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的化学性质》学情分析
本课题知识贴近生活,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一个课题。作为九年级的学生,在本课题之前,已经多次进行过实验探究,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在学习了氧气、碳等非金属单质的性质后已具备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为学习金属的性质奠定了知识和方法基础。而且整个课题的引入、探究、得出结论、练习巩固都完全由学生参与,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会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可轻松学习并应用知识。
《金属的化学性质》效果分析
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意在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本课题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置换反应,在导入新课时,“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当黄金,进行欺骗活动,你会不会上当受骗?你有多少种办法区别黄金和黄铜?”问题导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做过镁条在空气、铁丝、铜丝在氧气中反应的实验,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同时演示铝在氧气中采用实验事实→归纳的方法,重点说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映金属的活泼顺序,镁、铝、铁、铜由强到弱的顺序。
本节课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铝比铁活泼,铜最不活泼,不能置换酸中的氢。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在通过练习,引出置换反应,通过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懂得研究科学的一般过程,知道观察和实验是获得知识的基本方法、在学习中,养成求异思维的习惯。学生都能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于探究金属与酸的反应,课本中采用了4支试管来做这个对比实验。相比之下,用实验室尘封多年从未用过的井穴板来做这个对比探究,更加节省药品、节省时间,更加便于操作。值得强调的是这组实验现象有个递进的过程,便于学生观察、对比,把握内在联系,使学生能清晰地比较出这四种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从而比较出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通过学生自我小结,培养自主生成知识的能力。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课堂小结,不仅能使所学知识得以归纳、总结、概括和升华,而且能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深化记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广阔性和整体性。
最后的作业测评分别针对于金属的三点化学性质而设计,从测评结果来看,学生掌握情况较好,满分率高。
课 题
第二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课 型
新 授
教学目标
1.知道镁、铝、铁、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及盐溶液的置换反应,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能说出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
4.通过我国古代湿法冶金术介绍,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了镁带、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铜能跟氧气反应,镁与盐酸、硫酸反应等事实,但这些知识是零碎不系统的。本节课应从复习金属的化学性质入手,使学生对不同的金属化学活泼性不同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再来认识金属在水溶液中与酸或盐反应的情况,归纳其活动性规律。
重 点
金属的化学性质、置换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
难 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判断金属与酸或盐溶液能否反应。
教学准备
铝粉、铁丝、铜丝、铝片、锌片、盐酸、硫酸、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氯化钠溶液、滤纸、坩埚钳、酒精灯、试管等。
教学过程
知识要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二、金属与酸的反应
1.金属活动性顺序
2.置换反应
三、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引导复习)许多金属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请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镁与氧气的反应 ②铁与氧气的反应
③铜与氧气的反应
(活动天地)铝粉的燃烧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交流共享)分析哪些原因可以导致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
(引导)很多金属不仅可以跟氧气反应,还能与盐酸或硫酸反应;请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镁与盐酸的反应 镁与硫酸的反应
(实验探究)金属与酸的反应
盐酸
稀硫酸
铁
铜
铝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下列问题:①哪些金属能与盐酸、稀硫酸反应?哪些金属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反应?②比较三种金属与酸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将三种金属的活动性按由强到弱排列。
(小结)金属活动性顺序并板书。
(活动天地)完成课本P69“活动天地”中化学方程式并分析反应的共同特点。
(小结)置换反应的定义和反应特点
(知识归纳)引导学生归纳化学反应的类型:四种基本类型。
(引导)金属能与氧气、酸反应,活动性较强的金属能与酸溶液中的氢离子发生置换反应,而盐溶液中往往会电离产生金属离子,这些金属离子能否与金属发生置换反应吗?
(实验探究)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硫酸铜
硝酸银
氯化钠
Zn
Fe
Cu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分析下列问题:哪些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你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发生的反应中,加入盐溶液中的金属与盐中的金属在活动性的强弱上有何关系?
(板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引导学生分析反应特点。
(小结)金属与盐溶液反应规律
金属(强)+盐溶液→新盐+新金属(弱)
(归纳)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与剧烈程度,判断金属能否与酸反应,判断金属能否与盐溶液反应等。
(开阔视野)湿法冶金术
(练习)完成课本P71“在线测试”。
(小结)引导学生畅谈对这一节学习内容的体会和感想,进行学习反思。
各组分别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相互检查核对。
认真观察反应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
讨论交流,分析可能的原因。
各组分别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相互检查核对。
分组完成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共同小结并识记
独立思考,完成练习;共同分析归纳。
各小组讨论归纳化学反应类型并分析特点,认真识记。
引起思考
分组完成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分析回答问题。
写出化学方程式,相互检查。
共同归纳并识记
各组讨论归纳并全班交流,共同得出结论。
认真阅读识记
独立完成练习,各组共同交流核对。
学习讨论,交流学习过程中的体会、感想、收获。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课隶属于课标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之下的二级主题金属与金属矿物,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较为深入、系统地学习,这样使元素和化合物知识更加完整。具体内容主要有常见金属的三点化学性质及置换反应的定义,侧重于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获得提高。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镁、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②初步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
③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
②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②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教材介绍了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的反应,这三点化学性质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为今后学习酸、碱、盐的知识做了铺垫,而且金属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由于金属活动性顺序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而且在运用时需考虑一定的条件,又紧密结合学生对金属的认识、思维能力、生活经验以及这个年龄段的特征等因素,我确定本课题的难点是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金属的化学性质》观课记录
金属是生活中重要的物质,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化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在初中化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周老师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到新课标的要求,注重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谈谈我的听课感受:
情境创设直接点题,实例中就好像发生在我们身边,与课堂探究内容紧密结合,这样不仅快速把学生融入学习情境中,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的时间价值,把教材中“静止”的知识变得“活动”起来。发问后自然过渡到本节的探究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环节过渡显得自然流畅。
2.“以旧带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坡度,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不存在陌生感,感觉不到学习的难度,还对过去已知的金属与氧气反应规律进行了系统归纳提升,并由此引入新的学习内容。
3.“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贯穿于课的始终,学生能从生活中的现象联系化学课上学习到的物质性质,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实验获得结论能提高学生对结论的认同感,提高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这也向学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突出了学科的特点。
5.细节处理精细得当到位,显示了周老师备课深入精心用心,如金属与酸的反应学生分组实验与卡通图片与金属反应连线的结合运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再如金属铁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学生做了分组试验得到了印证,铁能不能与硫酸铜晶体反应周老师做了演示,这简单的演示增强了学生对“活泼金属能把不活泼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的理解,是对难点最好的突破。
6.“学以致用”回应课的开始提出的问题,并通过学习提出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既是对问题的回应,更是对本节重点探究内容的提炼与总结,也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并赞美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感受知识的实用性、价值性,体会到生活实践中所需知识的博大、精深,增强了学生对化学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金属的化学性质
回忆复习——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实验
现象
化学方程式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火星 ,放出大量的热,生成 色固体
镁在空气中燃烧
发出耀眼 光,放热,生成 色固体
铜在酒精灯上加热
由 色变为 色
新知探索
1.归纳金属活动性顺序 。
2.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
①金属与氧气反应。写出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②金属与酸反应。
反应物
反应速度
化学方程式
稀盐酸
镁
锌
铁
铜
③金属与盐反应。
实验
现象
化学方程式
铁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
浸入溶液中的铁丝表面覆盖一层 色物质
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
浸入溶液中的铜丝表面覆盖一层 色物质
铁丝浸入氯化钠溶液中
铜丝浸入氯化钠溶液中
巩固练习
1.小兰家中收藏一件清末的铝制佛像,该佛像至今仍保存完好。其未锈蚀的主要原因是( )
A.铝不易发生化学反应 B.铝的氧化物容易发生还原反应
C.铝不易被氧化 D.铝易氧化,但氧化铝具有保护内部铝的作用
2. X、Y、Z是三种金属,根据下列有关化学方程式可知,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
①Z+YSO4==ZSO4+Y ②X+ YSO4==XSO4+Y ③X+ H2SO4== XSO4+ H2 ↑ ④Z+ H2SO4不反应
A、Z>X>Y B、Z>Y>X C、X>Y>Z D、X>Z>Y
3.下列反应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①Zn+H2SO4=ZnSO4+H2↑ ②NaOH+HCl=NaCl+H2O ③Cu+2AgNO3=2Ag+Cu(NO3)2
④CO+CuO ==△==Cu+CO2 ⑤2H2O ==通电==2H2↑+O2↑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④⑤
《金属的化学性质》课后反思
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意在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本课题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置换反应,在导入新课时,“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当黄金,进行欺骗活动,你会不会上当受骗?你有多少种办法区别黄金和黄铜?”问题导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做过镁条在空气、铁丝、铜丝在氧气中反应的实验,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同时演示铝在氧气中采用实验事实→归纳的方法,重点说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映金属的活泼顺序,镁、铝、铁、铜由强到弱的顺序。
本节课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铝比铁活泼,铜最不活泼,不能置换酸中的氢。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在通过练习,引出置换反应,通过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懂得研究科学的一般过程,知道观察和实验是获得知识的基本方法、在学习中,养成求异思维的习惯。学生都能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
通过学生自我小结,培养自主生成知识的能力。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课堂小结,不仅能使所学知识得以归纳、总结、概括和升华,而且能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深化记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广阔性和整体性。
在课后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去思考:
1、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精力和荣誉给予了成绩好的学生,教学的重心往往倾向于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了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教师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从而导致“贫富差异”越来越大,直接导致整体成绩两级分化,对后进生也是一种伤害,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2、学生的参与:由于本课主要是通过学生实验探究、主体作用明显,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其学习的主体角色。在学生之间交流时,提醒学生学会倾听。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在教学过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共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3、让化学知识回归于生活:提供生活案例,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有学习的成就感。如:A“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当黄金,进行欺骗活动,你会不会上当受骗?你有多少种办法区别黄金和黄铜?”这样的问题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就连平时不愿意学习的学生,也参与了讨论。
4、语言功底:通过这次展示课我发现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教师非常重要,教师的语言逻辑性要非常严密,推导流畅,过度自然。语言(普通话)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5、板书的设计: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
6、多媒体的使用、学生实验操作的引导: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主要是起着辅助教学的作用,同时注意尽量简单避免玩花俏以防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实验之前,正确引导学生实验,同时提醒学生实验的安全以及实验的要领、操作规范。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比较异同,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同时与成功的实验进行比较,生成丰富的教学资源。
7、疑点适当后置。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九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又相对较弱,因此有些问题难以一下子说清道明。对于其中某些疑难点的突破可暂时搁一搁,待时机成熟再加以解决。如“金属活动性顺序”概念中“活动性”的理解与运用在学习时不妨放一放,待“金属的化学性质”实验探究之后,再对“金属活动性”加以理解深化,并为学习本单元的第三课题《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中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埋下知识铺垫。
总之,通过这次活动,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倾听老师们的建议,并不断反思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金属的化学性质》课标分析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教材的重点放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设计这些探究过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从客观事实中归纳得出结论的方法,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再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以及年龄特征,所以我以实验探究法为主线。使学生通过探究过程,了解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突出重点。再结合使用一些辅助的教学方法帮助同学们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实际问题,突破难点。多种教学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