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1
秦灭六国
2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3
巩固统一的措施
1.知道秦朝建立的基本史实,掌握秦统一六国的条件、时间及历史意义,秦朝统一的措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识记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理解这一制度对巩固统一的重要性。分析秦统一的意义,掌握材料分析的方法,认识到历史发展趋势不可逆;
3.认识杰出历史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观念。认识到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人民的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学习目标
一、秦灭六国(前230年-前221年)
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战国七雄
最后完成统一的是哪个诸侯国?
秦
前230年灭韩
前221年灭齐
前228年灭赵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燕
策略:远交近攻
自公元前230年起,秦国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在军事上对六国发动猛烈攻势。
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秦国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
一、秦灭六国——背景
材料一:农民是统一最热诚的支持者,因为封建割据以及由此引起的纷争混战,给农民带来了难以忍受的痛苦和负担。工商业者也渴望统一……地主阶级更要求统一……
——《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材料三:“秦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四:“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嬴政用人不分籍贯和出身,如李斯原是楚国小吏,尉缭原是魏国布衣,都得到重用。嬴政很欣赏韩非的学说,为得到这一人才,下令攻韩,迫使韩王将韩非送往秦国。
——课文相关史事
材料五:天下之统一,势也。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
——梁启超《战国载记》
研读材料,阅读课本,结合所学,秦灭六国的历史背景。
各国之间的战争影响社会稳定,广大民企盼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生活
秦国采取了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远交近攻)
商鞅变法是秦国在经济和军事上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的实力。
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励精图治。
统一是历史大趋势
问题一:阅读教材,完成秦朝建立的基本概况
公元前221年
咸阳
①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至此,统一成为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流。
秦始皇嬴(yíng)政
时间
意义
都城
建立者
嬴政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王室衰微
应加强君主权力
诸侯争霸
应加强中央权力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
指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中央集权:
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1.根本目的:
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所以,秦始皇嬴政是中国首位皇帝,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取代了“帝”与“王”,成为中国两千多年来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概括皇帝制度的特点。
材料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秦始皇规定: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
——《史记·秦始皇本纪》
1、皇帝制度
(1)皇帝---最高统治者
总揽大权 , 皇权至上
行政
军事
监察
皇帝
丞相
御史大夫
太尉
奉常
宗正
廷尉
典客
治粟内史
少府
卫尉
郎中令
太仆
-----三公九卿
--中央行政机构
2.内容
作用:皇帝和朝廷牢牢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利,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郡
县
制
郡守
县令或县长
乡
亭
里
-地方行政
2.内容
郡县制的特点
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最高统治者
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皇帝
总揽大权,皇权至上。
丞相
御史大夫
太尉
行政
军事
监察
郡(守)
县(令或长)
县
县
影响: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对以后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唉!有些地方路宽阔有的太窄,朕马车差点过不去;找人问路,听不懂话,写出字,他又不认识;到楚国买纪念品,那里的人只认楚国的货币,秦国的钱花不出;我让他称一斤牛肉,他只给了八两,还说他们都是这么卖的。出来没半月,北方来加急文书,匈奴又侵犯我边疆地区……这样下去,怎能显示我大秦威严!
语言文字不通
道路宽窄不一
货币不通
度量衡不统一
边疆危机
去全国巡游一番,真让朕失望!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情境创设:秦始皇的巡游之旅
分别从经济、交通、文化等方面分析秦朝如何进一步巩固统一?
小组探究:
马
安
③作用:有利于政令的推行和各地域人民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
②措施:制定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①目的:为消除文字差异,巩固统一。
1.文化:统一文字
秦
赵
韩
楚
燕
齐
魏
圆形方孔半两钱
意义:
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2.经济:统一货币
度
量
衡
计算物品长度的单位
秦一尺约今23.1cm
测量物品容积的单位
秦一升约今202ml
测量物体轻重的单位
秦一斤约今258g
意义: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3.经济:统一度量衡
4.交通:统一车轨
措施:大修驰道,拆除路障; 统一全国车辆两轮之间的距离(车同轨)
影响:有利于车辆畅行无阻,交通便利,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巩固统治。
影响:更好地抵御了匈奴,巩固了边防,有利于边疆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但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加重了百姓负担。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贾谊《过秦论》
在原先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北方长城的基础上修建长城。
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
5.军事:南征越族,开凿灵渠;北击匈奴,修建长城
海暨朝鲜
临洮羌中
北向户
阴山、辽东
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承者,这套制度经过了汉代的完善和巩固,又继续推行了1700年,其间只逐步地作了修正。
——《剑桥中国秦汉史》
①国家版图: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此后古代中国版图的基本框架
②制度:秦朝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6.统一的意义
课堂小结
秦灭六国
统一中国
前221年
秦巩固统一措施
秦朝疆域
创立大
一统的
中央集
权制度
统
一
文
字
统一
度量衡
车同轨
修驰道
南开灵渠
北击匈奴
修筑长城
东至东海
西到陇西
北至长城
南达南海
(政治上)
(文化上)
(经济上)
(军事上)