感觉到,课改的任重道远,他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反思,探讨。
第四,由于本人一直在初四教学,没有很好地了解初三学生的学情,往往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能力,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本课时内容属于化学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物质构成奥秘中的第二主题中的微粒构成物质,标准如下:
(二)微粒构成物质?
标?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4.?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
①?通过实验比较空气和水压缩时的体积变化情况。②?观察并解释浓氨水和浓盐酸接近时的"空中生烟"现象。③?写科普小论文:我想像中的原子结构。?
?
?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布朗运动 STM(扫描隧道显微镜)与"原子操纵"技术 原子结构的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